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補牙還是作假牙? 牙醫師圖解說明

▲假牙。(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噢!好痛!」二十多歲女大生在爬樓梯時不小心踩空跌倒,門牙猛力撞上樓梯扶手,嘴裡旋即冒出一股血腥味。

「天啊,我的牙齒掉了!」女大生驚呼,睜大眼睛望著落在掌心的牙齒,腦海裡冒出好多問號,「現在應該怎麼辦?脫落的牙齒要如何保存?有可能把牙齒種回去嗎?」

在外力撞擊下,牙齒可能會整顆脫出,贋復補綴專科方煥華牙醫師指出,如果處理得當,便有機會把牙齒裝回去,也就是所謂的復位。

搶救掉落牙齒,請你這樣做

「首先要趕緊找到掉落的牙齒,」方煥華牙醫師強調,「找到牙齒之後,千萬不要用衣服或衛生紙去擦拭牙根的表面。牙齒分成牙冠與牙根,牙根附著在齒槽骨上,本來就會帶血帶肉。牙根表面都是一些生長的細胞,倘若刷洗、擦拭牙根,可能會使牙齒復位之後的存活率降低。」

比較理想的做法應該是小心地用手拿著牙冠部,以乾淨、室溫的水輕輕沖洗,將表面附著的塵土污物沖掉就好。沖洗乾淨後,可以存放在生理食鹽水或牛奶裡,如果沒有生理食鹽水或牛奶,可以將脫落的牙齒含在舌下部,然後立刻就近尋找合格的醫療院所去做復位跟固定。

牙齒掉落怎麼辦?

在事發當下正確處置,並即時就醫,才有較高的機會保住牙齒。

牙齒斷裂位置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

牙齒遭到撞擊時,也可能發生斷裂,方煥華牙醫師解釋,隨著牙齒斷裂的位置不同,處理方式也不相同。

把牙齒剖半來看的話,從外到內,分別是最外層的牙釉質,中間的牙本質,最裡面的是牙髓腔,具有神經和血管。

如果斷裂的位置沒有影響到牙髓腔,屬於比較輕微的狀況。在斷裂面乾淨的前提下,有機會將斷裂的牙齒黏回去。倘若牙齒過於破碎,牙醫師會考慮用樹脂材料去修補,或是以陶瓷性的材質製做全陶瓷貼片來進行修復。

如果斷裂的位置破壞到牙髓腔,通常會建議先做局部或完整的牙髓組織清創,也就是根管治療或俗稱的抽神經。方煥華牙醫師解釋,治療完成後,沒有不舒服,才會進一步考慮如何復型,恢復原來牙齒的結構跟外型。可以使用樹脂材料、全陶瓷貼片,或製作牙冠。

牙齒斷裂怎麼辦?

如果斷裂的位置已進到牙根,屬於比較嚴重的狀況,需要將牙根拔除,以避免後續的發炎、腫脹。後續可能得考慮植牙或牙橋,以恢復美觀及咀嚼功能。

假牙的材質有哪些?

無論是因為牙齒斷裂、蛀牙而接受根管治療的牙齒,後續大多需要製作固定式假牙,如單顆牙冠將牙齒罩起來,方煥華牙醫師解釋,單顆牙冠就像安全帽,可多一層保護,避免牙齒斷裂。

固定式義齒會模仿原生牙齒的外型、功能去製作,常見的材質包括全金屬牙冠、金屬燒瓷牙冠、全瓷牙冠等,不同的材質具有不同的特性。方煥華牙醫師分析,全金屬牙冠具有延展性、密合度較高、較不會斷裂,但是因為顏色與自然牙不同,對美觀的影響較大。

目前,陶瓷類材質在牙科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因為顏色與自然牙較相似、生物相容性高、強度與硬度高,方煥華牙醫師說,而且製作的時間較短,全陶瓷材質具有一定的優勢。

全瓷牙冠的材質包括陶瓷、二氧化鋯等。陶瓷的透光度佳,不過硬度中等,可能出現瓷崩、瓷裂的狀況。

全瓷牙冠材質差異

二氧化鋯的強度較高,可讓假牙更為耐用,此外預染氧化鋯具有漸層顏色,可呈現自然色階。由於晶像結構的關係,氧化鋯能減少光線散射,提高透光度,且能產生螢光效果。所謂的螢光是因為自然牙能吸收不可見的紫外光,再發出藍色可見光。預染氧化鋯不用額外進行螢光染色,即可產生螢光,讓假牙呈現逼真外觀。

