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血脂超標傷心又傷腎 腎臟專科醫師圖解說明

▲血脂。(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四十多歲的李先生是位上班族,多年的糖尿病讓他的腎臟功能變得比較差,而且高血脂的問題也讓他相當在意。

「醫師,我的三酸甘油脂TG之前都很高,吃藥一段時間後,三酸甘油脂已經漸漸達標」李先生拿著一疊抽血報告,憂心地問:「可是,最近驗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卻越爬越高,為什麼會這樣啊?」

「這個現象叫做翹翹板效應,臨床上還蠻常見的。」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楊智超醫師指出,「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不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要達標,也同時要考慮到病人更常會合併高三酸甘油脂以及偏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需要更積極的治療來控制混合型高血脂的問題,不過,控制三酸甘油脂TG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能爬升,兩者的關係像翹翹板一樣。」

經常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若是超標,對心血管相當不利,對於慢性腎衰竭的病人來說,偏高的三酸甘油脂更是反映出這些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顆粒比較小,楊智超醫師說,顆粒越小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以用地溝油來比喻,因為更容易會造成粥狀動脈硬化斑塊(plaque)。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併用不同機轉的藥物,幫助患者改善血脂肪的質與量,以免顧此失彼。

血脂超標,傷心又傷腎!

高血脂是極為常見的問題,常用的指標包括三酸甘油脂(TG,triglycerides)、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楊智超醫師解釋,僅膽固醇過高,稱為「高膽固醇血症」;僅三酸甘油脂過高,稱為「高三酸甘油酯血症」;若是兩者皆超標,稱為「混合型高血脂症」。

有些膽固醇高得很離譜的患者,皮膚上會出現「黃色瘤」,一顆顆像米粒大小,黃色或橘黃色的丘疹,楊智超醫師提醒,大多數患者在血脂超標時往往沒有明顯症狀,需要抽血檢驗才能察覺,千萬不能因為沒有症狀而輕忽高血脂的危險性。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是好膽固醇,至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三酸甘油脂TG超標時,可能產生粥狀動脈硬化,導致血管狹窄、阻塞,使心臟、腎臟、腦部等各個器官的功能受到影響。

慢性腎臟病或者接受透析的病人,大概50%都有糖尿病,是最高心血管風險的病人,歐美心臟學會所發佈的治療指引都認為對這一個高風險的族群,治療要越來越積極。楊智超醫師解釋,腎臟病患者還有一個較特別的現象「高血磷」,可能進一步讓血管鈣化。

因為腎臟功能不好,無法排除體內的磷,當血中的磷升高,會刺激副甲狀腺素分泌,副甲狀腺素上升則讓骨頭釋放出鈣和磷。除了導致骨質疏鬆,多餘的鈣和磷會沉積在血管壁,使血管鈣化。地溝油的存在也會進一步的促進這樣的血管硬化和骨質疏鬆的現象。

「腎臟不好,骨頭會越來越軟,血管則會越來越硬!」楊智超醫師說,高血磷將衍生骨質疏鬆、骨折、血管鈣化等多種併發症,都會影響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預後及死亡率。

血脂超標很傷腎!

大家對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都很熟悉,因為是不好的,所以可以叫它為回鍋油,不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其實還可以分為大顆粒、中顆粒、小顆粒,楊智超醫師用淺顯易懂的比喻解釋,「小而緻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sdLDL-C,small den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常見於慢性腎衰竭尤其是合併糖尿病的病人身上,就像是地溝油,地溝油相較回鍋油更加劣質,對身體造成更壞的影響,也就是說當sdLDL-C在血液中滯留更長的時間時,更容易被巨噬細胞吞下去形成泡沫細胞,就會對心血管造成危害。

因此,在治療高血脂時,除了關心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希望可以降低小而緻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sdLDL-C。

積極治療,預防翹翹板效應

根據治療指引,對於高血脂的建議越來越積極,楊智超醫師說,針對慢性腎臟病第三期的患者,便建議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到70 mg/dL以下;針對慢性腎臟病第四期進入透析、心血管風險更高的患者,甚至建議降到55 mg/dL以下。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積極控制高血脂對患者有保護效果,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使用。

臨床上常見到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達標,但是三酸甘油酯TG依舊比較高,楊智超醫師說,我們都會積極處理,以降低相關風險。

何謂翹翹板效應?

