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關節 自費超耐磨墊片比較好用嗎?

▲自費超耐磨墊片港有卡好用(圖/骨科郭亮增醫師)

▲自費超耐磨墊片港有卡好用(圖/骨科郭亮增醫師)

作者:骨科郭亮增醫師

沒時間的人先看結論。如果病人才六十多歲,年輕、活動力強,可以考慮使用超耐磨膝關節墊片!如果病人已經七八十歲了,傳統健保的墊片就很足夠基本生活使用了!

最近門診詢問人工膝關節自費墊片的病人大增。今天就來聊聊什麼是超耐磨墊片。

超耐磨墊片,全名為『高分子聚乙烯人工膝關節墊片』,簡稱自費墊片,相對比於健保給付的傳統人工膝關節聚乙烯墊片,超耐磨墊片就是要「耐磨」,而且得「自費」。

墊片磨耗是人工膝關節失敗的主因

▲自費超耐磨墊片港有卡好用(圖/骨科郭亮增醫師)

人工膝關節置換是極成熟的手術,主要方法是用合金來取代膝關節兩側磨損的骨頭,用聚乙烯墊片(想成很硬的塑膠)取代軟骨的角色。但使用久了還是會磨損,因再堅硬的東西磨久了也會壞,何況是塑膠。

不考慮感染的因素,墊片磨耗所引發的併發症包括發炎、關節不穩定、骨溶解及人工關節鬆脫,就是造成人工關節失敗而需要再次手術的主因。

▲自費超耐磨墊片港有卡好用(圖/骨科郭亮增醫師)

隨著科技的進步,就有了高分子聚乙烯超耐磨墊片的發明。主要是希望能減少墊片磨耗,降低相關併發症,進而提高人工膝關節壽命。

文獻證據怎麼說?

理論上自費墊片應該有用,而在實驗室裡也證明了它真的比較硬,可以減少摩耗。

那到底實戰成績如何呢?讓我們看看文獻資料怎麼說:

2015在年美國骨科醫學會官方期刊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刊登了一篇大型資料庫回溯性研究:

總共收錄了77084個初次人工膝關節置換的病人,80% 用一般墊片,14% 使用超耐磨墊片。在五年追蹤的結果,發現兩組病人在人工關節感染、鬆脫、及再置換等各項結果都沒有差別。

2016年發表的一篇的Meta-analysis,總共收錄三個RCT及三個非RCT試驗,共2290個病人。研究發現,病人術後追蹤七年後,結果在再次手術、關節鬆脫、骨溶解、以及墊片相關的併發症等各項數據,兩組病人都沒有差別。而術後病人滿意度及膝關節功能這兩項關鍵指標,兩組病人也都沒有差別。

最新文獻兩組有差異

那難道自費墊片真的沒好處嗎?

我們再來看2016年發表在骨科標竿期刊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的這篇文獻:

這是一個隨機雙盲前瞻性試驗,共收錄了307個首次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病人,其中139個使用超耐磨墊片,168個使用傳統墊片。追蹤超過五年,剩下兩百多個病人。

兩組病人在功能及滿意度等各項數據表現,手術後均較術前進步。兩組都沒有關節假體周圍骨溶解及墊片崩壞的問題。

而使用超耐磨墊片的這組病人,相較於一般墊片組,有比較好的膝功能表現及生活滿意度。

這可能是目前世上唯一一篇兩組有差別的文獻,而作者最後也提到,對於人工關節來說,五年的追蹤仍嫌太短。需要有更長追蹤時間的研究,來證實超耐磨墊片的價值!!!

結論

說了那麼多,到底這個自費墊片有沒有好處?值不值得多花這個錢呢?我覺得可以從年紀以及日常活動度這兩點來考量。

傳統墊片的使用上,只要不發生感染或其他非關墊片的併發症,基本上可以使用約15年。換句話說,超耐磨墊片要能增加人工關節壽命超過十五年,才有其價值。(但目前沒有這麼久的文獻報告。)

如果今天您的家人年紀六十歲左右。簡單的算數,健保墊片用十五年。在國民餘命已經超過80歲的今天,使用傳統墊片的情況下,是極可能需要接受第二次的人工關節手術的。這個情況就可以考慮使用超耐磨墊片。

但如果今天病人年紀已經七八十歲了,依照前面的邏輯,真的不需要多花這些錢,來換可能的好處。倒不如把這些錢省下來,用在其他方面,這樣才比較經濟實在。

同場加映:骨質疏鬆症如何自我察覺?如何診斷?醫師告訴您

搜尋附近的診所:骨科

加入照護線上LINE好友,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今(26日)下午將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小鹿亂撞: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特別邀請國內心臟醫學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名譽院長陳適安醫師擔任主講人,與東森VIP會員分享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相關知識,幫助大眾了解如何維護心臟健康,《ETtoday健康雲》也將直播講座精彩內容。

