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心跳過慢嚴重恐昏厥、猝死 醫師圖文解說

▲心臟節律器。(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先生又昏倒了!」李太太一臉焦慮地說。

「怎麼發生的?」醫師問。

「我們坐在客廳裡,突然間他就臉色發白,眼睛上吊,失去意識…」雖然已經目擊過幾次發作,還是令李太太感到非常驚恐,「我趕緊打了199,不過救護車抵達時,他已經恢復意識。」

60多歲的李先生有高血壓病史,身體狀況還不錯,但是在半年前開始會反覆昏倒,有時坐著、有時在運動中,昏倒之前沒有任何徵兆,完全無法預期,每次送到急診室時,李先生均已恢復意識。

經過一系列檢查後,終於在心臟監測器的紀錄中,發現他的心跳在昏厥當時突然變得很緩慢,甚至停止跳動長達9秒鐘。

亞東紀念醫院心臟電氣生理中心主任黃姍惠醫師表示,原因應該是副交感過度興奮,導致迷走神經性昏厥。

為了預防再度昏倒,黃姍惠醫師建議李先生安裝心臟節律器。黃姍惠醫師說,心臟節律器會持續監測心跳,當心跳速度下降太快,例如從每分鐘90下,突然掉到每分鐘60下,心臟節律器就會開始運作,以維持足夠的心跳速率。後來李先生選擇安裝新型的智能速率心臟節律器後,便沒有再昏倒過,讓家人終於能鬆一口氣。

心跳過慢、暫時停止,嚴重恐昏厥、猝死

心跳過慢屬於心律不整的一種,可能導致患者昏厥或猝死時,為預防意外發生,可考慮安裝植入式心臟節律器,幫助心臟維持基本心跳。黃姍惠醫師表示,絕大部分的心跳過慢是因為心臟的節律功能退化,稱做「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常發生於年紀較長的族群,患者的心跳速度可能低於每分鐘40下,導致頭暈、昏厥等症狀產生,可透過24小時心電圖紀錄器,捕捉心跳短暫停止達三秒以上來確診。

此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也可能造成心跳過慢,黃姍惠醫師說,這類病患就不限於老年人,年輕族群也可能出現。

心跳過慢警訊愛注意

心臟的跳動是由電氣訊號來驅動,當心臟本身節律功能出現問題、導致心跳過慢時,可選擇植入式心臟節律器來協助。黃姍惠醫師解釋,手術時會將裝載有心臟節律器的皮下囊袋,置於鎖骨下方,電極導線則植入鎖骨下靜脈,順序通過右心房與右心室;植入後心臟節律器將持續監測患者心跳,當偵測到心跳速率太慢時,便會發出訊號使心臟收縮,滿足心律需求,以避免出現頭暈、昏厥、甚至猝死。

持續進化、貼近情緒/身體活動需求的智能速率心臟節律器

傳統心臟節律器是依照事先設定、固定的心跳速率運作,因此無法針對患者動靜態活動而調節。黃姍惠醫師分析,如果設定每分鐘60下,能夠滿足患者在靜止狀態或走動的需求,但在運動的時候,可能會比較喘,耐受度較差。

「有位心跳過慢的患者是海女,雖然已經七十多歲,還是每天去晨泳,」黃姍惠醫師分享,「如果使用固定速率的心臟節律器,患者活動就會受到限制,所以可以考慮安裝具有自動加速功能的新型心臟節律器,如採用『智能速率心臟節律器』,其中配備的傳感器可根據患者當前身心狀態,依照其心肌收縮的動態進行調整,達成『動靜皆宜』,符合病人生理性地心律輸出,增加未來的生活品質和降低心律不整相關風險。」

黃姍惠醫師進一步說明,「我們在運動的時候心臟收縮率會增加,但在沒有運動的狀況,心臟收縮率有時候也會增加,譬如情緒改變(興奮、緊張)或發燒時。智能速率心臟節律器在偵測到心臟收縮率增加時,會適時調節加速,以符合患者身心狀態,同時還具有不受到震動影響的優點。」早期的心臟節律器是透過感應身體的震動,來調整心跳速率,黃姍惠醫師解釋,當身體震動增加時,心臟節律器就會認為患者的活動量增加,而調高心跳速率但是也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狀況。「曾有患者反應,孫子幫他搥背時,心跳就會變得很快。」黃姍惠醫師回憶,「另外,在替患者拍痰的時候,心跳速率也可能跟著上升。」

智能速率心臟節律器是透過感應心臟本身的收縮率,來調節加速,能更加符合生理需求,因此可同步改善上述缺點。

持續進化、貼近身體活動需求的心臟節律器

智能速率心臟節律器可與核磁共振相容,提升檢查安全性

傳統心臟節律器無法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核磁共振檢查常用於檢查身體軟組織的問題,例如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腦中風等,黃姍惠醫師指出,由於老年人罹患相關疾病而需要接受檢查的機會較高,使用傳統心臟節律器較容易受到限制。

上述智能速率心臟節律器可與核磁共振相容,有助克服這樣的問題,黃姍惠醫師說,每個心臟節律器都有一張識別卡,即使是到不同的醫院接受檢查,都能確認患者所安裝的機型,並請心臟節律器廠商於檢查前協助患者設定心臟節律器,待檢查完成後再調回原來的模式。

