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超危急 心臟科醫師圖文講解

▲心肌梗塞。(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一名銀髮男性患者摀著胸口進入診間,即向醫師訴說其不適,經詢問過往病史,發現該患者十幾年前曾裝設過心臟支架,近期又感到心臟開始出狀況,聽到這樣的症狀描述,醫師通常會檢查是否有心絞痛或心肌梗塞,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暨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大川醫師回憶,「該患者的心電圖顯示有心肌梗塞的狀況,所以立刻轉到急診室,安排緊急心導管,並再次放了心臟支架。」

洪大川醫師叮嚀,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放完心臟支架後,必須使用至少一年的雙抗藥物治療,因患者的其他冠狀動脈或同一條冠狀動脈,都可能出現斑塊破裂,而產生血栓導致第二次心肌梗塞,故只要沒有禁忌症,都需使用雙抗藥物治療,預防心血管事件再度發生!

心肌梗塞危險因子,趕快檢查看看

我們的心臟每天跳動大約10萬下,所以需要充足血液供應,洪大川醫師解釋,冠狀動脈是負責供應心臟血流的動脈,當冠狀動脈狹窄時,心肌會缺血,而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問題,稱為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洪大川醫師說明,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多樣,包括客控制即不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制因素如年紀、性別、家族史等。年紀方面,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心肌梗塞的風險會增加。女性荷爾蒙對於心血管有保護效果,所以停經前的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在停經後,風險便逐漸增加;家族史方面,若父親55歲前、母親65歲前就發生急性心肌梗塞,也是危險因子之一。

心肌梗塞危險因子

可控制因素則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與A型人格等。洪大川醫師說,大家熟悉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都可能導致血管病變、硬化,至於個性急躁、易緊張、壓力大的A型人格,也有較高的機會罹患心血管疾病,呼籲以上族群應特別當心。

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阻塞

動脈粥狀硬化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洪大川醫師解釋,低密度膽固醇(LDL-C)會沉積在血管壁,讓血管逐漸狹窄,而影響血液循環。患者可能在運動時感到胸悶不適,停下來休息之後可以漸漸緩解。當血液通過血管狹窄處,流速會增加,而可能導致動脈內膜破損,洪大川醫師說,動脈內膜破損就類似皮膚受傷破皮,血小板會聚集形成血栓來覆蓋,這時原本已然狹窄的血管可能就被完全堵住,阻斷血流。

血栓形成導致動脈粥狀動脈硬化

洪大川醫師提到,若心臟的冠狀動脈被堵住,就會出現心肌梗塞;若腦部血管被堵住,就會腦中風。冠狀動脈狹窄患者的運動耐受度較差,但休息之後症狀會可逐漸緩解,至於急性心肌梗塞就可能導致猝死,必須積極介入治療,搶通血管才能挽回性命。

心肌梗塞的治療與保養全解析

洪大川醫師表示,導致心肌梗塞的主因是血栓塞住血管,因此治療目標是盡快以藥物及非藥物方式來改善心臟灌流。血栓成份共有二種,一種是血小板系統,一種是凝血系統,所以會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與抗凝血藥物來抑制血栓形成,並考慮使用血栓溶解劑來溶解血栓。非藥物治療部分能做緊急心導管放置心臟支架,撐開冠狀動脈狹窄部位。倘若不適合放心臟支架,則會由心血管外科醫師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開闢一條外環道路繞過狹窄段落。

成功清除血栓、恢復心臟灌流後,接下來的目標就是預防血栓再次形成。洪大川醫師說,「阿斯匹靈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但單用阿斯匹靈沒有辦法完全抑制血栓形成,所以需加上第二種藥物,透過不同機轉的藥物來抑制血小板,稱為雙抗藥物治療。」

心肌梗塞的治療與保養

阿斯匹靈屬於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長期服用後可能有腸胃不適、胃潰瘍、黑便等狀況,洪大川醫師提醒,若有類似狀況,應主動與醫師反映,並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以減少副作用,切勿因此自行停藥。

洪大川醫師分析,目前有幾種狀況會建議採取雙抗治療,第一種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於一年內需要持續用雙抗藥物治療;第二種是剛放完心臟支架,因為對身體而言,心臟支架是外來物,身體會試圖將其包覆,因而形成血栓,所以必須使用雙抗藥物治療,以免血管再度被血栓塞住;第三種是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也建議使用雙抗藥物治療。只要沒有禁忌症、或容易出血的狀況,都需要採取雙抗藥物治療。

為避免粥狀動脈硬化持續惡化,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患者要積極控制各項危險因子,洪大川醫師強調,血壓請控制130/80 mmHg以下;血糖要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0 %以下;血脂應至少把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70 mg/dL以下,如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併有糖尿病,更建議把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55 mg/dL以下。

貼心小提醒

洪大川醫師補充,心肌梗塞患者常伴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慢性腎臟病等問題,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挑選搭配合適的藥物。除了藥物之外,生活型態也需要調整,包括保持充足睡眠、規律運動,飲食以低鹽、低糖、低油為原則,盡量避免醃製、加工食品。最重要的是避免抽菸,也要遠離二手菸。

