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檢查是以非侵入方式來取得內部組織影像的技術與處理過程。(圖/pixabay)
記者蔡儀潔/綜合報導
我們去醫院看病時常常要做各種影像檢查,例如X光片、CT、超音波等等,不同檢查方法所「偵查」的常用部位也不太一樣,X光主要負責胸部、腹部和骨頭;CT是胸部、頭部、心臟等;超音波則是腹部、心臟、關節等。此外它們也各有優缺點,譬如X光方便快捷,但圖像比較粗燥等等。
▲X光片檢查 。(圖/pixabay)
X光片
X射線的波長範圍在0.01~10 nm之間,我們肉眼是看不到的。當它穿透人體時,人體構造中密度較高的部分,如骨骼,能吸收較多的X光,所以會在感光底片上留下陰影,也就是說,由於人體組織密度的不同,會在感光底片上留下深淺不一的陰影,一般成像只需要幾秒時間。
醫生在就診時,有時候會選擇用X光來進行排除診斷,如果懷疑患者有骨折或肺炎時也會選擇X光,這是最快捷、最便宜的影像檢查。
▲CT檢查。(圖/pixabay)
電腦斷層掃面(Computerized tomography, 簡稱CT)
電腦斷層掃描是一種結合X光與電腦科技的診斷工具,利用電腦將資料組合成身體橫切面的影像,這些橫切面的影像可再進一步重組成精細的3D立體影像。
CT是檢測頭部、胸部、腹部和脊椎的問題的好工具,還可以檢查出肝、肺、胰臟等部位腫瘤的位置和測量大小,對周圍組織的侵犯程度提供重要訊息。利用在創傷的病人身上,電腦斷層可以快速診斷出大腦、肝臟、脾臟、腎臟或其他體內器官的傷害情形。最常用部位是頭部、耳鼻喉、胸腔、腹部、骨盆腔、脊椎、骨關節,但其實幾乎全身各部位都可以檢查。
比起做X光片接受到的辐射剂量,CT检查时接受到的辐射剂量会成倍增长,但並不會有副作用,單一檢查其輻射劑量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所有副作用都來自對顯影劑的過敏,例如輕微過敏、噁心、皮膚癢、皮膚蕁麻疹、呼吸急促等。
▲超音波檢查胎兒 。(圖/維基百科)
超音波(ultrasound)
人類耳朵可聽到的聲波頻率介於20~20,000 Hz之間,因此頻率大於20,000 Hz的聲波稱為「超音波」。超音波在不同的生物組織內前進時,會有相異的速度,當遇到不同的組織界面,會出現明顯的反射,造成信號上的變化,可利用這個變化探測身體內部組織,進而描繪出組織之影像。
超音波比X光片的檢查更為精細,X光檢查只能看到器官的梗概,而超音波可以看到器官的具體細節,但一些細小的血管結構還是無法檢查到。
有些疾病(如膽囊結石、腎積水等)既可以用超音波,也可以用CT來檢查。由於超音波無輻射和價格低廉的特點,醫生會優選超音波來進行輔助診斷。不過這並不是絕對,醫生會跟據病人的病情發展做靈活的選擇。
超音波也是檢查從胎兒發育的輔助手段,譬如四維超聲可以檢查胎兒系統結構,還可以看清長相,讓準爸爸媽媽更近距離地瞭解寶寶。
▲MRI檢查 。(圖/維基百科)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
MRI的原理比較複雜,先將人體置於人為製造的磁場中,人體中的氫原子在磁場中活躍地運動,不同部位的氫原子由運動到最後靜止下來的時間不同,再通過圖像後處理,便有了立體的圖像。
MRI可以用來偵測和診斷心臟疾病、腦血管意外及血管疾病,追蹤腫瘤的情況等。此外,它被廣泛應用在運動相關傷害的診斷上,對近骨骼和骨骼周圍的軟組織,包括韌帶與肌肉,可呈現清晰影像,因此在脊椎及關節問題上,是極具敏感的檢查。
根據檢查項目的不同,MRI檢查的時間一般介於20分鐘至40餘分鐘。由於MRI沒有輻射暴露的危險,因此經常被使用在生殖系統、乳房、骨盆及膀胱病的偵測及診斷上。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