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疫苗可以讓乳癌在2030年消失嗎?

▲乳癌、示意圖、治療、復發。(示意圖/123RF)
▲圖希博士的願望是能夠消除乳癌這種疾病。(示意圖/123RF)

文/潘懷宗博士 藥理學教授

位於美國加州聖荷西市的阿尼克薩生物科學公司(Anixa Biosciences)和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診所,下設勒納研究所(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的免疫學家圖希博士(Vincent Tuohy),雙方共同合作開發乳癌疫苗,並於2021年開始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這是圖希博士近二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可惜圖希博士沒有看到它上市,就已經於2023年1月份撒手人寰,享年74歲。目前該試驗負責人為克利夫蘭診所腫瘤科的巴德醫生(G. Thomas Budd),圖希博士的願望是能夠消除乳癌這種疾病。

利用疫苗來喚醒免疫系統,進而保護人類免受疾病的侵害(預防),是醫學界對抗癌症的終極目標,就像是人類消除了小兒麻痺症(即:脊髓灰質炎)和天花一樣。但不幸的是,截至目前為止,針對癌症的預防性疫苗幾乎尚未有突破性的成功。

疫苗的設計有許多種方式,像是將完整的病原體(病毒或細菌)經減毒/滅活後呈現給人體,讓免疫系統識別整個病原體並學會攻擊和摧毀它,同時產生對該病原體的長期記憶,這樣一來,往後幾個月或幾年後,當這個人碰到該病原體時,免疫系統就會做出有效攻擊,不至於生病。然而,癌症卻是另外一回事,因為癌細胞是由自己的細胞突變所產生的,因此兩者相似度很高,僅有些微的差異,所以我們的免疫系統有時很難區別出癌細胞,尤其是當年齡增長後,本身的免疫系統也會開始變弱,當這些脫逃、單一的癌細胞,躲在身體的某個角落,癌子癌孫,愈生愈多,達到臨界數量後,它們就會變成腫瘤(癌症),現階段最小能被偵測到的腫瘤(約0.7 公分直徑大小),裡面已經有3.5 億個癌細胞了。

▲乳癌、示意圖、治療、復發。(示意圖/123RF)
▲乳癌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示意圖/123RF)

近年來,由於科學界對免疫系統和癌細胞特性的更加了解後,於是期望能夠訓練免疫系統,在癌細胞形成腫瘤之前就先針對單一癌細胞,予以個個擊破,就地殲滅。克利夫蘭診所已故的圖希博士就剛好發現了一種叫做α-乳白蛋白的特殊蛋白質,它僅在女性哺乳時存在於健康的乳腺組織中,並在停止哺乳後就會消失,而且,α-乳白蛋白也從不存在於體內其他的細胞裡面。但是,非常特別的是,它就會出現在許多類型的乳癌細胞中,包括一種高侵襲性且致命的「三陰性乳癌」。研究發現,70~80%的「三陰性乳癌細胞」均會產生過多的α-乳白蛋白。所以這支乳癌疫苗的設計原理,就是把α-乳白蛋白當作是免疫細胞攻擊的靶點,當會產生 α-乳白蛋白的乳癌細胞開始出現時,免疫系統就會殲滅他,不會讓他們有機會長成腫瘤。所以這是一種蛋白質疫苗,也是一種非常老式的技術,疫苗裡面含有兩個主要成分,一個是生產並純化後的α-乳白蛋白,另一個是刺激免疫系統的「佐劑」,當把它們注射入人體後,就可以教導免疫系統把含有α-乳白蛋白的細胞當成敵人,只要發現,立即殲滅。

這次的第一期臨床試驗,包含兩個階段: Ia和Ib,Ia已經在2年前開始,估計應該在今年底(2023)完成,主要目標是觀察已完成治療但有高復發風險的三陰性乳癌病患(約有40%的復發率),同時確定給予患者的適當劑量,並藉以優化人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截至目前為止(幾乎達到治療後5年的時間),所有參與試驗的15位女性患者(其中還包含三名晚期患者),都接受了三次疫苗接種,每次間隔兩週,居然沒有一位女性復發,這樣的試驗數據真的“非常令人鼓舞”。

