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腸道發炎猶如火燒厝 積極治療助黏膜癒合



作者: 劉育志 醫師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張崇信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張崇信醫師:大家好,我是張崇信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讓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最困擾的問題有哪些?

張崇信醫師:其實在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非常困擾的就是不斷的腹瀉,然後都是血便。有些患者一、兩個小時就要跑廁所,甚至沒有辦法離開自己的馬桶或是臥室,所以就沒有辦法出去工作。每次看到出血的時候也非常的害怕,然後一直貧血、頭暈的狀況。

張崇信醫師:儘管沒有嚴重的腹瀉跟血便,光是腹痛、吃不下,人一直瘦下去其實也是非常困擾的。更不用說有些患者,他其實跑了很多家醫院,但是對於這種罕見的免疫系統疾病,沒有辦法獲得診斷,也沒有辦法獲得很好的治療,到最後就要手術了,這是病人非常困擾的事情。

劉育志醫師:接受治療前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張崇信醫師:接受治療前,患者需要排除一些感染跟腫瘤,比方說巨細胞病毒、結核菌、細菌、厭氧菌這部分,也要排除腸子的淋巴癌,才不會誤診。我們開始治療的時候,會確認患者影響到的部分是胃、小腸、大腸,或者有其他的眼睛、關節、皮膚的部分,也會評估他的嚴重程度。

劉育志醫師:接受治療的時候,要如何評估治療成效?

張崇信醫師:很多病友會認為他肚子不痛了、沒有拉肚子了、能夠吃了、臨床的症狀已經緩解了,這樣就夠了。這些患者有些人腸道還在發炎。我們需要用驗血的方法、檢驗糞便的鈣衛蛋白,可以做小腸的超音波;可以排腹部的核磁共振;當然也可以排膠囊內視鏡、小腸鏡、大腸鏡,有很多的工具。然後依照病患的需求及特徵來安排追蹤,只要黏膜可以癒合,就可以減少將來的一堆併發症。

劉育志醫師:請問腸黏膜癒合有何重要性?

張崇信醫師:如果腸子的黏膜沒有癒合,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況,還是會有反覆出血的狀況,甚至有一些瘻管的形成,腸子的穿孔,需要緊急手術。久了以後,因為發炎、癒合又發炎,十年內大腸癌的風險也是正常人的好幾倍。

劉育志醫師:請問生物製劑和傳統藥物的治療成效有何差異?

張崇信醫師:如果是針對輕症,這種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使用傳統藥物,口服的5-ASA這類藥物。基本上在潰瘍性結腸炎效果會比較好一點,但是在克隆氏症的效果就不是很好,變成有些患者需要接受免疫抑制劑的治療。儘管有免疫抑制劑的治療,讓症狀都好了、黏膜也完全癒合,這樣的機會恐怕也不到一半。以致於有些患者必須在疾病發作的時候就開始用類固醇把它壓下來,久了類固醇的效果越來越差,或是產生依賴性以後,類固醇的副作用一一地又跑起來。

張崇信醫師:如果是中重度的患者,又有很多不良預後因子,我們會建議提早使用生物製劑,來避開免疫抑制劑跟類固醇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然後讓黏膜癒合、臨床症狀也緩解、內視鏡看起來完全正常。這樣的機會可以從20%,提高到60%,甚至80%。

劉育志醫師:請問生物製劑和傳統藥物的副作用有何差異?

張崇信醫師:傳統藥物如果是口服的5-ASA這類藥物,其實還是有些人會產生過敏,甚至吃藥以後拉肚子更嚴重的狀況,而必須要停藥。而且隨著年紀的增加,腎功能變差,這些藥物都要從腎臟去做排泄,所以藥量必須減到很低。

張崇信醫師:接下來針對中度的患者,他如果使用免疫抑制劑,有些人會造成骨髓造血不好,白血球低下就感染,然後貧血,血小板低下的話,就很容易有瘀青、出血的狀況。也有些人有反覆的鼻竇炎、中耳炎、肺部的發炎、泌尿道發炎、傷口癒合也不好。甚至少部分的人會有胰臟的發炎、肝臟的發炎,必須把免疫的抑制劑停掉。

張崇信醫師:相對而言,如果可以提早正確地在適當時機,慎選病患給予使用生物製劑,可以避掉免疫抑制劑和類固醇的副作用。而且越早把疾病控制下來,那麼我們就不需要用這麼高貴或更久的時間讓疾病獲得控制。

劉育志醫師:長期接受治療的安全性如何?

