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鬧不安 很難纏的腸絞痛

▲寶寶哭鬧不安,可怕的「腸絞痛」?(圖/pixabay.com)

▲寶寶哭鬧不安,可怕的「腸絞痛」?(圖/pixabay.com)

作者:兒科 歐俊彥 醫師

半夜哭鬧不安、新手父母無所適從

當電腦出現了掛號名單上出現1個月大小寶寶的名字時,大概就會猜測「父母應該就是因為寶寶每晚的哭鬧不安、心疼寶寶而來求診的」,果然,當焦急的父母告訴我「寶寶總是在半夜固定時間哭鬧超過2~3小時、伴隨著雙手伸直嘴角不停顫動,無論是抱著或是給奶喝都安撫不下來」時、心理大概就幾乎明白寶寶發生什麼事了。

身為醫師的阿爸遇到「腸絞痛」也慌了手腳

柚子剛出生還沒有滿月的某一天清晨,柚子忽然的淒厲的尖叫聲,劃破寂靜的夜晚,吵醒睡夢中的阿爸和媽咪,此時的柚子雙手雙腳伸直、緊閉著雙眼嚎啕大哭。

媽咪趕緊抱起柚子,放在胸前規律的搖晃著身子、輕輕地拍著背部試圖安撫著。

柚子停止尖叫,但還是不停地啜泣著,原本以為今天的驚奇到此結束,沒想到不久後柚子又是一陣淒厲的哭聲。

啊!阿爸大概知道柚子發生什麼事情了...

「腸絞痛!」,應該就是可怕的腸絞痛了...

沒想到天天聽到驚慌失措的新手父母抱著嚎啕大哭的寶寶求診的「腸絞痛」,也發生在柚子身上,此時的新手父母的阿爸媽咪面對哭泣尖叫的柚子,竟也慌了手腳,無所適從,只能無助的安撫著柚子。

經過這次親身的體驗,讓阿爸深深地感同身受,原來讓新手父母聞之變色的「腸絞痛」,當寶寶雙手不停揮舞尖叫著的震撼,真的是讓父母彷徨無助。

用許多方式仍沒辦法安撫要懷疑「腸絞痛」

根據研究統計,大約有10~30%新生兒曾經罹患過「腸絞痛」,寶寶哭鬧的時間和程度會不太相同,但大部份好發在寶寶滿月左右,通常會在1~2個月時最常反覆發生,4個月前自動緩解。由於「腸絞痛」好發在滿月前,常常是父母遇到寶寶第一次不舒服的哭鬧,所以常常會讓父母慌了手腳、無助,印象深刻。



腸絞痛的寶寶往往會在白天喝奶量、活動量正常,但固定在下午或是清晨某一段時間喝完奶後,忽然聲嘶力竭的尖叫數小時,哭鬧不停,無論是抱著安撫、給寶寶喝奶,卻仍然無法安撫哭鬧。此時因為寶寶常為正在絞痛著,背部會呈現拱橋狀,雙膝彎曲至胸前,緊緊的雙手握拳,經過數小時後這樣的狀況無預警的停止。

哭鬧不安時要先排除一些狀況

此時剛好好發在寶寶容易哭鬧的時候,因此,並不是每個哭鬧不安的寶寶就是「腸絞痛」,當寶寶哭鬧時,要先排除是否只是單純在撒嬌要人抱,肚子餓了想要喝奶、尿布濕了不舒服,或是量一下肛溫,看看寶寶是不是生病了。若是排除這些狀況,寶寶依舊哭鬧不安,就可以懷疑是「腸絞痛」。



排除其它因素造成寶寶哭鬧後,並不是這樣就可以說寶寶是「腸絞痛」了,醫師診斷是否為「腸絞痛」,有個根據,通常採用Dr. Morris Wessel原則:

嬰兒哭每天3個小時或更長時間。

每週至少三次。

時間要長達三週。雖然說要長達三週才能符合『腸絞痛』的診斷,但是通常寶寶哭鬧個兩天晚上父母就會受不了、帶來門診求診了。

「腸絞痛」的原因多變化

有些父母聽到「腸絞痛」後的第一個反應是,「那是不是和寶寶奶粉過敏有關」、「需不需要換奶粉」,儘管有許多理論來解釋腸絞痛的發生,但目前對於腸絞痛原因了解依然有限,大部份有這些原因來解釋「腸絞痛」產生原因:



寶寶4個月內腸胃道裡面的神經發育不成熟,會造成腸胃道肌肉蠕動不好,加上此時的新生兒體內缺乏好菌來幫助消化發展,乳動過快就會造成疼痛。

若是寶寶剛好對於母奶或是配方奶裡面的其中一個糖類成分乳糖產生不耐,無法消化,也會讓嬰兒消化不適而絞痛。

也有可能是對母奶或是配奶中的蛋白過敏。

若是哺乳時母親吃了某些食物中含有過敏原的食物,例如蛋白質含量多的鮮奶、肉類、蛋類,產氣食物例如豆類,可能會通過母乳對寶寶會產生氣體和腹脹。

「腸絞痛」發生時不急著換奶

當寶寶發生「腸絞痛」時,最快的方法就是安撫寶寶,把寶寶放在母親胸前,讓寶寶聽聽媽媽的心跳聲,或是輕輕地順時鐘方向腹部按摩、毛巾熱敷腹部。若是持續超過兩天晚上寶寶還是不停的哭鬧超過3個小時以上,就會建議父母先帶著寶寶來門診求診。



