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與愧疚有何不同 當孩子犯錯你的處理方式對嗎?

▲圖/Mamibuy

▲羞恥與愧疚有何不同:當孩子犯錯,你的處理方式對嗎?(圖/Mamibuy)

圖文/Mamibuy

案例

孩子不認真讀書,考試成績欠佳,爸爸罰孩子跪在馬路上,然後路人報警⋯⋯
孩子偷錢被逮,老師給他掛上「我是小偷」的牌子在校園遊行,於是家長提告⋯⋯

女兒頂撞父母,父母罰她剃光頭參加人生第一場畢業典禮⋯⋯
兄弟在百貨公司吵架,母親要他們當場面壁思過,碰巧被同學看見⋯⋯
什麼樣的教養信念會讓父母做出「遊街示眾」的羞辱舉動?還是因為這些父母、師長全無教養理念?

「我付出那麼多,他卻一點都不知感恩,不學好!」
「我勸也勸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他就是教不會!」
「都教了無數次了,孩子還是不聽話!」
說來說去,就是父母招數用盡,孩子卻仍然我行我素,終至親子關係一敗塗地。

有一位爸爸很誠懇地尋求協助:「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做才對?如果有人可以教我,我很願意照著做!」

當然有些家長自覺不足,有些則是連有沒有問題都弄不清楚,只能因循上一代的做法,或者看電視教小孩,或把自己壓抑未解的心理問題在無助的孩子面前拼命宣洩,最後留下滿目瘡痍的關係及結果。

讓孩子產生愧疚感勝於羞恥感

在「嬰幼兒的情緒發展」一文中已經提到科羅拉州大學的實驗,看兩歲孩子如何對同一事件產生不同感受(羞恥感與愧疚感)。
我再簡單將這兩種不同情緒說明如下:
★ 羞恥感注意負面的自我(都是我不好!)→想隱藏,想逃開。
★ 愧疚感注意發生的錯誤(不好的事發生了)→來補救、解決!
★ 這樣解釋後,父母覺得這個差別是不是很重要?→太重要了!因為這將衍生出正負向反應!

3歲妹妹撕破了哥哥的書!
(場景1)
媽媽:「你怎麼亂撕書?真不乖!等一下哥哥回來看你怎麼辦?」
妹妹看到哥哥回來,趕快躲起來,也把書藏起來(我不乖)。→羞恥感

(場景2)
媽媽:「把哥哥的書撕破了,可以怎麼做才好呢?」
妹妹看到哥哥回來:「我把書黏好了,哥哥,對不起。」(我願意彌補)。→愧疚感

所有人都會犯錯,孩子更是從不斷的錯誤中學習。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怎麼做才不會讓孩子產生羞恥感,而是擁有健康的愧疚感,願意去解決與彌補?幫助孩子從犯錯中學到解決方法而不是對自己失望,這可是父母的重要任務呢!

證據會說話

父母應避免讓孩子產生羞恥感受

在許多次的家長課程裡,不少父母表示,最希望孩子長大以後能具有道德感。其實道德感與羞恥、愧疚、自尊、自信等複雜情緒十分相關,一樣在停車場擦撞到他人的車子,有道德感的人會留下連絡方式再離開;有人則逃之夭夭。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就在於心理升起的是勇於面對的愧疚感,還是寧願即刻消失的羞恥感?不可否認的,大人的世界更為複雜,還牽涉到金錢與時間等;不過既然有相當多的家長期待自己的孩子具有道德感,那麼對於這些複雜情緒更要好好處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傳統上一直鼓勵「知恥近乎勇」、「忍辱負重」等,似乎有些人以為羞辱孩子並無不妥,甚至還認為這些都將使孩子愈挫越勇、謙卑向上。但絕大多數的結果卻剛好相反,被羞辱的孩子反而易形成放棄自我、不想面對、恐懼犯錯、粉飾太平、得過且過……等個性特質。