貼心小提醒

裝入心臟節律器與電極導線後,傷口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穩定。黃姍惠醫師強調,接受心臟節律器植入手術後的一周內手不可以舉高,術後一個月內不可以提重物、不能劇烈運動。待傷口穩定之後,開車、旅遊都可以,沒有特別的限制。

心臟節律器保養重點提醒

因為心臟節律器是精密的電子裝置,請避免撞擊、勿任意拍打,也要避開強磁場,以免遭到干擾。患者要隨身攜到心臟節律器之識別卡,就醫或通過安檢時請主動告知。

黃姍惠醫師叮嚀,縱使沒有症狀,也需要定期回診檢查,確保心臟節律器運作正常喔!

原文連結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研究揭維他命D竟能助攻乳癌化療 醫:腫瘤全消機率提升近8成

研究揭維他命D竟能助攻乳癌化療 醫:腫瘤全消機率提升近8成

便宜又常見的維他命D,有機會成為乳癌化療的重要助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廖志穎在臉書分享,根據最新研究,每天補充2000 IU的維他命D,乳癌患者在化療後腫瘤完全消失的機率竟可提升近8成,效果幾乎翻倍。

2025年09月17日 10:27

她「聞不到咖啡香」竟是帕金森氏症 醫揭早期3個徵兆

她「聞不到咖啡香」竟是帕金森氏症 醫揭早期3個徵兆

一名女子最近發現自己聞不到咖啡香,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徵兆。醫師提醒,帕金森氏症不只是手抖,也可能嗅覺異常、長期便秘等,而且這些症狀很可能在手抖出現前好幾年就發生,因此容易被忽略。

2025年09月17日 10:24

經期腰痠、頭痛又肚痛 中醫推「舒緩3步驟」

經期腰痠、頭痛又肚痛 中醫推「舒緩3步驟」

許多女性在生理期間,除了腹痛,還會出現頭痛、情緒起伏、腰痠背痛等不適。對此,醫師建議,女性可以透過「瑜珈、茶飲和穴位按摩」來舒緩。

2025年09月17日 10:11

「只是來做一下超音波」 意外揪出2公分肝癌

「只是來做一下超音波」 意外揪出2公分肝癌

一名男性例行健檢接受腹部超音波,意外確診肝癌,腫瘤已2公分大。馨蕙馨醫院胃腸肝膽內視鏡中心主任吳宗勤在臉書分享此個案,強調台灣B、C肝帶原率雖大幅下降,仍不時有患者未規律追蹤而延誤,最近一個月便發現3例肝癌,民眾不可掉以輕心。

2025年09月17日 09:45

醫急救:這麼漂亮走掉好可惜! 溺斃女孩「一輩子跟著你」

醫急救:這麼漂亮走掉好可惜! 溺斃女孩「一輩子跟著你」

外科醫師陳榮堅分享,一名天兵學弟在急救溺水女孩時說,「一定要救回來,這麼漂亮的女生走掉好可惜」,後來患者仍宣告不治。事後學弟高燒不退、全身無力,去找老師,結果對方說,「因為你不斷讚美,所以祂決定要一輩子跟著你。」

2025年09月17日 07:23

三總完成《華盛頓外科學》全書中文化 用母語就能學習權威新知

三總完成《華盛頓外科學》全書中文化 用母語就能學習權威新知

《華盛頓外科學》自問世以來,即為國際間外科領域的重要參考書籍,內容涵蓋從基礎外科原則、各系統外科疾病之診斷與治療,到手術技巧與臨床決策等完整知識體系。三軍總醫院外科部集結全體主治醫師群,耗時1年多完成最新版《華盛頓外科學手冊第九版》全書中文化,讓國內醫學生、醫師及相關人員可以用母語直接吸收最新且權威的外科知識,為一大創舉。

2025年09月16日 19:46

全台3成兒少過重!恐讓身高「開高走低」 成長提前結束+胖到生病

全台3成兒少過重!恐讓身高「開高走低」 成長提前結束+胖到生病

很多家長關心孩子能不能長高,其實更需關注的是肥胖問題!專家示警,全台兒少過重及肥胖率破3成,而體重超標不僅可能導致性早熟,還會讓成長曲線「開高走低」,成長期高峰提早結束,更會讓慢性病提早上身。提醒家長要以紀錄掌握孩子成長,注意生長曲線、BMI數值、長高速率與是否有性早熟徵兆。

2025年09月16日 19:01

全台首隻醫療輔助犬「歐巴」今天退休了 北榮護理師收養

全台首隻醫療輔助犬「歐巴」今天退休了 北榮護理師收養

「歐巴」是全台灣第一隻駐點於醫院的輔助治療犬,已在台北榮總陪伴病人超過六年,是醫院裡最受歡迎的特別員工。隨著歐巴年齡增長,之前就預計在今年退休。北榮今天特地在院內替歐巴舉辦退休儀式,強調牠永遠是北榮的榮譽員工,醫院會持續陪伴牠過退休生活,而歐巴退休後,會由照顧牠的護理師繼續收養。

2025年09月16日 16:57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