這時醫師先會開些藥物治療、暫時舒緩寶寶因為「腸絞痛」造成的不舒服,例如Gascon來除脹氣,Bentyl來抗胃腸痙攣,和抗組織胺藥物來幫助寶寶容易入睡、減緩不舒服症狀。

若是寶寶吃藥時「腸絞痛」症狀會改善,但是不久後又會復發,這時就要改善寶寶的牛奶來源。若是哺餵母乳的媽媽,這時就要盡量避免奶製品、蛋類、肉類,豆類產氣食物,也不要碰觸咖啡因、茶類刺激性的食物,減少寶寶吃到母奶裡面這些食物造成腸胃不舒服。

若是喝一般配方奶的寶寶,可嘗試改成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或是無乳糖奶粉,因為根據一些研究顯示,母奶成分和配方奶的改變可能會導致一些嬰幼兒的症狀的發作和持續時間減少。

同場加映:寶寶異常哭鬧,當心腸套疊!

搜尋附近的診所:兒科

加入照護線上LINE好友,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並名列台灣醫師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教授蔡世仁認為,他與團隊在學術領域最具突破性的發展,是從免疫學角度來理解精神疾病,並以系統性整合研究方式,釐清「發炎」與憂鬱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症的關聯,立下重要里程碑。

2025年11月08日 10:03

「超人醫師」徐超斌今追思會 石崇良:持續增進南迴醫療可近性

「超人醫師」徐超斌今追思會 石崇良:持續增進南迴醫療可近性

長年致力南迴地區偏鄉醫療的「超人醫師」徐超斌於今年9月18日深夜辭世,南迴基金會今特別舉辦追思會。總統賴清德也特別出席頒發褒揚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致詞時表示,徐超斌醫師一生致力於偏鄉醫療,衛福部對此獻上最深的謝意,未來也會持續增進南迴醫療可近性。

2025年11月09日 16:51

「在宅急症照顧」對象擬擴大 石崇良:擴及所有感染症患者

「在宅急症照顧」對象擬擴大 石崇良:擴及所有感染症患者

衛福部去年7月啟動「在宅急症照顧計畫」,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表示,今年8月OPAT(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上路,針對病情穩定、不需住院,可是還是需接受靜脈抗生素治療的成人感染症患者提供服務,之後將研擬在宅急症照顧對象將比照OPAT,擴及所有感染症患者。

2025年11月09日 16:08

每10位1人罹患!「沉默殺手」慢性腎臟病竄升全球10大死因

每10位1人罹患!「沉默殺手」慢性腎臟病竄升全球10大死因

一項最新發表於《The Lancet》的全球研究指出,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已悄然成為全球第九大死因,每年奪走約150萬條人命。專家警告,這項「沉默殺手」往往在病情惡化到危險階段前毫無症狀,全球約有七億八千八百萬人受到影響,相當於全球成年人口的14%,也就是每10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罹患。

2025年11月09日 13:04

金門醫院幼兒打錯疫苗!疾管署:啟動醫療疏失調查機制

金門醫院幼兒打錯疫苗!疾管署:啟動醫療疏失調查機制

衛福部金門醫院發生幼兒流感疫苗接種疏失,原本應施打水痘疫苗及流感疫苗第二劑,實際施打為水痘疫苗及A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則未施打。對此,疾管署表示,已請醫院正式函報預防接種異常事件及調查,立即啟動院內調查及醫療疏失調查機制,並持續追蹤該名幼兒健康監測,另也再次呼籲確實遵守「三讀五對」原則,嚴謹核對疫苗品項與接種對象。

2025年11月09日 13:03

「每天喝水3000毫升」出現驚人變化 營養師:胃口小、體重降

「每天喝水3000毫升」出現驚人變化 營養師:胃口小、體重降

最近一名營養師指出,連續喝3000毫升水一周後,代謝變快、水腫消、體重下降,但也有上班族抱怨頻尿太煩,甚至有人喝過頭導致腎炎。專家劉博仁提醒,喝水要少量多次、掌握時機,睡前2至3小時應減少攝取,避免頻尿影響睡眠。每天需水量以「體重×30毫升」計算,喝對時間才能護腎又助代謝。

2025年11月09日 12:13

醫揭「人工陰莖」適合對象 術後硬度固定、體位有限制

醫揭「人工陰莖」適合對象 術後硬度固定、體位有限制

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男性約有四分之一出現勃起障礙,60歲以上更超過半數。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指出,勃起障礙依照嚴重程度與成因治療不同,甚至可選擇人工陰莖植入,適合「攝護腺癌術後、中風導致神經損傷或長期重度勃起功能障礙」等患者,但術後硬度為固定狀態,性行為體位也有限制,例如不適合進行女上男下,以免折斷。

2025年11月09日 11:14

研究認證!醫揭「1睡姿」最能防失智、助大腦排毒

研究認證!醫揭「1睡姿」最能防失智、助大腦排毒

早上起來覺得「腦霧」,記憶力變差、反應力下降,擔心自己是不是提早老化,有失智的風險?張家銘醫師在臉書粉絲專頁提醒,現代人長期睡不好、熬夜或壓力大導致淺眠,讓大腦內的「膠淋巴系統」無法出來工作,導致廢物累積,引發慢性發炎與神經退化,他建議透過生活習慣改善,「讓腦流動起來,記憶就會回來。」

2025年11月09日 09:1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