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確診多晚期治療棘手 阻止腫瘤血管新生延長存活



圖、文/NOW健康 陳敬哲

「卵巢癌」,又有最棘手癌症之稱,主要是因為確診時多為晚期且容易復發,根據統計,在罹患卵巢癌的病患中,國外有近7成的病患晚期才確診,台灣也有近5成的病患診斷時已是第3、4期,因此,伴隨而來的就是高治療難度。1名60多歲婦人,2年前因覺得呼吸喘就醫檢查,沒想到竟確診卵巢癌末期,在積極治療下接受開刀、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維持性治療,目前沒有復發跡象。

卵巢癌初期無明顯症狀 確診常已末期且癌細胞廣泛擴散

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吳貞璇指出,癌症如果能早期發現,不論治療與存活都相對較佳,但不像其他婦女癌症如子宮內膜癌會有子宮異常出血,也不像子宮頸癌有抹片檢查可及早篩檢出癌前病變,卵巢癌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通常當病人感到身體不適而進一步檢查後,大多數已是第3、4期,癌細胞擴散至腹腔。

前述個案婦人確診前,覺得呼吸喘到醫院檢查,沒想到卵巢癌已擴散至肋膜腔造成嚴重積水,讓肺部沒辦法完全擴張。吳貞璇表示,該名婦人得知病況時一度非常憂鬱想放棄,最後鼓起勇氣決定接受治療,先是開刀去除大部分腫瘤後,使用化學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並於化療結束後持續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目前確診已2年,沒有復發跡象。

手術完緊接組合治療 阻止血管新生、「餓死」癌細胞

吳貞璇強調,末期卵巢癌發現時,腹腔內許多器官都會被癌細胞侵犯,例如子宮、骨盆腔淋巴結、腹膜、腸繫膜等,就算能藉由手術完整切除肉眼可見之腫瘤,但微觀下的癌細胞仍很難完全去除,後續仍建議接受化療,希望能把殘留癌細胞殺死,但即便如此,這樣擴散至腹膜的卵巢癌,復發機率仍有7成;目前已有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來阻止癌細胞形成新生血管,與化療併用能降低4成復發風險。

腫瘤就如同一般器官,需要血液提供氧氣與營養才能存活並生長,因此會分泌血管新生因子促使血管生成,而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能夠阻止腫瘤血管新生,不讓腫瘤長出新血管,當癌細胞無法獲得足夠氧氣與營養時,就像把癌細胞餓死,達到抑制腫瘤繼續生長之效果,也就減少了復發機會。

美國癌症治療指引2021年最新版已強烈建議,晚期卵巢癌病患手術治療後,應積極藥物治療,先使用化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後續可再採取「停用化療,不停標靶」策略,繼續使用標靶藥物,以鞏固治療效果,幫助延命,可維持疾病無惡化時間超過1年半,並保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抗血管新生藥物抗藥性風險低 疫情期間也不能延遲就醫

吳貞璇補充,大多數癌症標靶藥物,經常是針對癌細胞具有的特異基因變異所研發而成,而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不是針對癌細胞直接造成毒殺作用,而是作用在腫瘤細胞的微環境中去阻止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因此不易有抗藥性發生,目前使用時機和適應症為晚期卵巢癌、腹膜癌和輸卵管癌在接受手術治療後,或治療後追蹤時發現腫瘤復發時,建議合併化療使用。

吳貞璇特別提醒,新冠疫情期間,許多人都有減少到醫院的念頭,擔心接觸到病毒,而一般非緊急的手術治療,經醫師評估後,也許可以稍微等一等,但是惡性腫瘤的治療卻是等不得,一旦延緩治療,腫瘤就有可能出現轉移,讓後續的治療更加棘手,處置難度提高,存活率也會隨之降低。因此呼籲民眾,如果經醫師懷疑或確診卵巢癌或其他惡性腫瘤,一定不能延遲治療,應及早就醫。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突破傳統人工水晶體 新型去光暈、眩光夜間視力更清晰

關鍵字: NOW健康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郭漢崇化解「排尿障礙」獲國際肯定 「陳偉殷受傷」啟發創新療法

郭漢崇化解「排尿障礙」獲國際肯定 「陳偉殷受傷」啟發創新療法

美國史丹佛大學日前公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台灣知名泌尿科專家、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再次入選。對此,他坦言原本不知有此榜單,並未在意,但後來發現在國內醫師中,他有多年名列前20傑,對於默默耕耘台灣後山已久的他來說,這才感受到珍貴肯定。

2025年10月18日 09:23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雙和醫院在去年通過醫院評鑑,成為台灣最「年輕」醫學中心,而國內知名器官移植專家、一般外科醫師李明哲,也在同年接任院長,如何帶領醫院呈現不同風貌,各界都矚目。他表示,他性子較急,該做的事都想趕快做好,將敦促醫療團隊保有「助人」的心,也希望自已的熱血能感染同仁,一起讓醫界更好。

