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程快又猛! 嬰幼兒慎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照顧早產兒一直都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教授指出,有些懷孕32週、30週出生,甚至更小的早產兒,在經過細心照顧後順利出院,狀況看起來都不錯,但是某天卻突然間呼吸急促,甚至呼吸暫停,而被送回急診室,檢查發現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對早產兒是相當大的威脅,病程進展快,嚴重時需要使用正壓呼吸器,或插氣管內管住進加護病房。

照顧者要勤洗手,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場所,以免把病毒帶給嬰幼兒,另外也可以幫嬰幼兒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增加保護力。

攻擊下呼吸道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主要攻擊下呼吸道,尤其是細支氣管,林鴻志醫師表示,新生兒的肺部一般要到兩、三歲,才會發育、成熟到跟大孩子一樣,早產兒的肺臟較不成熟,週數越小的早產兒越不成熟,另外在照顧、治療早產兒的過程中,經常得使用氧氣或呼吸器,不成熟的肺部容易受傷,因此早產兒遭到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時,病情會比足月新生兒嚴重很多。

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症狀通常是微燒、咳嗽,林鴻志醫師說,如果是兩、三歲的孩子,症狀可能很輕微,就像一般感冒;如果是肺部或心臟有慢性,或是比較小的早產兒,症狀會嚴重許多,可能咳的很厲害、呼吸急促、甚至呼吸衰竭。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容易引發新生兒支氣管炎及肺炎,約60-80%急性支氣管炎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有關,是讓新生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新生兒重大威脅

目前沒有治療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藥物,所以都是採取支持性治療,林鴻志醫師解釋,如果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就給予氧氣,甚至插管使用呼吸器幫忙呼吸。

一年四季都要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只要近距離的接觸就有可能遭到感染。林鴻志醫師說,在國外,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大部分是在冬天到隔年春天有比較多案例。因為台灣位在亞熱帶,春、夏、秋、冬四季不分明,所以季節性沒那麼明顯,一年四季都要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吸道融合病毒RSV的輕症患者也許3至5天就好了,重症患者便會拖比較久,林鴻志醫師說,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神經肌肉疾病、免疫不全等,屬於高危險群,很容易演變成呼吸困難、呼吸衰竭。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高風險族群

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方法與預防流感、新冠肺炎COVID-19的方法相同,林鴻志醫師說,平時要避免出入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接觸病毒的機會,並且要勤洗手、多漱口,避免遭到病毒感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大多是由感冒的家人傳給幼童,林鴻志醫師提醒,如果有感冒症狀,請盡量保持距離,避免幼童被病毒感染。

除了接觸病毒之外,目前也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有助預防遭到病毒感染,林鴻志醫師說,嬰幼兒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後,住院率跟重症率都有明顯的下降,約30至50%。

4大重點遠離呼吸道融合病毒

降低死亡率是新生兒科的重要目標,在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方面,日本做得很徹底,36週以下的新生兒幾乎都有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韓國是在32週以下的新生兒施打,林鴻志醫師說,台灣目前是開放到未滿33週的新生兒或是先天性心臟病患,在一歲以前都可以施打,每月1劑,總共6劑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以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

「這是很好的政策!」林鴻志醫師說,「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能提升對早產兒的照顧,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也減輕父母的負擔。」

貼心小提醒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容易引發嬰幼兒支氣管炎及肺炎,初期可能咳嗽、微燒,然後演變成呼吸急促、呼吸衰竭。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神經肌肉疾病、免疫不全等,屬於高危險群,務必積極預防。

照顧者請盡量避免出入人潮密集的場所,並要勤洗手,避免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帶給嬰幼兒。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有助降低住院率與重症率,家長可與醫師討論,給予嬰幼兒更完善的保護。

早產兒基金會也拍攝「多一分準備!一起預防早產兒的RSV感染,降低重症風險!」衛教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U4v-MgaSM,呼籲高風險嬰兒的爸媽主動關心RSV的預防,一起守護小腳丫們健健康康長大!

衛教影片QR Code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讓寶寶又咳又喘的呼吸道融合病毒—圖文懶人包一次了解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今(26日)下午將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小鹿亂撞: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特別邀請國內心臟醫學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名譽院長陳適安醫師擔任主講人,與東森VIP會員分享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相關知識,幫助大眾了解如何維護心臟健康,《ETtoday健康雲》也將直播講座精彩內容。

2025年03月26日 09:03

國人最常被2類毒蛇咬傷!嚴重恐腎衰竭、截肢 處置方式一次看

國人最常被2類毒蛇咬傷!嚴重恐腎衰竭、截肢 處置方式一次看

4月起國內進入蛇咬旺季,疾管署統計每年約有近千名民眾遭毒蛇咬傷,其中高達82.9%龜殼花、赤尾鮐(俗稱赤尾青竹絲)兩類,為國人最常接觸、出現衝突的毒蛇。專家表示,毒蛇咬傷輕者出現局部腫脹疼痛,重者可造成呼吸障礙、瀰漫性出血、敗血症、不可逆之腎功能衰竭、截肢,甚至死亡;統計國內2017至2021五年間仍有9人因蛇咬死亡。

