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新聞直擊,為你掌握生活必需健康新知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 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shutterstock

圖、文/每日健康

鞋底磨損在所難免,不過其實磨損的鞋底中也藏有健康的線索,原力復健科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表示,鞋底磨損的位置不同,代表著足部出力點不同,若時常有下肢痠痛的問題,建議也可以檢視穿鞋的習慣。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常腳痛、腿痛、屁股痛要注意!

侯鐘堡醫師
指出,一般正常的走路方式,鞋底磨損最多的位置會是在後外側,前側則稍有磨損。若是前側磨損多,通常代表著腳後跟較緊,平時走路時有重心前傾的情況,此族群容易有足部後側緊繃的問題,包括腳跟、後小腿、後大腿,甚至到臀部、也可能出現坐骨神經痛,建議可多作弓箭步、抬腿等動作伸展。

若是外側兩邊磨損多的族群,建議檢視是否走路有「外八足」的情況,又或者是可能有「高足弓」,兩者皆會使得鞋底兩側不斷耗損。外八足多以側躺抬腿等方式訓練臀大肌,藉此調整回腳部。高足弓建議可使用兼具彈力及硬度的按摩球按摩腳底筋膜,並且鞋子是否足弓不夠需要更換。

內側磨損多通常和「內八足」及「扁平足」有關,內八足常見原因為大腿內側較緊繃,建議內八足族群可多按摩放鬆大腿內側筋膜,藉此調整回足部。而扁平足則建議可多作如快走等簡易的足底訓練、訓練足弓肌肉,並可增添鞋墊減少足底不適。

鞋子要多久換一次比較好?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了!

不少民眾避免浪費,鞋子常會穿到真的不能再穿,或是嚴重破損了才更換,這時間往往是好幾年,侯鐘堡醫師建議,鞋子是否該換可從幾點觀察。

醫師表示,耗損嚴重、變形自然就該換了,一般建議民眾通常約一年左右就該換鞋,磨損即便是在正常的位置,不斷的磨損下鞋子也會傾斜,使得足底也越來越往該處傾斜。而若像是跑者有紀錄里程數的習慣,以里程數來看約400-800公里就該換鞋。

值得注意的是,鞋子該不該換未必能從外觀看得出來,若是腳底容易長繭、大拇趾長雞眼等,也代表著鞋腳不合出現不當的摩擦。另外,人在走路時最後的出力點會是在大拇趾,若是鞋子大拇趾的位置已凹陷,代表著鞋子已經失去彈性。最簡單也最重要的一點,當發現自己常常腳痛、臀痛、膝蓋痛,特別是在走路時、走路後,這就代表該換鞋了。

避免新鞋釀足底筋膜炎,醫教買鞋、穿鞋6大要點!

換鞋、買鞋,很多人會選擇軟又舒服的鞋款,對此侯鐘堡醫師表示非常不建議,這有如踩在海綿上,腳得不斷的不當出力,自然容易引起腳痛,診間就不乏原本腳沒事,換新鞋之後出現足底筋膜炎的情況,大多就是出自於鞋底太軟,此時就算是新鞋也得換鞋。

醫師建議,買鞋時應注意幾點,首先合腳,尺寸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不能太寬也不能太窄,除了穿進去後約留有一個大拇指的空間外,腳寬也不能太緊或太鬆。而合腳也包括足弓要正確,各種鞋款足弓都有所不同,應選擇符合自己足弓的鞋子。鞋底和鞋子上方的鞋面也要有一定的硬度,讓腳在抬起、著地時都能有良好的支撐,運動鞋等膠料鞋款就會比帆布鞋等布料鞋款來得佳。平時行走時也應綁好鞋帶,並也避免老是穿同一雙,鞋子也需要休息恢復應有的彈力。

日常也有很多人腳痛、腿痛、屁股痛找不到原因,建議在前往檢查時,也可以帶著或穿著平常較常穿的、或是穿完腳就會痛的鞋子請醫師協助評估,看是否鞋款有問題。良好的穿鞋習慣及挑鞋方式,更有助足底健康!

延伸閱讀
肛門要怎麼洗才是「肛肛好」?美女醫師教你如何解決肛門瘙癢的困擾
男女心肌梗塞風險不同? 女性發生4種「非典型症狀」別輕忽

關鍵字: 每日健康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談「健康長壽」:不失能是關鍵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談「健康長壽」:不失能是關鍵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4月30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到高齡醫學權威、台北關渡醫院院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醫師分享「如何健康長壽又有生活品質」。陳亮恭直言,高齡、老化觀念必須重新調整,而高齡者是否能健康,其中最大關鍵就在於是否「失能」,建議可以從5大面向去著手改善。

2025年05月01日 10:06

首批「萊豬」輸台!澳洲進口「豬雜」22.99公噸檢出萊克多巴胺

首批「萊豬」輸台!澳洲進口「豬雜」22.99公噸檢出萊克多巴胺

根據食藥署豬肉儀表板顯示,4月29日有一批從澳洲進口的22.99公噸豬其他可食部位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該批也是台灣開放萊豬進口後,首批含有萊克多巴胺的進口豬肉。