「使用降三酸甘油酯TG的藥物時,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能會代償性上升,像翹翹板一樣,」楊智超醫師解釋,「翹翹板效應跟身體的膽固醇生成路徑有關係,你阻斷了一個,另外一個會代償性的上升。如果想要將三酸甘油酯TG壓的越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上升情形也會更加顯著,這是經常遇到、較為困擾的狀況。」

「很多慢性腎臟病患者的三酸甘油酯TG都高到300至400 mg/dL,甚至大於500 mg/dL。三酸甘油酯TG很高時,急性胰臟炎的風險會上升,必須積極控制。在降低三酸甘油酯TG的過程中,若沒有考慮到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上升的話,便會有一點顧此失彼。」,楊智超醫師說,「對於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合併有混合型血脂異常,要預防翹翹板效應,又希望可以改善血脂的質與量,就得運用不同機轉的藥物。例如含有Niacin成份的複方降血脂藥物,除了藥錠本身有statin,可以有效降低LDL,Niacin不會造成TG的反跳,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能更有協同藥效的加乘性,讓血脂治療上更有效果。」

併用不同機轉的藥物,可以發揮互補的效果,讓三酸甘油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更容易達標,而且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也可以提升,對改善混合型血脂異常相當有幫助。另外Niacin 還有其他的益處,除了有抗發炎抗氧化的效果外,還可以抑制腸胃道對磷的吸收,這種降低血磷的效果對於慢性腎衰竭的病人特別受用。

預防高血脂,日常保養重點

除了藥物治療外,生活型態調整也對改善高血脂非常重要。規律運動、減重、戒菸等皆有助於改善高血脂,楊智超醫師說,「運動方面不能只有散步,要做阻力運動,才能維持肌力。」

飲食方面要少喝糖飲、少吃加工食品,增加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多注意油脂的質與量,請減少攝取飽和脂肪、不要使用反式脂肪。

預防高血脂,日常保養重點

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一般成年人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若是腎功能較差,則會限制蛋白質攝取量,慢性腎臟病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0.6-0.8公克蛋白質;進入透析治療的患者,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

攝取足夠的高生物效價蛋白質與熱量,才能避免蛋白質-能量損耗(protein-energy wasting),而導致更多併發症。

楊智超醫師補充,請勿聽信偏方或使用來路不明的草藥,以免讓病情雪上加霜。

貼心小提醒

血脂過高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必須抽血檢驗才能發現,但是日積月累下來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而對心臟、腎臟、腦部造成傷害。

楊智超醫師叮嚀,不管是胖、還是瘦,只要血脂異常,包括混合型和單純型,都需要積極介入,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及規則用藥,將三酸甘油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達標,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吃蛋會膽固醇過高嗎?一天能吃幾顆?(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北市爆「首例流感重症」死亡!女「發燒、呼吸喘」染病1天就惡化

北市爆「首例流感重症」死亡!女「發燒、呼吸喘」染病1天就惡化

台北市今出現首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病例,個案為80多歲女性,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沒有接種流感疫苗,個案於11月19日出現發燒、呼吸喘等急性上呼吸道症狀,至醫院就醫後診斷A型流感,病情急速惡化於隔(20)日病逝。

2023年11月28日 18:21

資深志工98歲!食物銀行服務逾10年還研習 熱血喊:做到最後一刻

資深志工98歲!食物銀行服務逾10年還研習 熱血喊:做到最後一刻

國際志工日前夕,佳格食品與食物銀行等單位合作舉行「營養研習班」巡迴,壓軸場在今(11/28)於南機場食物銀行熱鬧完成,現場集結48名志工參與,其中最高齡任奶奶已98歲,她不但在食物銀行服務超過10年,此次還參加研習班學習營養知識,期望讓自己可以做更久,熱血喊「會一直當志工到最後一刻!」

