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怎辦? 專家教1招緩解



圖、文/NOW健康 陳郁茹

在國民病排行榜上總是常見「腸胃疾病」的蹤影;據國健署統計,患有胃食道逆流的人口比例中,以50至59歲為最大宗,近3年來都維持在22%左右;而30至39歲的年輕族群也約占14%的比例。除了老化因素,生活壓力及飲食習慣都是致使胃食道逆流年輕化的原因,由此可見胃部保養的重要性。

非典型症狀易被誤認為感冒 醫師揭秘分辨關鍵在這裡

胃食道逆流可分為典型與非典型症狀,信安診所郭威廷醫師分析,典型症狀包含胸悶、火燒心、喉嚨有酸氣;而非典型症狀則有咳嗽、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喉嚨有異物感、有痰、口臭等問題。患者容易誤以為是感冒,但一般感冒持續時間是3至5天,而胃食道逆流所衍生的咳嗽是持續性,平時可能不易察覺,但若吃到刺激性食物時,症狀就特別厲害。

胃食道逆流主要成因與飲食習慣、胃部承受過度壓力有關;郭威廷醫師說明,患者因壓力大、容易緊張、3餐不定時等因素,引發自律神經失調,使腸胃蠕動不穩定。而進食過快、狼吞虎嚥,會讓胃需要用更多力量去消化食物,無形之中提高胃壁跟賁門的壓力,當賁門無法緊閉,胃酸持續分泌、刺激甚至逆流而上,就容易產生病變,嚴重者恐致癌變發生,民眾需要當心。

胃食道逆流治療分藥物與手術 普遍配合藥物治療即可緩解

治療胃食道逆流可分為藥物與非藥物,郭威廷醫師解釋,藥物多半具有中和、降低胃酸以及消脹氣等功能,為了減低胃酸的pH值,讓它偏向中性,並加強胃部往下的力量,避免胃酸逆向而上。同時,有些藥具有副作用,長時間使用,恐有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方面的問題。

針對非藥物性的治療方式,郭威廷醫師透露,通常病人接受藥物治療搭配調整生活習慣都可獲得控制,但若治療2至3個月以上未見成效或狀況越顯惡化,為避免出現病變則會建議採手術治療,將括約肌、賁門關緊,讓它未來不易逆流。

服用慢性藥物也可能遭致胃食道逆流 藥師提解方

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因服用慢性藥物而引起,台南永康順順藥局陳莉淇藥師提到,曾遇到1名有抽菸習慣的慢性病患者,因胃食道逆流導致聲音沙啞、咳嗽痰多,建議他搭配服用「保衛佳」改善,3個月後,胃食道逆流症狀也有所緩解。

陳莉淇藥師說明,因保衛佳內含有天然成份葫蘆巴,是種可溶性膳食纖維,遇水會迅速膨脹,形成胃黏膜的保護層,可長時間於胃部停留,減緩胃酸侵蝕,改善胃部的不適症狀。



▲陳莉淇藥師表示,天然成份葫蘆巴遇水膨脹後,形成胃黏膜的保護層,以減緩胃酸侵蝕,有效改善胃部的不適症狀。(圖/陳莉淇藥師提供)

胃食道逆流突然發作怎麼辦? 1招降低胃酸濃度

若突然好發胃食道逆流該如何處理?郭威廷醫師指出,可喝口溫開水,並慢慢嚥下去,這動作可以有效降低胃酸濃度。
由於胃食道逆流大都發生在躺著,因此請民眾不要再躺下,若手邊有胃乳片等中性食品也可以食用。

如何預防或緩解胃食道逆流?郭威廷醫師強議,用餐應定時定量,減少接觸會造成胃酸分泌的食物,例如油的、甜的、糯米製品、濃茶烈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營養素攝取部分,陳莉淇藥師建議,可以多補充膠質較多的海藻類、葫蘆巴種子萃取物等,並做好體重控管。胃食道逆流是無藥可醫,但也可能不藥而癒,就靠患者本身做調整。

更多NOW健康報導
▸30歲高管輕忽三高竟釀肝癌! 「肝包油」恐增肝癌風險
▸新冠疫情以來癌篩人數少近120萬人 國健署籲5癌篩檢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住院不易、照護人力吃緊成為醫療難題。對此,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指出,該院引領推動「急性在宅醫療」(HaH),病人可在家完成住院療程,至今已成功執行逾110例,在全台名列前茅;面對快速老化趨勢,國內應儘速研議擴大HaH適用範圍,方可打造永續的高齡照護體系。

2025年07月27日 09:23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沒罵過人的暖男劉燦宏,行醫初心來自與母親的深情陪伴。他表示,兒時看媽媽因病坐上輪椅,國中便立志當醫師,希望能親手讓媽媽康復,雖然後來知道母親的病無法治癒,仍選擇投入復健醫學領域,盼用專業幫助更多像媽媽一樣行動不便的病人,盡量讓他們能站起來,可以更踏實過日子。

