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的「冬日飲食指南」 家醫師推薦10種食材控制血壓

▲薑母鴨,吃補,鍋物。(圖/記者游瓊華攝)
▲陳怡成提到冬天吃補要注意,不小心吃太多容易使血壓失控。(圖/記者游瓊華攝)

文/健康醫療網 王冠廷

冬日經常進補、運動量減少,加上天冷血管容易收縮,對許多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輩是健康一大威脅!

進補吃太多 恐致血壓失控

嘉榮家醫部陳怡成主任說到,冬天會吃羊肉爐、薑母鴨進補,也常泡各類即溶式飲品溫暖腸胃,飲食中攝取到加工食品的機率提高,無形中可能吃進大量鹽分及糖分,還有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酒精等,不小心吃太多容易使血壓失控,要特別注意。

10種當季食材 控制血壓

陳怡成主任舉了10種當季食材,幫助長輩控制血壓,吃火鍋時可多使用香菜番茄等高鉀蔬菜增添風味,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及鹽分,沾料可適當攝取大蒜,並且多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烹調;想吃甜點時,可以準備香蕉黑巧克力奇異果無糖優格,幫助放鬆肌肉穩定血壓,也可多吃盛產的草莓柑橘類,但長輩若有服用降血壓藥物,建議不要吃柑橘類水果避免影響藥效。

控制血糖 日常飲食方向一次看

值得注意的是,長輩們的血糖也可透過食物選擇管控,陳怡成主任提供幾種幫助控制血糖及糖尿病管理的食物,讓長輩能掌握日常飲食方向:常見的蕈菇類能抑制血液中葡萄糖吸收,燕麥可減緩血液中葡萄糖升高,苦瓜可以幫助血糖平衡,而富含優良脂肪的魚類如鯖魚、鮭魚、沙丁魚等,不但能增加飽足感也可促進胰島素分泌穩定,再搭配特級初榨橄欖油等油脂,能有減少碳水化合物吸收。

如果想吃點心,推薦無調味堅果、蘋果、莓果等,較能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尿病引起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飲品可選擇改善胰島素敏感度的無糖豆漿,以及幫助降低空腹血糖波動的綠茶。

進食順序要注意 防止血糖波動大

此外,陳怡成主任指出,研究發現進食順序也會影響血糖波動程度,一開始先吃青菜、再吃蛋豆魚肉等蛋白質,最後攝取碳水化合物,有助於平緩血糖波動,有利血糖及糖尿病控制。

【延伸閱讀】
男13歲就因肥胖有A罩杯、肝異常 「2不1無法」更使減重之路困難重重
飛機起火逃生分秒必爭! 醫示警「這些毛」燒掉灼傷快就醫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血汗看診壓力破表 研究曝醫師「15%吃安眠藥」:基層風險高

血汗看診壓力破表 研究曝醫師「15%吃安眠藥」:基層風險高

台灣醫師日常承受長工時、高壓力,不少人苦於失眠問題。國內少見針對醫師使用安眠藥的研究顯示,平均每百名醫師中有15人用藥,比例和一般人相近,顯示醫療人員同樣有失眠困擾;研究團隊認為,健保制度應提高非藥物治療的給付,才能有效降低對藥物的依賴。

2025年11月17日 10:03

她反覆陰道感染懷疑自己「不乾淨」!醫揭5大原因「非衛生問題」

她反覆陰道感染懷疑自己「不乾淨」!醫揭5大原因「非衛生問題」

一名30多歲女性,平時工作繁忙,但最大的困擾不是工作壓力,而是「反覆性的陰道感染」。每隔一兩個月就會因為搔癢、灼熱感、分泌物異常或異味而痛苦不堪,因為復發不斷,還讓她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乾淨」,甚至影響到夫妻感情與自信心。醫師指出,反覆性陰道感染並不代表女性「不衛生」,主要有5類原因,沒有對症治療只會暫時性緩解。

2025年11月16日 20:30

4萬顆芬普尼蛋違規偷賣 石崇良:下周擴大後市場稽查

4萬顆芬普尼蛋違規偷賣 石崇良:下周擴大後市場稽查

彰化芬普尼蛋爆發後,已經宣佈全面下架和禁止上架,但近期又爆出問題蛋仍持續流入市面。對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表示,已經請地方衛生局進行查明,蛋行若有違規也會依法裁處,另外,在後市場查驗部分,下禮拜開始就會擴大稽查,會持續到年底。

2025年11月16日 16:33

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整合健康促進、保護等業務

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整合健康促進、保護等業務

總統賴清德今宣布衛福部未來將成立「兒童專責單位」來照顧兒童。對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表示,已經向行政院提出,未來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發展署」,整合兒童健康促進、預防保健和保護等業務。

2025年11月16日 16:07

台灣壓力指數全球第二 醫示警「長期緊繃會害命」:恐爆血管

台灣壓力指數全球第二 醫示警「長期緊繃會害命」:恐爆血管

接下來即將進入冬季,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醫師提醒,情緒緊繃、焦慮與長期睡眠不足,都會造成血壓波動與自律神經失衡,許多人在工作壓力下出現胸悶、心悸,卻自以為只是疲勞,但這可能是血管過度收縮或血壓上升的警訊。

2025年11月16日 14:52

心悸手抖、暴瘦卻吃不停 醫揭「甲狀腺亢進」8警訊:嚴重恐休克

心悸手抖、暴瘦卻吃不停 醫揭「甲狀腺亢進」8警訊:嚴重恐休克

「甲狀腺」負責調節全身的能量代謝與體溫,醫師指出,當它分泌過多荷爾蒙時,身體的代謝速度就會過快,進而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出汗多、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月經不規則、頸部腫大或突眼」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甲狀腺亢進症」。若未即時治療,嚴重者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為急重症狀況。

2025年11月16日 10:49

「非籠飼蛋」比較健康?10大雞蛋迷思一次破解!

「非籠飼蛋」比較健康?10大雞蛋迷思一次破解!

彰化文雅畜牧場雞蛋檢出芬普尼,引發社會對「雞蛋來源安全」及「籠飼與人道飼養」的廣泛討論。然而,網路流傳的部分說法將飼養方式與安全風險混為一談,甚至誤解籠飼制度是污染根源。事實上,雞蛋的安全與動物福利,取決於管理制度與環境控制,而非單一飼養形式。《食力》採訪畜產專家,以下整理10項常見迷思,釐清事實真相。

2025年11月15日 22:37

台灣兒癌痊癒者「14%出現慢性健康問題」需治療 第2次癌症最棘手

台灣兒癌痊癒者「14%出現慢性健康問題」需治療 第2次癌症最棘手

兒童癌症相較於成人癌症治癒率更高,但是痊癒後的慢性健康問題不容小覷。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團隊建立全國首個兒童癌症長期追蹤系統,分析4年追蹤結果,中位年齡17.9歲的兒癌痊癒者,平均每人有4.2項慢性健康問題,其中約14%需醫療介入,其中又以發生第二次腫瘤最為棘手,疾呼個案應該維持定期追蹤,及早發現治療。

2025年11月15日 21:3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