2025年10月06日 09:23

男星閃兵連爆!台大醫揭高血壓因素多:用藥升壓恐致中風

男星閃兵連爆!台大醫揭高血壓因素多:用藥升壓恐致中風

藝人修杰楷、陳柏霖坦承花錢找閃兵集團偽造高血壓病歷,國防部透露這些多數舊案,大部分都是假冒高血壓狀況。台大醫師表示,影響一個人血壓有很多因素,包含跑步、沒睡好、壓力、飲食等都會讓血壓升高,所以血壓還是要多量幾次,甚至使用穿戴式血壓計測量,較為準確;至於用藥讓血壓上升,他提醒沒有疾病狀態下恐導致中風,千萬不要開玩笑。

2025年10月21日 18:36

63歲男8cm動脈瘤藏腦 北榮「客製化支架」無開胸拆彈

63歲男8cm動脈瘤藏腦 北榮「客製化支架」無開胸拆彈

63歲謝先生過去曾因主動脈剝離接受傳統開放式胸主動脈置換手術,後續追蹤發現弓部動脈瘤逐漸增至8公分,十分接近通往腦部的三條重要血管分支,但由於是二次開胸,手術風險極高。北榮團隊利用率先引進的「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不必繞道且依病人主動脈態樣量身訂做支架,順利完成手術。

2025年10月21日 18:09

流感首波高峰已過「上周12.8萬人就醫」 第2波估12月急升

流感首波高峰已過「上周12.8萬人就醫」 第2波估12月急升

疾病管制署今(21)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上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計12.8萬人次,已經連續兩週下降。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觀察首波流感疫情已經過高峰,預測未來4週類流感就診人次呈波動或緩降趨勢,11月中旬後類流感就診人次可能出現波動或緩升趨勢,並於12月中上旬開始較明顯上升,至農曆春節前後達高峰,提醒民眾應及早接種公費流感疫苗。

2025年10月21日 15:34

上周流感53重症、10死!40多歲男敗血性休克「住院5天亡」

上周流感53重症、10死!40多歲男敗血性休克「住院5天亡」

流感疫情持續流行,疾病管制署今(21)日表示,上周新增53例流感重症,另有10例死亡,死亡個案中最年輕是北部40多歲男性,本身有糖尿病、慢性肝病等病史,急診就醫時已經血氧偏低、雙側肺浸潤,有肺炎與糖尿病急性的併發症,收治加護病房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續還發生低血氧併發敗血性休克,住院第5天過世。

2025年10月21日 15:01

獨/又有減重名醫出事!女病患縮胃釀腦病變剩37kg 停業4月

獨/又有減重名醫出事!女病患縮胃釀腦病變剩37kg 停業4月

高雄減重名醫王銘嶼今年7月執行縮胃曠腸手術,10天內造成2名患者死亡,沒想到另名減重名醫宋天洲也出事了!家屬向《ETtoday新聞雲》控訴,妹妹BMI 24接受手術後產生併發症,但術後卻未獲積極追蹤,妹妹拖到最後腦病變住院一個多月,但醫師始終不認醫療疏失,案經過衛生局調查,發現宋天洲也涉及過度醫療,並對未成年患者未盡詳悉評估即手術,依法移付懲戒,懲戒委員會決議處分宋天洲停業4個月。

2025年10月21日 14:06

國內增2起屈公病「赴廣東染病」 境外移入累積28例創6年新高

國內增2起屈公病「赴廣東染病」 境外移入累積28例創6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今(21)日表示,國內新增2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為本國籍50多歲同住家人,居住於金門縣,今(2025)年10月初至中國廣東省潮州市旅遊,10月7日返回金門,10月9日起陸續出現發燒、關節痛、紅疹等症狀,於10月14日至醫院就診,經採檢送驗後確診。2名個案均已痊癒,將持續監測至11月6日。

2025年10月21日 14:06

他長戴降噪耳機頭暈耳鳴 醫揭「聽覺過度補償」3症狀要小心

他長戴降噪耳機頭暈耳鳴 醫揭「聽覺過度補償」3症狀要小心

28歲阿信(化名)每天都準時到圖書館拼國考,為了不被干擾,幾乎從早上就戴降噪耳機直到回家,整天下來耳朵幾乎沒休息,直到最近出現耳悶、耳鳴以及頭暈等症狀,甚至睡覺時耳中不斷出現嗡嗡聲影響情緒,就醫檢查才發現是降噪耳機使用過久,導致聽覺過度補償反應,如果持續未節制,恐怕會造成聽力退化。

2025年10月21日 13:56

修杰楷、陳柏霖「裝高血壓」閃兵 醫:數字太好偽造

修杰楷、陳柏霖「裝高血壓」閃兵 醫:數字太好偽造

藝人修杰楷被、陳柏霖坦承花錢找閃兵集團偽造高血壓病歷,引發社會關注。對此,醫師指出,高血壓是數字呈現,非常好偽造,有些動作就會直接讓血壓升高,例如憋氣、測量錢喝咖啡、連續多天不睡覺等,推測未來在兵役體檢的部分,高血壓可能要進一步看有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器官病變。

2025年10月21日 13:4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