2025年07月27日 09:24

炸物、燒烤藏致癌物「丙烯醛」 醫:還會害糖尿病惡化

炸物、燒烤藏致癌物「丙烯醛」 醫:還會害糖尿病惡化

丙烯醛(Acrolein)是一種常見的有害化學物質,且具有致癌性,在日常生活中有多種途徑暴露,包括「空氣污染、抽煙、烤肉煙霧、某些高溫油炸食品中」,且研究指出,丙烯醛還是糖尿病惡化的重要促進因子之一。台灣醫療團隊研發出有效吸附丙烯醛的「口服活性碳」,研究也榮獲2024年腎臟科傑出論文獎,證實其在臨床應用上的潛力。

2025年08月24日 13:08

更年期不是病!老化過程男女都躲不掉 醫曝平安渡過3大秘招

更年期不是病!老化過程男女都躲不掉 醫曝平安渡過3大秘招

「男生怎麼會有更年期!」在大多數民眾的認知內,好像只有女性才會有進入更年期的困擾。花蓮慈濟醫院中醫腫瘤中心主任賴東淵教授表示,「更年期」並不是一種疾病,更年期是人從中年期過渡到老年期的階段,所以,當然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會經歷過。

2025年08月24日 12:43

病友憂癌藥基金編列不足 健保署:明年有70~80億可用

病友憂癌藥基金編列不足 健保署:明年有70~80億可用

行政院近日拍板癌症新藥基金挹注50億元,但外界擔心百億癌藥基金預算不足,「患者恐等不到藥」。對此,健保署表示,2025年編有50億的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預算,加上2026年持續編列50億預算,累積將挹注百億預算,會持續努力,逐步到位百億規模。

2025年08月24日 12:26

母女都罹血癌!元凶竟是「家中1物」 營養師示警:藏一級致癌物

母女都罹血癌!元凶竟是「家中1物」 營養師示警:藏一級致癌物

資深藝人沈玉琳罹患白血病(Leukemia),震驚社會各界,而白血病俗稱血癌,患病原因包含環境、遺傳等。對此,營養師黃品瑄特別提醒,部分劣質紙箱可能含有甲醛、苯等致癌物。她也透露,曾經有一對母女因家中堆滿劣質的紙箱,疑似因為長期吸入有毒氣體,結果兩人都得了血癌。

2025年08月24日 08:50

他連2年夏天血尿衝急診「結石阻塞」釀禍 醫曝好發原因

他連2年夏天血尿衝急診「結石阻塞」釀禍 醫曝好發原因

一名36歲上班族,沒有任何慢性疾病,竟然連續兩年的夏天都因為血尿、左腰疼痛等症狀,半夜叫救護車到醫院急診,且兩次都是左側輸尿管結石阻塞造成疼痛。醫師指出,台灣平均每10個人就有1人是結石病患,尤其夏天更是泌尿道結石好發的季節,要避免結石上身,一定要注意水分補充,飲食方面則有5點建議依循,預防勝於治療。

2025年08月24日 08:45

開學前孩子體重狂飆!研究揭睡太少垃圾食物吃更多 醫4招調作息

開學前孩子體重狂飆!研究揭睡太少垃圾食物吃更多 醫4招調作息

即將要開學了,放假期間不少孩子因為晚睡晚起、三餐不規律,甚至零食攝取增加,國際研究顯示,孩童平日睡眠減少48分鐘,垃圾食物吃更多。醫師示警,若這些習慣延續到開學,不僅影響專注力與情緒表現,還可能導致血糖波動與代謝異常,提醒家長可以從4面向來協助孩子收心、調整作息。

2025年08月23日 18:18

今迎「處暑」易腸胃不適、倦怠乏力 中醫曝4養生方式

今迎「處暑」易腸胃不適、倦怠乏力 中醫曝4養生方式

今天是24節氣中的「處暑」,標誌著由盛夏向初秋過渡的時節。白天仍有餘熱,日夜溫差漸大,濕熱與初秋涼氣交替,極易使人體出現調節不及的反應。中醫師指出,處暑常見消化不良、倦怠乏力、呼吸道不適等問題,提醒民眾可以透過穴道、中藥茶飲、藥浴調理等方式養生,減少季節交替的身體不適。

2025年08月23日 17:24

林口長庚開「月薪65萬」招病理科醫 院長低調證實人力荒

林口長庚開「月薪65萬」招病理科醫 院長低調證實人力荒

林口長庚徵才訊息招募病理科醫師,開出「月薪65萬」高薪引發討論,另一方面也顯示病理科出現人力荒的問題。林口長庚總院長陳建宗受訪證實此事,主要是因為醫學中心工作事務繁忙,部分病理科醫師想做單純醫療工作,而不太願意留在醫院。目前已經透過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環境等方式,希望招募到最佳人才。

2025年08月23日 15:3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