然而,父母真能分清楚愧疚與羞恥嗎?這兩者的界線有那麼分明嗎?其實不然,許多時候這兩種情緒是會一起出現的。可是心理學家坦克尼(June Tangney)認為,父母應盡可能的去了解兩者,不要讓孩子有羞恥的感受,因為一旦升起羞恥的感覺,孩子很容易「見笑轉生氣」,以責怪他人來卸責,或找藉口推託。年幼的孩子一覺得羞恥也很可能會把防禦心轉為攻擊他人(攻擊正是最好的防禦),而造就出經常與他人發生衝突的現象。

犯錯是孩子學習的一個必要過程。錯誤的是行為,而不是他有缺陷。

爸媽還可以這樣做

1.說出事實,勿標籤化孩子
弟弟不小心打破哥哥的杯子……
)「你打破了哥哥的杯子,他可能會傷心。」
(×)「這麼粗心,這是哥哥的耶!」

妹妹把餅乾全部吃完,沒有留給姊姊……
)「你把餅乾吃完了,姊姊可能也會想吃。」
(×)「這麼貪心,一點都沒有留給姊姊!」

2.說出你的感受,勿強加評斷
)「妳弄壞了這麼貴的東西,我覺得很難過。」
(×)「妳弄壞了這麼貴的東西,真是丟臉。」
* * *
)「我感到難過,你把公用的玩具摔壞了。」
(×)「真讓我沒面子,別人家孩子都沒有這樣!」

3.了解孩子,小心用語
每個孩子氣質與敏感度都不同,父母應花時間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些「世代傳承」的「無腦用語」,就讓它們停止輪迴吧!
(×)「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孩子?」
(×)「有一天我會被你逼瘋。」
(×)「早知道不要把你生下來!」
(×)「是不是在嬰兒室抱錯了?」

這種話連大人都成受不了,何況小孩?請改成:
)「我想你一定也不想弄壞哥哥的東西。」
)「我想你大概是一時不小心……」

4.一起解決問題
)「你覺得我們現在可以怎麼解決問題呢?」
)「你有沒有想到什麼好辦法?」
)「我建議……」
5.做孩子的模範。所有人都會犯錯,重點是勇於認錯與怎麼彌補?
)「媽媽忘了把吸塵器收好,害妳跌了一跤,真對不起!有沒有受傷?媽媽拿藥來幫你擦,媽媽下次會記得把吸塵器收好。」
)「爸爸不小心,打翻了妳的牛奶,真對不起!我先擦乾淨,等等再幫你倒一杯。」

情緒教養重點
✔孩子犯錯時,要指出哪裡錯,而不是替孩子貼上壞標籤。
✔錯誤的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羞恥感會讓孩子產生負面的自我,想隱藏、想逃開。
✔愧疚感會讓孩子注意發生的錯誤,想補救、想解決。
✔犯錯是孩子學習的過程,錯誤的是行為,而不是他有缺陷。

教養叮嚀
發現了嗎?要讓孩子願意彌補錯誤,就要對事不對人

【延伸閱讀】
親愛的,你的白目激怒我了!老公最常氣瘋老婆的10句話
  

本文擷取自「小寶貝的情緒教養」作者廖璽璸,由新手父母授權轉載。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媽咪拜-新手爸媽勸敗團》粉絲團;《MamiBuy媽咪拜》官方網站。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郭漢崇化解「排尿障礙」獲國際肯定 「陳偉殷受傷」啟發創新療法

郭漢崇化解「排尿障礙」獲國際肯定 「陳偉殷受傷」啟發創新療法

美國史丹佛大學日前公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台灣知名泌尿科專家、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再次入選。對此,他坦言原本不知有此榜單,並未在意,但後來發現在國內醫師中,他有多年名列前20傑,對於默默耕耘台灣後山已久的他來說,這才感受到珍貴肯定。

2025年10月18日 09:23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雙和醫院在去年通過醫院評鑑,成為台灣最「年輕」醫學中心,而國內知名器官移植專家、一般外科醫師李明哲,也在同年接任院長,如何帶領醫院呈現不同風貌,各界都矚目。他表示,他性子較急,該做的事都想趕快做好,將敦促醫療團隊保有「助人」的心,也希望自已的熱血能感染同仁,一起讓醫界更好。

