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 改善慢性心臟衰竭症狀

▲針灸治療改善慢性心臟衰竭症狀。(圖/劉師宏中醫師)

編者:劉師宏 中醫師

劉小姐是位45歲上班族。自述在歐洲旅遊時,曾罹患小感冒而痊癒,回台後漸漸開始出現有氣無力的感覺。漸漸的,只爬了幾階樓梯就感到喘息不止,晚上也難以入睡,等到後來下肢腹部都出現了水腫,才前往心臟科門診檢查。一檢查才發現心臟射出率(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只剩下11%。

國人的隱形殺手

隨著飲食與生活習慣的改變,慢性心臟衰竭逐漸變為世界上已開發國家主要且持續成長的疾病。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和人口族群老化都是現代世界心臟衰竭人口不斷上升的原因。也是我國重視的一項健康問題。

為什麼選擇針灸?

現行對於慢性心衰竭主要是以降低危險因子、降低患者因心衰竭伴隨的併發症、再住院率與死亡率,並且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為目標。現行有許多藥物、心臟復健、心臟移植等等的治療方式

現有國際期刊提出系統性針對針灸治療的系統性統計治療回顧,確認透過針灸刺激身體多處穴位,可改善病人的臨床症狀表現(如水腫、疲累、失眠)、抽血檢驗值如腦排鈉利尿胜肽(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和再次住院的機率。

若在現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輔以針灸治療,還可提升左心室射出分率(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針灸既有療效,且安全性高,實在可為慢性心臟衰竭患者改善臨床症狀的優良選擇。

針刺何處來改善心臟功能?

中醫自古就有關於心臟衰竭的症狀描述,如漢代《金匱要略》云:「心水者,其人身中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描述了心臟衰竭患者水腫、行動易喘、不能平躺等等的臨床表現。而老祖宗也提出了許多相應的藥物與針灸治療手法。

以針灸治療為例,常用穴位有公孫、內關、巨闕、少海等等穴位。運用針灸刺激穴位,提升心臟機能,在臨床上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功用。

舉一臨床病案為例:六十五歲的謝爺爺,因為長年高血壓控制不良的關係而導致了慢性左心室心臟衰竭症狀。平常最困擾的症狀是夜間不得安眠,此外還有少氣無力,步行一段距離就會覺得喘,伴隨頭暈心悶等等症狀。

根據患者表現,選擇針刺公孫、內關、上脘、中脘、少海、後溪等穴位。針完約5分鐘後,病人就覺得又尿意要求拔針上廁所,後再針15分鐘。之後回診表示夜間睡眠症狀大有改善,原本須戴氧氣入眠,現在可不需依賴吸氧氣而入睡。疲累情況也大有改善。現持續追蹤治療中。

針灸可能改善心臟衰竭的原理

透過針灸、穴道導引和能改善心臟衰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面向,需要再更深入的研究。台灣中研院的王唯工教授在《氣的樂章》曾提出的共振血液循環理論。筆者認為很可能是一個可能的解釋原因。

王唯工教授認為以心臟本身僅 1.7 瓦的功率,要如何提供血液循環全身的動能?合理的解釋是因為身體心臟頻率以諧波倍頻的方法傳遞。因此在循環上,壓力波的輸送因為共振而容易抵達器官。

而我們透過針刺許多穴位,是會對血液循環的共振模式造成改變的。一個熟練的針灸醫師可以針對發現患者身體本身循環的阻抗點。透過針刺穴位改善血液循環的阻力,可以減輕患者心臟的負荷,同時改善患者末端器官的循環,進而改善心臟衰竭患者的生活品質。

除了看醫師,還有什麼我能自己做的?

