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上班就累!「有7大跡象」小心職業倦怠 不換工作自救法曝

辦公室,上班族(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一想到要上班就心累?小心你已經陷入職業倦怠了。(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文/健康醫療網 鄭宜芬

「一想到工作就厭世」大多數人在職場中都會經歷各種壓力或挑戰,但當壓力長期存在時,讓人身心俱疲,就稱為職業倦怠。專家表示,當人感到職業倦怠時,保有充足睡眠、飲食均衡和尋求親友支持,有助於降低職業倦怠的機率。

半數上班族辭職

職業倦怠(Burn-out)一詞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赫伯特佛羅伊登伯格(Herbert Freudenberger)所提出。根據2015年的一項調查指出,77%的美國成年人在現在的職場角色中經歷過倦怠,約有一半的千禧世代因職業倦怠而辭職。

為何會出現職業倦怠?

外媒《現場科學》(LIVE SCIENCE)報導,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傑瑞米賈米森(Jeremy Jamieson)說明,職業倦怠並非精神疾病,而是長時間不堪重負的經歷,「當員工提出對工作分配或是面試的要求時,會評估自己是否能獲得所想要的資源,若發現取得的資源不能滿足需求,就會出現倦怠。」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將職業倦怠列入第11次修訂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歸類於「職業現象」,而不是一種疾病狀況。根據ICD-11定義指出,長期工作壓力會導致職業倦怠,讓人精力耗竭、疲憊、不想上班,對工作感到消極、憤世嫉俗,職業效率降低。

職業倦怠7大常見現象

1.長時間感到心累

2.身心俱疲

3.無助

4.困惑

5.潰敗感

6.自我懷疑

7.拖延

上班,想睡覺,失眠,愛睏。(圖/記者李佳蓉攝)

▲想要避免職業倦怠?雇主及自身都有功課要做。(示意圖/記者李佳蓉)

如何避免或減輕職業倦怠?

專家認為,職業倦怠問題需要鄭重關注,「最近職業倦怠在上升,其他焦慮症也是如此。發生職業倦怠的因素很多,從社交媒體到工作期望的轉變,還有長期對壓力適應不良等等。」

雇主角色:

幫助員工恢復狀態、解決職業倦怠的方法有很多,雇主扮演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當員工感到身心俱疲時,可以透過午休、散步或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開會來解決,確保員工在職場保持積極。但若沒有獲得適當的支持,無論員工學了多少放鬆身心的方法,都容易在工作時感到不知所措。

員工角色:

英國心理健康中心建議,員工在工作之餘,保有充足睡眠、飲食均衡和尋求親友支持,都有助於降低職業倦怠的機率。

原文出處:What is burnout?

【延伸閱讀】

身兼多職活出自信 陶晶瑩女性哲學「討好自己」

世衛:新冠肺炎首年全球憂鬱、焦慮症增25%! 「社交孤立」最危險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台灣緊急心導管治療重要推手 黃瑞仁用拓荒者精神翻轉逆境

台灣緊急心導管治療重要推手 黃瑞仁用拓荒者精神翻轉逆境

國際知名的心臟內科專家黃瑞仁醫師,在接掌輔大醫院滿2年前夕回首來時路,笑說,他一直都喜歡挑戰,骨子裡有股拓荒者精神,不論是當年將緊急心導管治療觀念帶回台灣,或推動台大雲林分院脫胎換骨,或如今率領輔大醫院升級醫療,雖都有辛苦難處,但他始終相信耕耘過後,嚐到的果實將會更為豐碩、甜美。

2025年07月05日 09:23

醫界3典範形塑風格 黃瑞仁以「僕人式領導」打造幸福團隊

醫界3典範形塑風格 黃瑞仁以「僕人式領導」打造幸福團隊

經營一家醫院並不容易,而黃瑞仁醫師根據過往的成功經驗,認為帶好團隊有一大關鍵,就是要對任何挑戰都抱持樂觀心態,「不要只是覺得難,還要告訴自己做得到」,同時和團隊保持良好關係,如此許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2025年07月05日 09:24

