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種人不適合喝氣泡水! 身體5警訊=水喝太少了

▲減重,水,氣泡水。(圖/pixabay)

▲大量氣體進入胃,可能會誘發胃食道逆流。(示意圖/取自pixabay)

文/常春月刊

根據好市多公司發給會員的信中說明,賣場中的一種義大利氣泡水,由於部分商品(製造日期 2023.05.26和2023.05.27)可能有瓶身脫模以及漂浮塑膠異物的現象。賣場已經立即將所有商品下架,並啟動自願性召回。這是好市多繼莓果、起司出問題之後,又傳出氣泡水也出問題。

氣泡水不是人人都適合

氣泡水是一種碳酸飲料,通常是無色或淡色的液體,其中包含二氧化碳,這使得飲料在打開時產生氣泡。氣泡水有時也被稱為氣泡飲料、汽水或碳酸飲料,它可以是無味的,也可以添加自然或人工的風味劑,如檸檬、柳橙、薄荷等,以增添口感和風味,因為帶有清新的氣泡感,可以單獨飲用,也可以與其他飲料或酒混合。

雖然氣泡水能增加口感,但當大量的氣體進入到胃裡面,再逆向經由食道排出過程,可能容易誘發胃食道逆流,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飲用氣泡飲,將常脹氣或胃酸過多的人建議盡量少飲用。所以建議大家還是喝單純的白開水,是比較健康且沒有負擔的。

水喝太少,身體發出5警訊

人體有70%都是水,當身體缺水時,最明顯的除了尿液變成黃色、汗水減少之外,就連便便也變得乾硬、難解,口臭更是無法避免,除此之外,身體還會發出哪些缺水的警訊?

1.便秘、解便不順

便秘不算是種疾病,但卻是臨床很常見的症狀,尤其是女性,更容易有這樣的困擾,主要包括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乾結、排便困難等,只要上述症狀同時存在兩種以上,就算是便秘。上班族忙起來,常常忘記喝水或久坐不動,這些都是造成便秘的危險因子,而且根據統計,多數便秘患者都屬於不愛喝水的族群,再加上不愛活動,導致腸胃道蠕動減緩,以致解便不順或便秘。

▲喝水示意圖。(圖/記者李佳蓉攝)

▲水分不足時,可能會導致皮膚變乾、沒精神等。(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2.皮膚變乾、細紋多

體內水分夠不夠和皮膚表現出來的狀況關係很大,這從坊間開架式保養品中,多數強調保水、保濕功效,就可以看得出來。含水充足的肌膚,呈現水噹噹的Q彈剔透,缺水的肌膚則會變得乾燥,有老化、鬆弛或細紋等現象,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了好幾歲。

3.沒精神、全身不舒服

水喝得不夠多,會影響新陳代謝,導致精神不佳,稱為「辦公室症候群」。有時候會出現全身酸軟、呼吸不順、喘不過氣,或是頭暈目眩等類似感冒的狀況,總之,老感覺全身不對勁。於是很多人開始病急亂投醫,家醫科、耳鼻喉科、心臟內科……,醫院每一科繞了一圈,檢查之後又都沒有問題,最後才找到問題的癥結點,一顆藥都不用吃,只需要多喝水就好,原來是缺水影響了新陳代謝造成的。

4.眼屎多、眼瞼又乾澀

很多缺乏水分的人,容易產生眼屎,加上現代人大多長時間盯著手機、電腦,眨眼的次數太少,辦公室又多有空調,室內空氣乾燥,導致眼睛表面的水分減少,初期可能感覺眼瞼乾澀,之後惱人的眼屎就會悄悄「出沒」。

5.小便灼熱、容易有結石

隨著天氣逐漸熱起來,因泌尿道發炎而求診的人數也多了起來,患者常自述感覺小便時有灼熱感,或有尿意卻尿不多。這是因為夏天溫度高,流汗機會比較多,要是忘記補充水分,很可能就造成泌尿道感染。

水喝太少還可能引發結石危機,痛起來可是會要人命的。許多人都知道要補鈣,必須在年輕時儲存骨本,但若是每天補鈣,卻沒有喝足量的水,等於種下結石的危險因子。

 

 

延伸閱讀:
氣泡水取代白開水可以嗎? 小心造成「2種疾病」:常打飽嗝要注意
邊吃東西邊說話、嚼口香糖...肚子脹氣怎麼辦? 打嗝、放屁這些食物不能再吃!症狀持續3天以上恐是癌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住院不易、照護人力吃緊成為醫療難題。對此,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指出,該院引領推動「急性在宅醫療」(HaH),病人可在家完成住院療程,至今已成功執行逾110例,在全台名列前茅;面對快速老化趨勢,國內應儘速研議擴大HaH適用範圍,方可打造永續的高齡照護體系。

2025年07月27日 09:23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沒罵過人的暖男劉燦宏,行醫初心來自與母親的深情陪伴。他表示,兒時看媽媽因病坐上輪椅,國中便立志當醫師,希望能親手讓媽媽康復,雖然後來知道母親的病無法治癒,仍選擇投入復健醫學領域,盼用專業幫助更多像媽媽一樣行動不便的病人,盡量讓他們能站起來,可以更踏實過日子。

