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血栓危害心臟!預防心肌梗塞,醫師圖文解析

▲動脈血栓。(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六十多歲的王伯伯(化名)十年前曾因為穩定型心絞痛放置過血管支架,多年來持續於心臟科門診追蹤,藥物控制得很穩定,每個禮拜都有規律運動。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王伯伯便不敢回診、領藥,擔心踏進醫院可能會染疫,所以便自行把每天服用的藥物,改成兩天吃一次,想要藉此撐得久一點。「疫情期間待在家,王伯伯經常自己煮控肉,吃得很豐盛。結果上個月中旬,突感到胸痛、胸悶、冒冷汗,是症狀相當典型的急性胸痛。他很擔心,但是又很害怕到醫院,所以忍了將近一整天,已經快要昏倒了,才被家人帶至急診報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李卓翰醫師說,「我們立刻幫他做緊急心導管,疏通冠狀動脈,才得以化解危機。」

冠狀動脈負責供應心臟的血液循環,當冠狀動脈阻塞,就會出現心肌梗塞〔1〕。李卓翰醫師指出,心肌梗塞高風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遺傳、體重過重等〔2〕,皆可能會危害血管健康,導致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塞非常要命

心肌梗塞發作時,患者會感到胸口又悶又緊,好像被石頭壓住的感覺,而且可能在肩膀、前臂、下巴感到痠麻不適,症狀嚴重時還會冒冷汗〔2〕。李卓翰醫師解釋,心肌梗塞是相當危急的狀況,當下應立刻就醫、盡早疏通血管,否則心肌可能在短時間內缺氧壞死,引發憾事。

李卓翰醫師分析,動脈血栓是造成心肌梗塞的常見原因,血栓來源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從別處流過來的血栓,如心房顫動可能導致心臟血管有血栓形成,當血栓被心臟血液打出去,便隨著血液流到他處,若流入腦部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流入小腸血管,就會造成小腸中風;流入下肢血管,就會造成腳部中風;流入心臟的冠狀動脈,即會造成心肌梗塞〔1〕。另一種是冠狀動脈本身所產生的血栓,通常是因為長期處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狀態〔2〕,使膽固醇堆積於血管壁形成動脈硬化斑塊,動脈硬化斑塊除了會讓血管變狹窄,還有可能破裂,造成血小板聚集,在血管壁形成血栓,阻塞血管暢通。

血栓造成的心肌梗塞

搶救心臟,刻不容緩!

若診斷為心肌梗塞,醫師會開始使用藥物治療,包括抗凝血劑、抗血小板藥物,然後安排緊急心導管嘗試疏通冠狀動脈,李卓翰醫師解釋,我們可利用氣球擴張術、血管支架來撐開冠狀動脈狹窄的位置,盡快恢復心肌的血液灌流。部分患者可能會需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在冠狀動脈上嫁接一段血管,讓血流可以繞過狹窄的部位〔3〕。疏通冠狀動脈之後,患者必須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李卓翰醫師說,標準的作法是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稱為「雙抗治療」,利用兩種機轉的藥物來抑制血小板活性,以降低血栓形成的機會。只要沒有禁忌症,心肌梗塞患者都建議應接受雙抗治療達一年,爾後會留下一種抗血小板藥物,終生服用以預防再度發生心血管事件。〔3〕

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要留意出血狀況,若只是輕微的皮下出血、瘀青較無妨,但如果是腸胃道出血就得趕緊就醫處理。李卓翰醫師提醒,阿斯匹靈是經常使用的抗血小板藥物,對於比較容易產生壓力性潰瘍、消化性潰瘍的患者,要提防腸胃道潰瘍,倘若有腸胃不適、解黑便的狀況〔4〕,請務必告知醫師,以評估調整藥物,切勿擅自停藥或更改服藥頻率,讓心血管疾病有機可趁。

治療心肌梗塞

李卓翰醫師提醒,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病都是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危險因子,建議積極控制達標。此外,在初期報告中,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較容易出現併發症而演變成重症,死亡風險較高,〔3〕李卓翰醫師補充,接種疫苗則可提升保護力,建議可及早施打。施打後可以加壓止血,不需要為了施打疫苗而停用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5〕,〔6〕

貼心小提醒

李卓翰醫師呼籲,心血管疾病往往是長時間的累積而形成,血壓、血糖、血脂、肥胖、壓力、抽菸〔2〕等皆是不容忽視的危險因子,平時可能毫無徵兆,但當心肌梗塞發生時,就會危及性命。

李卓翰醫師叮嚀,想要保養心血管,就得按時服藥,將三高控制好,且要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等,飲食避免過於重口味。即使放完血管支架也應務必按時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血栓形成,才能確實降低再次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

參考資料:

1. Anatomy and Func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

2.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急性心肌梗塞, 生和死一瞬間

3.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4. Aspirin PI

5. 【錯誤】網傳「接種疫苗當天請停用阿斯匹靈、保栓通、抗血栓藥物和抗凝血劑」?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6. Covid-19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evidence from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Nikoloski et al. BMC Public Health (2021) 21:1068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心肌梗塞超危急!搶通血路、預防再發,心臟科醫師圖文講解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吃香蕉會咳嗽! 醫:很可能對蛋白過敏

吃香蕉會咳嗽! 醫:很可能對蛋白過敏

兒科醫師徐嘉賢分享,如果你吃香蕉會咳嗽,很可能代表你是對香蕉的蛋白過敏,老祖宗的智慧真的不能夠完全忽視。

2025年11月25日 07:42

台大啟動「無創碎腫瘤」臨床試驗 超音波震碎腫瘤

台大啟動「無創碎腫瘤」臨床試驗 超音波震碎腫瘤

台灣癌症醫療迎來劃時代突破。博惠生技攜手遠方未來醫學基金會成功引進台灣首部由美國 Histosonics 公司研發、備受全球醫界矚目的 Edison Histotripsy System 組織碎化刀,並已在台大醫院啟動臨床試驗。這項被譽為革命性的非侵入性腫瘤消融設備正式在台落地,象徵台灣癌症治療從此邁向嶄新的「無創時代」。

2025年11月24日 18:46

35歲女會計師手肘痛!3年找不出原因 醫揪「隱藏病灶」才根治

35歲女會計師手肘痛!3年找不出原因 醫揪「隱藏病灶」才根治

一名長時間伏案工作的35歲女會計師,3年前開始察覺右手肘外側不時傳來像被針刺般的痠痛。因身為會計師,每天與鍵盤、滑鼠為伍,原以為只是姿勢不良,休息一下就會好轉,沒想到疼痛逐漸頻繁,甚至連拿水杯、提資料袋都會一陣抽痛,讓她工作與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2025年11月24日 17:17

快訊/18化粧品驗出蘇丹紅「濃度極高」 歐萊德、古寶無患子都有

快訊/18化粧品驗出蘇丹紅「濃度極高」 歐萊德、古寶無患子都有

台灣首次在化妝品驗出禁用蘇丹色素,食藥署今公布第二批檢驗結果,同時也公布18項產品清單,其中包括「歐萊德男用養髮液/女用養髮液」、「未來美超級A醇緊緻煥膚卸妝膏」等產品都在清單內。

2025年11月24日 17:13

旗魚、海膽「鎘」超標 食藥署抽驗食品重金屬8件違規

旗魚、海膽「鎘」超標 食藥署抽驗食品重金屬8件違規

食藥署今公布「114年度市售食品中重金屬監測計畫7-9月執行結果」,總計有8件產品檢出重金屬鎘超標,包含「日本百合、巴西蘑菇、澎湖丁香魚、旗魚、海膽」等。食藥署表示,有業者無法提具來源資料,所轄衛生局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7條共裁處新臺幣15萬元整罰鍰。

2025年11月24日 16:23

心肌梗塞僅5成有徵兆 醫:疼痛放射肩背「逾10分鐘」叫119

心肌梗塞僅5成有徵兆 醫:疼痛放射肩背「逾10分鐘」叫119

根據氣象預報,氣溫自今晚起下降,到11月26日甚至只有14度。醫師說,高血壓等高危險群對於低溫要多注意,尤其提防心肌梗塞;根據國外資料,心肌梗塞病人僅約半數在發病前有症狀,預防不易,但如有胸悶或感覺疼痛往肩或背放射,且超過10分鐘沒改善即應警覺,這時不宜自行就醫,最好叫救護車。

2025年11月24日 15:05

吃藥後喝酒「間隔2小時也沒用」!藥師警告:嚴重恐休克

吃藥後喝酒「間隔2小時也沒用」!藥師警告:嚴重恐休克

許多人都知道吃藥時應避免飲酒,但部分民眾誤以為只要「錯開時間」即可無虞。對此,藥師洪正憲近日提醒,大眾對「藥與酒間隔2小時就沒事」的觀念是一大迷思,實際上即使間隔數小時,藥物與酒精仍可能在體內相遇產生交互作用,輕則藥效失衡,重則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甚至休克。

2025年11月24日 14:38

近親禁婚擬放寬至四親等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近親禁婚擬放寬至四親等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立法院法制局研議將旁系血親禁婚範圍適度限縮至「四親等」以內,引發關注。不孕症治療權威醫師對此堅決強調「萬萬不可」,除了有倫理問題,近親結婚生下的寶寶更容易有先天疾病、畸形風險。

2025年11月24日 14:1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