2023年11月28日 18:15

黴漿菌入侵校園 台中市府證實國小、幼兒園各一例

黴漿菌入侵校園 台中市府證實國小、幼兒園各一例

黴漿菌來勢洶洶,台中市校園也遭黴漿菌入侵,台中市教育局證實,本周已經接獲兩例通報,分別是國小、幼兒園各一例,所幸都是零星個案,目前並沒有群聚感染情況發生。

2023年11月28日 17:42

阿本頭痛罹腦瘤「眼球恐爆出」!名醫曝「廔管致病因」:眼睛會很紅

阿本頭痛罹腦瘤「眼球恐爆出」!名醫曝「廔管致病因」:眼睛會很紅

藝人阿本(翁瑞迪)自爆今年初因為突然劇烈頭痛,就醫檢查後發現是動脈瘤,大腦出現「廔管」狀況,更被宣判恐有「眼球爆出」等嚴重後果。對此,醫師指出,推測問題應該是「海綿靜脈竇動靜脈廔管」,這狀況致死率不高,但確實會導致眼球越來越凸出,外觀看上去「眼睛會很紅」,頭痛可能就是動脈瘤有一點破裂出血問題造成。

2023年11月28日 17:20

國內呼吸道疫情連7周降!羅一鈞:黴漿菌低度流行「不像大陸激增」

國內呼吸道疫情連7周降!羅一鈞:黴漿菌低度流行「不像大陸激增」

中國大陸爆發多重呼吸道疾病疫情,至少7種病毒同時流行,世衛關切、台灣也提高戒備,就怕遭受波及。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今(28)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國內呼吸道疫情已經連續7周呈現下降趨勢;另根據林口長庚醫學中心資料,黴漿菌占呼吸道病原比例僅不到1%,屬於低度流行,並沒有像中國大陸激增趨勢。

2023年11月28日 16:16

家總調查:1成人自認「準備好變老」 7成對子女照顧自己感到悲觀

家總調查:1成人自認「準備好變老」 7成對子女照顧自己感到悲觀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長照政策儼然成為2024總統大選其中一項主軸。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公布最新網路民調,有高達8成7的民眾對自己老後的長期照顧需求感到擔憂,僅1成認為自備未來長期失能的費用已準備足夠;更有近7成的人對於下一代照顧較顯悲觀,也因此家總提出5大訴求,盼總統候選人能正視國民對於未來照護的需求。

2023年11月28日 16:13

7歲女童染「黴漿菌」狂咳5天還高燒!醫照X光驚見:肺部白掉了

7歲女童染「黴漿菌」狂咳5天還高燒!醫照X光驚見:肺部白掉了

中國大陸爆發黴漿菌大流行,台灣也可能在明年春天爆發感染潮,引發大眾關注。小兒科醫師詹前俊也分享一名臨床個案,北部一名7歲女童染黴漿菌後連續咳5天和發燒,照X光發現肺部整片白掉,立即轉往大醫院,所幸經過住院救治,女童也在6天後痊癒出院。

2023年11月28日 15:47

哥國10歲女童「飯店泳池」感染食腦蟲 耳朵痛爆3周喪命

哥國10歲女童「飯店泳池」感染食腦蟲 耳朵痛爆3周喪命

哥倫比亞10歲女童史蒂夫妮亞(Stefanía Villamizar González)因一次家庭旅遊而斷送性命,才玩2天就出現嚴重耳朵疼痛、嘔吐與發燒,起初以為是中耳炎,後來才發現她是在飯店游泳池戲水時,被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鑽入鼻腔感染,3周後因腦炎身亡。

2023年11月28日 15:40

43歲主管「壞壞到一半軟了」 下體脹痛崩潰!醫曝下場:小心血精

43歲主管「壞壞到一半軟了」 下體脹痛崩潰!醫曝下場:小心血精

現代人工作經常久坐,但要多注意身體狀況。泌尿科醫師呂謹亨分享案例,一名43歲主管在愛愛時總是力不從心,還經常覺得下體附近疼痛,久坐時症狀更是嚴重,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慢性攝護腺發炎引起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因此他提醒,如果發現有疑似泌尿感染症狀,就應該立即就醫。

2023年11月28日 15:29

大腸癌年奪6千命!糞便潛血篩陽「不做大腸鏡」 死亡風險增6成

大腸癌年奪6千命!糞便潛血篩陽「不做大腸鏡」 死亡風險增6成

大腸癌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根據統計,每年超過6,000人死於大腸癌。國健署提醒,目前有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陽性且超過6個月未做大腸鏡確診,罹癌風險會增加30%,如果一直未做進一步確診,大腸癌死亡風險將增加64%。

2023年11月28日 15:2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