真實案例. 戴維斯女士(Jennifer Davis),她是一名來自俄亥俄州里斯本的 46 歲護士,於2018年2月首次發現乳房有腫塊,雖然做了乳房X光檢查,且進行了超音波和切片檢查,但都沒有發現癌細胞。但她仍然感覺到有些事情不對勁,因為腫塊在長大,因此又於同年9月份,進行了第二次的切片檢查。結果不幸罹患了第二期的三陰性乳癌,但尚未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於是開始接受化療和雙側乳房切除術,隨後又進行了26輪的放射治療,由於治療的副作用,使她三天內體重掉了七磅,手指甲和腳趾甲都脫落了。

▲乳癌、示意圖、治療、復發。(示意圖/123RF)
▲定期乳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示意圖/123RF)

所有療程結束後,她的病情得到緩解,因為擔心復發,遂前往該州最好的診所 -- 克利夫蘭診所尋求進一步的協助,並在那裡聽說了這種乳癌疫苗,但因為那時候尚未通過臨床試驗申請,於是耐心等待,最後終於在2021年10月獲准加入了Ia階段的臨床試驗,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接受這支乳癌疫苗的人,當時她的癌症已經緩解接近三年了。她告訴記者說,就像接種流感疫苗一樣,除了注射部位出現腫塊外,沒有任何明顯的副作用。一般患有這種復發機率很高的三陰性乳癌患者,總是會擔心復發,身心上的疲勞和壓力,相當沉重。但是在接種疫苗後,雖然戴維斯女士不知道自己是否產生了免疫反應,卻自我感覺變成了“無敵星星”,因此不再像以前那樣每天都在擔心復發的問題,像是: 今天頭疼,我有腦轉移了嗎?現在她只會去吃一顆止痛藥,然後就沒事了。目前她的身體和精神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甚至沒空去理它,因為有三個孩子(1男2女)和一個媽媽需要她關心和照顧,她每天都充滿希望和快樂。她希望疫苗能夠盡快上市,因為每個婦女都應該得到它。

由於Ia期試驗結果很好,克利夫蘭診所已於2023年初啟動了第二階段臨床試驗(Ib期),負責人腫瘤科巴德醫生將招募6~12名從未罹患過三陰性乳癌,但由於遺傳因素而面臨極高罹患風險的女性,且這些女性自願接受預防性雙側乳房切除,即使她們當時完全健康,藉以降低日後患乳癌的風險,研究人員計畫在手術前就為這些女性接種疫苗。然後觀察安慰劑組和疫苗組中各有多少女性患上乳癌,並加以比較。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疫苗組中沒有人或極少數女性罹患乳癌,而安慰劑組中則是有正常比例的女性患上乳癌。克利夫蘭診所早先用小鼠做了完全相同的實驗,經過基因工程改造小鼠出生後,如果你不去管它們,它們就會自動罹患乳癌,而這些小鼠中有一半接種了疫苗,另一半則進行了對照。在動物研究中,大約有一千隻老鼠接受了疫苗注射,竟然是100% 接種疫苗的小鼠沒有罹患乳癌,而所有對照組的小鼠都罹患了乳癌。但是在人類的臨床試驗中,你不可能看到像動物一樣的100%反應,雖然我們希望人類也能有100%的預防率,由於小鼠們被關在同一類型的籠子裡(環境),餵食相同的食物,所以變數較少,比較好控制,但人類則完全不同,變數非常多,不過即使在未來的人體試驗中達到了80%或90%的預防率,那仍然是相當驚人的,這部分的臨床試驗預計在2023年底完成。

