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開放第三性別選項!性別還有第三種?

▲▼紐約市民從明年開始,可以在出生證明和身分證上的性別欄,選擇除了男性、和女性)之外的第三性別(X)。(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紐約市民從明年開始,可以在出生證明和身分證上的性別欄,選擇除了男性、和女性)之外的第三性別(X)。(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圖文/志祺七七

10月9日,美國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簽署了一個法案,從明年1月1日開始,在紐約出生的市民,可以在出生證明和身分證上的性別欄,選擇除了男性(M)、和女性(F)之外的第三性別(X),此外,以後如果有要更改性別,只要個人宣誓書就好,不需要任何經由醫療專業人員的證明文件。

Youtube頻道『圖文不符x志祺七七』這次要帶大家了解一些概念上容易被混淆的性別名詞,以及針對第三性別法案的正反觀點。

「生理性別」是指一個人出生的時候,醫療人員根據嬰兒的生理特徵所判斷而來的性別。但也有少數的人在出生的時候,同時會擁有兩種性別的特徵,或生殖器官可能不是那麼清楚,導致他的「生理性別」難以判定,這些身世特殊的孩子就有可能是性別不明的雙性人。

而「心理性別」,就是他覺得自己是屬於男生、女生,或其他非傳統觀點的性別。如果把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交叉比對,我們就可以得到這個人的「性別認同」,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一致的,他的性別認同就是「順性別」,而不一致的,就是所謂的「跨性別」。

▲▼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一致的,性別認同就是「順性別」,而不一致的,就是所謂的「跨性別」。(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一致的,性別認同就是「順性別」,而不一致的,就是所謂的「跨性別」。(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心理性別與認同都是屬於當事人對自己的主觀意識,外人難以定義,而「性取向」也是一樣的,它指的是「一個人會被什麼樣的性別給吸引」,所以有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無性戀等不同的性取向。

至於「性別表現或性別氣質」,就是一個人的外顯行為跟特質,看起來是像傳統印象中的男生或女生這樣。當他的性別氣質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時候,例如明明是男生卻老愛玩洋娃娃,就很容易會招來異樣的眼光,然後過得不是很自在。

「第三性」狹義上來說應該是生理上的「雙性人」,但像紐約這種不需要醫生背書就可以改成X性別的情況的話,就不僅限是生理上的第三性,心理上的跨性別者也可以選擇要以第三性的身分展開生活。

▲▼一旦確立了「第三性」在法律中確實被承認,政府就能修訂跟性別有關的條文內容,以達成保障權益的目標。(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一旦確立了「第三性」在法律中確實被承認,政府就能修訂跟性別有關的條文內容,以達成保障權益的目標。(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身分證上面掛什麼性別,究竟差別在哪裡呢?為什麼需要法律給予第三性的選項?最重要的精神當然就是為了要「減少歧視」並「保障權益」。像是婚姻關係、就業保障等等,一旦確立了「第三性」在法律中確實被承認,政府就可以進一步去修訂所有法律中跟性別有關的條文內容,以達成保障權益的目標。

對於這件事有不同正反方觀點。支持者認為,在生理性別上本來就是有所謂的「第三性」,所以增設第三性給人自由選擇,本來就非常合情合理。

而反對方的論點,志祺七七主要整理出兩種,第一種是「技術上有許多困難」,第二種是「這並無法真正消彌歧視」。

抱持第一種反對觀點的人認為,這牽涉到的範圍非常廣泛,要施行的話有太多障礙,像是:如果去沒有設立第三性的國家是不是就沒辦法入境?廁所是不是都要全面增設X性別?

而第二種反對觀點的人認為,身分證的功能是國家管理秩序的依據,不是登記性別認同用的,就算讓人在上面選了「第三性」,也依然改變不了歧視的事實,因為真正的困境,是來自於每個人心中那個根深蒂固的性別二元概念,所以某種層面上,這個措施可能還會強化固有的「刻板印象」,反而讓雙性人或跨性別者更難走出歧視。

關於這些正反觀點,志祺七七認為,即使它並沒有辦法在一時之間就馬上消彌歧視,但政府應該要讓每個人民都有選擇自我認同的自由,提供第三性的這個選項,至少可以讓跨性別者或雙性人士在沒有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的時候,還可以持有一張符合現實狀態的身分證件,而不是得屈就於自己的生理性別。「正視差異的存在」雖然無法直接彌平歧視,但可以是第一步。

▲▼今年年初政府也曾打算在「身分證改版」計畫中,取消性別欄或增加第三性的性別註記。(圖/記者知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攝)

▲▼今年年初政府也曾打算在「身分證改版」計畫中,取消性別欄或增加第三性的性別註記。(圖/記者知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攝)

今年年初的時候,政府也曾打算在「身分證改版」計畫中,取消性別欄或增加第三性的性別註記。對於這件事,你的看法又是什麼呢?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3年來首見萊姆病!法國男來台「大腿紅疹」確診 全球疫情創新高

3年來首見萊姆病!法國男來台「大腿紅疹」確診 全球疫情創新高

國內爆3年來首見萊姆病!疾病管制署今(20)日公布境外移入病例,為60多歲法國籍男性,今年5月到10月間返回法國,自述9月中旬在法國被蜱蟲叮咬後,腿部出現紅疹,來台後大腿紅疹情形未改善,12月上旬就醫,經醫師通報採檢驗確診萊姆病,感染地為法國。疾管署也示警,今年全球萊姆病疫情創過去10年來新高,呼籲民眾至野外踏青或前往流行地區時應加強防護措施。

