食力foodNEXT/夜市微解封 網友最擔心這10件事

▲夜市微解封網友最擔心這10件事。(圖/食力foodnext)

圖、文/食力foodnext

自從雙北於2021年5月15日疫情警戒升至第三級,緊接著19日全國同步升級至今,夜市不論自主停業或是縣市政府強制停業,在疫情爆發後,曾經萬人空巷的夜市,停業期間只剩下空蕩蕩的街道與小貓兩三隻。

如今歷經近兩個月,疫情逐漸趨緩,各地陸續有夜市在符合防疫規定下「微解封」,同時也在網路上引發網友討論。夜市重啟對於需要營生的攤販來說是喜,對於籠罩在疫情壓力下的消費者來說,又有什麼感受?

夜市近一個月網路討論聲量近9萬則,北市宣布夜市微解封達到高峰

《食力》使用意藍資訊「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2021年6月11日至2021年7月11日網路對於「夜市解封」的討論聲量變化,總聲量討論(不包含新聞來源)來到89222則,對比6月中之前的零星聲量,可說是猛爆式成長。

討論聲量會突然增加的原因,就在2021年6月中,連日確診人數從最高峰500多人降自200人以下,媒體與民眾開始關注解封機率。而在2021年6月19日時討論聲量明顯提高,是因為有民眾在臉書公開社團「報廢公社」貼出台北景美夜市排隊人潮的照片,對於夜市的群聚人潮,引發網友熱烈討論,關注台北市無強制夜市停業,擔心確診人數稍微降低大眾就開始鬆懈,讓網友們看了憂心忡忡,多數留言方向都是希望大眾能再忍忍,等到疫情真正緩和後再出來逛夜市。

而三級警戒到2021年6月28日仍未解除、再次延長到7月12日(後又延至7月26日),台北市同日宣布夜市可以微解封,寧夏夜市率先於6月29日復業,關於夜市解封的網路討論聲量瞬間沸騰,6月29、30兩日討論聲量更達2萬則左右,一直持續到近日,隨著各地夜市陸續開放,網路討論聲量依舊熱烈。

▲夜市微解封網友最擔心這10件事。(圖/食力foodnext)

網友對於夜市解封都在討論什麼?負面情緒佔多數!

那麼,短短一個月內近9萬則的網路討論聲量,大家都在討論些什麼?對於夜市解封的感受究竟是喜還是憂?

《食力》進一步使用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分析網路聲量對於「夜市解封」的討論情緒,Opview系統依照網路貼文、留言中的正負字詞佔比來判定該則文章或留言的情緒歸類。例如:想去、不錯、想吃等會歸為正面情緒字詞;不要去、危險、可怕等會歸為負面情緒字詞。

▲夜市微解封網友最擔心這10件事。(圖/食力foodnext)

而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到,夜市相關討論的負面情緒聲量遠遠大過於正面情緒聲量。也就是說,對於疫情尚未完全趨緩之際,大眾對於夜市解封仍有相當大的擔憂情緒。

而從夜市解封的文字雲圖來分析,究竟大眾在夜市微解封的議題下討論、在意哪些面向?可以看到大多是圍著和疫情、防疫措施等相關議題討論,像是先前台北農產運銷中心(北農)、環南市場相繼爆出的群聚感染事件,不免引發大眾擔心場所群聚背後隱藏的感染危機。

而高雄瑞豐夜市、台北寧夏夜市為全台率先微解封復業的兩大夜市,不論是夜市人流、攤商營業狀況等都引發大眾關心。另外像是夜市開放後的內用問題、社交距離保持、戴口罩、篩檢等相關防疫措施,在夜市微解封下該如何執行等也是大眾熱議的話題。

從文字雲的相關字詞看來,雖然「美食」字詞有擠上文字雲,但文字雲上大多還是和防疫相關的字詞,也驗證了即便在好久沒吃到的夜市美食面前,大多數的民眾更關心的仍是微解封所帶來的隱憂。

▲夜市微解封網友最擔心這10件事。(圖/食力foodnext)

夜市微解封,網友熱議這10件事

《食力》根據網友討論內容進一步整理出夜市微解封相關議題的10大討論面向,可以看到網友對於夜市飲食模式(外帶、內用、邊走邊吃)及若大量人口聚集可能造成的感染問題及防疫措施(實名制、社交距離)等都是民眾在意的面向。

其實這也不難想像,若在疫情尚未平息的情況下開放夜市,過往夜市人擠人、在室外開放式座位用餐或是拿著食物邊走邊吃的情況在疫情下都可能是感染未爆彈。

▲夜市微解封網友最擔心這10件事。(圖/食力foodnext)

禁內用、限外帶!逛夜市的氛圍暫時回不去!