張崇信醫師:其實如果長期治療下去,黏膜可以癒合、症狀都可以好,患者可以生活自理,甚至出去工作、出去旅遊,這樣反而安全性比較高。可是在疫情期間,可以發現有些人就醫不方便,或是擔心會染疫,所以就自己停藥了。或者是健保已經不給付藥物了,而在疫情期間,他也不願意接受內視鏡的檢查。停藥以後,風險反而就變得非常高,有些患者會來急診,重新再打類固醇;有些患者甚至就會接受手術。所以對我們來講,長期的用藥,如果可以依照疾病的嚴重程度、腸道影響的範圍去做一些調整,長期用藥會比擅自停藥來講,安全性來得更高。

劉育志醫師:計畫懷孕的時候,需要調整藥物嗎?

張崇信醫師:跟傳統藥物比起來,現在已經有很多新一代的生物製劑,甚至有腸道專一的生物製劑,所以患者用藥就有更多選擇。這些藥物在維持症狀能夠穩定、生產能夠順利,其實都比之前的藥物好很多。

張崇信醫師:他其實才二十幾歲,他是一個博士生。在準備畢業論文的時候,因為壓力非常大、飲食也不正常,以致於解大量的血便,然後昏倒在圖書館,才被人家緊急送醫。一送過來就住進加護病房,做了一些斷層掃描跟內視鏡,發現整個腸子潰爛地非常厲害,而且又有狹窄的狀況。我們積極地用生物製劑幫他控制下來以後,他也不需要用類固醇,而且他也沒有開刀,黏膜的狀況也很穩定,所以我覺得還蠻高興的。

劉育志醫師:感謝張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暴瘦30公斤,這可不是腸躁症!仔細檢查揪出發炎性腸道疾病,腸胃科醫師圖解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不要輕忽小痛!疼痛科權威孫維仁推「無痛老化」 倡太極拳養生

不要輕忽小痛!疼痛科權威孫維仁推「無痛老化」 倡太極拳養生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8日)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破解常見痠痛困擾」,邀請疼痛醫學權威、台大醫學院麻醉科名譽教授孫維仁醫師擔任主講人,他呼籲民眾重視自己身上的各種痛,別覺得小痛就不當一回事,並應透過營養補充、太極拳等方式好好養生,才能「無痛老化」。

2025年08月28日 19:59

八仙塵爆助傷患止痛「無人成癮」 孫維仁:治病也要治痛

八仙塵爆助傷患止痛「無人成癮」 孫維仁:治病也要治痛

今年是八仙塵暴10周年,那場災難造成近500名年輕人燒燙傷,重傷患者換藥過程宛如酷刑,而孫維仁醫師身為台灣麻醉醫學專家,當時力倡「止痛等於生命支持」,推動急診開放嗎啡不限量,結果成功協助大量傷患獲得充分鎮痛,且無人因此成癮,他的努力不僅實際造福民眾,也締造台灣醫療重要突破。

2025年08月29日 10:04

台灣人每天吃!「這款調味品」超傷血管 害心梗、中風、罹癌

台灣人每天吃!「這款調味品」超傷血管 害心梗、中風、罹癌

在日常餐桌上,醬油幾乎是不可或缺的調味靈魂,它可以讓清淡的食材瞬間升級成「下飯神器」,更是中餐烹飪中不可取代的存在。不過,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透露,看似無害的幾滴「提味小幫手」,其實可能暗藏著對血管的慢性威脅,尤其醬油經高溫烹調,會產生雜環胺(HCAs)等潛在致癌物,因此,建議民眾應該在炒菜後再放醬油,避免長時間高溫烹調。