2025年04月03日 09:36

1斤賣4000!「草王」一葉草現蹤民眾搶摘!中醫示警:誤食恐傷肝腎

1斤賣4000!「草王」一葉草現蹤民眾搶摘!中醫示警:誤食恐傷肝腎

新北市新莊一名男網友日前在河濱公園慢跑,發現有一名婦人在草地上拔草,詢問才知道竟是在拔「一葉草」,更聲稱此草1斤可以賣1000元。據悉,一葉草又稱「草王」,夏季一斤甚至可以到達4000元。不過,中醫師周宗翰提醒,自行摘採並服用存在一定風險,長期或過量服用甚至引發藥物性肝炎或腎功能受損。

2025年04月02日 22:29

營養師點名「3大健康零食」暗藏陷阱 恐害血糖爆表、胰島素阻抗

營養師點名「3大健康零食」暗藏陷阱 恐害血糖爆表、胰島素阻抗

小心「健康零食」暗藏升糖陷阱,害你血糖爆表!營養師薛曉晶提醒,很多市售標榜「健康」的零食,內含糖分比想像中還多,包括燕麥棒、水果優格、無糖餅乾等,這類食物在行銷包裝上往往刻意營造「低負擔、健康」的形象,實際上卻充滿添加糖與人工成分,恐增加了血糖波動與胰島素阻抗的風險。

2025年04月02日 21:54

8歲女罹罕見「長髮公主症候群」 腹痛3個月驚藏5顆「毛石」

8歲女罹罕見「長髮公主症候群」 腹痛3個月驚藏5顆「毛石」

一名年僅8歲的女童小安(化名),因長達3個月的間歇性腹痛,近日症狀加劇並伴隨頻繁嘔吐,被送往醫院緊急就診。經彰基兒童醫院團隊詳細檢查後,發現她的胃部及小腸內充滿毛髮結石,導致部分腸道阻塞,所幸,經小兒外科進行手術成功取出多顆毛石,並由兒童心智科診治,目前女童情況穩定,並持續接受心理與營養治療。

2025年04月02日 19:30

今年護理加薪第一槍!新光宣布5月起調升6.5% 新進人員起薪破5萬

今年護理加薪第一槍!新光宣布5月起調升6.5% 新進人員起薪破5萬

國內急診壅塞問題之一為護理人力不足,健保署投入42.4億經費,從5月1日實施改善急診壅塞支付標準調整新制,並且要求醫院實際調升人員薪資才給付。新光醫院今(2)日開出護理人員加薪第一槍,5月1日起再調升全院輪值三班護理人員薪資6.5% ,新進人員月薪可達5.1萬元。

2025年04月02日 18:14

肚子脹體重也下降!蛔蟲感染怎麼辦 專家解析

肚子脹體重也下降!蛔蟲感染怎麼辦 專家解析

一位69歲女性日前因肚子脹、體重逐漸減輕,在家人催促下到醫院就醫,經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透過大腸鏡檢查,赫然在大腸內發現兩條蛔蟲,令醫師大感驚訝,經詢問得知,病人家中養豬,平時會用豬糞做有機堆肥種菜,病人又愛吃生菜,可能因此讓蟲卵有機會進入體內,所幸給予蛔蟲藥治療後,已成功驅蟲。

2025年04月02日 18:04

體重狂掉以為減肥成功 她愛吃生菜體內藏「20公分大蛔蟲」釀禍

體重狂掉以為減肥成功 她愛吃生菜體內藏「20公分大蛔蟲」釀禍

一名69歲女性近日體重減輕,還以為自己是減重有成,但因為伴隨腹脹症狀,在家人催促下到醫院就醫,經過大腸鏡檢查,赫然在大腸內發現兩條20公分的大蛔蟲!經過詢問得知患者家中養豬,平時會用豬糞做有機堆肥種菜,病人又愛吃生菜,可能因此讓蟲卵有機會進入體內,所幸給予蛔蟲藥治療後,已成功驅蟲。

2025年04月02日 17:31

快訊/1歲童染腸病毒發病6天亡 時隔10年再現克沙奇B5奪命

快訊/1歲童染腸病毒發病6天亡 時隔10年再現克沙奇B5奪命

國內再爆腸病毒死亡!疾病管制署今(2)日公布1名南部1歲多男童,感染腸病毒克沙奇B5型併發急性腦炎,發病第6天過世,這也是時隔10年再次有感染克沙奇B5型奪命個案發生。今年短短3個月已經確認4起腸病毒重症,其中3例死亡,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示警,不排除進入流行期疫情會更嚴重。

2025年04月02日 15:04

溫差大血壓不穩!她胸痛呼吸喘竟「主動脈瘤破裂」 死亡率達9成

溫差大血壓不穩!她胸痛呼吸喘竟「主動脈瘤破裂」 死亡率達9成

近來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大,高血壓患者要多注意身體狀況!高齡91歲的陳女士,平常有高血壓病史,因為溫差大讓她血壓就變得不穩定,日前更出現胸痛、呼吸喘等症狀,被送往急診,沒想到檢查發現,竟是直徑約6公分大的胸主動脈瘤破裂合併血胸,情況一度危急,緊急接受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醫師指出,主動脈瘤破裂死亡率可達9成以上。

2025年04月02日 14:3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