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經痛、愛愛疼痛」恐是1疾病惹禍!3原因曝 容易緊張也上榜

經痛、性交疼痛跟不孕,恐是這疾病惹禍,個性容易緊張也上榜

圖文/常春月刊

大約有10%的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常有經痛、性交疼痛、不孕等問題,且治療後很容易復發,子宮內膜異位症雖是良性疾病,但卻如惡性腫瘤一般有復發的可能,讓患者深受困擾!

子宮內膜異位症分兩類

簡言之,本來長在子宮腔內的子宮內膜組織,卻「跑到」其他地方生長,進而破壞其他正常器官,就是「子宮內膜異位症」。依子宮內膜生長的位置,可分為兩大類:

1. 長在子宮肌層內:稱為「子宮肌腺瘤」,可以是局部性的或瀰漫性的,症狀包括月經期較長、月經量多、經痛。

2. 長到子宮以外:最常見的是長在卵巢,俗稱「巧克力囊腫」,是因經血累積成黑色,破了還會流出來,就像巧克力一樣。其他還包括長到子宮薦韌帶、輸卵管、子宮肌層等。

3原因導致子宮內膜異位

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原因,已知跟免疫功能低下有關!女性從子宮腔到輸卵管,其實是非封閉式的,因此,每個月的經血會逆流到輸卵管、卵巢、腹腔等其他部位,這是很常見的。

而這些逆流的經血會被體內的免疫細胞吞噬,但若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細胞無法吃掉這些逆流的經血,久了就會累積在其他部位,因而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異位愈嚴重的,腹腔內的白血球濃度愈低。

所以免疫力一旦變差,子宮內膜異位症就容易出現。而造成女性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包括壓力、遺傳(家族性免疫性疾病)、個性容易緊張等:

經痛、性交疼痛跟不孕,恐是這疾病惹禍,個性容易緊張也上榜

●壓力:壓力大是造成免疫力變差的重要因素,免疫力差,身體就容易失調。

●遺傳:例如有家族性免疫性疾病,得到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例會比較高,這些疾病包括氣喘、過敏、濕疹、全身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SLE)等自體免疫疾病。

●個性:有時母親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女兒也容易有,並不是遺傳的關係,而是跟個性有關,因母女有同樣容易緊張的個性。

高發生率及高復發率

子宮內膜異位症大多出現在30歲左右的育齡婦女,但更年輕或年紀更大都有可能發生。以全部女性來看,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率大約是5~10%;若以不孕症的女性來看,大約有1/5~2/5的不孕女性有子宮內膜異位症,但也不是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都會不孕。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復發率高達20~40%,愈嚴重,復發率愈高!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包括:不孕、經痛、性行為疼痛、沾黏得厲害、會腹痛等等,但是其實子宮內膜異位症大多是沒有症狀的,很多都是因為到醫院做檢查才發現。

延伸閱讀:

月經來痛爆!醫曝「這些徵兆」恐是巧克力囊腫作祟 止痛藥愈吃愈多小心

「13個子宮內膜癌因子」年輕女性要注意! 太胖、愛吃炸物快戒吧


►春風抽取衛生紙110抽x72包 超低價下殺只要1060元!

►防疫看這!無線充電式「酒精噴霧槍」 餐廳、辦公室消毒超實用

►蘭蔻超熱銷小黑瓶「100ml只要2799元」 數量有限買起來!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台灣研製罕藥「每劑1億元」12月納健保 衛福部新制一次看

台灣研製罕藥「每劑1億元」12月納健保 衛福部新制一次看

衛福部今(28)日公布12月3項新制,都是健保給付藥物相關,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一劑要價億元」的罕病新藥納入給付,創下健保給付藥物單價最高紀錄。預估生效後第1年使用人數13人,藥費約13億元,之後第二年至第五年每年新增5人,藥費5億元。

