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腸道發炎猶如火燒厝 積極治療助黏膜癒合



作者: 劉育志 醫師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張崇信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張崇信醫師:大家好,我是張崇信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讓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最困擾的問題有哪些?

張崇信醫師:其實在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非常困擾的就是不斷的腹瀉,然後都是血便。有些患者一、兩個小時就要跑廁所,甚至沒有辦法離開自己的馬桶或是臥室,所以就沒有辦法出去工作。每次看到出血的時候也非常的害怕,然後一直貧血、頭暈的狀況。

張崇信醫師:儘管沒有嚴重的腹瀉跟血便,光是腹痛、吃不下,人一直瘦下去其實也是非常困擾的。更不用說有些患者,他其實跑了很多家醫院,但是對於這種罕見的免疫系統疾病,沒有辦法獲得診斷,也沒有辦法獲得很好的治療,到最後就要手術了,這是病人非常困擾的事情。

劉育志醫師:接受治療前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張崇信醫師:接受治療前,患者需要排除一些感染跟腫瘤,比方說巨細胞病毒、結核菌、細菌、厭氧菌這部分,也要排除腸子的淋巴癌,才不會誤診。我們開始治療的時候,會確認患者影響到的部分是胃、小腸、大腸,或者有其他的眼睛、關節、皮膚的部分,也會評估他的嚴重程度。

劉育志醫師:接受治療的時候,要如何評估治療成效?

張崇信醫師:很多病友會認為他肚子不痛了、沒有拉肚子了、能夠吃了、臨床的症狀已經緩解了,這樣就夠了。這些患者有些人腸道還在發炎。我們需要用驗血的方法、檢驗糞便的鈣衛蛋白,可以做小腸的超音波;可以排腹部的核磁共振;當然也可以排膠囊內視鏡、小腸鏡、大腸鏡,有很多的工具。然後依照病患的需求及特徵來安排追蹤,只要黏膜可以癒合,就可以減少將來的一堆併發症。

劉育志醫師:請問腸黏膜癒合有何重要性?

張崇信醫師:如果腸子的黏膜沒有癒合,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況,還是會有反覆出血的狀況,甚至有一些瘻管的形成,腸子的穿孔,需要緊急手術。久了以後,因為發炎、癒合又發炎,十年內大腸癌的風險也是正常人的好幾倍。

劉育志醫師:請問生物製劑和傳統藥物的治療成效有何差異?

張崇信醫師:如果是針對輕症,這種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使用傳統藥物,口服的5-ASA這類藥物。基本上在潰瘍性結腸炎效果會比較好一點,但是在克隆氏症的效果就不是很好,變成有些患者需要接受免疫抑制劑的治療。儘管有免疫抑制劑的治療,讓症狀都好了、黏膜也完全癒合,這樣的機會恐怕也不到一半。以致於有些患者必須在疾病發作的時候就開始用類固醇把它壓下來,久了類固醇的效果越來越差,或是產生依賴性以後,類固醇的副作用一一地又跑起來。

張崇信醫師:如果是中重度的患者,又有很多不良預後因子,我們會建議提早使用生物製劑,來避開免疫抑制劑跟類固醇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然後讓黏膜癒合、臨床症狀也緩解、內視鏡看起來完全正常。這樣的機會可以從20%,提高到60%,甚至80%。

劉育志醫師:請問生物製劑和傳統藥物的副作用有何差異?

張崇信醫師:傳統藥物如果是口服的5-ASA這類藥物,其實還是有些人會產生過敏,甚至吃藥以後拉肚子更嚴重的狀況,而必須要停藥。而且隨著年紀的增加,腎功能變差,這些藥物都要從腎臟去做排泄,所以藥量必須減到很低。

張崇信醫師:接下來針對中度的患者,他如果使用免疫抑制劑,有些人會造成骨髓造血不好,白血球低下就感染,然後貧血,血小板低下的話,就很容易有瘀青、出血的狀況。也有些人有反覆的鼻竇炎、中耳炎、肺部的發炎、泌尿道發炎、傷口癒合也不好。甚至少部分的人會有胰臟的發炎、肝臟的發炎,必須把免疫的抑制劑停掉。

張崇信醫師:相對而言,如果可以提早正確地在適當時機,慎選病患給予使用生物製劑,可以避掉免疫抑制劑和類固醇的副作用。而且越早把疾病控制下來,那麼我們就不需要用這麼高貴或更久的時間讓疾病獲得控制。

劉育志醫師:長期接受治療的安全性如何?