前牙區的假牙對外觀影響較大,基於美學考量,可選擇透光度、擬真度較佳的材質,方煥華牙醫師說,後牙區的假牙必須承受咀嚼、磨牙等挑戰,必須選擇強度較高的材質。

貼心小提醒

當牙齒遭到外力撞擊而斷裂、掉落時,一定要即時處理,才能回復較佳的外觀及功能,方煥華牙醫師提醒,根據斷裂的位置不同,治療方式也不相同,務必及時就醫。

妥善的假牙復形對於美觀及咀嚼功能皆非常重要,方煥華牙醫師說,假牙材質的進步,有助提升假牙的擬真度、耐用度。患者可以與醫師詳細討論,依照不同的部位及需求,做出合適的選擇。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牙齒撞掉了,三個關鍵步驟!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11月連爆7例M痘確診 均為本國籍青壯男「北中南都有」

11月連爆7例M痘確診 均為本國籍青壯男「北中南都有」

國內M痘病例持續發生!疾病管制署今(25)日公布國內11月已確認7例M痘確定病例,皆為本國籍青壯年男性,分別為北部5例、中部及南部各1例,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個案多為散發病例,但也有部分個案有流病相關性。

2025年11月25日 15:06

營養師推「4大營養素」改善手腳冰冷 建議每周運動150分鐘

營養師推「4大營養素」改善手腳冰冷 建議每周運動150分鐘

今天氣明顯轉涼,不少人在入冬開始就會有「手腳冰冷」的狀況。對此,營養師指出,手腳冰冷可以靠吃改善,建議要補充「鐵、鎂、B群、維生素E」等4大營養素,另外日常也要維持運動習慣並做好保暖措施。

2025年11月25日 15:00

沒發燒咳嗽X光片正常 男頸部腫1個月不消竟是「肺外結核」

沒發燒咳嗽X光片正常 男頸部腫1個月不消竟是「肺外結核」

37歲外籍移工阿力(化名)近日發現右側頸部出現一處無痛性腫塊,且持續超過四週仍未消退,起初至診所接受抗生素治療但未見改善,遂轉診至衛福部南投醫院;經耳鼻喉科團隊詳細檢查後,確診為「頸部淋巴結核」,屬於「肺外結核」的一種,目前阿力已接受手術切除治療。

2025年11月25日 14:58

上周腸病毒近1.2萬人就醫 疫情處流行期「持續上升」

上周腸病毒近1.2萬人就醫 疫情處流行期「持續上升」

腸病毒疫情流行中!疾病管制署今(25)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近1.2萬人次,疫情持續上升,雖然上週沒有新增重症病例,但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累積19例重症,為近六年新高,其中9例死亡。疾管署提醒,腸病毒易於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場所傳播,幼兒為重症高風險群,呼籲家長及教托育人員多注意。

2025年11月25日 14:38

停用瘦瘦針後「懷孕過重風險增3成」 研究:早產機率也提高

停用瘦瘦針後「懷孕過重風險增3成」 研究:早產機率也提高

最近瘦瘦針熱度高,但施打後若發現懷孕,對健康影響有多大?家庭醫學科、肥胖專科醫師王姿允今於臉書分享最新研究,指停藥後若懷孕,孕期比較容易體重上升、代謝異常,但未必是瘦瘦針本身造成,可能與原本就偏高的代謝風險及停藥後復胖有關,提醒若曾用藥,備孕或已懷孕時,記得一定要主動與醫師討論。

2025年11月25日 14:28

快訊/公費流感疫苗打掉9成「跨年前恐用罄」 疾管署增購15萬劑

快訊/公費流感疫苗打掉9成「跨年前恐用罄」 疾管署增購15萬劑

今年流感疫苗打氣史上最旺!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流感疫苗從10月1日開打以來已經接種612.5萬劑,使用率達到91.7%,剩餘疫苗55.4萬劑預期年底用罄,疾病管制署今(25)日宣布增購15萬劑,最快12月下旬到貨配送。

2025年11月25日 13:30

35歲女嚴重經痛 醫檢查驚見「子宮長滿肌腺瘤」 

35歲女嚴重經痛 醫檢查驚見「子宮長滿肌腺瘤」 

35歲的李小姐近3年總會因為生理期而腹痛難耐,就醫檢查發現子宮內佈滿子宮肌腺瘤。醫師提醒,子宮肌腺瘤好發於35-50歲的女性,患者會有劇烈腹痛、經血過多以及壓迫膀胱導致頻尿等症狀,長期下來更會因為子宮結構性改變與慢性發炎而影響受孕。

2025年11月25日 13:19

不吃保健品也能護眼!營養師揭護眼必吃清單

不吃保健品也能護眼!營養師揭護眼必吃清單

在手機、電腦成為日常標配的時代,不論大人或小孩,幾乎都屬於「過度用眼」族群。長時間盯著螢幕,眼睛容易乾澀、疲勞,甚至有人到了晚上還會感覺到視線模糊,連看字幕都要費力,營養師珊珊在粉專「愛健康營養師珊珊」指出,這些狀況若長期累積,可能影響更深層的視力健康。

2025年11月25日 12:0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