相信讀者會想知道,這支乳癌疫苗到目前為止,為什麼僅針對三陰性乳癌進行試驗,答案是: 它比較惡性,對女性的威脅也較大,雖然三陰性乳癌如果能夠及早發現,治愈率仍然很高,但問題是它會迅速、悄無聲息地傳播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此時就只有12%的患者能活過五年。三陰性乳癌約佔所有乳癌的12~15%,它是治療上最具挑戰性的一種乳癌。所謂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是指乳癌細胞對於雌激素受體、黃體素受體以及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 (HER2)的蛋白檢測均呈現陰性,這意味著三陰性乳癌比其他類型的乳癌,在治療藥物的選擇上,僅有少數的選擇,因為癌細胞沒有使荷爾蒙療法或HER2標靶藥物發揮藥效的受體或蛋白質,大約 40% 的一至三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在治療後(五年內)會復發。

開發成功一種疫苗通常需要數年時間,兩階段的臨床一期試驗,在2023年底全部結束後,研究人員將招募數百名女性,並嘗試招募來自不同種族背景的女性參加臨床二期的試驗,同時也將關注安全性,並評估一些額外的功效指標。最後是臨床三期試驗,將是大型、多中心、跨國試驗,且將招募數千名女性進行測試,用以確保從安全角度來看,沒有遺漏某些類型的女性。科學家預測,大約五年內,疫苗將為像戴維斯女士這樣患有三陰性乳癌並擔心復發的人上市。約7年後,也就是2030年,它應該可以發展出適用於所有女性,包括從未患過乳癌的女性,來當作預防疫苗,也就是在女性決定不再生育後為她們接種疫苗,通常情況下,大多數女性在40歲時就已經完成生育任務了,或者一些更早年齡的女性決定不再撫養孩子時,就可以更早地接種這支疫苗。負責疫苗開發的阿尼克薩生物科學公司,首席執行官庫馬爾先生(Amit Kumar)告訴記者,同樣的疫苗開發策略,也可以應用到其它部位的腫瘤。也就是說,只要發現某種特殊的蛋白質不會在正常健康的組織中表達,而僅僅只是在腫瘤中表達,科學家就可以變更設計,讓疫苗去攻擊新的蛋白質靶標,這樣就能用來治療其他的癌症。包括該公司正在開發的卵巢癌疫苗,大家對癌症疫苗的期待,應該可以寄予厚望。

參考文獻:
1. 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網路版,2023年7月14日,記者Caitlin Tilley報導,題目為: Breast cancer vaccine “could eliminate disease by 2030”: 15 women who survived aggressive tumors are still in remission up to five years later after receiving experimental shot — now doctors believe a cure is in sight.

關鍵字: 潘懷宗 乳癌 癌症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專訪/陳亮恭推5項防老措施 關渡居民失能風險3年降低3%

專訪/陳亮恭推5項防老措施 關渡居民失能風險3年降低3%

台灣面臨高齡化浪潮,健康老化成為重大課題。國內高齡醫學重要推手、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接受《ETtoday新聞雲》專訪分享自己投入高齡醫學領域其實有點「陰錯陽差」,不過從研究、驗證效果,現在已經來到「真正改變社會」的階段。他在關渡地區進行社會導入性實驗,把預防身心功能下降的5項措施推廣到社區之中讓民眾參與,三年下來,當地居民失能失智風險下降3%,確實看到成效。

2025年05月07日 17:24

「樹葡萄」可抗發炎、控血糖 醫:每天吃20顆能助攻性能力

「樹葡萄」可抗發炎、控血糖 醫:每天吃20顆能助攻性能力

外皮酸澀、果肉飽滿的樹葡萄,近年因抗氧化與抗發炎效果,被視為養生水果新星,對此有泌尿科醫師說,樹葡萄含有豐富的多酚與花青素,男性每天吃10到20顆,對於常見的心血管問題、代謝失衡與性功能障礙等,都可望發揮保護力。

2025年05月08日 16:07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著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為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2025年05月07日 10:03

世衛行動團成員少1/3仍赴WHA 邱泰源:要「半抗議、半呼籲」

世衛行動團成員少1/3仍赴WHA 邱泰源:要「半抗議、半呼籲」

今年世界衛生大會(WHA)將於5月19日在瑞士日內瓦登場,台灣已經是連續9年沒有獲邀。衛福部長邱泰源今(9)日受訪表示,將組「世衛行動團」前往,但因為預算遭刪,今年成員少了三分之一,預計16日晚間出發。被問及是否會依照往例提出抗議信函,邱泰源語帶保留僅說此行為「半抗議、半呼籲」,盼爭取能讓台灣完整的參與WHA。

