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打莫德納還是BNT?醫揭「保護力、副作用」 不打心肌炎高10倍

圖文/常春月刊

指揮中心敲定5/2起,為5~11歲的兒童施打疫苗。的確,隨著國內確診人數急遽升高,兒童確診比例也隨之增加,雖然指揮中心決議開放兒童施打新冠疫苗,但卻引發許多家長擔憂,深怕疫苗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副作用。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表示,據國外數據,不打疫苗若不幸染疫而發生病毒性心肌炎的風險,比起疫苗引發的心肌炎風險,高出近10倍的差距。美國統計兒童打疫苗產生心肌炎之比率,也比起青少年更是低很多,即便有副作用出現,99%以上的兒童都健康痊癒。」

 

兒童打疫苗心肌炎比率低於青少年 

施奕仲拿出國際間最新統計數據分析,以12~17歲青少年接種新冠疫苗,產生心肌炎的發生率平均約為十萬分之個位數,其中男生發生機率明顯較高於女生,男生約為十萬分之十幾,而女性約為十萬分之一左右。

如果是打在5~11歲兒童心肌炎的發生率則是百萬分之個位數,相較於青少年風險低了近十倍。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性?施奕仲解釋:「青少年正值免疫力較好的階段,免疫反應過激可能出現免疫風暴而產生心肌炎,相較之下5~11歲小朋友打疫苗相對安全。」

 不打疫苗染疫後心肌炎風險,比打疫苗風險高10倍

有些家長害怕心肌炎造成後遺症,施奕仲說:「依據國外青少年打疫苗的統計數據,即便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的副作用,大於99%以上的個案都會健康痊癒的,僅有極少數本身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過度肥胖、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青少年因此死亡。而兒童打疫苗後的風險相對於青少年更是低很多,就公共衛生角度來看,接種疫苗還是利大於弊。」不可諱言的,儘管發生機率極低,對於發生個案而言,是0與1的不同。

看在專家眼中,如果選擇不打疫苗,若不幸染疫發生心肌炎的風險更高,因為新冠病毒也可能攻擊心臟肌肉造成心肌炎,根據國外資料有萬分之個位數的確診青少年產生病毒性心肌炎,其發生率比起因疫苗而引發的心肌炎,高出十至百倍的差距。施打疫苗可以說是一種以小風險博大風險的做法。

5~11歲兒童疫苗下周開打,我家孩子適合哪一種?莫德納還是BNT?不打疫苗心肌炎高10倍?

5~11歲兒童可以選擇哪些疫苗?

 

國際間已有不少國家開始對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像是美國開放5~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加拿大及澳洲則是BNT、莫德納疫苗都開放兒童接種,兩種疫苗學理上雖沒有太大差異,但在臨床試驗、適用的歲數、劑量都不同。

l 莫德納疫苗:接種在6~11歲兒童、劑量 50 微克(成人劑型二分之一)

l BNT 疫苗:接種在5~11歲兒童、劑量 10 微克(成人劑型三分之一)

莫德納 or BNT? 哪個疫苗廠牌保護力較佳?

國內現階段已有莫德納疫苗可以接種在兒童身上,很快地BNT疫苗也會進到台灣,到底兩個疫苗廠牌有什麼不同?施奕仲認為:「學理上都是屬於mRNA疫苗,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莫德納疫苗副作用可能較強,但抗體生成濃度較高且撐得比其他廠牌疫苗還要久。」

莫德納疫苗劑量(50微克)是比BNT疫苗劑量(10微克)更高,其抗體生成較佳也較持久;但副作用也稍大,包含疫苗施打後局部肌肉疼痛、紅腫、全身倦怠、發燒等一般性副作用,都略高於BNT疫苗,而典型心臟的副作用包含心肌炎、心包膜炎等,發生率雖然極低,也確實高於BNT疫苗。

 

魚與熊掌難以兼得,好在台灣是個幸福的地方,家長可以自行決定做選擇。可考慮是要選擇副作用小、抗體效果差一點的BNT疫苗,還是要選副作用可能較大一點、抗體生成好一點的莫德納疫苗。

美國今年初開放5~11歲兒童接種兩劑BNT,經過真實世界的統計下發現BNT疫苗對於Omicron保護力大約只剩下三成,雖然看似很低,但對於降低重症風險、縮短病程與症狀的嚴重程度還是有很顯著的改善,同時也能延緩病毒散播的速度,概念像是打流感疫苗,雖不能杜絕感染,但仍可以大幅減低重症、死亡的風險。

延伸閱讀:

。兒童疫苗打BNTor莫德納?莫德納保護力比BNT好? 詳解「副作用、安全性、保護力」
。6-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有哪些副作用? 專家列「11個常見症狀」:發燒比例高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專訪/陳亮恭推5項防老措施 關渡居民失能風險3年降低3%

