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迷思!兒童近視要積極控制 眼科醫師圖文解析

▲近視控制。(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把電視關掉,看電視會近視!」

大家都可能聽過父母這樣說,或者也曾經這樣告誡子女,但是看電視究竟會不會導致近視呢?

「多數人都會認為孩童的近視與長時間觀看電視有關,」麗明眼科診所院長陳祐瑲醫師說,「事實上,相較於閱讀、寫字、繪圖、或使用手機這些近距離用眼活動,看電視通常會距離1至2公尺以上,屬於中距離用眼,反而較不容易造成近視。要求兒童不看電視、只能看書反而容易增加近視的機率。」

「也常有人認為,戴眼鏡會使近視加深,所以故意不戴眼鏡。」陳祐瑲醫師舉例,「其實答案正好相反。故意不戴眼鏡、越看不清楚、越拿越近,近視就會越嚴重。」過去有許多關於近視的說法不一定正確,必須用醫學實證來破解錯誤的迷思。

陳祐瑲醫師說,近視的成因主要是看太近、看太久、休息不足。年齡愈小罹患近視,未來越可能出現高度近視,同時增加眼球病變的風險。

積極控制近視,預防眼球病變

正常光線經過水晶體的折射後,會聚焦在視網膜上,呈現清楚的影像,陳祐瑲醫師指出,兒童近視的主要原因來自眼軸異常長,使得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之前,造成視力越來越模糊。

近視迷失要破解

近視是一種疾病,絕非單純的「戴眼鏡就好」,陳祐瑲醫師強調,近視會導致眼球病變而增加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的風險,嚴重可能失明,而戴眼鏡或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只能矯正視力,無法治療眼球的病變,若能將控制住近視不繼續加深成為高度近視,即能降低眼球病變風險。

台灣兒童的近視盛行率高、高度近視的比例也高,是不容輕忽的健康議題。兒童近視控制可採用藥物治療、光學矯正、用眼控管等三個手段積極進行。

兒童近視控制方式比一比

目前常見的近視控制方式有藥物治療與光學矯正。藥物治療通常就是指散瞳劑:點長效散瞳藥水能夠放鬆眼睛的睫狀肌,有效控制近視度數。陳祐瑲醫師分析,散瞳劑又可分為長效型與短效型、低濃度與高濃度,傳統上使用高濃度長效型散瞳劑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效果,但容易畏光,環境光比較強就會瞇瞇眼,看近物時也較模糊,且散瞳藥水必須長期使用才有持續控制近視的效果。

「高濃度散瞳藥水會大幅阻斷看近的調節力,調節力變弱之後就對不到焦像類似老花眼,小朋友無法靠太近看東西,有助延緩近視進展,」陳祐瑲醫師說,「拉高散瞳藥水確實可增加療效,卻也可能影響閱讀、寫字等生活功能。」近期的主流趨勢則改以低濃度長效散瞳劑搭配足度全時光學矯正複方治療,可大幅減少畏光模糊等副作用。

兒童近視控制方式比一比

光學治療包括「近視控制專用日拋隱形眼鏡」及「角膜塑型片」。

一般近視時配戴的矯正眼鏡能讓中央影像清楚聚焦於視網膜上,可以矯正視力但通常無法有效抑制近視成長。

「近視控制專用日拋隱形眼鏡」與「角膜塑型片」皆為利用光學原理產生週邊離焦的效果,可幫助控制近視不易加深。

運用周邊離焦達到近視控制

「近視控制專用日拋隱形眼鏡」的特殊鏡片分為矯正區與控制區,光線透過矯正區將中央影像聚焦於視網膜上,讓配戴者看得清楚,而控制區會讓周邊影像聚焦於視網膜前,有助抑制眼軸變長、控制近視,同時達到看得清楚且可以控制近視繼續加深。

「近視控制專用日拋」是軟式隱形眼鏡,異物感較低,可於白天配戴約10個小時左右,取下後即可丟棄,不需每天保養、清潔。相較於角膜塑型片,近視控制專用日拋的調整靈活性較高,若配戴過程中,度數有增加或減少,皆可適時調整。

「角膜塑型片」類似硬式隱形眼鏡,可於夜間睡眠時配戴約8小時,早上起床後取下,陳祐瑲醫師解釋,角膜塑型片能夠改變角膜的弧度,產生壓平的效果,進而改變角膜屈光度,將影像投影在視網膜上,也就是讓配戴者看得清楚,同時形成周邊離焦的效果,延緩眼軸增長速率而可控制近視繼續加深。

近視兒童在取下角膜塑型片後,即可恢復清晰視力,所以白天可以不戴眼鏡,但某些反應不佳的患者身上可能出現較明顯的角膜弧度反彈現象,亦即經過幾個小時後,角膜逐漸恢復原狀而漸漸看不清楚,視力較不穩定。陳祐瑲醫師分析,角膜塑型片可以控制孩童近視度數,但初期配戴可能會比較困難,且配戴時眼睛異物感需要一些時間適應。配戴角膜塑型片後需要有充足睡眠,較能發揮理想效果,不適合經常熬夜或短眠的患者。

