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東之旅系列六:來過哥貝克力石陣 你比寶傑更神奇!

▲▼             。(圖/記者傅家慶攝)

▲土耳其的哥貝克力石陣是世界三大石陣遺跡之一,這些石頭經考據距今恐有近一萬五千年。(圖/乘翼吻旅)

圖文/乘翼吻旅

很多人喜歡去復活節島看摩埃像,去英格蘭看巨石陣,但那些都不稀奇!想看更特別的世界巨石遺跡,得看土耳其!土耳其東南部「哥貝克力石陣」(Göbekli Tepe)是西元前一萬兩千年的遺跡,推測出現的時間比埃及金字塔更早八千年,卻是到西元1994年才被一位庫德族牧人發現,揭開這萬年遺跡的身世之謎。

▲▼             。(圖/記者傅家慶攝)

▲土耳其的哥貝克力石陣是世界三大石陣遺跡之一,這些石頭經考據距今恐有近一萬五千年。(圖/乘翼吻旅)

▲▼             。(圖/記者傅家慶攝)

▲土耳其的哥貝克力石陣中,目前僅挖出約45塊完整石塊,推估還有成千上百塊十塊尚未挖出,可望將揭開更多史實。(圖/乘翼吻旅)

▲▼             。(圖/記者傅家慶攝)

▲土耳其的哥貝克力石陣中,目前僅挖出約45塊完整石塊,推估還有成千上百塊十塊尚未挖出,可望將揭開更多史實。(圖/乘翼吻旅)

這座遺跡目前只挖到約45塊石頭,上面都刻有豬、雞、蝦、獅等圖案。估計整座石陣區還有成千上百塊石頭等待挖掘,是世界三大石陣遺跡!,更有人斷定這裡就是聖經中說的「伊甸園」。究竟一萬多年前的人們,為何會在美索不達米亞山上的這區域建立這座神壇?祭壇?考古學家正在土耳其持續揭開歷史謎團!

▲▼             。(圖/記者傅家慶攝)

▲目前由土耳其和國際考古團隊共同考據哥貝克力石陣,揭開人類身世之謎。(圖/乘翼吻旅)

1960年,芝加哥大學及伊斯坦堡大學的考古學家首次來調查,卻認為這只是拜占庭時代留下遺跡。直到1994年,一位庫德族牧羊人發現更多石陣,引發德國考古學會的施密特(Klaus Schmidt)再次探尋,才揭開這秘密。

▲▼             。(圖/記者傅家慶攝)

▲哥貝克力石陣遺跡又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人類文明的最好印證。(圖/乘翼吻旅)

他認為哥貝克力丘是平緩聚攏的小丘,比四周平地高約十五公尺,不像更遠處的陡峭高原,推測幾千年前曾有人在此活動。1995年考古團隊率先掘出第一批約45塊矩形或T字形的巨石,呈圓形排列呈環狀,並發現下方還有好幾百塊待挖掘。後經證實這些遺蹟至少有一萬二千至一萬三千年的歷史,比埃及金字塔還要早八千年出現,是人類至今最早文明遺蹟之一。

▲▼             。(圖/記者傅家慶攝)

▲哥貝克力石陣石塊上的圖案,是目前所要探尋的最重要線索。(圖/乘翼吻旅)

▲▼             。(圖/記者傅家慶攝)

▲哥貝克力石陣石塊上的圖案,是目前所要探尋的最重要線索。(圖/乘翼吻旅)

由於石頭上多半雕刻出豬、鴨、蛇,蝦、獅等圖樣,考古團隊目前推測認為這裡可能是「祭壇」,是有相當數量的獵人群居進而衍生祈禱祭祀,才蓋起這些建物。然後發現光靠狩獵無法養活眾人,進而開始農作。加上這區屬於安那托力亞平原正是世界農業麥種發源地,世界上第一批飼養的豬就是起源於離哥貝克力山丘60哩處,更支持的這項推測。而若真如此,將推翻目前原本認為人類歷史中,是三千年前出現祭祀活動的說法。

▲▼             。(圖/記者傅家慶攝)

▲研究團隊以圍欄保護目前哥貝克力石陣中,已經挖掘到的部分,遊客只能從外圍欣賞。(圖/乘翼吻旅)

▲▼             。(圖/記者傅家慶攝)

▲研究團隊以圍欄保護目前哥貝克力石陣中,已經挖掘到的部分,遊客只能從外圍欣賞。(圖/乘翼吻旅)

因為目前對石陣所知實在太少,讓石陣真正身世更加神秘,更有人甚至斷言這裡就是《聖經》中伊甸園。我們實際參觀,現在土耳其政府已將整區罩頂保護,避免風吹日曬,並圍出參觀動線。當實際看過這些巨石,更會發現去過金字塔一點都不稀奇,來過哥貝克力石陣,你比劉寶傑更神奇!

