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程快又猛! 嬰幼兒慎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照顧早產兒一直都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教授指出,有些懷孕32週、30週出生,甚至更小的早產兒,在經過細心照顧後順利出院,狀況看起來都不錯,但是某天卻突然間呼吸急促,甚至呼吸暫停,而被送回急診室,檢查發現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對早產兒是相當大的威脅,病程進展快,嚴重時需要使用正壓呼吸器,或插氣管內管住進加護病房。

照顧者要勤洗手,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場所,以免把病毒帶給嬰幼兒,另外也可以幫嬰幼兒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增加保護力。

攻擊下呼吸道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主要攻擊下呼吸道,尤其是細支氣管,林鴻志醫師表示,新生兒的肺部一般要到兩、三歲,才會發育、成熟到跟大孩子一樣,早產兒的肺臟較不成熟,週數越小的早產兒越不成熟,另外在照顧、治療早產兒的過程中,經常得使用氧氣或呼吸器,不成熟的肺部容易受傷,因此早產兒遭到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時,病情會比足月新生兒嚴重很多。

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症狀通常是微燒、咳嗽,林鴻志醫師說,如果是兩、三歲的孩子,症狀可能很輕微,就像一般感冒;如果是肺部或心臟有慢性,或是比較小的早產兒,症狀會嚴重許多,可能咳的很厲害、呼吸急促、甚至呼吸衰竭。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容易引發新生兒支氣管炎及肺炎,約60-80%急性支氣管炎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有關,是讓新生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新生兒重大威脅

目前沒有治療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藥物,所以都是採取支持性治療,林鴻志醫師解釋,如果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就給予氧氣,甚至插管使用呼吸器幫忙呼吸。

一年四季都要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只要近距離的接觸就有可能遭到感染。林鴻志醫師說,在國外,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大部分是在冬天到隔年春天有比較多案例。因為台灣位在亞熱帶,春、夏、秋、冬四季不分明,所以季節性沒那麼明顯,一年四季都要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吸道融合病毒RSV的輕症患者也許3至5天就好了,重症患者便會拖比較久,林鴻志醫師說,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神經肌肉疾病、免疫不全等,屬於高危險群,很容易演變成呼吸困難、呼吸衰竭。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高風險族群

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方法與預防流感、新冠肺炎COVID-19的方法相同,林鴻志醫師說,平時要避免出入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接觸病毒的機會,並且要勤洗手、多漱口,避免遭到病毒感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大多是由感冒的家人傳給幼童,林鴻志醫師提醒,如果有感冒症狀,請盡量保持距離,避免幼童被病毒感染。

除了接觸病毒之外,目前也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有助預防遭到病毒感染,林鴻志醫師說,嬰幼兒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後,住院率跟重症率都有明顯的下降,約30至50%。

4大重點遠離呼吸道融合病毒

降低死亡率是新生兒科的重要目標,在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方面,日本做得很徹底,36週以下的新生兒幾乎都有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韓國是在32週以下的新生兒施打,林鴻志醫師說,台灣目前是開放到未滿33週的新生兒或是先天性心臟病患,在一歲以前都可以施打,每月1劑,總共6劑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以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

「這是很好的政策!」林鴻志醫師說,「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能提升對早產兒的照顧,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也減輕父母的負擔。」

貼心小提醒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容易引發嬰幼兒支氣管炎及肺炎,初期可能咳嗽、微燒,然後演變成呼吸急促、呼吸衰竭。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神經肌肉疾病、免疫不全等,屬於高危險群,務必積極預防。

照顧者請盡量避免出入人潮密集的場所,並要勤洗手,避免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帶給嬰幼兒。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有助降低住院率與重症率,家長可與醫師討論,給予嬰幼兒更完善的保護。

早產兒基金會也拍攝「多一分準備!一起預防早產兒的RSV感染,降低重症風險!」衛教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U4v-MgaSM,呼籲高風險嬰兒的爸媽主動關心RSV的預防,一起守護小腳丫們健健康康長大!

