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關節 自費超耐磨墊片比較好用嗎?

▲自費超耐磨墊片港有卡好用(圖/骨科郭亮增醫師)

▲自費超耐磨墊片港有卡好用(圖/骨科郭亮增醫師)

作者:骨科郭亮增醫師

沒時間的人先看結論。如果病人才六十多歲,年輕、活動力強,可以考慮使用超耐磨膝關節墊片!如果病人已經七八十歲了,傳統健保的墊片就很足夠基本生活使用了!

最近門診詢問人工膝關節自費墊片的病人大增。今天就來聊聊什麼是超耐磨墊片。

超耐磨墊片,全名為『高分子聚乙烯人工膝關節墊片』,簡稱自費墊片,相對比於健保給付的傳統人工膝關節聚乙烯墊片,超耐磨墊片就是要「耐磨」,而且得「自費」。

墊片磨耗是人工膝關節失敗的主因

▲自費超耐磨墊片港有卡好用(圖/骨科郭亮增醫師)

人工膝關節置換是極成熟的手術,主要方法是用合金來取代膝關節兩側磨損的骨頭,用聚乙烯墊片(想成很硬的塑膠)取代軟骨的角色。但使用久了還是會磨損,因再堅硬的東西磨久了也會壞,何況是塑膠。

不考慮感染的因素,墊片磨耗所引發的併發症包括發炎、關節不穩定、骨溶解及人工關節鬆脫,就是造成人工關節失敗而需要再次手術的主因。

▲自費超耐磨墊片港有卡好用(圖/骨科郭亮增醫師)

隨著科技的進步,就有了高分子聚乙烯超耐磨墊片的發明。主要是希望能減少墊片磨耗,降低相關併發症,進而提高人工膝關節壽命。

文獻證據怎麼說?

理論上自費墊片應該有用,而在實驗室裡也證明了它真的比較硬,可以減少摩耗。

那到底實戰成績如何呢?讓我們看看文獻資料怎麼說:

2015在年美國骨科醫學會官方期刊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刊登了一篇大型資料庫回溯性研究:

總共收錄了77084個初次人工膝關節置換的病人,80% 用一般墊片,14% 使用超耐磨墊片。在五年追蹤的結果,發現兩組病人在人工關節感染、鬆脫、及再置換等各項結果都沒有差別。

2016年發表的一篇的Meta-analysis,總共收錄三個RCT及三個非RCT試驗,共2290個病人。研究發現,病人術後追蹤七年後,結果在再次手術、關節鬆脫、骨溶解、以及墊片相關的併發症等各項數據,兩組病人都沒有差別。而術後病人滿意度及膝關節功能這兩項關鍵指標,兩組病人也都沒有差別。

最新文獻兩組有差異

那難道自費墊片真的沒好處嗎?

我們再來看2016年發表在骨科標竿期刊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的這篇文獻:

這是一個隨機雙盲前瞻性試驗,共收錄了307個首次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病人,其中139個使用超耐磨墊片,168個使用傳統墊片。追蹤超過五年,剩下兩百多個病人。

兩組病人在功能及滿意度等各項數據表現,手術後均較術前進步。兩組都沒有關節假體周圍骨溶解及墊片崩壞的問題。

而使用超耐磨墊片的這組病人,相較於一般墊片組,有比較好的膝功能表現及生活滿意度。

這可能是目前世上唯一一篇兩組有差別的文獻,而作者最後也提到,對於人工關節來說,五年的追蹤仍嫌太短。需要有更長追蹤時間的研究,來證實超耐磨墊片的價值!!!

結論

說了那麼多,到底這個自費墊片有沒有好處?值不值得多花這個錢呢?我覺得可以從年紀以及日常活動度這兩點來考量。

傳統墊片的使用上,只要不發生感染或其他非關墊片的併發症,基本上可以使用約15年。換句話說,超耐磨墊片要能增加人工關節壽命超過十五年,才有其價值。(但目前沒有這麼久的文獻報告。)

如果今天您的家人年紀六十歲左右。簡單的算數,健保墊片用十五年。在國民餘命已經超過80歲的今天,使用傳統墊片的情況下,是極可能需要接受第二次的人工關節手術的。這個情況就可以考慮使用超耐磨墊片。

但如果今天病人年紀已經七八十歲了,依照前面的邏輯,真的不需要多花這些錢,來換可能的好處。倒不如把這些錢省下來,用在其他方面,這樣才比較經濟實在。

同場加映:骨質疏鬆症如何自我察覺?如何診斷?醫師告訴您

搜尋附近的診所:骨科

加入照護線上LINE好友,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研究揭「瘦瘦針」可降罹症癌風險17% 醫:對卵巢癌最顯著

研究揭「瘦瘦針」可降罹症癌風險17% 醫:對卵巢癌最顯著

該如何健康瘦身,一直備受民眾關注,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臉書提到,台灣每3名成年人有1人過重或肥胖,且肥胖與至少13種癌症高度相關,而根據最新研究,俗稱「瘦瘦針」的GLP-1受體促效劑,可使肥胖、過重成人的癌症風險下降17%,卵巢癌降幅更可達47%。

2025年09月16日 09:29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大陸浙江一戶人家小孩小勇(化名)因為忘記沖馬桶,媽媽一看發現不對勁,這一留心,小勇被診斷出尿毒症,結果一家三口都得了罕見遺傳病,而他和哥哥都接受腎移植手術,媽媽還在洗腎中。

2025年09月16日 01:27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不少家長困惑,孩子明明吃得不少,卻經常疲倦、不專心。營養師在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提醒,這恐怕不是偷懶,而是青少年正陷入「隱藏營養危機」,最新數據顯示,超過六成14至17歲青少年缺乏鈣、膽鹼、鎂、維生素D與E,嚴重影響骨骼發育、免疫力與專注力。

2025年09月15日 17:43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後,許多人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再度近視?」對此,眼科粘靖旻院長詳細分析這個大家最關心的術後問題,讓準備手術或已完成手術的人都能安心!

2025年09月15日 17:00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是父母最在意的寶貝,除了身體健康,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也同樣需要關心。如果孩子經常感到沮喪、學習困難,或特別衝動,這些都可能是提醒我們的訊號。及早理解與陪伴,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合適的支持。

2025年09月15日 15:22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全台近200萬人具憂鬱傾向,其中有5.2%是重度憂鬱症患者,近7成透過治療可妥善控制病情,但其餘2、3成患者則會反覆發作。有研究發現,這部分可能和基因有關,有些人先天帶有「落井下石型」基因,不僅對外界較敏感,還會直接影響腦中血清素的濃度多寡。

2025年09月15日 14:45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把國、高中上課時間改成早上10點,相關提案已有萬人響應。對此,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啓斌指出,過去研究發現,8點以後起床比較符合生理時鐘,也有20%屬於晚睡晚起體質,頭腦才會比較清楚,但睡眠生理時鐘也因人而異,不能只看表面現象統一處理。

2025年09月15日 12:34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心導管團隊致力於心臟照護26年,推動新醫材治療不遺餘力,因而屏東縣成為全台灣新一代心臟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最早正式上線的縣市,今年5月,屏基率先完成全台首例正式上架「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Bioadaptor)治療,並在3個月內已累積完成 24 例病人植入,後續追蹤情況均良好,標誌著心導管介入治療邁向新階段。

2025年09月15日 12:1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