旅遊的真相與假象,那些部落客寫不出的故事,盡在「乘翼吻旅」。(https://www.facebook.com/乘翼吻旅-252003672127643/?modal=admin_todo_tour)

▲▼             。(圖/記者傅家慶攝)

▲正是因為目前對哥貝克力石陣所知有限,也讓這裡更佳吸引人探尋。(圖/乘翼吻旅)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雙和醫院在去年通過醫院評鑑,成為台灣最「年輕」醫學中心,而國內知名器官移植專家、一般外科醫師李明哲,也在同年接任院長,如何帶領醫院呈現不同風貌,各界都矚目。他表示,他性子較急,該做的事都想趕快做好,將敦促醫療團隊保有「助人」的心,也希望自已的熱血能感染同仁,一起讓醫界更好。

2025年10月06日 09:23

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李明哲在花蓮慈濟醫院全心投入器官捐贈與移植,至今超已近30年,他認為,器捐不只是開刀,而是一場社會運動,重點在於「利他」,而許多人嘴上支持,真正面對器捐的抉擇卻常退縮,台灣社會還需要時間逐漸理解器捐觀念,醫界也該讓過程保有尊重。

2025年10月06日 09:24

長庚醫院領航癌症防治 AI精準篩檢等三大亮點守護全民健康

長庚醫院領航癌症防治 AI精準篩檢等三大亮點守護全民健康

2025長庚醫學週16日起於林口長庚醫院展開,為期4天,首日在「公共議題論壇」癌症防治上,聚焦精準篩檢(AI輔助)、健保給付優化與跨科整合照護三大亮點,匯集產官學研跨界觀點,共同勾勒健康台灣願景。

2025年10月16日 23:34

長庚醫院領航癌症防治 AI精準篩檢+整合照護推動「健康台灣」

長庚醫院領航癌症防治 AI精準篩檢+整合照護推動「健康台灣」

「2025長庚醫學週」今(16)日起展開為期4天活動,首日公共議題論壇聚焦精準篩檢(AI輔助)、健保給付優化與跨科整合照護三大亮點,匯集產官學研跨界觀點,共同勾勒「健康台灣」願景。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強調,癌症是國人健康的最大威脅,長庚不僅要在醫療技術上領先,更要在公共政策與健康促進上扮演領導者,長庚將持續推動 AI 精準篩檢與整合照護,攜手政府與社會,共同守護全民健康。

2025年10月16日 18:31

花蓮善款破12億 弱勢家庭「每月補助3萬元」一次發12個月

花蓮善款破12億 弱勢家庭「每月補助3萬元」一次發12個月

9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發生迄今已20日,迄今募得款項超過12億元。賑災基金會今也公布生活補助方案,分為弱勢家庭及因災傷亡者之家屬,弱勢家庭每戶每月補助3萬元,因災傷亡之家屬依照條件每人每月最2.5萬元,每戶每月提供生活補助3萬元。

2025年10月16日 17:55

熬到3點才睡!48歲男腦中風右側癱 「電擊腦袋」1個月後能走了

熬到3點才睡!48歲男腦中風右側癱 「電擊腦袋」1個月後能走了

高雄一名48歲謝姓上班族,下班後喜歡東摸西摸,每天都熬夜到凌晨2、3點才肯睡覺,今年6月在上班時間突然右側肢體癱軟、臉歪嘴斜口水流不停,被同時送往醫院就診,檢查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謝先生住院時間都仰賴他人照顧,轉入復健部病房後,經醫師評估接受重複經顱磁刺激並搭配職類復健,1個月內已能行走,並獨立完成大部分日常活動。

2025年10月16日 17:15

假日急症中心11/2上路 選定「六都14地點」收治5類患者

假日急症中心11/2上路 選定「六都14地點」收治5類患者

為緩解急診壅塞,衛福部仿照日本開設「假日急症中心(UCC)」專門處理輕症病人,健保署今(16)日表示,UCC確定11月2日試行上路,目前六都已經有14個地點申請,規劃只有週日與國定假日開診,看診時間從上午8點到凌晨12點。根據就醫指引,包含發燒、簡單傷口等5類情況的患者,可以先到UCC就醫處置,不用到大醫院耗時等待,部分負擔花費最多可省下600元。

2025年10月16日 16:07

不能只靠「煮飯少加水」!農糧署揭3招飲食法控血糖

不能只靠「煮飯少加水」!農糧署揭3招飲食法控血糖

控制血糖,不只是「煮飯少加水」!農糧署指出,煮飯減少加水量雖可影響升糖指數,但無法單靠此法控糖,真正關鍵在於升糖負荷與整體飲食結構。尤其均衡攝取蛋白質、蔬菜與主食;控制份量,少量多樣攝取;搭配雜糧、糙米或冷飯,才能穩定血糖、維持健康。

2025年10月16日 15:40

假日急症中心11月試辦 醫界籲設「排班、津貼」機制

假日急症中心11月試辦 醫界籲設「排班、津貼」機制

為紓解急診壅塞,健保署將推動「假日急症中心」(Urgent Care Center, UCC)試辦計畫,協助分流輕症患者。對此,醫界認為,基層診所醫師本就承受長時間門診與人力短缺壓力,若假日再加入輪班,恐形成「假日負擔再分配」的問題,健保署應同步建立合理的津貼補償機制與彈性排班制度。

2025年10月16日 15:28

醫師曝乳癌治療趨勢 慢性病化、與病共存不是夢

醫師曝乳癌治療趨勢 慢性病化、與病共存不是夢

50歲的惠惠(化名)笑著說出這句話,語氣輕柔卻篤定。誰能想到,眼前這位頂著俐落短髮、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女子,兩年間先後挺過乳癌與腦轉移,如今仍背起行囊,踏上環遊世界的旅程,用愛與勇氣陪自己走完每一段路。

2025年10月16日 15:0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