2025年05月09日 12:29

陳建仁談新教宗就職典禮 「希望教廷邀請台灣高層」仍待雙邊協調

陳建仁談新教宗就職典禮 「希望教廷邀請台灣高層」仍待雙邊協調

教廷於當地時間5月8日選出羅馬天主教會第267任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本身是虔誠天主教徒的前副總統陳建仁今(9)日受訪表示,自己對新任教宗充滿無限期待,相信良十四世會帶領世界走向和平、公義、仁愛與慈悲,也盼教廷與各國合作,讓世界和平繁榮。

2025年05月09日 11:48

職場勞心勞力竟可保護大腦 研究曝「工作單調」提高失智風險

職場勞心勞力竟可保護大腦 研究曝「工作單調」提高失智風險

不少上班族夢想「錢多、事少、離家近」,希望職場壓力愈小愈好,但某些勞心又勞力的工作,事實上可能保護腦部。國內專家長期追蹤55歲以上族群逾4千人,發現工作自主權較高、技能多元、需要一定體力的職業,罹患失智症風險較低,顯示上班的忙碌與挑戰,或許是意想不到的「大腦保鑣」。

2025年05月09日 09:13

高醫岡山醫院1歲了!王金平祝賀 盼金字招牌造福北高雄鄉親

高醫岡山醫院1歲了!王金平祝賀 盼金字招牌造福北高雄鄉親

籌建長達10年的高醫岡山醫院,今(8日)歡慶一周年院慶,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各界嘉賓特別現身祝賀。院方回顧,自試營運以來,已開設35個醫療專科、服務近20萬門診人次,並迎接130位新生兒,逐步實踐成為大岡山地區民眾健康堡壘的承諾。高醫院董事長陳建志表示,期待高醫大金字招牌帶來岡山繁榮,讓在地人看診不在舟車勞頓。

2025年05月08日 18:23

連3個月聞到屍臭味!他鼻內「挖出黑松露」 醫驚:恐感染大腦

連3個月聞到屍臭味!他鼻內「挖出黑松露」 醫驚:恐感染大腦

一直聞到奇怪異味要注意了!一名巡山員不知為何持續嗅到屍臭味,且情況長達好幾個月,直到某日他赫然發現打出「黑色鼻涕」,嚇得趕緊就醫,沒想到竟是「常見1疾病」惹的禍。

2025年05月08日 18:05

多縣市加強萊豬抽驗 專家憂「台糖豬肉」重演:挑起社會不安

多縣市加強萊豬抽驗 專家憂「台糖豬肉」重演:挑起社會不安

近期確認3批澳洲冷凍豬腳檢出瘦肉精萊克多巴胺,部分縣市為此加強豬肉檢驗。專家表示,這三批豬肉遭檢出微量萊克多巴胺,都屬安全食用劑量之內,食藥署列入統計並且依法放行,並沒有剝奪民眾「知」的權利。她憂心各縣市檢驗萊克多巴胺,只會挑起更多社會的動盪與不安,有如先前台糖豬肉遭驗出禁用瘦肉精案件,付出諸多社會成本。

2025年05月08日 17:44

7旬嬤吞嚥困難「氣管被擠歪」 醫手術摘「芭樂大」甲狀腺結節

7旬嬤吞嚥困難「氣管被擠歪」 醫手術摘「芭樂大」甲狀腺結節

74歲黃女士10年前因右側甲狀腺結節問題,在他院接受手術切除,3年前又發現左側結節逐漸增大,出現吞嚥困難、頸部腫脹,再度檢查發現結節已經侵犯胸腔,氣管已經被13公分大,如果「芭樂般大」的結節壓迫偏移至右側,進一步安排手術切除。

2025年05月08日 17:3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