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溢奶、吐奶別焦慮 讓醫師來說清楚

▲寶寶容易溢奶吐奶,是胃食道逆流?!(圖/pixabay.com)

▲寶寶容易溢奶吐奶,是胃食道逆流?!(圖/pixabay.com)

作者:兒科 歐俊彥 醫師

喝奶時、之後,甚至一段時間了,都容易溢吐奶?

「歐醫師,寶寶這段時間無論是喝ㄋㄟ時,或是喝完ㄋㄟㄋㄟ後,就容易忽然發出『嘔』聲音後,吐了幾口奶!」、「有時候喝完ㄋㄟㄋㄟ一段時間了,躺在床上也會忽然發出『嘔』聲音後吐奶!」父母親皺著眉頭面露愁容跟我訴說著這段時間照顧寶寶發生的問題。

出生寶寶該喝多少ㄋㄟㄋㄟ才足夠,大便幾天大一次,便秘?或是拉肚子,是新手父母親最常在門診中問我的問題,更別說遇到寶寶無時無刻的溢吐奶,更容易造成父母親的焦慮。

只要體重沒有往下掉,不必換奶、吃藥

我看著寶寶的健康手冊,身高體重都在標準範圍內。闔上健康手冊,抬頭問著焦急的父母「是不是有時候寶寶翻個身、或是用力時,ㄋㄟㄋㄟ有會從嘴角裡溢出、吐出來?」

父母親張大眼睛望著我點點頭、急促地回答「對!對!對!」似乎對於我對於寶寶狀況未卜先知感到訝異!

「這是因為寶寶介於食道和胃之間的括約肌『賁門』構造尚未成熟,寶寶喝奶喝得急促,或是翻身、用力,讓脹氣的腹部壓力變得更大,就會把胃裡面的ㄋㄟㄋㄟ溢吐出來!」、「這就是寶寶常見的『胃食道逆流症候群』!」

「蛤!?」父母親面露疑惑表情面面相覷。

「這樣的溢吐奶狀況,會隨著寶寶慢慢長大、括約肌構造慢慢成熟而消失!」、「這段時間可以加強幫寶寶拍打個打嗝,兩餐之間幫寶寶腹部按摩!」、「若是真得還是很頻繁的溢吐奶,可以少量多餐,或是改成水解蛋白奶粉試試看。」

我翻開健康手冊給父母親看「若是寶寶的身高體重沒有成長,再來開要定期服用、緩解寶寶『胃食道逆流』造成的併發!」

大多是因為構造未成熟、胃裡的奶跑到食道造成

嬰幼兒時期父母親常常會發現寶寶容易溢奶,或是吐奶,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會有胃食道逆流,顧名思義,就是寶寶喝進去的奶沒有進入胃部,而是從食道逆流而上,導致寶寶溢奶或是吐奶。



與其說胃食道逆流是一種「疾病」,不如說這是一種「症候群」,有很多原因都可能會造成寶寶胃食道逆流,最常見的就是寶寶小,食道和胃之間的括約肌收縮強度不足,這種狀況隨著寶寶慢慢長大、在一歲前大部份都會改善。



另外,少見的食道和胃的構造出現問題,例如食道狹窄、食道裂孔疝氣或幽門狹窄環狀等先天性疾病,這些不是單純的胃食道逆流、一段時間就會改善,必須吞食鋇劑之X光顯影檢查確診,需要開刀處理。

腹部裡的胃壓力過大、奶跑到食道而溢吐奶

當寶寶的奶進入食道後,食道和胃之間有一個「賁門」,這是一個位於食道和胃之間的「括約肌」,也是食道和胃之間的一個關卡。寶寶時期這個「賁門」功能尚未成熟,括約肌的鬆弛,導致胃裡面的ㄋㄟㄋㄟ很容易的就經由「賁門」進入食道,再從嘴巴溢出或是吐出。



另外,寶寶的食道都位於胸腔,當寶寶用力時,身體裡面腹腔壓力增加,腹部裡面胃的壓力變大,但胸部裡的食道壓力沒有增加,胃裡面的ㄋㄟㄋㄟ就會往壓力較低的食道跑,也就容易造成寶寶溢奶、吐奶的胃食道逆流。

一半以上的寶寶容易好發、在四個月左右出現

大約有一半以上的新生兒,出生後都遇到胃食道逆流的導致溢奶或是吐奶的問題,發生率男寶寶和女寶寶一樣多。



胃食道逆流最常發生在寶寶約四個月大的時候,隨著漸漸長大,嬰幼兒的括約肌越來越成熟,到了一歲時約八成以上的嬰幼兒不會再出現胃食道逆流的問題,85%在一歲半之前都會好轉,95%在4歲前痊癒。

餵奶時、餵奶後,或是寶寶扭動大哭都會發生

通常寶寶溢奶、吐奶的時間不一定,餵奶時、喝奶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或者喝奶1~2小時後吐奶或是溢奶來表現,甚至是下一餐餵奶前都有可能發生。有時候寶寶的腹部壓增加,例如扭動哭鬧或是開懷大笑、翻身時也會發生。有些寶寶因為喝奶後肚子疼痛,會用躁動不安來表現。



若是胃食道逆流太嚴重,併發食道炎,寶寶一喝ㄋㄟㄋㄟ,就會引發食到疼痛、抗拒吃東西,因而不喝ㄋㄟㄋㄟ、導致吸收不良而生長遲緩,或是溢奶吐奶導致嗆奶,導致肺炎等,稱之為「胃食道逆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

嘗試先改奶粉排除奶粉造成的過敏

當父母親發現寶寶容易溢奶、吐奶時,首先,可以先將寶寶的ㄋㄟㄋㄟ改成水解蛋白奶粉一段時間,若是親餵母乳,媽咪可以試著停用鮮奶、高蛋白食物、豆類,避免這些容易造成寶寶腹脹的食物經由母奶餵給寶寶。