2025年05月04日 10:25

父母肥胖影響孩子體型與代謝!媽媽影響力更大「風險增4.36倍」

父母肥胖影響孩子體型與代謝!媽媽影響力更大「風險增4.36倍」

媽媽們都相當關心孩子健康,但往往可能忽略自己的狀態。根據美國研究顯示,父母體重會影響孩子的體型與代謝,尤其是媽媽肥胖讓孩子成為肥胖兒童風險會提高至4.36倍,影響力超過爸爸。醫師提醒,健康的關鍵在於父母以身作則,帶領全家一起調整生活方式。

2025年05月04日 08:43

割包皮會變大? 醫給答案

割包皮會變大? 醫給答案

泌尿科醫師黃冠鈞表示,「割包皮會變大」的都市傳說是真的嗎?他解答,割除包皮並不會改變陰莖的實際長度或粗細,但原本被包皮覆蓋的龜頭、冠狀溝會在術後完全外露,因此產生「視覺放大」的錯覺。

2025年05月04日 07:18

精準對抗肝癌!台大攜手北醫破解關鍵基因運作機轉 成治療新方向

精準對抗肝癌!台大攜手北醫破解關鍵基因運作機轉 成治療新方向

精準醫療已成全球趨勢,台大醫院與臺北醫學大學攜手合作研究,今(3)日公布肝癌與慢性腎臟病(CKD)兩大領域重大研究成果。其中在肝癌部分,過去了解癌症惡化關鍵基因YAP,但若直接攻擊YAP恐怕傷害周邊正常人體組織,研究團隊透過人工智慧與基因科技,成功找出可以控制YAP活性的STK40、SLK基因,由此著手即可抑制腫瘤細胞的侵犯與轉移,將成為肝癌精準治療的新策略。

2025年05月03日 17:49

夏天比冬天容易喝醉!醫揭3關鍵原因:「解酒基因」可能偷懶了

夏天比冬天容易喝醉!醫揭3關鍵原因:「解酒基因」可能偷懶了

天氣變炎熱,不少人會喝啤酒消暑,但可能覺得明明和平常喝一樣的量,卻更容易醉了。醫師表示,根據最新研究,夏天喝酒真的會比冬天容易醉,因為「解酒基因」在夏天的活躍程度明顯下降,另外高溫以及脫水也會讓體內酒精濃度更高。

2025年05月03日 16:48

白沙屯媽祖夯「羅一鈞也衝一波」 北港發放5款防疫小物半天搶光

白沙屯媽祖夯「羅一鈞也衝一波」 北港發放5款防疫小物半天搶光

「粉紅超跑」白沙屯媽祖展開10天9夜的徒步進香,今年突破30萬信眾跟隨,活動熱度創新高!疾病管制署今年第二度參與活動,副署長羅一鈞親自上陣到北港朝天宮設置衛教攤位,也準備好「結緣品」5種防疫小物和進香祈福民眾互動,獲得熱烈迴響,羅一鈞也不忘提醒,在此人潮密集時刻,勤洗手與佩戴口罩為預防傳染病的首要防線。

2025年05月03日 15:18

醫師手把手教你摸蛋蛋!觸感如「茶葉蛋」硬硬當心睪丸癌上身

醫師手把手教你摸蛋蛋!觸感如「茶葉蛋」硬硬當心睪丸癌上身

男性要注意定期「自摸」!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分享,過去診斷過好幾個睪丸癌病人是自己先摸出來的,他還以「茶葉蛋」示範如何摸蛋蛋,應該由上往下摸,摸一下質地,壓一壓看是否很硬,如果硬得像茶葉蛋,可能有睪丸癌的風險。

2025年05月03日 12:44

食道癌年增近3千人!國健署曝3大危險習慣「罹癌風險飆2~3倍」

食道癌年增近3千人!國健署曝3大危險習慣「罹癌風險飆2~3倍」

台灣一年新發現罹患「食道癌」的個案人數接近3千人,國民健康署指出,食道癌患者近9成是男性,且新診斷個案中75.6%有吸菸行為、50.8%偶爾喝酒或習慣性喝酒、46.8%有嚼檳榔的行為,凸顯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影響罹癌,建議民眾應遠離菸、酒、檳等危險因子,以預防食道癌。

2025年05月03日 11:57

催機車油門也痛!女「手指操過頭」2年沒睡好覺 3C成癮退化快

催機車油門也痛!女「手指操過頭」2年沒睡好覺 3C成癮退化快

好發於中老年人的「拇指腕掌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患者常因長期過度使用或退化,導致拇指根部疼痛僵硬、抓握無力,嚴重時連帶影響工作與睡眠。一名61歲代工廠女作業員連騎車催油門、拿鑰匙、開門都會感到吃力,歷經2年復健都不見效果,經骨科醫師建議接受手術後,疼痛大幅改善,工作再也不會趕上流程線「掉鍊子」了。

2025年05月03日 11:3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