各地夜市陸續迎來微解封,但加了個「微」就代表著尚未完全解封,仍存在著許多限制,仍必須遵守「禁內用、限外帶」就是夜市微解封的條件之一。

過往大家到夜市,就是享受著一攤接著一攤吃,或是能在共用區座位上享用不同店家買來的美食,而在防疫無法內用只限外帶的情況下,似乎少了點逛夜市的感覺,而對於夜市攤商來說,餐點僅限外帶的情況下,能吸引的回流客潮也有限。

開放空間、人流移動大 開放夜市內用隱憂多

不論是餐廳、夜市等餐飲場所,對於「內用」問題,大家討論的都還是和疫情、確診等有極大的關係。雖然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已近2個月,中央政府宣布在2021年7月13日餐飲場所在有防疫規範條件下可開放內用。但在疫情還沒完全穩定下,全台除了澎湖縣,其他縣市仍停止內用。而對於在開放式空間用餐、人來人往人流移動率高的夜市來說,若拿下口罩用餐,相對於在餐廳內用餐、感染風險增加許多,因此讓網友感到相當不安心。

只要疫情尚未平息的那一天 群聚仍會有感染風險

而有鑒於先前北農、環南市場爆發的群聚感染事件,大眾對於「群聚」仍存在可能引發大批感染的隱憂。而雙北總觀來說一直是疫情熱區,台北市又走在夜市微解封前頭,也引發大眾熱烈討論。

眼看全台每日確診人數從三位數一路降到二位數,國內疫情雖然看似逐漸緩下來,但若夜市微解封,大眾難免想一解「夜市愁」,不難想像會有「報復性逛夜市」的情況發生。不過一窩蜂的人擠進夜市,不免會有感染的疑慮。

夜市出路口多 要如何落實實名制是重點

防疫措施下不論是去商場、餐廳甚至便利商店都需要實聯制控管,但夜市型態多元,有像是台南花園夜市是在一大塊空地上的擺攤,也有像台北士林夜市、寧夏夜市等,是由許多街道匯集而成,共通點是出入口一定不只會有一個。

夜市是否能做好出入口的人流管控、確認民眾是否有確實進行實聯制登記,對於出入口多的夜市型態來說都有相對執行上的困難,大眾也會擔心是否會有隱形的流動人口,造成防疫上的漏洞。

夜市微解封憂大於喜 讓大眾安心逛夜市成課題

疫情肆虐全台,改變了你我的生活型態。夜市迎來微解封,對於愛逛夜市的台灣人來說應該是件開心的事,但在疫情尚未平息下,大眾對於夜市解封還是隱憂大於喜。要如何讓人流回到夜市,又能安心逛夜市,也將是全台各夜市想求營生之前,首要面對的防疫課題。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 藉「疫」使力加速升級!夜市從台灣庶民文化再進一階的機會點來了
【攤商控管】夜市攤商多且流動,防疫考驗管理組織的自治力
【環境改造】擺脫髒亂惡名!後疫情時代的夜市環境升級挑戰

關鍵字: 食力foodNEXT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平均每8人有1人受影響,也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分享台灣人經常吃,卻是相當傷腎的10大食物,例如看似健康的早餐穀物,或是早餐店常見的鍋貼、鐵板麵都在名單內,排名第一的更是被譽為台灣之光的珍珠奶茶。

2025年11月28日 02:09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一名65歲老師在退休後熱衷於烹飪與園藝,但最近半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特別是夜間開車時,對向來車的燈光會出現嚴重的眩光與光暈,不僅如此,平時看食譜和手機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做園藝時會誤剪花草,還把食譜上的鹽巴3匙看成8匙,讓家人頻頻跟她反映做菜越來越鹹,最後就醫才知道是白內障合併散光。

2025年11月27日 19:34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名急性血癌病患,常見四大症狀包含「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提醒,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常被誤以為是貧血或感冒,導致錯過就醫時機。

2025年11月27日 19:09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名醫馬辛一,日前因車禍受傷住進三軍總醫院,原本狀況穩定,期間並接受親友探視,未料今傳出過世消息,震驚醫界。對於相關詳情,三總稱,事涉病人隱私,仍在詢問家屬意見,細節不便透露,有進一步訊息會對外說明。據了解,死因與車禍無直接關聯,而有其他病因。

2025年11月27日 18: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