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免疫大軍白血球有五個兵種 你知道嗎?

▲▼疫情指揮中心加開5個疫苗BNT接種站,台北榮總進駐中正紀念堂BNT疫苗接種站。(圖/記者呂佳賢攝)
▲有許多民眾質疑疫苗的有效性。(示意圖/記者呂佳賢攝)

文/潘懷宗 博士、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統計顯示,美國去年(2020)因為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為38萬5343人,今年截至11月中旬,就已經有38萬5670人死於新冠肺炎,超越去年。而近日美國境內的確診人數又再上升,歐洲也爆發第四波疫情,來勢洶洶。綜觀美國的疫苗2劑完整接種率已將近全國人口數的60%,但疫情不跌反升的原因有許多,例如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傳染病專家卡蘭(Abraar Karan)就說道,由於衛生官員向民眾傳達了錯誤的疫苗突破感染之訊息,因此有許多民眾質疑疫苗的有效性,才導致美國疫苗接種率未能再進一步上升,到達80%以上的理想目標。

防疫除了個人防護要做好,踴躍施打疫苗外,每個人以及每個年齡層免疫保護力的強或弱,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人體免疫系統的常見指標,也就是血液中白血球的數目,是大家做健康檢查時都會看到的,正常參考值為每微升(µl)的血液中含有4,000~10,000 個白血球,類似國軍部隊一樣,必須維持一定的數量規模,方足以抵抗外來的侵略,雖然極少數個體存有差異以及特殊情況下會略有不同外(激烈運動後、沐浴、壓力、飯後),這個數值仍是大部分人用來參考的指標。

▲白血球、血液、抽血。(圖/123RF)
▲白血球數量是人體免疫系統的常見指標。(圖/123RF)

每人每天骨髓會產生大約 1000 億個白血球,藉以維持每微升血液中4,000 到 10,000 個白血球的數量(人體血液約有4~6公升)。當國軍部隊太少時(白血球低於4,000),肯定免疫力會低下,無法抵抗外侮,相當容易就被敵人攻佔(例如器官感染發炎),但是,當國軍部隊超級多的時候(例如超過20,000),也並非好事(例如血癌)。因此,過高或過低都不好,應該就醫,由血液科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但筆者也要提醒,千萬不要只是因為一次的檢驗結果,就担驚害怕,因為通常需要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檢驗結果,才能確定是否真的有異常喔!

▲白血球、血液、抽血。(圖/123RF)
▲白血球的數量過多或過少都不好。(圖/123RF)

白血球也和國軍部隊一樣,裡面又再區分為各式不同的兵種,而我們的白血球總共區分成5種不同的類型,當然也具有各自的功能。

(1)嗜鹼性球(Basophils):類似警報系統(偵查部隊),它們通過將化學物質分泌到血液中,用來警告身體注意感染,同時和過敏反應有關,只佔所有白血球的1%。

(2)單核球(Monocytes):必要時,單核球會從血液進入器官中(例如:脾臟、肝臟、肺臟和骨髓),然後進一步分化成巨噬細胞(前導、巡邏與善後部隊),可以吞掉細菌,所以它們主要是負責攻擊和分解進入體內的細菌。除此之外,巨噬細胞也負責許多其他功能,像是清除死亡或受損的體內組織、破壞癌細胞和免疫反應的調節,約占白血球的5~10%。

▲白血球、血液、肝、肝病、肝癌。(圖/123RF)
▲單核球會從血液進入器官中。(圖/123RF)

(3)嗜中性球(Neutrophils):這支部隊可以吞噬擊殺細菌和真菌(黴菌),同時也是白血球中數量最多的部隊,約占白血球的40~70%,稱之為一線的主力作戰部隊,因此,這支部隊的數目可以用來評估抵抗力和感染的指標,當其數量太低時,感染風險就會隨之增加。

(4)嗜酸性球(Eosinophils):它們具有吞噬能力,負責破壞寄生蟲和癌細胞,只是數量較少(類似化學兵種的特別部隊),它們是過敏反應的一份子。約佔白血球的2~5%。