張崇信醫師:其實如果長期治療下去,黏膜可以癒合、症狀都可以好,患者可以生活自理,甚至出去工作、出去旅遊,這樣反而安全性比較高。可是在疫情期間,可以發現有些人就醫不方便,或是擔心會染疫,所以就自己停藥了。或者是健保已經不給付藥物了,而在疫情期間,他也不願意接受內視鏡的檢查。停藥以後,風險反而就變得非常高,有些患者會來急診,重新再打類固醇;有些患者甚至就會接受手術。所以對我們來講,長期的用藥,如果可以依照疾病的嚴重程度、腸道影響的範圍去做一些調整,長期用藥會比擅自停藥來講,安全性來得更高。

劉育志醫師:計畫懷孕的時候,需要調整藥物嗎?

張崇信醫師:跟傳統藥物比起來,現在已經有很多新一代的生物製劑,甚至有腸道專一的生物製劑,所以患者用藥就有更多選擇。這些藥物在維持症狀能夠穩定、生產能夠順利,其實都比之前的藥物好很多。

張崇信醫師:他其實才二十幾歲,他是一個博士生。在準備畢業論文的時候,因為壓力非常大、飲食也不正常,以致於解大量的血便,然後昏倒在圖書館,才被人家緊急送醫。一送過來就住進加護病房,做了一些斷層掃描跟內視鏡,發現整個腸子潰爛地非常厲害,而且又有狹窄的狀況。我們積極地用生物製劑幫他控制下來以後,他也不需要用類固醇,而且他也沒有開刀,黏膜的狀況也很穩定,所以我覺得還蠻高興的。

劉育志醫師:感謝張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暴瘦30公斤,這可不是腸躁症!仔細檢查揪出發炎性腸道疾病,腸胃科醫師圖解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愛我就上床!」專家分析威脅心裡:缺乏同理、不在意他人受傷

「愛我就上床!」專家分析威脅心裡:缺乏同理、不在意他人受傷

常見的例子是,有些男性在威脅女性與他進行性行為之前,會試圖確定女性有多愛他。一旦他確定女性已經深愛他到無法離開,他就會利用這個弱點進行威脅:「如果你不跟我上床,那就表示你不愛我。」如果此種威脅未能達到他的目的,他就可能進一步威脅分手。

2023年06月03日 00:15

使用養髮液能生髮嗎?食藥署搖頭解析「主成分」:只能強健髮根

使用養髮液能生髮嗎?食藥署搖頭解析「主成分」:只能強健髮根

步入中年後,不少人會飽受掉髮困擾,有些人會塗抹「養髮液」希望刺激毛髮生長。對此,食藥署提醒,養髮液與頭皮精華液主成份為生薑萃取液,都是訴求強健髮根,並不具生髮功能,若發現有不正常落髮,應尋求皮膚科醫師診治,才能找出成因,得到完整的醫療照顧。

2023年06月03日 00:02

台灣年增1.5萬名女性罹患乳癌!篩檢揪出6成為早期「存活率達9成」

台灣年增1.5萬名女性罹患乳癌!篩檢揪出6成為早期「存活率達9成」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乳癌是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一年有超過1.5萬人新確診乳癌。國民健康署今(2)日特別提醒預防乳癌的「三個及早」觀念,乳癌若能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可達9成,國內有補助女性做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分析每年篩檢發現乳癌的個案,有多達6成為早期,相較之下,未透過篩檢發現的乳癌個案,早期的比例較低。

