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機器人包裹人體皮膚組織 受傷自行癒合

▲機械手臂、機器人、假人、機械、機械公敵、假手。(示意圖/123RF)
▲機器人概念包含甚廣,其中人型機器人是最高目標。(示意圖/123RF)

文/潘懷宗 博士、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機器人」這個名詞,已經在社會上流傳許久,雖然沒有做過路邊民調,但筆者相信,在許多人的心目當中,機器人應該是長得像真人一樣,並同時具有人類的智商和情緒。然而事實上,機器人這個概念包含甚廣,從最簡單的只有單一功能的機械手臂(恩格爾柏格,機器人之父,1961年美國通用公司),到最高階的所謂「人形機器人」,都可以被稱做是機器人。因此,在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形機器人」或「人型機器人」則是機器人領域中的聖杯,也就是最高目標,估不論是「形體」像真人或是「行為型態」像真人,以目前的科技來說,仍然是相當困難。但是,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卻大膽預言,30年後,也就是2050年家家戶戶都會有人形機器人,不知是否真的能夠達到?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不過就在這幾天,也就是2022年6月9日國際知名期刊《材料》(Matter;網路版)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讓人形機器人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論文主要領導人為日本東京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的竹內昌治教授(Shoji Takeuchi),他和他的研究團隊成功地將人體皮膚組織包裹在機器人的手指上,同時能夠受傷後癒合。接下來,他們的終極目標則是創造具有感覺、毛囊、毛髮、指甲和汗腺的機器人皮膚,該研究當然引起了各大媒體的報導,筆者也同時引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記者威爾科克斯的專文內容與讀者們分享。

▲機器人、模擬人類、人類、假人、皮膚、機械、機械公敵。(示意圖/123RF)
▲竹內昌治的團隊成功地將人體皮膚組織包裹在機器人的手指上。(示意圖/123RF)

矽膠是可以用來包覆機器人外表的材質之一,當使用在大面積平坦的地方時(像是胸部或背部),沒有問題,但是對於手指各個關節處有許多皺褶的地方,包覆起來就比較棘手。另外在功能執行上,手是人類最靈巧的地方,包括切割、裁縫、吹彈和寫字等等,若用扁平的矽膠包覆,則會妨礙一些細微的動作,也必須加以克服。最後在外觀上,雖然遠看時,矽膠和真人皮膚無異,但近距離觀察時,則會意識到是假的。因此,與其找尋人造材料,不如使用真人皮膚。這也是竹內昌治教授所認為的,人類活體皮膚是賦予機器人生物外觀和觸感的終極解決方案,尤其是當它和你握手時。

▲矽膠、整形、隆乳、胸部、假胸、假體。(示意圖/123RF)
▲矽膠是可以用來包覆機器人外表的材質之一。(示意圖/123RF)


這次的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先把人類皮膚的兩個關鍵成分: 膠原蛋白(Collagen)和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s)放在培養液中,膠原蛋白是皮膚結構和彈性的蛋白質,成纖維細胞則是在傷口修復時起重要作用。再將機器人的手指放入含有這兩種細胞溶液的桶中浸泡,類似恐怖電影裡的人體皮膚細胞浴一樣,接著,液體會黏附手指並且360度地緊緊將其裹住,形成薄膜覆蓋其上,經過兩週的浸泡後,機器人可以擁有大約 1.2 毫米厚的人類真皮層皮膚---與人類手指上發現的 2 毫米厚的皮膚非常相似。 隨後,研究人員再把角質形成細胞塗在手指上,讓它形成表皮,也就是人類皮膚的最外層---防水層,到此便大功告成。接著進行測試,結果令人滿意,機器人的皮膚具有足夠的彈性,強壯且靈活,可以隨著手指移動而拉伸和起皺,其防水能力也與真人皮膚無異。