(5)淋巴球(Lymphocytes):這支部隊屬於第二線打擊部隊,約佔所有白血球的20~40%,包含我們經常提到的T細胞(高階將領和訓練精良的特種打擊部隊)和B細胞(聯勤兵工廠負責武器製造),當外來敵人進入人體後,先由其他的白血球進行第一線的抵抗,同一時間,T細胞會針對敵人的特性產生出特種打擊部隊(毒殺型T細胞),而B細胞則在其他細胞的協助下,生產出針對性的抗體(武器,又稱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簡稱Ig),用來對付敵人,新冠病毒肆虐時,常常提到的IgM和IgG,就是B細胞生產出來的武器。它們的正常運作與否,數量多寡,甚至反應的快慢,都攸關你的生死,而施打疫苗的目的,也正是要通過它們,才能產生保護力。

當血液中白血球總數過高的時候,它背後的可能原因有下列許多種:身體發炎(感染)、藥物引起(如皮質類固醇)、骨髓或免疫疾病、癌症、受傷或手術、情緒壓力或創傷、遺傳、懷孕、抽煙、肥胖、過敏反應和過度運動等等,所以先別著急地自己嚇自己,應該諮詢專科醫生,民眾最擔心的莫過於癌症,但其實並不常見,大部分都是其他原因所造成的。

▲孕婦、懷孕。(圖/123RF)
▲懷孕期間白血球會偏高。(圖/123RF)

有人特別會好奇,懷孕期間為什麼白血球會偏高呢?這是因為身體在此期間承受懷孕的壓力,白血球會在懷孕的頭三個月內開始上升,並繼續上升到第三個三個月。在分娩期間和分娩後的幾個小時內,白血球的水平可能會再次激增,每微升血液中的白血球水平可能會達到 9,000 到 25,000 個。這是為了應對生產時身體的壓力和創傷。在分娩後 6-8 週內,白血球就會恢復到正常水平,不必太過擔心。

太高的白血球,誠如上面所述,除了癌症外,也有可能是骨髓方面的問題,統稱為骨髓增生性疾病,當產生過多未成熟的血球細胞時,就會出現白血球過多,而骨髓增生性疾病是罕見的疾病,可能會,也可能不會變成惡性。

最後,筆者要說的是,白血球除了過高外,也可能會過低,這代表某人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風險就會增加。由於篇幅的關係,白血球低下的原因和情況,本篇文章就不再敘述,留待下回有機會,再向讀者報告,本篇文章僅先針對白血球過高做簡要的說明。

關鍵字: 潘懷宗 白血球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今(26日)下午將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小鹿亂撞: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特別邀請國內心臟醫學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名譽院長陳適安醫師擔任主講人,與東森VIP會員分享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相關知識,幫助大眾了解如何維護心臟健康,《ETtoday健康雲》也將直播講座精彩內容。

2025年03月26日 09:03

清明小心外邪侵襲 中醫推「2飲食、3穴位」養生

清明小心外邪侵襲 中醫推「2飲食、3穴位」養生

清明節是一年當中的第五個節氣,但清明時節氣候冷熱交替、乍暖還寒,這時人體容易受到外邪侵襲。中醫師提醒,清明時節肝氣旺盛,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飲食上應以清淡為主,少吃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建議也可自製清明養身食物和多按3穴道養生。

2025年04月04日 10:30

5年來9人遭蛇咬死亡!台灣常見毒蛇有6種 專家揭特徵、出沒狀況

5年來9人遭蛇咬死亡!台灣常見毒蛇有6種 專家揭特徵、出沒狀況

4月起國內進入蛇咬旺季,疾管署統計每年約有近千名民眾遭毒蛇咬傷,且過去5年間仍有9人因蛇咬死亡。台灣常見六大毒蛇分別是龜殼花、赤尾鮐、百步蛇、飯匙倩、雨傘節、鎖鏈蛇。這些蛇各自有不同的特徵,棲息地點、出沒時間,疾管署專家一次解析,並強調,大多數蛇類不會主動攻擊人,民眾若進入樹叢或草堆,記得「打草驚蛇」,讓蛇有時間離開,這樣大家都能安全。