2023年06月02日 23:56

4年前下體被凳子擊中 愛愛完狂爆血...壯年男超無言

4年前下體被凳子擊中 愛愛完狂爆血...壯年男超無言

彰化縣1名40多歲男子,4年多前因意外下體受傷,送醫治療,原不以為意,不料2年多前,每次與妻子親熱後,都會有血尿,到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就診,經泌尿科與心臟內科會診,疑是內陰動脈受傷後形成瘻管,經以心導管椎塞術放入止血線圈栓塞,終於讓男子走出陰影,重享魚水之歡。

2023年06月02日 22:16

一陣風吹過…嫩肉突冒「整片紅疹癢爆」!醫示警:沒碰到也會中

一陣風吹過…嫩肉突冒「整片紅疹癢爆」!醫示警:沒碰到也會中

一名婦人近期到農場玩,當下感覺有毛毛蟲掉落到脖子,隔天即出現讓人有「密集恐懼症」的疹子,醫師說明診斷並開立口服藥及藥膏,3天後回診即改善。另有一家三口則是在農場樹下待一陣子,雖沒碰到昆蟲,卻冒出爆量紅疹、癢到狂抓。醫師顏俊宇指出,「毛毛蟲皮膚炎」未必有直接碰到蟲體,因蟲毛容易斷裂,風吹就可能四處飄散,防不勝防。

2023年06月02日 22:04

手扶梯「3種細菌」常現蹤! 醫揭1地點更容易碰到病毒

手扶梯「3種細菌」常現蹤! 醫揭1地點更容易碰到病毒

公共場所常見「電扶梯」,尤其是在百貨公司、大眾運輸等人流眾多場所,更要留意手把可能受到各種汙染。醫師指出,在電扶梯常出現的微生物有3大種菌種,因此大量接觸可能存在潛在的病原體傳播風險,建議大眾場所可每隔2至4小時進行一次消毒。

2023年06月02日 21:37

愛愛「完美交合時間」曝光!性學專家羞吐:1秒要啪啪2下

愛愛「完美交合時間」曝光!性學專家羞吐:1秒要啪啪2下

不少男生總是追求著金槍不倒,認為愛愛做得久才能讓另一半滿意,甚至使用「龜速摩擦」只為撐過醫學上定義的早洩時間。究竟在床上要多久?性治療師童嵩珍根據世界男性醫學會調查指出,「完美愛愛時間」為7.2分鐘,且她以臨床經驗認為要以1秒鐘「啪啪」1~2下的速度進行才達標。

2023年06月02日 20:04

壓力大、心情不好!營養師曝「4種食物」讓心情變美麗

壓力大、心情不好!營養師曝「4種食物」讓心情變美麗

不少民眾因為工作或課業感到壓力太大,會透過吃來舒緩壓力,吃對食物也可以幫忙放鬆心情,程涵宇營養師在臉書專列舉四種讓心情變美麗的食物。

2023年06月02日 18:10

他吞口水會痛!一檢查是3期 醫:發現常晚了

他吞口水會痛!一檢查是3期 醫:發現常晚了

47歲男性每天檳榔、香菸不離手,下班後更喜歡跟好友喝兩杯,但日前他喝沒幾口酒就感覺噁心、反胃,吃東西時喉嚨也有明顯異物感,到最後連吞口水都會痛,就醫後果然發現食道中段竟冒出長達7公分腫瘤,確診為食道癌第三期,經手術切除後,持續與病魔對抗中。

2023年06月02日 18:06

孟喬森症候群=詐病? 精神醫分析「關鍵差異」:看內在目的性

孟喬森症候群=詐病? 精神醫分析「關鍵差異」:看內在目的性

網紅「麵包包」3年前自述罹患胰臟癌,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勵志抗癌故事吸粉無數,但今(2)日卻自認裝病震驚粉絲。精神科醫師表示,長期裝病可能是罹患孟喬森症候群,因為心理因素使其對內在需求不清楚,希望透過裝病示弱博取同情與關注,但若清楚知道裝病的目的,那就是「詐病」而非生病。

2023年06月02日 17:5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