2024年12月20日 13:13

寵物也可用再生醫療!改善關節炎、腎臟病 專家揭3大疾病領域應用

寵物也可用再生醫療!改善關節炎、腎臟病 專家揭3大疾病領域應用

外泌體、幹細胞療法等已經成為全球生技產業發展重點目標,其實這些再生醫療技術也可應用於寵物領域!台大生化科技學系副教授陳彥榮指出,許多動物與臨床試驗顯示外泌體對於疾病有修復效果,許多民眾都關心寵物生病後能得到更好的醫療照顧,尤其是過去比較沒有辦法被治療的疾病,再生醫療是可以期待的方向,例如貓狗常見的關節炎、腎臟疾病甚至免疫性疾病等,建議可與獸醫師討論評估。

2024年12月20日 11:36

2霸凌者調主秘室「挨批煉蠱場」 邱泰源否認:集中管理統籌調派

2霸凌者調主秘室「挨批煉蠱場」 邱泰源否認:集中管理統籌調派

衛福部霸凌案調查結果爭議不斷,民眾黨立委陳昭姿昨日進一步揭露,有2名霸凌案成立者竟都被調到「主秘室」,而主秘則是本次涉及霸凌爭議叫下屬自殺的劉玉娟,怒批三個涉霸凌者聚在一起「請問衛福部是在煉蠱嗎?」衛福部長邱泰源今(20)日否認此事,這兩人是集中管理統籌調派當中,絕對不是、也沒有在主秘室辦公。

2024年12月20日 11:13

「感謝4隻小蜜蜂」花蓮男被蜂螫送醫 竟發現罹心肌梗塞

「感謝4隻小蜜蜂」花蓮男被蜂螫送醫 竟發現罹心肌梗塞

花蓮1名61歲馬先生日前整理家園時遭一般蜜蜂螫,因身體出現不適就醫,沒想到竟發現心肌梗塞。醫師立刻為他進行心導管手術,先後裝設支架、疏通血路,現已重新找回健康。他日前參加心臟病友會時分享道:「感謝那4隻小蜜蜂,感謝門諾醫療團隊!」  

2024年12月20日 10:29

愛吃「1類食物」大腿會變粗! 研究示警:增關節炎風險

愛吃「1類食物」大腿會變粗! 研究示警:增關節炎風險

「超加工食品」早已充斥你我的生活,吃多不只發胖,恐增加各種疾病風險。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在粉專分享研究結果顯示,常吃超加工食品,大腿肌肉上會有更多脂肪堆積,會加重膝關節的負擔,進一步增加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

2024年12月20日 10:02

男人一生「射4000發就沒了」? 醫曝取決4關鍵:太頻繁

男人一生「射4000發就沒了」? 醫曝取決4關鍵:太頻繁

網路上曾瘋傳「男生一生只能射精4000次」、「一生的射精量只能裝滿6瓶可樂」。很多人因此擔心現在打太多,以後沒辦法生小孩,真的這麼可怕?泌尿科醫師戴槐青在粉專發文澄清,男生一輩子的射精量沒有固定限制,其取決於年齡、健康狀況、性活動頻率與個人體質等因素。

2024年12月19日 21:41

人在2年齡慘遇「斷崖式衰老」!醫曝元凶:罹癌風險翻倍

人在2年齡慘遇「斷崖式衰老」!醫曝元凶:罹癌風險翻倍

老化是人體不可逆的生理過程,急診科醫師張適恆引述研究發現,人類在44歲及60歲時容易出現「斷崖式衰老」現象,人體會脫離原來的老化速度、突然加速,導致身體機能在短時間內同時減弱,其中更發現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風險,甚至是死亡率,會翻倍上升。而背後的元凶之一,可能是環境汙染物-塑膠微粒。

2024年12月19日 20:18

4成台灣人都有!「視力散光」恐釀致命車禍 超過50度建議矯正

4成台灣人都有!「視力散光」恐釀致命車禍 超過50度建議矯正

眼睛是靈魂之窗,散光恐成惡視力破口。專家提醒,不少人以為散光不影響生活、習慣就好,但散光患者看東西邊界模糊、變形,釀交通安全等問題,若超過50度,建議諮詢專業意見。

2024年12月19日 18:21

全聯倉儲惡火「滿滿保麗龍」 中市府示警:毒煙恐影響到雲林

全聯倉儲惡火「滿滿保麗龍」 中市府示警:毒煙恐影響到雲林

位於台中市大肚區的全聯大肚廠房新建工程今(19)日下午發生火警,因廠房有許多保麗龍板而大量延燒,已釀多人死傷,現場濃煙直沖天際,場景駭人。環保局表示,除大肚區外,下風處的彰化縣、甚至彰化以南的雲林縣皆可能略受影響。環保局已提醒下風處各縣市相關單位及敏感族群;另大肚區沙田路附近市民朋友,以及北彰化縣的朋友,關閉門窗,如需外出也請配戴口罩。

2024年12月19日 18:16

「5種食材」千萬別冷藏!營養師揭恐怖後果:發霉長菌還可能致癌

「5種食材」千萬別冷藏!營養師揭恐怖後果:發霉長菌還可能致癌

許多人都習慣將剩餘的食物或是為了保鮮,而將食材放到冰箱冷藏,對此,印度臨床營養師桑格維(Jhanvi Sanghvi)建議,有5種食材不應該冷藏,可能會導致食物中毒,還有致癌風險。

2024年12月19日 18:0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