2025年11月28日 15:46

2025魚油品牌聲量榜出爐!全民關注「好油」話題升溫

2025魚油品牌聲量榜出爐!全民關注「好油」話題升溫

「魚油」成為營養市場的明星。隨著2025魚油品牌聲量榜出爐,其中,大研生醫、營養師輕食依舊表現亮眼,近年新秀品牌Vitabox、Notorious、STEPV等魚油產品也脫穎而出,獲得消費者青睞。我們也從營養師的專業觀點,來看看為什麼「懂得挑選好魚油」成了現代人的新日常。

2025年11月28日 14:42

女大生打排球飛撲手腕韌帶撕裂 PRP合併復位手術3個月重返球場

女大生打排球飛撲手腕韌帶撕裂 PRP合併復位手術3個月重返球場

台中市1名18歲女大生打排球時,為救球飛撲不慎跌倒,造成右手腕受傷,女大生原心想過不久就會自行康復,未料2個禮拜過去患部卻持續腫脹,甚至痛到連礦泉水瓶蓋都扭不開;前往醫院求診後,發現竟是韌帶撕裂傷合併尺骨脫位不穩定,經衛福部台中醫院進行注射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增生療法合併骨釘復位手術,術後再接受復健訓練,3個月後順利重返球場。

2025年11月28日 14:40

名醫馬辛一辭世 前輩惋惜:提升偏鄉重症醫療貢獻重大

名醫馬辛一辭世 前輩惋惜:提升偏鄉重症醫療貢獻重大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逝世的消息傳出後,醫界紛紛表達哀思與遺憾。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出身三軍總醫院體系,也是馬辛一前輩,他不捨說,馬患病有一段時間,日前車禍受傷需開刀,因免疫較弱,術後易感染,最終不幸離世,「本來大家都說他可以長命百歲,真的非常可惜」。

2025年11月28日 13:58

美籍客爬象山突發心肌梗塞OHCA 北醫「葉克膜+低溫護腦」救了他

美籍客爬象山突發心肌梗塞OHCA 北醫「葉克膜+低溫護腦」救了他

美籍旅客Atom日前到台北市象山踏青,突發生心肌梗塞倒下,周遭民眾立即施以心肺復甦術,並取得鄰近的傻瓜電擊器AED,但他仍失去心肺功能、陷入OHCA狀態,所幸消防人員及時將其送醫,經使用葉克膜等治療後不僅保命,且無後遺症;Atom說,心肌梗塞是「寡婦製造者」,感謝所有伸手救命的台灣人。

2025年11月28日 12:16

他求養生一次吞20顆保健品 忽然胸痛竟是「藥物性食道炎」

他求養生一次吞20顆保健品 忽然胸痛竟是「藥物性食道炎」

吃保健食品、吞藥注意不要吃完就睡!一名70多歲男性,為了保養身體,每天吃20多顆保健品,近期因胸痛、吞嚥有不適感而就醫,胃鏡檢查發現食道中段潰瘍。醫師提醒,有些藥物、健康食品有腐蝕性或是酸鹼值較高,在食道中停留過久產生溶解,有可能破壞食道組織,引起潰瘍、糜爛。

2025年11月28日 11:29

研究揭瘦瘦針助護腦、降低酒癮 醫提醒副作用:胰臟炎風險增2倍

研究揭瘦瘦針助護腦、降低酒癮 醫提醒副作用:胰臟炎風險增2倍

「瘦瘦針」減重效果顯著,但除了幫助瘦身之外,也要注意其他影響。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分享,根據今年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的研究,瘦瘦針對於護腦、降低成癮與情緒穩定都有看到正面效果,不過要研究團隊也觀察到急性胰臟炎風險上升超過2倍,民眾要有警覺。

2025年11月28日 10:19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平均每8人有1人受影響,也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分享台灣人經常吃,卻是相當傷腎的10大食物,例如看似健康的早餐穀物,或是早餐店常見的鍋貼、鐵板麵都在名單內,排名第一的更是被譽為台灣之光的珍珠奶茶。

2025年11月28日 02:0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