2025年10月06日 09:23

加熱菸一天就下架 衛福部「沒看包裝」僅審查健康風險

加熱菸一天就下架 衛福部「沒看包裝」僅審查健康風險

有加熱菸業者上市一天,因包裝上未依規定標示尼古丁含量,秒數被下架,引發外界質疑審查是否未看包裝?對此,衛福部次長莊人祥表示,審查內容只有針對健康風險進行審查,不過業者很清楚包裝需要依《菸害防制法》規定,其中就包括尼古丁含量標示都要合乎法規。

2025年10月20日 15:19

「熱浪、寒流」害COPD發病死亡風險倍增 亞洲人更危險

「熱浪、寒流」害COPD發病死亡風險倍增 亞洲人更危險

極端氣候影響下,全球各地天災不斷,民眾的健康也深受威脅。台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極端高溫或低溫都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1.16倍的發病與死亡風險,在極端高溫環境下,女性患者更是高風險群。

2025年10月20日 13:51

研究:高溫烹飪的「焦化」 恐誘發失智與心臟病

研究:高溫烹飪的「焦化」 恐誘發失智與心臟病

美國研究團隊近期曝光一項與日常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的健康風險,認為「你怎麼煮」可能比「你吃什麼」更決定壽命長短。研究指出,高溫烹調引發的化學反應會在食物中產生有害化合物,長期累積恐導致發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失智症。

2025年10月20日 13:23

假日急症中心11月上路 醫師公會提隱憂:人力恐流失到基層

假日急症中心11月上路 醫師公會提隱憂:人力恐流失到基層

衛福部推動的「假日急症中心(UCC)」將於11月上路,衛福部期盼可以解決急診壅塞。但醫師職業工會今直言,UCC會進一步導致目前醫院的正規急重症醫療人員產生相對剝奪感,甚至導致醫療人力進一步流失到基層,主因是UCC提供給醫療人員的津貼相對高,雖然是符合台灣目前的物價指數,卻高於目前正規急重症人力的津貼。

2025年10月20日 12:21

違規加熱菸「一天就下架」 反菸團體讚衛福部強力執法

違規加熱菸「一天就下架」 反菸團體讚衛福部強力執法

跨國菸草公司加熱菸在台上市販售,但未依規定標示尼古丁含量,衛生單位稽查發現後,衛福部第一時間依法要求全面下架。台灣拒菸聯盟今表示,對此表達高度肯定,並贊同應全面檢驗市售加熱菸的尼古丁含量,確保符合限值規定,呼籲政府應持續強力執法以維護國人健康。

2025年10月20日 11:44

研究揭「生病沒食慾」真相 醫:不吃飽反能強化免疫力

研究揭「生病沒食慾」真相 醫:不吃飽反能強化免疫力

生病沒食慾,不是身體壞掉,而是正在「自我修復」。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分享,根據研究, 當人生病、發炎或感染病毒時,身體會暫時降低對葡萄糖的使用,轉而燃燒酮體、乙酸、乳酸等替代燃料,這時不該硬吃,輕微斷食幾餐,會更快速康復。

2025年10月20日 09:31

大腸癌疫苗現曙光 台大聯手史丹佛研究:晚期腫瘤「縮減8成」

大腸癌疫苗現曙光 台大聯手史丹佛研究:晚期腫瘤「縮減8成」

大腸癌嚴重威脅國人健康,但未來可望以疫苗防治。台灣大學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已利用「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打造出大腸癌「預防+治療」雙效疫苗,在動物實驗成功使轉移到肝臟的腫瘤體積、數量下降8成;專家說,研究陸續有正面成果,期許治療型疫苗能儘速進入臨床,預防型疫苗則鎖定更長遠目標。

2025年10月20日 09:03

全台首座客家醫院 聯新國際醫院慶30週年

全台首座客家醫院 聯新國際醫院慶30週年

深耕南桃園30年的聯新國際醫院,19日在桃園會展中心盛大舉辦「2025聯新文化節暨聯新國際醫院30週年同樂會」,邀請同仁及各界人士逾2000人參加。 聯新國際醫院院創辦人張煥禎表示,聯新國際醫院作為全臺首座客家醫院,30週年院慶活動以「聯新藝啟,桃園共好」為主軸,結合藝文展演與醫療精神,呈現多元共榮的文化樣貌。

2025年10月19日 23:57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