專訪/陳亮恭推5項防老措施 關渡居民失能風險3年降低3%

台灣面臨高齡化浪潮,健康老化成為重大課題。國內高齡醫學重要推手、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接受《ETtoday新聞雲》專訪分享自己投入高齡醫學領域其實有點「陰錯陽差」,不過從研究、驗證效果,現在已經來到「真正改變社會」的階段。他在關渡地區進行社會導入性實驗,把預防身心功能下降的5項措施推廣到社區之中讓民眾參與,三年下來,當地居民失能失智風險下降3%,確實看到成效。

2025年05月07日 17:24

6歲童高燒久咳「染黴漿菌」吃抗生素也沒用 醫揭常見5症狀

6歲童高燒久咳「染黴漿菌」吃抗生素也沒用 醫揭常見5症狀

孩子發燒、久咳當心染上「黴漿菌」,醫師指出,黴漿菌為兒童社區型肺炎常見的病原菌,主要透過飛沫傳染,好發於學齡兒童,但各年齡層都有可能感染,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感染後也不會終生免疫,有可能重複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使用抗生素治療72小時仍有發燒或症狀惡化,可能是抗藥性菌種,要更換第二線抗生素。

2025年05月08日 11:33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著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為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2025年05月07日 10:03

公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年齡下修至25歲」 HPV檢測增3族群

公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年齡下修至25歲」 HPV檢測增3族群

子宮頸癌是常見且可預防的癌症,早期幾乎無症狀,需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治療。對此,國健署也在今年擴大「公費篩檢」對象,將子宮頸抹片檢查年齡下修至25歲,同時新增35歲、45歲及65歲女性可接受1次免費HPV檢測。

2025年05月08日 11:46

藍委播「賴清德反萊牛影片」打臉 食藥署鬆口:可去國外查廠

藍委播「賴清德反萊牛影片」打臉 食藥署鬆口:可去國外查廠

澳洲進口豬肉檢出萊克多巴胺引發關注,國民黨立委陳菁徽今在立法院播放賴清德在2012年時曾強力反對含萊肉進口,還嗆「為了當總統犧牲人民健康交換,乾脆不要當也罷了!」對此,邱泰源看完後並未正面回應,陳菁徽追問「標示豬肉產地是否成為美國關稅戰的問題?未來是否會退讓?」邱泰源則表示「沒有退讓不退讓的問題,這是堅持的問題。」

2025年05月08日 10:40

心臟異常無所遁形!連續性24小時穿戴式心電圖 有狀況立刻揪出

心臟異常無所遁形!連續性24小時穿戴式心電圖 有狀況立刻揪出

現代社會忙碌、高壓成為常態,對心臟健康傷害不小!門諾醫院健檢中心力推「連續性24小時穿戴式心電圖(ECG)」,儀器貼在胸前精準記錄全天候心電圖數據。家醫科主任黃繩龍說,舊款儀器攜帶不便,今科技進步帶來便利,許多高壓工作者如大車司機、運動員,都能在日常生活中紀錄健康狀態,若及早發現異狀,也能及早治療,避免突發狀況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2025年05月08日 10:07

65歲以上5%患此病!引發中風機率大增 醫曝3高患者要小心

65歲以上5%患此病!引發中風機率大增 醫曝3高患者要小心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目前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隨著人口高齡化,其發生率逐年上升。根據國際研究指出,65歲以上族群中約有5%罹患心房顫動,在80歲以上的長者中比例更高達10%以上。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心臟內科陳偉華醫師表示,心房顫動雖常見,若能及早發現與妥善管理,能有效降低相關併發症的風險,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2025年05月08日 10:00

外界憂「萊豬」恐有漏網之魚 邱泰源:不會100%逐批查驗

外界憂「萊豬」恐有漏網之魚 邱泰源:不會100%逐批查驗

衛福部食藥署近期接連公布進口三批澳洲冷凍豬腳檢出萊克多巴胺,引發社會關注,外界關心為何不能公布萊豬流向?衛福部長邱泰源今表示,一切都是按照規定,未來也不會改為百分百逐批查驗。另外,有關輸入萊牛和萊豬和標示產地一事,是否有受美方壓力?食藥署署長姜至剛直言「這太多想像空間。」

2025年05月08日 09:37

小心「手機失智症」!日醫師列10大症狀 上廁所帶手機中鏢

小心「手機失智症」!日醫師列10大症狀 上廁所帶手機中鏢

現代人的生活難以脫離智慧型手機,然而日本專家卻提醒,如果長時間使用,讓大腦疲勞、記憶混亂,就有可能出現「手機失智症」,這種現象雖然跟一般失智症不同,但卻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年輕族群要特別小心。

2025年05月07日 16:53

急診醫證實「3種情況」能用可樂急救 但切勿自行嘗試

急診醫證實「3種情況」能用可樂急救 但切勿自行嘗試

相信大家可能都聽過長輩們講過可樂可以拿來洗大腸,這件事情還不是隨便說說!提到可樂或是汽水,多數的人都可能會與「三高」、「肥胖」、「心血管疾病」甚至是「結石」聯想在一起,但在急診有時候一瓶可樂或汽水反而可以解決不少問題!

2025年05月07日 16:3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