除了在門診接受針灸治療以外,現在還有許多有效安全的保養操可給病患選擇。以靜坐為例, 2010 年《臨床復健》發表,認為透過靜坐、吐納來訓練呼吸肌群,可改善心臟衰竭病人的心肺功能與運動耐受性。

長庚醫院中醫醫團隊以黃澤宏主任為核心也有提出一套太極養心功法,發現透過以上的調理改善,可以改善許多心血管危險因子,且十分安全,此外我們中醫團隊也有與心臟內科、復健科做心臟衰竭復健之研究,發現針灸確實能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的表現。

現行哈佛醫學院也有採用太極復健的治療指引。此外,透過以上穴位按摩與導引法,可改善氣滯不通、氣血不足的問題,亦是一個安全且有效的保健方式。若有心臟衰竭問題的患者,可至中醫門診詢問中醫師相關問題。

搜尋附近的診所:中醫

加入照護線上LINE好友,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石崇良憶恩師哽咽: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石崇良憶恩師哽咽: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台灣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今(17)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壽76歲。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受訪時透露,陳耀昌是自己在台大的老師,過去在擬定細胞治療特管辦法,老師是首席顧問。他語帶難過直說「我真的覺得很惋惜,我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2025年11月17日 12:53

瘦瘦針與腸癌「死亡率砍半」有關 研究:愈胖體質逆轉愈明顯

瘦瘦針與腸癌「死亡率砍半」有關 研究:愈胖體質逆轉愈明顯

被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有助大腸癌死亡率下降。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分享一項最新瘦瘦針相關研究,發現大腸癌病人使用後,5年死亡率僅1成5左右,未使用者則超過3成7,差距達1倍以上,引起各界關注。

2025年11月17日 12:10

快訊/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享壽76歲

快訊/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享壽76歲

台灣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今(17)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壽76歲。

2025年11月17日 11:15

戒掉手搖飲3個月瘦10kg 醫揭4大隱形毒素:糖毒最常見陷阱

戒掉手搖飲3個月瘦10kg 醫揭4大隱形毒素:糖毒最常見陷阱

據統計,台灣的終身罹癌率約5成,也就是平均每2人中有1人這輩子會罹患癌症。對此,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在臉書分享,許多民眾不抽菸、不喝酒,自認吃得清淡,卻還是罹癌,真正關鍵多半不是單一食物,而是長期累積4種「隱形毒素」,包括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若能盡量避免,風險可望降低一半。

2025年11月17日 11:07

本周開始擴大抽驗雞蛋 石崇良:以籠飼蛋為主

本周開始擴大抽驗雞蛋 石崇良:以籠飼蛋為主

彰化芬普尼蛋又有4萬顆流入市面,引發關注。對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表示,本周起將擴大稽查,抽驗採取風險分層方式,以編號C的雞蛋(籠飼雞蛋)為主要抽查。

2025年11月17日 11:00

婦肚子悶痛揪7公分肌瘤 達文西手術切除「不留腹部傷口」

婦肚子悶痛揪7公分肌瘤 達文西手術切除「不留腹部傷口」

45歲的魏女士因為近半年下腹部悶痛,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玉珊門診求診,檢查發現有下腹部悶痛合併壓迫症狀,竟然有7公分的肌瘤。經採用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結合經陰道自然孔手術,患者術後一周即返家休養。由於手術並未在腹部留下傷口,讓魏女士感到非常驚訝,林玉珊表示,傷口藏在看不到的地方,這不只是手術傷口變小,更代表病人能更快回到自己的生活與角色中。

2025年11月17日 10:57

血汗看診壓力破表 研究曝醫師「15%吃安眠藥」:基層風險高

血汗看診壓力破表 研究曝醫師「15%吃安眠藥」:基層風險高

台灣醫師日常承受長工時、高壓力,不少人苦於失眠問題。國內少見針對醫師使用安眠藥的研究顯示,平均每百名醫師中有15人用藥,比例和一般人相近,顯示醫療人員同樣有失眠困擾;研究團隊認為,健保制度應提高非藥物治療的給付,才能有效降低對藥物的依賴。

2025年11月17日 10:03

她反覆陰道感染懷疑自己「不乾淨」 醫揭5原因:非衛生問題

她反覆陰道感染懷疑自己「不乾淨」 醫揭5原因:非衛生問題

一名30多歲女性,平時工作繁忙,但最大的困擾不是工作壓力,而是「反覆性的陰道感染」。每隔一兩個月就會因為搔癢、灼熱感、分泌物異常或異味而痛苦不堪,因為復發不斷,還讓她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乾淨」,甚至影響到夫妻感情與自信心。醫師指出,反覆性陰道感染並不代表女性「不衛生」,主要有5類原因,沒有對症治療只會暫時性緩解。

2025年11月16日 20:3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