衛教影片QR Code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讓寶寶又咳又喘的呼吸道融合病毒—圖文懶人包一次了解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4萬顆芬普尼蛋違規偷賣 石崇良:下周擴大後市場稽查

4萬顆芬普尼蛋違規偷賣 石崇良:下周擴大後市場稽查

彰化芬普尼蛋爆發後,已經宣佈全面下架和禁止上架,但近期又爆出問題蛋仍持續流入市面。對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表示,已經請地方衛生局進行查明,蛋行若有違規也會依法裁處,另外,在後市場查驗部分,下禮拜開始就會擴大稽查,會持續到年底。

2025年11月16日 16:33

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整合健康促進、保護等業務

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整合健康促進、保護等業務

總統賴清德今宣布衛福部未來將成立「兒童專責單位」來照顧兒童。對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表示,已經向行政院提出,未來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發展署」,整合兒童健康促進、預防保健和保護等業務。

2025年11月16日 16:07

台灣壓力指數全球第二 醫示警「長期緊繃會害命」:恐爆血管

台灣壓力指數全球第二 醫示警「長期緊繃會害命」:恐爆血管

接下來即將進入冬季,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醫師提醒,情緒緊繃、焦慮與長期睡眠不足,都會造成血壓波動與自律神經失衡,許多人在工作壓力下出現胸悶、心悸,卻自以為只是疲勞,但這可能是血管過度收縮或血壓上升的警訊。

2025年11月16日 14:52

心悸手抖、暴瘦卻吃不停 醫揭「甲狀腺亢進」8警訊:嚴重恐休克

心悸手抖、暴瘦卻吃不停 醫揭「甲狀腺亢進」8警訊:嚴重恐休克

「甲狀腺」負責調節全身的能量代謝與體溫,醫師指出,當它分泌過多荷爾蒙時,身體的代謝速度就會過快,進而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出汗多、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月經不規則、頸部腫大或突眼」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甲狀腺亢進症」。若未即時治療,嚴重者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為急重症狀況。

2025年11月16日 10:49

「非籠飼蛋」比較健康?10大雞蛋迷思一次破解!

「非籠飼蛋」比較健康?10大雞蛋迷思一次破解!

彰化文雅畜牧場雞蛋檢出芬普尼,引發社會對「雞蛋來源安全」及「籠飼與人道飼養」的廣泛討論。然而,網路流傳的部分說法將飼養方式與安全風險混為一談,甚至誤解籠飼制度是污染根源。事實上,雞蛋的安全與動物福利,取決於管理制度與環境控制,而非單一飼養形式。《食力》採訪畜產專家,以下整理10項常見迷思,釐清事實真相。

2025年11月15日 22:37

台灣兒癌痊癒者「14%出現慢性健康問題」需治療 第2次癌症最棘手

台灣兒癌痊癒者「14%出現慢性健康問題」需治療 第2次癌症最棘手

兒童癌症相較於成人癌症治癒率更高,但是痊癒後的慢性健康問題不容小覷。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團隊建立全國首個兒童癌症長期追蹤系統,分析4年追蹤結果,中位年齡17.9歲的兒癌痊癒者,平均每人有4.2項慢性健康問題,其中約14%需醫療介入,其中又以發生第二次腫瘤最為棘手,疾呼個案應該維持定期追蹤,及早發現治療。

2025年11月15日 21:31

芝麻醬「這樣放」恐變一級致癌物!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在吃毒

芝麻醬「這樣放」恐變一級致癌物!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2025年11月15日 19:05

行李轉盤驚見巨大DHC?脆爆紅影片揭露「速攻藍莓閃亮登台」限時組合價開搶

行李轉盤驚見巨大DHC?脆爆紅影片揭露「速攻藍莓閃亮登台」限時組合價開搶

Threads上近日瘋傳一段影片,讓不少網友直接看傻。畫面中的行李轉盤,原本正常地滑過一件件行李,下一秒竟出現一包比行李箱還大、也是國人最熟悉的DHC,這個「巨大化DHC」,讓原PO忍不住發文問,「朋友傳這個影片給我,這是真的嗎?」

2025年11月15日 17:1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