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英國人工生殖子女對捐精、卵者資訊有“知”的權利

▲哺乳、內臟脂肪、腹部脂肪、懷孕。(圖/123RF)
▲臺灣第一位試管嬰兒則是在1985年出生。(示意圖,非文中試管嬰兒/123RF)

文/潘懷宗 藥理學教授

1799年英國亨特醫生(John Hunter)完成人類第一個體外人工授精(In vitro fertilisation;IVF),之後歷經百餘年,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才於1978年在英國出生,而臺灣第一位試管嬰兒則是在1985(民國74)年出生。由於醫學技術的不斷突破,人類生殖技術進入了嶄新紀元,為了給生育有障礙的夫婦帶來希望,也為了維護生命之倫理及尊嚴,於是台灣的「人工生殖法」於民國96年3月1日公布實施,後又於107年1月3日公布修正版,施行至今。法令中明定人工生殖技術應以治療不孕為目的,而非作為創造生命的方法。

台灣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87號認為任何子女都有獲知其血統來源的權利,且立法院於民國96年5月修法承認子女婚生的否認權,等於是進一步落實是項解釋案。殊不知,在台灣受贈精/卵的人工生殖子女直至今日,卻仍然被排除在此項權利以外,雖然法界人士認為,若僅僅是給予“知”的權力,而不產生法律地位上的更動,應該是可以採取的方式,但台灣的法律卻仍只給予他們,在符合優生保健之需求,避免造成血統混亂的特殊情況下,方得申請查詢,此舉等於是限縮了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獲悉自身血統來源的權利,恐有違憲之虞。

▲▼示意圖,孕婦,肚,寶寶,童年,家庭,健康,懷孕,夫妻,孩子,家庭,關懷(示意圖/123RF)
▲試管嬰兒給生育有障礙的夫婦帶來希望。(示意圖/123RF)

試管嬰兒的鼻祖-英國,令人佩服,率先在2005年修法賦予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自年滿18歲起,就有獲悉自身血統來源的權利。這對從2005年起透過捐贈卵子或精子受孕而生下來的人來說(法不溯既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里程碑,因為當他們年滿18 歲時(2023年),就可以獲得有關捐贈者的身份資訊。英國人類受精和胚胎學管理局(The 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HFEA)表示,到2023年底約有30名,2024年底有超過700名,滿18歲受贈精/卵人工生殖的18歲青少年有資格找尋他們的捐贈者。這是自「英國捐贈者匿名法」修法後,第一批能夠索取有關其生物起源資訊的人工生殖子女,他們將能夠追蹤到自己的血統父母。英國媒體因此在近期大篇幅報導了《Who Is My Donor》這項活動的新聞。

粗估到2030年,將會有11,427名年輕人可以索取捐贈精卵者的信息,其中包括姓名、年紀和目前的居住地址。英國生育協會的佩雷斯博士(Marta Jansa Perez)將其描述為人工生殖的歷史時刻。現階段,捐贈者受孕佔英國體外人工受孕(或稱試管嬰兒)出生的六分之一,佔英國所有出生嬰兒的1/170。英國生育協會呼籲所有捐贈者“主動”與當初捐贈時的醫療院所聯繫,更新他們的聯繫方式,以便在人工生殖子女申請索取資料時(也可以不行使這項權利),就能立即獲得最新、最正確的訊息。其實對於某些人來說,18年前捐贈卵子或精子的行為,好似一個遙遠的記憶,不可能會去更新聯繫方式。因此,如果捐贈者能夠主動向醫療院所發送一封簡短的電子郵件或惠賜一通電話,都可以對希望能溯源血統的人工生殖子女們,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正面巨大的溫暖和影響。英國監管機構預測,到2030年,每所英國公立小學都將平均有1~2名人工生殖的孩子。

▲▼示意圖,孕婦,肚,寶寶,童年,家庭,健康,懷孕,夫妻,孩子,家庭,關懷(示意圖/123RF)
▲英國在18年前就立法保障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擁有獲知血統來源的權利。(示意圖、非文章中人物/123RF)

我們都清楚了解到,願意成為捐贈者的人,所給予不育夫婦的是,一份令人難以置信的禮物,社會大眾都非常認可和支持那些使人們能夠擁有完整家庭的人。但是,過度強調人工生殖受術夫妻的決定權,或者是,精卵捐贈者的隱私保護權,進而剝奪人工生殖子女有知悉血統來源的權利,甚至忽視其人格發展與保障,都是有失偏頗的。英國能夠早早在18年前就立法保障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擁有獲知血統來源的權利,這對於他們的自我認同與發展,可說是意義非凡。因此,在不過度侵犯捐贈人基本權利的前提下,人工生殖子女的人格保障權或許應該凌駕於捐贈人的資訊保密之上,不知讀者以為然否?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一柱擎天」痛起床!白領男約砲中鏢無感 醫傻眼:都流鼻涕了 

「一柱擎天」痛起床!白領男約砲中鏢無感 醫傻眼:都流鼻涕了 

高雄市一名30歲的上班族到泌尿科看診,醫師詢問怎麼了?這名男子表示晨勃時陰莖會痛,可能攝護腺有問題,不過經過檢查,卻沒有發現異樣,不過卻在內診時發現這名男子從尿道口已經流出黃色分泌物,而且龜頭紅腫,明顯就是感染「淋病」,詢問性史,這才發現10多天前跟網友發生性關係,不排除是因此中鏢。