2025年07月27日 09:24

台灣女性肺癌患者「8成沒抽過菸」 醫示警1情況風險飆14倍

台灣女性肺癌患者「8成沒抽過菸」 醫示警1情況風險飆14倍

肺癌不能只再用「抽不抽菸」當高危險指標!吳小姐的母親在定期追蹤甲狀腺癌過程時,意外發現肺癌,由於肺癌具有家族聚集特性,吳小姐與兩位姊姊在「沒有任何症狀」下一同接受檢查,結果也意外發現肺癌。醫師提醒,台灣女性肺癌病人中,高達8成從未抽過菸,且研究顯示,若三等親內超過兩人罹癌,風險更飆升至14倍。

2025年08月19日 15:15

新生兒腸病毒重症+2 女嬰出生5天發病「加護搶救中」

新生兒腸病毒重症+2 女嬰出生5天發病「加護搶救中」

國內再爆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疾病管制署今(19)日公布新增2例個案,分別是中部未滿月男嬰及南部未滿月女嬰,前者出生8天後發病,4天後轉重症,後者出生5天發病,隔天轉重症,個案都有出現疑似敗血症情形,收治加護病房治療當中,後續通報檢驗確認感染伊科病毒11型。

2025年08月19日 14:21

台大醫院研究發現B肝新指標 2類患者「肝功能正常」仍應評估治療

台大醫院研究發現B肝新指標 2類患者「肝功能正常」仍應評估治療

肝癌是台灣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B肝是最重要因素,台大醫院今(19)日公布與中研院合作B肝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針對「不活動慢性B肝患者」與「免疫耐受期慢性B肝患者」2類傳統認為肝癌風險較低、不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治療的族群,進行大規模、逾20年以上的世代長期追蹤,找到新的B肝表面抗原指標,以確認其中仍有高風險個案,為全球慢性B肝患者治療決策提供全新依據,研究更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

2025年08月19日 13:37

5歲童臉腫「乳牙蛀牙變蜂窩性組織炎」 醫示警4行為風險增

5歲童臉腫「乳牙蛀牙變蜂窩性組織炎」 醫示警4行為風險增

5歲小宏日前出現牙痛情形,而且臉頰腫脹相當不舒服,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嚴重乳牙蛀牙已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雖然積極治療,但最後不得不拔除4顆已無法補救的乳牙。醫師提醒,吃飯時間過長、進食後未即時潔牙、夜奶或半夜持續餵奶等,都會讓乳牙長時間處於含糖環境中,增加蛀牙風險。

2025年08月19日 13:28

髮型師「不舉」半夜還痛醒 醫提醒:40歲後小心這病找上門

髮型師「不舉」半夜還痛醒 醫提醒:40歲後小心這病找上門

台中一名52歲王姓髮型師近三個月來右肩嚴重疼痛,不僅抬手穿衣、梳頭甚至洗臉都困難重重,每天還得強忍上工。就醫後確診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五十肩),經安排肩關節囊鬆解注射搭配物理治療後,疼痛明顯減輕,手臂活動範圍也增加許多,日常生活功能大幅改善,讓他又能笑臉迎賓。

2025年08月19日 13:26

20分鐘喚醒沉睡大腦  屏基新療法助中風患者重拾語言+行動力

20分鐘喚醒沉睡大腦 屏基新療法助中風患者重拾語言+行動力

屏東基督教醫院引進先進的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系統(rTMS),為腦中風及相關神經疾病患者帶來全新的康復契機。這項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技術,透過重複磁場刺激大腦特定區域,活化受損或沉寂的神經路徑,促進神經可塑性與功能恢復,治療過程無須開刀、時間短且疼痛感輕微,每次僅需20至30分鐘,無須住院。

2025年08月19日 12:22

血脂調節劑9/1擴大健保給付 「患者年省11.5萬」逾5千人受惠

血脂調節劑9/1擴大健保給付 「患者年省11.5萬」逾5千人受惠

心血管疾病長期位居十大死因第二名,且疾病死亡率逐漸上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堪稱無形殺手,升高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健保署今(19)日宣布9月1日起放寬「PCSK9血脂調節劑」給付條件,LDL-C起始治療值由135mg/dL下修至100mg/dL,預估嘉惠5,005名患者,每人每年約節省11.5萬元,挹注年藥費約4.43億元。

2025年08月19日 11:55

口愛後口腔、私密處長黃點嚇壞 醫揭「福代斯斑點」非性病

口愛後口腔、私密處長黃點嚇壞 醫揭「福代斯斑點」非性病

26歲的小宇(化名)最近發現嘴唇、口腔長出細小黃點,擔心是和女友口交後感染性病,但醫師檢查後發現,其實這是不會傳染的「福代斯斑點」(Fordyce spots),屬於皮脂腺異位增生,並非性病,也不必治療。

2025年08月19日 11:1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