2025年08月31日 17:05

9成胃癌患者染「幽門桿菌」!醫示警7大高風險族群

9成胃癌患者染「幽門桿菌」!醫示警7大高風險族群

許多民眾對胃部不適早已習以為常,如脹氣、反胃、胃酸逆流、食慾不振等,但醫師提醒,這些症狀背後,可能潛藏會致癌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研究顯示,有9成胃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驗得出此細菌,建議7大族群要及早篩檢。

2025年08月31日 16:32

接吻有助心血管健康 研究曝每月「7次以上」能降血脂

接吻有助心血管健康 研究曝每月「7次以上」能降血脂

「親吻」竟然可以降低三酸甘油酯!有研究顯示,每月親吻 7 次以上的人,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較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較高,間接有助於心血管與代謝健康。不過醫師提醒,這項效應的關鍵在於「降低壓力」,若平時飲食高油高糖、作息紊亂或體重過重,就算增加親吻頻率,健康狀況只會持續惡化。

2025年08月31日 14:48

跟酒駕一樣危險!藥師示警9類「藥駕」藥物:反應速度會變慢

跟酒駕一樣危險!藥師示警9類「藥駕」藥物:反應速度會變慢

「藥駕」不輸酒駕!服用某些藥物後再開車,可能反應速度變慢或出現疲勞、暈眩、專注力與判斷力。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師郭奕宏列出「9類藥物」使用後,就跟「酒駕」一樣危險,其中也包括眼科散瞳劑眼藥水。

2025年08月31日 12:17

卸任前最後一天上班 邱泰源:離開不會不捨

卸任前最後一天上班 邱泰源:離開不會不捨

衛福部長邱泰源今(31)日是最後一天上班,今上午出席活動受訪時被問及心情,他表示,「非常快樂的過每一天」,這兩天衛福部會辦歡送會,大家都是平常心,未來無論在哪個位置,都會盡力幫國家做事。至於離開是否會不捨,他則直言「一點也不會。」

2025年08月31日 10:26

她雙眼乾澀每天用人工淚液難緩解 針灸3個月改善逾5成

她雙眼乾澀每天用人工淚液難緩解 針灸3個月改善逾5成

64歲李女士,長期受到雙眼乾澀與久視疲勞困擾,尤其在閱讀時症狀加劇,儘管每日使用人工淚液4次,仍難以緩解不適,尋求中醫治療協助,在接受針灸3個月後,眼部乾澀與疲勞改善超過5成;持續治療至第4個月已無需依賴人工淚液,眼睛舒適度大幅提升。

2025年08月31日 09:14

吃甜點有苦味 他一查癌症末期了!醫示警兩大症狀:初期不明顯

吃甜點有苦味 他一查癌症末期了!醫示警兩大症狀:初期不明顯

一位71歲的老翁因長時間食慾不振與全身搔癢,並且經常感覺到甜點有苦味,直到就醫後才得知自己已罹患肝癌末期。這名老翁的案例引起醫界關注,醫師錢政弘提醒民眾,肝臟疾病初期可能會出現不明的症狀,包括味覺改變、皮膚異常等,應儘早進行檢查。

2025年08月30日 23:39

一票人早餐常吃!「把它當燕麥片」以為健康 醫喊母湯

一票人早餐常吃!「把它當燕麥片」以為健康 醫喊母湯

以為很養生,但卻是在吃垃圾食品!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指出,有患者早餐都吃燕麥泡牛奶配水果,但他所謂的燕麥卻是玉米片,可能讓血糖飆升,對他來說就像垃圾食品。他也提醒,燕麥片對血糖有問題的人來說仍會有劇烈影響,建議選擇原形、無加工的燕麥。

2025年08月30日 19:2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