更厲害的是,這層皮膚甚至可以在受傷後自行癒合,當研究人員使用手術刀,在機器人手指關節處切開一道傷口,然後使用膠原蛋白敷料覆蓋傷口(這是目前治療人類傷口的常用方法),大約一周後,敷料已經和切口融合在一起,傷口不見了,完美癒合。

▲機械手臂、機器人、皮膚、機械、假人。(示意圖/123RF)
▲該研究顯示,機器上的皮膚甚至可以在受傷後自行癒合。(示意圖/123RF)

雖然這次,日本科學家確實在「人形機器人」的領域中邁出了一大步,但是仍然有缺點,原因是這層皮膚,它缺乏任何形式的營養供給循環系統,也就是它沒有像人類皮膚一樣的皮下組織,只有表皮和真皮層,缺乏了血管的供氧和養分補給,因此無法長期在外頭活動,必需定期將其浸入營養溶液中才能保持存活,而不至於乾涸死掉(圖1)。另外,它也不是完美的皮膚類似物,因為它還缺乏感覺神經、毛髮和汗腺等成分。竹內教授自己向媒體表達,請給團隊多一點時間,不久的未來,他們將會開發出更高級的版本,在機器人的皮膚中加入感覺細胞、毛囊和汗腺,甚至他也想加入色素細胞藉此賦予皮膚的顏色。

讀者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星際大戰》中沒有機器人C-3PO,只有R2-D2,那肯定讓人覺得科技為何如此落後? C-3PO的存在,當然是為了電影劇情而設計的,但另一方面卻也代表了在人們心中,人形機器人就應該是未來更先進的文明象徵,不僅禮數周到,且不會攻擊人類,更通曉各種語言。目前,許多科幻小說仍將繼續上演充滿“怪力亂神”的機器人角色,例如“人形機器人想推翻人類,自己當家做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機器人起義是永遠不可能的,不論是從技術層面,或是市場層面,請大家放心。

參考文獻:
1. M. Kawai et al. Living skin on a robot. Matter. Vol. 5, July 6, 2022. doi: doi.org/10.1016/j.matt.2022.05.019.



圖1、日本東京大學竹內教授提供在網上的照片

▲限潘懷宗外稿配圖使用。(示意圖/潘懷宗提供)

關鍵字: 潘懷宗 機器人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談「健康長壽」:不失能是關鍵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談「健康長壽」:不失能是關鍵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4月30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到高齡醫學權威、台北關渡醫院院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醫師分享「如何健康長壽又有生活品質」。陳亮恭直言,高齡、老化觀念必須重新調整,而高齡者是否能健康,其中最大關鍵就在於是否「失能」,建議可以從5大面向去著手改善。

2025年05月01日 10:06

首批「萊豬」輸台!澳洲進口「豬雜」22.99公噸檢出萊克多巴胺

首批「萊豬」輸台!澳洲進口「豬雜」22.99公噸檢出萊克多巴胺

根據食藥署豬肉儀表板顯示,4月29日有一批從澳洲進口的22.99公噸豬其他可食部位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該批也是台灣開放萊豬進口後,首批含有萊克多巴胺的進口豬肉。

2025年05月04日 10:25

父母肥胖影響孩子體型與代謝!媽媽影響力更大「風險增4.36倍」

父母肥胖影響孩子體型與代謝!媽媽影響力更大「風險增4.36倍」

媽媽們都相當關心孩子健康,但往往可能忽略自己的狀態。根據美國研究顯示,父母體重會影響孩子的體型與代謝,尤其是媽媽肥胖讓孩子成為肥胖兒童風險會提高至4.36倍,影響力超過爸爸。醫師提醒,健康的關鍵在於父母以身作則,帶領全家一起調整生活方式。

2025年05月04日 08:43

割包皮會變大? 醫給答案

割包皮會變大? 醫給答案

泌尿科醫師黃冠鈞表示,「割包皮會變大」的都市傳說是真的嗎?他解答,割除包皮並不會改變陰莖的實際長度或粗細,但原本被包皮覆蓋的龜頭、冠狀溝會在術後完全外露,因此產生「視覺放大」的錯覺。