陳祐瑲醫師提醒,為了確保角膜塑型片的使用安全,家長應每天協助幼童配戴、取下、並徹底清潔,以避免角膜受傷、感染等問題。

陳祐瑲醫師分析,夜間配戴「角膜塑型片」可能會因為睡眠時間、睡姿而影響隔日視力的清晰度;而「近視控制專用日拋」隱形眼鏡於白天配戴,能提供近視兒童清晰、穩定的視力。

「曾經有位使用角膜塑型片的患者,經常出現角膜破皮,而感到相當困擾。」陳祐瑲醫師分享,「經過討論之後,決定改用近視控制專用型日拋隱形眼鏡。因為停戴角膜塑型片後,近視會慢慢回復原來的度數,所以我們就從度數較輕的日拋型隱形眼鏡開始配戴,然後逐步往上調,順利解決了他的問題。」

由於近視控制專用型日拋隱形眼鏡的操作門檻較低,將複雜的影響因素單純化,有助近視兒童長期使用,提升控制近視的成功率。陳祐瑲醫師說,日拋型隱形眼鏡較不適合經常游泳、眼睛嚴重過敏的近視兒童,因為常揉眼睛可能導致隱形眼鏡掉落。

因為近視控制專用日拋需要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的材質就很重要,陳祐瑲醫師說,具有足夠的透氧度才能確保使用安全。

貼心小提醒

接受藥物治療、光學治療後,還是必須注意用眼習慣控管。陳祐瑲醫師提醒,中斷持續用眼行為,讓眼睛休息非常重要,建議使用「番茄時鐘法」,每用眼25分鐘就休息5分鐘,且須維持用眼距離,每天要有戶外活動,避免孩童連續近距離用眼,降低近視的機會。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小學一年級的孩童已有約20%罹患近視,陳祐瑲醫師叮嚀,小朋友近視惡化的速度很快,務必定期檢查視力,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近視有救嗎?矯正方式比一比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擬放寬近親禁婚至四等親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擬放寬近親禁婚至四等親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立法院法制局研議將旁系血親禁婚範圍適度限縮至「四親等」以內,引發關注。不孕症治療權威醫師對此堅決強調「萬萬不可」,除了有倫理問題,近親結婚生下的寶寶更容易有先天疾病、畸形風險。

2025年11月24日 14:15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直美風波」再度點燃社會對醫美安全的焦慮,衛福部日前已預告修法,並納入醫美診所需通過診所評鑑等政策。對此,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指出,反對把醫美診所強制納入評鑑,因為診所不像醫院有教學、研究任務,只是提供服務,不用大費周章來處理診所,現行衛生局每年的督導考核已經足夠。

2025年11月24日 12:45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很多人喜歡洗完澡後,鑽進被窩滑手機、追劇、看電視,不知不覺就在光亮的環境中睡著。這樣的習慣看似無害,但其實是默默在幫讓身體累積風險。醫師指出,研究顯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 67%。

2025年11月24日 11:59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一名攝護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痛到連皮膚被碰一下都受不了,平常只能坐輪椅,每天靠嗎啡仍難入睡,後來接受放射線治療合併深層熱治療,3天內疼痛明顯下降,1周下床走動,3個月後完全停用嗎啡,甚至能自己走進診間,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2025年11月24日 11:15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不好,可能和腸道不健康也有關係。兒科醫師吳昌騰在臉書分享研究指出,改善腸道菌群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例如補充益生菌、增加益生元,甚至利用糞便微生物移植,都是目前受到關注的方法。

2025年11月24日 10:19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今年流感疫苗累計接種478萬劑,是歷年同期最高,接種相當踴躍。對此,醫師呼籲,接下來要正式進入冬天,除了嬰幼兒之外,沒接種的「學生」族群要盡快接種,根據日本研究發現,「群體生活」的族群,如果整體有3成施打率,發生流行機會比較低。

2025年11月24日 10:00

女嬰患罕見畸胎瘤暴風式長大 「16cm超巨大腫瘤」驚人畫面曝

女嬰患罕見畸胎瘤暴風式長大 「16cm超巨大腫瘤」驚人畫面曝

台中一名產婦產下女嬰,女嬰臀部掛著一顆直徑達16公分的巨大腫瘤,宛如一顆「大球」。經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團隊診斷,確認為罕見的「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並在女嬰出生9天後,成功透過手術切除重達530公克的腫瘤。該腫瘤重量幾乎佔女嬰體重的六分之一,所幸化驗後為良性,女嬰目前已能正常成長。

2025年11月24日 09:57

登階測肺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肺阻塞危機不容忽視

登階測肺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肺阻塞危機不容忽視

為響應世界肺阻塞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近日在台中廣三SOGO舉辦「登階挑戰」活動,邀請民眾一分鐘登階測肺功能。活動中,民眾一階一階拾級而上,有人氣喘吁吁,有人邊爬邊脫外套,每個人都在挑戰自己的肺力極限。

2025年11月24日 09:3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