收出養媒合新制上路!評估回歸政府 機構違規停辦1年

收出養媒合新制上路!評估回歸政府 機構違規停辦1年

北市劉姓保母姊妹虐死1歲男童「剴剴」案,引發關注。衛福部推動收出養媒合修法,機構進行收養媒合,出養評估回歸政府,只要違規機構限期未改善最高罰新台幣15萬元,嚴重者可停辦1年,新制已在7月10日上路。

2025年07月13日 18:57

沒來由的莫名「emo」 精神科醫分析4大背後原因

沒來由的莫名「emo」 精神科醫分析4大背後原因

「emo」是現在很流行的用語,代表憂鬱、焦慮、煩躁等情緒。精神科醫師指出,常聽到很多人說自己莫名emo,其實常見4大原因,包括「壓力累積、自我期望過高、社交媒體影響、生理因素」,建議可放慢步調、透過運動、接觸大自然,甚至尋求專業幫助,來幫助自己走出「emo」情緒。

2025年07月13日 17:18

熱菜冰了不會壞!營養師曝「5大冰箱食安迷思」

熱菜冰了不會壞!營養師曝「5大冰箱食安迷思」

冰箱是家裡不可或缺的大型電器,但從以前到現在總是流傳著很多關於冰箱放置食物的迷思,包括「熱的東西放冰箱會壞掉、雞蛋和牛奶不能放冰箱門」等等。對此,營養師一一破除家庭常見「5大冰箱食安迷思」。

2025年07月13日 16:06

接種RSV疫苗母嬰都獲益 醫:懷孕28-36週施打是最佳策略

接種RSV疫苗母嬰都獲益 醫:懷孕28-36週施打是最佳策略

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一種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的病毒,常造成嬰幼兒呼吸道重症和死亡。母親在懷孕28至36週時接種疫苗是有效預防新生兒感染的策略,母親的抗體能為新生兒提供初期的免疫保護,降低重症住院風險。也就是保護新生兒從出生一直到6個月,都有保護力。

2025年07月13日 14:44

頭頸癌患找回「食在幸福」 語療師親授吞嚥肌訓練法

頭頸癌患找回「食在幸福」 語療師親授吞嚥肌訓練法

「喉嚨像卡了一顆球,喝水也會嗆到?」這可能不是單純的老化或口乾,而是吞嚥障礙在作怪!門諾醫院癌症資源中心與陽光基金會合辦「頭頸癌病友回娘家」活動,邀請病友一同關心自己的吞嚥功能,並由門諾醫院語言治療師張嚴云以淺顯又趣味的方式,深入解說吞嚥困難的原因與改善之道。

2025年07月13日 12:39

天熱「尿路結石」患者增!醫示警「6症狀」快就醫

天熱「尿路結石」患者增!醫示警「6症狀」快就醫

近期天氣炎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林嘉緯指出,急診及門診尿路結石的患者皆有明顯增加,若有「腰痠腰痛、血尿、尿急、頻尿、排尿困難、尿滯留」等,都建議至泌尿科門診就診尋求專業檢查、建議及治療。

2025年07月13日 12:00

年紀輕輕鼾聲如雷!小心健康殺手 醫:呼吸中止症嚴重可能猝死

年紀輕輕鼾聲如雷!小心健康殺手 醫:呼吸中止症嚴重可能猝死

近日一名年僅30多歲的公務員因為「吵到太太無法入眠」,經花蓮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陳柏呈醫師檢查後,發現他罹患了「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Obstructive Sleep Apnea)。打呼不僅影響身邊的人,也是身體在求救的訊號,呼吸中止造成的缺氧,是引發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甚至失智等慢性病的重要病源,及早找到原因就可及早重拾神清氣爽的健康生活!

2025年07月13日 11:07

「咀嚼」有益健康!醫揭「8大好處」:預防肥胖還防癌

「咀嚼」有益健康!醫揭「8大好處」:預防肥胖還防癌

炎炎夏日容易因吃不下而忽略正餐進食,但醫師提醒,「適度咀嚼」是有益處的,包括「預防肥胖、培養味覺、改善發音、活躍腦功能、預防蛀牙、預防癌症、舒適腸胃、增加體力」,現代食物通常質地柔軟易於食用,導致現代人咀嚼的頻率減少以及咀嚼能力下降的隱憂,尤其幼童正值生長發育時期,建議要適度咀嚼。對健康大有助益。

2025年07月13日 10:1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