2025年03月26日 09:03

厚臉皮是好事!專業醫師曝真相「膠原蛋白多」 超音波解析人臉

厚臉皮是好事!專業醫師曝真相「膠原蛋白多」 超音波解析人臉

經常我們在罵人時都會用到「厚臉皮」這個字眼,不過不說你可能不知道,厚臉皮可是有好處?知名皮膚科醫師彭賢禮就透露臉皮厚好處多,代表膠原蛋白比較多,相較起來,看起來比較不顯老,而現在透過超音波的畫面,帶你一起去了解什麼是厚臉皮。

2025年04月04日 17:48

川普很快「要對藥品課關稅」 專家點「關鍵隱憂」:恐發生缺藥潮

川普很快「要對藥品課關稅」 專家點「關鍵隱憂」:恐發生缺藥潮

美國總統川普將對台灣特定產品加收32%關稅,更表示很快會對半導體與藥品開徵關稅,引發國人高度關注。對此,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指出,全球藥品供應鏈可能受到間接衝擊,如果台灣持續仰賴原廠藥,也沒有提早增加備藥量,可能會出現缺藥潮。



2025年04月04日 16:34

徐亨罹患腦瘤!醫曝「12症狀」:頭痛、看不清當心

徐亨罹患腦瘤!醫曝「12症狀」:頭痛、看不清當心

資深本土劇男星徐亨4日凌晨發文透露自己罹患腦瘤。醫師指出,腦瘤的症狀會視腫瘤大小和位置而定,症狀上會出現頭痛、步態不穩、噁心嘔吐、語言障礙、四肢無力等,症狀出現的時間點通常和腫瘤性質有關,如良性腦瘤通常生長緩慢,症狀較晚出現,惡性腦瘤通常生長快速,症狀很快就會出現。

2025年04月04日 15:00

陽明交大、北榮研發「AI腦影像診斷3精神疾病」 獲愛迪生金獎

陽明交大、北榮研發「AI腦影像診斷3精神疾病」 獲愛迪生金獎

為突破精神疾病診斷長期依賴問診與病史,缺乏客觀量化判斷標準的醫療困境,陽明交大與臺北榮總投入腦影像與AI研究,成功開發出領先全球的腦影像分析技術,用於思覺失調症、躁鬱症與重度憂鬱症的研究與臨床評估,該研發獲得今年美國愛迪生獎金獎。

2025年04月04日 14:00

葉欣眉罹直腸類癌 醫示警「10症狀」:3器官都可能發生

葉欣眉罹直腸類癌 醫示警「10症狀」:3器官都可能發生

年代電視台《百變智多星》主持人葉欣眉今天突然宣布「直腸內發現0.8公分類癌」,已進行開刀治療。醫師指出,「類癌」是神經內分泌瘤,可能原發於胰臟、腸胃、肺等器官,最常見發生於消化系統,尤其以直腸最多,一樣有惡化轉移的可能,常見有10大症狀。

2025年04月04日 13:25

腦補地震是真的!醫曝「幻震陷阱」:連手錶震動都中招

腦補地震是真的!醫曝「幻震陷阱」:連手錶震動都中招

你也有過「假性地震」?醫師指出,這是一種由大腦誤判觸發的感知錯覺,常在災後、餘震頻繁或大量接收地震訊息時出現,可能會因為過度警覺、焦慮失眠,甚至手錶震動、社群訊息提醒,都讓人「腦補」出地面在搖;假性地震通常1至2週會緩解,但若持續超過一個月,恐已影響身心健康。

2025年04月04日 11:46

清明小心外邪侵襲 中醫推「2飲食、3穴位」養生

清明小心外邪侵襲 中醫推「2飲食、3穴位」養生

清明節是一年當中的第五個節氣,但清明時節氣候冷熱交替、乍暖還寒,這時人體容易受到外邪侵襲。中醫師提醒,清明時節肝氣旺盛,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飲食上應以清淡為主,少吃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建議也可自製清明養身食物和多按3穴道養生。

2025年04月04日 10:30

5年來9人遭蛇咬死亡!台灣常見毒蛇有6種 專家揭特徵、出沒狀況

5年來9人遭蛇咬死亡!台灣常見毒蛇有6種 專家揭特徵、出沒狀況

4月起國內進入蛇咬旺季,疾管署統計每年約有近千名民眾遭毒蛇咬傷,且過去5年間仍有9人因蛇咬死亡。台灣常見六大毒蛇分別是龜殼花、赤尾鮐、百步蛇、飯匙倩、雨傘節、鎖鏈蛇。這些蛇各自有不同的特徵,棲息地點、出沒時間,疾管署專家一次解析,並強調,大多數蛇類不會主動攻擊人,民眾若進入樹叢或草堆,記得「打草驚蛇」,讓蛇有時間離開,這樣大家都能安全。

2025年04月04日 08:59

很多人都錯了!「4大偽健康習慣」反增罹癌風險 醫師示警

很多人都錯了!「4大偽健康習慣」反增罹癌風險 醫師示警

隨著高齡化社會到來,養生思想風行,但仍有不少奉行「健康生活」的民眾,因為錯誤的理解,反而默默地傷害了自己的身體。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指出,部分被視為「健康習慣」的生活方式,如每天喝果汁、吃素、多睡覺等,如果未能掌握正確觀念,反而可能成為增加致癌風險因子。

2025年04月03日 19:0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