2023年12月03日 16:55

醫界籲「常態公務預算」補健保浮動點值!洪子仁:盼穩定在0.95以上

醫界籲「常態公務預算」補健保浮動點值!洪子仁:盼穩定在0.95以上

行政院日前通過補貼健保點值,緩解疫後波動影響,今醫界代表共同聲明也一同召開記者會,表示支持以「公務預算」調節健保總額點值,並期盼未來8年持續提高健保總額成長率每年至少6%以上,期待113年開始能將點值穩定在0.95元以上。

2023年12月03日 15:26

父母都輕忽!小男生「隱睪症」錯過治療黃金期 睪丸癌風險增10倍

父母都輕忽!小男生「隱睪症」錯過治療黃金期 睪丸癌風險增10倍

「隱睪症和包皮問題」是小學學童健檢最常需要「複檢」的項目,但醫師指出,根據臨床觀察,不少家長因為害羞尷尬等諸多因素,並未帶孩子複檢,可是隱睪症治療黃金期為2歲前,若不及早治療,不僅會造成不孕,20~40歲罹患睪丸癌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5~10倍,而包皮過長或包莖則可能導致泌尿道感染或是生殖器發炎等問題。

2023年12月03日 15:11

健保費可能2025年提早調漲! 健保署長石崇良曝「2大關鍵考量」

健保費可能2025年提早調漲! 健保署長石崇良曝「2大關鍵考量」

健保總額明年成長率4.7%,而行政院為協助健保財務,今年也以公務預算撥補健保基金240億,但健保會部分代表直言挪用240億元「補點值」恐讓安全準備金提早變負,2025年可能就面臨調漲保費。對此,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也並未把話說死,直言「後年會不會調漲保費,還要看人口老化程度和新藥、癌藥等高科技醫療影響,才能去做評估。」

2023年12月03日 14:29

挪健保基金240億!安全準備金恐提早變負 2025年就可能漲保費

挪健保基金240億!安全準備金恐提早變負 2025年就可能漲保費

健保總額明年成長率4.7%,這也是8年來第一次健保總額到成長上限。健保會部分代表今召開記者會痛批,政府在總額協商方面違法動支健保基金240億,導致安全準備金下降,原本2026年才可能調漲的健保費,在2025年就面臨調漲。

2023年12月03日 14:01

胰臟癌無明顯症狀!醫曝7大「異常症狀」 8大高危險群當心

胰臟癌無明顯症狀!醫曝7大「異常症狀」 8大高危險群當心

「胰臟癌」在今年首度進入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前10名。醫師提醒,目前針對胰臟癌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建議民眾要留意自身異常症狀,包括「近期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體重明顯減輕、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不明原因胰臟炎、脂肪便」等7症狀。

2023年12月03日 13:09

他罹乾癬全身流血流膿「包保鮮膜」才敢上床睡 醫:病灶其實可清零

他罹乾癬全身流血流膿「包保鮮膜」才敢上床睡 醫:病灶其實可清零

夏天穿短褲、冬天泡溫泉,是一般人的日常,但是對於乾癬患者難以達成。今年52歲的張先生,20年前在頭皮首次發現乾癬症狀,原本只是一元硬幣大小的紅疹,沒想到很快擴展全身,最嚴重的時候全身病灶皮開肉綻流血流膿,擦藥後「保鮮膜包全身」才敢上床睡覺。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布最新版乾癬治療,即便是中重度的乾癬患者,也可以追求病灶「清零」目標。

2023年12月03日 10:14

想瘦吃「3大B群食物」逼走脂肪!營養師激推:每週3顆全蛋

想瘦吃「3大B群食物」逼走脂肪!營養師激推:每週3顆全蛋

氣溫驟降,人體新陳代謝率逐漸趨緩,易使脂肪囤積於體內,若不控制口腹之慾,恐導致肥胖找上門!王子南營養師表示,除了減少食量外,多食用富含維生素B的全穀根莖類、水煮蛋、堅果類等食物,有助提升代謝,是逼走多餘脂肪的不錯方式之一。

2023年12月03日 09:24

林口長庚醫院「早產兒回娘家」 小河馬媽媽分享照顧700克兒經歷

林口長庚醫院「早產兒回娘家」 小河馬媽媽分享照顧700克兒經歷

林口長庚醫院每年的「早產兒回娘家」活動,以串起加護病房中醫護團隊與家長們共同努力照顧小寶貝的回憶,是大家非常期待的活動。該院新生兒科江明洲主任2日指出,院方新生兒科在2021-2022年,共收治了將近1600名早產兒,其中極低體重早產兒(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約430名,居全國此族群約5分之1,極低體重早產兒的平均存活率可高達近90%。

2023年12月03日 09:02

好多人生病 醫觀察「2病」增加趨勢

好多人生病 醫觀察「2病」增加趨勢

進入冬天,好多人生病!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提醒,近日流感、新冠皆有增加趨勢,出入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建議戴口罩、勤洗手。

2023年12月03日 08:4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