2025年05月04日 07:18

精準對抗肝癌!台大攜手北醫破解關鍵基因運作機轉 成治療新方向

精準對抗肝癌!台大攜手北醫破解關鍵基因運作機轉 成治療新方向

精準醫療已成全球趨勢,台大醫院與臺北醫學大學攜手合作研究,今(3)日公布肝癌與慢性腎臟病(CKD)兩大領域重大研究成果。其中在肝癌部分,過去了解癌症惡化關鍵基因YAP,但若直接攻擊YAP恐怕傷害周邊正常人體組織,研究團隊透過人工智慧與基因科技,成功找出可以控制YAP活性的STK40、SLK基因,由此著手即可抑制腫瘤細胞的侵犯與轉移,將成為肝癌精準治療的新策略。

2025年05月03日 17:49

夏天比冬天容易喝醉!醫揭3關鍵原因:「解酒基因」可能偷懶了

夏天比冬天容易喝醉!醫揭3關鍵原因:「解酒基因」可能偷懶了

天氣變炎熱,不少人會喝啤酒消暑,但可能覺得明明和平常喝一樣的量,卻更容易醉了。醫師表示,根據最新研究,夏天喝酒真的會比冬天容易醉,因為「解酒基因」在夏天的活躍程度明顯下降,另外高溫以及脫水也會讓體內酒精濃度更高。

2025年05月03日 16:48

白沙屯媽祖夯「羅一鈞也衝一波」 北港發放5款防疫小物半天搶光

白沙屯媽祖夯「羅一鈞也衝一波」 北港發放5款防疫小物半天搶光

「粉紅超跑」白沙屯媽祖展開10天9夜的徒步進香,今年突破30萬信眾跟隨,活動熱度創新高!疾病管制署今年第二度參與活動,副署長羅一鈞親自上陣到北港朝天宮設置衛教攤位,也準備好「結緣品」5種防疫小物和進香祈福民眾互動,獲得熱烈迴響,羅一鈞也不忘提醒,在此人潮密集時刻,勤洗手與佩戴口罩為預防傳染病的首要防線。

2025年05月03日 15:18

醫師手把手教你摸蛋蛋!觸感如「茶葉蛋」硬硬當心睪丸癌上身

醫師手把手教你摸蛋蛋!觸感如「茶葉蛋」硬硬當心睪丸癌上身

男性要注意定期「自摸」!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分享,過去診斷過好幾個睪丸癌病人是自己先摸出來的,他還以「茶葉蛋」示範如何摸蛋蛋,應該由上往下摸,摸一下質地,壓一壓看是否很硬,如果硬得像茶葉蛋,可能有睪丸癌的風險。

2025年05月03日 12:44

食道癌年增近3千人!國健署曝3大危險習慣「罹癌風險飆2~3倍」

食道癌年增近3千人!國健署曝3大危險習慣「罹癌風險飆2~3倍」

台灣一年新發現罹患「食道癌」的個案人數接近3千人,國民健康署指出,食道癌患者近9成是男性,且新診斷個案中75.6%有吸菸行為、50.8%偶爾喝酒或習慣性喝酒、46.8%有嚼檳榔的行為,凸顯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影響罹癌,建議民眾應遠離菸、酒、檳等危險因子,以預防食道癌。

2025年05月03日 11:57

催機車油門也痛!女「手指操過頭」2年沒睡好覺 3C成癮退化快

催機車油門也痛!女「手指操過頭」2年沒睡好覺 3C成癮退化快

好發於中老年人的「拇指腕掌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患者常因長期過度使用或退化,導致拇指根部疼痛僵硬、抓握無力,嚴重時連帶影響工作與睡眠。一名61歲代工廠女作業員連騎車催油門、拿鑰匙、開門都會感到吃力,歷經2年復健都不見效果,經骨科醫師建議接受手術後,疼痛大幅改善,工作再也不會趕上流程線「掉鍊子」了。

2025年05月03日 11:3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