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健明醫師/子宮肌瘤懶人包

▲子宮肌瘤。(圖/問8線上健康諮詢提供)

▲子宮肌瘤。(圖/問8線上健康諮詢提供)

文:韓健明 林口長庚婦產科 主治醫師

子宮肌瘤源自子宮的平滑肌,根據估計,所有婦女一生中約有近三分之一者有子宮肌瘤,是女性骨盆腔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其惡性的機率約只有千分之二,多發生於生育年齡的女性。

子宮肌瘤依照位置分布分為以下幾種:

1.漿膜下(subserous)

2.黏膜下(submucosa)

3.子宮肌膜中(intramural)

4.子宮頸(cervical)或闊韌帶(intraligmentary)

子宮肌瘤的臨床症狀

▲子宮肌瘤的症狀。(圖/問8線上健康諮詢提供)

▲子宮肌瘤的症狀。(圖/問8線上健康諮詢提供)

其症狀和子宮肌瘤的發生位置有關。但其實大部份有子宮肌瘤的女性不會出現症狀,有些人甚至終其一生都不會知道自己有子宮肌瘤。多是進行例行性的超音波檢查時「意外」發現的,而較大的肌瘤可藉由內診時發現變大、變硬、或是外型不規則的子宮。大多數的案例藉由內診或超音波即可確診。

最常見的是肌膜中的肌瘤,當大到一定程度時,骨盆腔會感到壓迫與疼痛。第二常見的是漿膜下的肌瘤,其特色是可以長得很大,可能壓迫到子宮周圍的器官,例如膀胱或直腸,造成頻尿或便秘,有些患者看起來甚至像有孕婦的凸肚。而黏膜下的肌瘤雖然通常不大,卻可使子宮收縮不完全,在經期時無法止血,而導致大量或不規則的子宮出血,甚至痛經。只有極少數,約3%的案例與不孕相關,可能與子宮肌瘤壓迫到輸卵管有關。

子宮肌瘤預防與治療

子宮肌瘤的切確成因,目前醫界仍無答案,僅知雌性激素是子宮肌瘤生長的必要條件。也因此,子宮肌瘤少見於初經前,懷孕時雌性激素分泌增加、以及服用避孕藥會使子宮肌瘤增大。在更年期停經後,大概5-10年的時間會慢慢萎縮。

處理方式需視肌瘤所引發的症狀而定,對於肌瘤大小不大,症狀輕微不影響生活品質者,定期3~6個月回診追蹤觀察即可。針對肌瘤引起的出血或疼痛,可以藉由藥物加以控制。止痛藥可以改善疼痛,口服避孕藥及黃體素,可舒緩經痛和經血過多的症狀,但無法讓腫瘤變小或消失。而荷爾蒙抑制藥物,可降低血中雌性素的濃度,縮小子宮肌瘤的體積,缺點是服用期間可能會出現類似停經的症狀,且在停藥後可能再度復發。另有子宮內避孕器-蜜蕊娜(持續分泌黃體素)、以及自費的恩惜膜可供選擇。

韓健明醫師:對於某些症狀嚴重,藥物控制不理想或無效者,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子宮肌瘤手術治療。(圖/問8線上健康諮詢提供)

▲子宮肌瘤手術治療。(圖/問8線上健康諮詢提供)

手術適應症包括:經常大量出血、合併貧血 ; 子宮肌瘤過大(>5cm)、變大太快,而懷疑是惡性腫瘤者; 出現嚴重的壓迫症狀(例如頻尿、便秘、腎水腫); 或是影響生育(無合併其他不孕問題)等。

如果沒有懷孕計畫者,可以行全子宮切除術,肌瘤就沒有再生的可能; 若仍有懷孕打算者,則可行肌瘤切除術以保留子宮,但約有1/3復發的可能。手術的方法有傳統的開腹手術、經內視鏡切除、或是動脈結紮、放射治療等,還有在下段篇幅會提到的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及海扶刀手術。

手術治療新選擇

自費的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不但兼顧腹腔鏡的優點,精細的機械手臂讓醫師能執行更靈活的動作,且因為傷口小,術後疼痛較少,術後一到兩天即可出院回家,休養一週後多能返回自己的工作崗位。

海扶刀(也是自費),又稱高強聚焦超音波(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從體外將超音波聚焦在體內的子宮肌瘤處,讓焦點區域局部產生高溫,使肌瘤組織壞死,無需劃開皮膚、也無穿刺傷口,是一種新型非侵入性的無創治療。(同場加映:海扶刀治療)

註:林口長庚婦產部特別設立了婦女內視鏡暨微創治療專科,均有提供民眾以上治療選擇。

延伸閱讀

【韓健明醫師】子宮內膜息肉 到底該不該切?

本文為問8 線上健康諮詢提供,原文刊載於此

問8 線上健康諮詢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苗栗縣65歲黃姓老翁,長期飽受便秘所苦,每天都服用強力軟便劑,甚至每隔2~3天就自行灌腸,日前甚至改用更長的管子,把瀉藥送入直腸深處灌腸,沒想到竟突然引發劇痛,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後赫然發現,在直腸上端處有一個巨大的破洞,糞水隨著破洞流進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幸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2025年11月27日 15:04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膝關節疼痛竟是「結核菌」引起!74歲賴先生長期左膝腫痛,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檢查抽取關節液發現非典型細菌感染,安排住院並多科會診,結果竟是「肺外結核感染」引起的骨結核病變。醫師指出,結核菌感染膝關節案例較為少見,因結核菌多半侵犯肺部,侵犯膝關節或脊椎的比例不到一成。

2025年11月27日 14:44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近年,台灣社會晚婚、晚育已成常態,然而高齡生育帶來的不僅是生理條件的下降,也讓愈來愈多夫妻選擇求助於人工生殖療程。但這條「求子之路」常伴隨龐大壓力與不確定性,讓不少夫妻身心俱疲,甚至在療程途中萌生放棄念頭。

2025年11月27日 14:02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高風險手術的醫美診所接受評鑑,但仍有待與醫界團體協商凝聚共識。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27)日強調,評鑑的目的是為了患者好,為病人的安全跟醫療品質,「只要做得好,就不必害怕評鑑」。

2025年11月27日 13:2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