如果寶寶沒有再溢奶、吐奶,就可能是牛奶蛋白引起的食物過敏反應。這時候就只能繼續喝水解蛋白奶粉、持續4個月以上。

少量多餐、幫寶寶拍打嗝腹部按摩

若是寶寶還是有溢奶、吐奶,可以考慮少量多餐,例如2~3個小時就餵奶,不要堅持一定要4小時就餵一次。



縮短餵奶時間,寶寶每次喝奶量就會少一點,減少溢奶、吐奶機會。另外,餵奶結束後,一定要在餵奶後勤加拍打嗝,兩餐之間,幫寶寶腹部按摩,減少寶寶腹脹的可能性。

可在奶粉裡加米糊增加黏稠度

有些研究報告指出,在配方奶加一些副食品、例如每30c.c.加一湯匙米糊,讓ㄋㄟㄋㄟ黏稠度變大一些,寶寶比較不會產生胃食道逆流。



這是因為在ㄋㄟㄋㄟ裡面加上副食品、增加濃度,可以讓胃快速排空、減少胃之食物逆流的症狀,但是,這是指在ㄋㄟㄋㄟ加上例如米糊副食品,若是將奶粉泡濃,也就是水分少一點、湯匙數一定,並沒辦法減少胃食道逆流狀況。

持續溢吐奶,適時吃藥緩解

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就是腹部壓力大,造成位於腹部的胃容易跑到食道而溢奶、吐奶,所以加速胃裡面ㄋㄟㄋㄟ的排空,可以減少溢奶、吐奶症狀。



而促進胃排空藥物,主要功用就是利用腸胃蠕動收縮,讓ㄋㄟㄋㄟ把快速跑進小腸、減少在胃裡面的時間。另外,加上止吐藥物、或是中和胃酸藥物,減少胃酸傷害食道,進而改善逆流的症狀。

 
 
搜尋附近的診所:兒科
 
加入照護線上LINE好友,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冬天洗熱水澡小心「5大NG行為」! 醫師示警:恐突然昏倒

冬天洗熱水澡小心「5大NG行為」! 醫師示警:恐突然昏倒

泰國一名醫師警告,冬季洗澡切勿做出5大錯誤習慣,否則恐增加心臟負擔,嚴重時可能引發心悸、血壓飆升,甚至在浴室內頭暈昏倒,進而受傷或導致身體危害。

2025年11月23日 16:12

真的有長壽基因!醫曝「3招」」讓身體延緩老化 生活節律是關鍵

真的有長壽基因!醫曝「3招」」讓身體延緩老化 生活節律是關鍵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想讓身體維持年輕狀態,其實不需要複雜做法,從日常作息就能著手,包括規律睡眠、適度斷食、少糖飲食、增加運動量等,這些都能啟動身體內「長壽基因」的修復模式。他強調,只要生活節律穩定,細胞會自動進入更有效率的運作模式。

2025年11月23日 15:33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 疾管署籲「5要6不」蛋要熟食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 疾管署籲「5要6不」蛋要熟食

美國華盛頓州衛生部門近日公布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5N5禽流感病毒病例死亡,引發關注。疾管署提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評估,近年全球通報新型A型流感人類個案,多與直接接觸禽鳥、家畜或受污染環境有關,民眾要避免接觸禽畜,落實「5要6不」。

2025年11月23日 14:42

吃越多越好?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同 藥劑師:先了解自身需求

吃越多越好?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同 藥劑師:先了解自身需求

隨著健康意識提升,保健品成為許多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市面上產品琳瑯滿目,宣稱功效五花八門,民眾在選購與使用上常陷入迷思。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藥劑科陳長青主任提醒,保健品並非人人都需要,選擇前應認清標示、了解自身需求,才能真正「吃得安心、補得有效」。

2025年11月23日 13:29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最近網路上瘋傳一篇文章「買食鹽時,這兩種食鹽別再買了,家裡有的趕緊扔了,很多人不懂!」,並配上了台鹽的特級碘鹽與高級碘鹽圖,誤導消費者不能買這兩種鹽!讓營養師直接破解這則假訊息!

2025年11月23日 12:02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台灣首次在化妝品驗出禁用蘇丹色素,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說明,食藥署已經進行流向盤查,總共有14家,扣除2家是代理,有12家有進行產品製造,已經通知預防性下架,地方衛生局也在進一步調查和檢驗,第二批檢驗結果會在禮拜一有初步結果。

2025年11月23日 11:43

男大生擠痘痘慘了!「肺穿10多洞」壞死 醫警告:這三角區別亂擠

男大生擠痘痘慘了!「肺穿10多洞」壞死 醫警告:這三角區別亂擠

大陸一名20歲的大二學生小林(化名)近日因擠痘痘,不慎引發嚴重併發症,最終導致肺部出現十餘個空洞、部分組織壞死,所幸經治療後已康復出院。醫師提醒民眾,臉部尤其是危險三角區的痘痘切勿任意擠壓,一旦出現發燒或呼吸不適,應立即就醫。

2025年11月23日 10:44

濕熱天氣恐害早產風險增3倍 研究:綠地可保護母嬰健康

濕熱天氣恐害早產風險增3倍 研究:綠地可保護母嬰健康

都市綠地不僅能讓人心情放鬆,還可幫助孕婦和寶寶對抗氣候變遷帶來的健康衝擊。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懷孕期間、特別是懷孕後期,若暴露於偏高氣溫,發生早產、低出生體重的風險相對提高約3倍,但只要居住在綠地較多的地區,這些不良影響可望明顯減輕。

2025年11月23日 10:0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