冠心病患者如果感染新冠肺炎,演變成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較一般人高,若狀況穩定,建議患者應接種疫苗。接種疫苗前,心血管用藥不必停,洪大川醫師叮嚀,如果有疑慮,可與您的醫師討論。長期保養對心肌梗塞患者非常重要,請務必與醫師密切配合,穩定服藥治療,切莫擅自停藥!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心肌梗塞住院!關於心臟支架,你知道多少?醫師圖文詳解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嘉義長庚達文西手術中心正式成立 國際認證提升嘉義醫療水平

嘉義長庚達文西手術中心正式成立 國際認證提升嘉義醫療水平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長年深耕雲嘉南地區,持續引進先進技術。近年隨著微創手術與機械手臂技術的快速發展,耳鼻喉科徐正明教授憑藉豐富臨床經驗與技術成果,通過國際認證,成立「達文西耳鼻喉頭頸手術示範教學中心」,為雲嘉南地區優先獲此認證的耳鼻喉科醫師,也象徵嘉義長庚在高精密微創手術領域邁入新里程。

2025年11月14日 19:46

高血壓年奪4.5萬人性命 國健署推每年一周「722量血壓」

高血壓年奪4.5萬人性命 國健署推每年一周「722量血壓」

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死因統計,高血壓疾病死亡率近年來首次不再攀升,但每年仍有約4.5萬人因高血壓相關心血管疾病而失去生命,仍須正視。國健署今(14日)攜手醫界啟動「千人響應護血壓,三大資源守護網」,國健署長沈靜芬表示,診間血壓通常無法反映個人實質血壓狀況,希望推廣民眾「722量血壓」,在一年之中找一週,早晚各量兩次血壓取平均,可以作為與醫師溝通、用藥的依據。

2025年11月14日 18:06

再談老婦殺腦麻兒案 石崇良:不可取但覺得很不捨

再談老婦殺腦麻兒案 石崇良:不可取但覺得很不捨

台北市一名80歲劉姓婦人親手悶死照顧超過50年的腦麻兒子,一審法官輕判她2年6個月徒刑,並建請總統特赦。衛福部長石崇良昨日在立法院表態支持總統特赦,今日再被問及此事時語重心長表示,這樣行為不可取,也不應該成為免除司法的理由,但「我個人情感上,還是會覺得不捨。」

2025年11月14日 16:18

代孕修法「暫持保留態度」 石崇良:還需凝聚共識

代孕修法「暫持保留態度」 石崇良:還需凝聚共識

近期男同志代孕爭議不斷,衛福部《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已經送行政院,內容侷限在單身女性、女同志,不包含代理孕母。衛福部長石崇良今(14)日受訪表示,代理孕母議題還有很多需要討論與凝聚共識的地方,所以在修法、立法仍屬與保留態度。

2025年11月14日 15:12

280萬糖友失智風險翻倍 專家:曾發生低血糖更要注意

280萬糖友失智風險翻倍 專家:曾發生低血糖更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愈來愈多,醫界估計全台可能已有280萬人。因應今天世界糖尿病日,台灣神經學學會在臉書提醒,糖友的失智風險比多數人想像更高,相較一般人,發生血管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分別增2.4 倍、1.6 倍,如曾出現低血糖,未來失智機率也會加倍,糖友平常務必注意控糖,以免認知功能不知不覺流失。

2025年11月14日 11:21

人工生殖法草案已送政院 國健署長:應尊重代孕者隱私

人工生殖法草案已送政院 國健署長:應尊重代孕者隱私

近期男同志代孕爭議不斷,有男同志赴美國代孕還上傳孕母生產過程畫面,更傳出身份疑似為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國健署署長沈靜芬今日出席活動受訪回應,《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已經送行政院,內容是有納單身女性、女同志,修法主要重點在於強調「女性自主權」,至於爭議事件,沈靜芬不予評論,但強調應該尊重代理孕母本身的隱私。

2025年11月14日 10:58

醫PO「代理孕母無碼私密照」 台北慈濟:私領域行為、已加強關懷

醫PO「代理孕母無碼私密照」 台北慈濟:私領域行為、已加強關懷

一名男同志日前分享赴美尋求代孕經歷,還公開孕母生產過程的無碼畫面,引發網友眾怒,他也被起底是醫師,目前任職台北慈濟醫院;院方今上午表示,醫師於個人社群媒體發布言論,屬私領域行為,應妥善面對與處理,已啟動關懷機制對此同仁進行輔導。

2025年11月14日 10:41

膝蓋卡可能是肌少症 醫教1招測肌力:不扶東西能連續站起5次

膝蓋卡可能是肌少症 醫教1招測肌力:不扶東西能連續站起5次

民眾若發感覺膝蓋卡卡,常會想是否老了、關節退化,但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分享,根據最新研究,膝關節退化患者其實約25%合併有肌少症,所以當膝蓋不適,有可能是肌肉量不足,才導致膝蓋吃不消,關節未必已退化,平常可進行「不扶東西連續站起來5次」小測試,有助及早發現肌力衰退。

2025年11月14日 10:0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