2025年04月04日 08:59

很多人都錯了!「4大偽健康習慣」反增罹癌風險 醫師示警

很多人都錯了!「4大偽健康習慣」反增罹癌風險 醫師示警

隨著高齡化社會到來,養生思想風行,但仍有不少奉行「健康生活」的民眾,因為錯誤的理解,反而默默地傷害了自己的身體。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指出,部分被視為「健康習慣」的生活方式,如每天喝果汁、吃素、多睡覺等,如果未能掌握正確觀念,反而可能成為增加致癌風險因子。

2025年04月03日 19:02

後腳筋疼痛!可能阿基里斯腱出事了 醫曝幾種症狀快就醫

後腳筋疼痛!可能阿基里斯腱出事了 醫曝幾種症狀快就醫

後腳跟疼痛是一般人常遇到的問題,除了常見的足底筋膜炎以外,阿基里斯腱問題也是一個主要原因。阿基里斯腱又稱跟腱,是人體中最粗、最強的肌腱,其功能則是幫助我們在日常中走路、上下樓,也是跑步、跳躍的重要結構;特別是需要快速轉向或衝刺等需要瞬間爆發力的動作,將你的小腿肌肉與你的腳跟骨連接起來。

2025年04月03日 16:01

柯文哲今下午出院了!院方曝「術後狀況」後續需回診

柯文哲今下午出院了!院方曝「術後狀況」後續需回診

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水腎、輸尿管結石動手術。衛福部台北醫院今表示,柯文哲經過一天住院觀察,主動表示未感疼痛,已於今日下午辦理出院。

2025年04月03日 14:04

清明掃墓防蚊蟲!含薄荷藥膏「2族群」別用 嚴重恐害呼吸停止

清明掃墓防蚊蟲!含薄荷藥膏「2族群」別用 嚴重恐害呼吸停止

清明節連假開始,許多民眾已安排出遊或掃墓行程,不少人也習慣隨身攜帶各式防蚊蟲藥品,如綠油精、萬金油、曼秀雷敦等,來防範蚊蟲叮咬。藥師提醒,雖然這類藥品效果不錯,對一般人來說,適當使用此類藥品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對於「蠶豆症患者、2歲以下嬰幼兒」有風險,嚴重可能會引起呼吸停止。

2025年04月03日 13:18

18歲女私密處分泌物爆多 醫揪「2飲食習慣」害濕性體質

18歲女私密處分泌物爆多 醫揪「2飲食習慣」害濕性體質

一名18歲青少女多年來因分泌物異常量多,每日須頻繁更換護墊來維持私處清爽,因不想再服用抗生素及外用藥膏,輾轉尋求中醫治療。中醫師問診發現,該名個案因準備升學考試,平時嗜吃甜食、冰品紓壓,並時常熬夜唸書,造成所謂的中焦脾胃功能衰退而造就濕性體質,加上前陣子頻繁下雨,水氣增加,導致體內濕氣加重,因此分泌物增量。

2025年04月03日 12:00

長輩進食易嗆咳!營養師手把手教「潤餅防噎版」 好吞嚥顧健康

長輩進食易嗆咳!營養師手把手教「潤餅防噎版」 好吞嚥顧健康

清明時節將至,家家戶戶掃墓祭祖,享用應景的「潤餅」,然而,對於生理機能逐漸退化的長輩來說,潤餅中豐富的食材可能帶來咀嚼不易、難以消化等困擾,甚至引發腸胃不適。營養師建議,在家中製作潤餅時,可以多花一點心思,選擇容易吞嚥的食材,讓長輩也能安心品嚐美味,避免潛在的吞嚥風險。

2025年04月03日 11:16

體重輕不代表健康!「瘦胖子」心血管死亡風險比肥胖者高52%

體重輕不代表健康!「瘦胖子」心血管死亡風險比肥胖者高52%

一名45歲金融業女主管,BMI為20,屬於標準範圍,一直以為健康無虞,但健檢報告卻顯示三酸甘油脂過高,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已經有中度脂肪肝。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指出,全球約有45%的人屬於「代謝性肥胖但體重正常」的「瘦胖子」,研究顯示,這些族群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比過重或肥胖者高出52%。

2025年04月03日 11:1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