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孤獨就像覺得肚子餓? 孤獨到底是什麼呢?



圖文/
志祺七七

每次放假時,Instagram裡總是充斥著大家跟家人、朋友、情人出遊的照片。
但對於沒有邀約的人來說,是不是覺得有一點點的寂寞呢?

又或許你明明就有跟一群朋友約出去玩,卻還是隱隱約約地覺得自己無法融入大家。如果你有過這些感覺的話,這都是「孤獨感」所造成的噢!

「孤獨」通常是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因為覺得自己跟外界失去了連結,而產生焦慮或不舒服的情緒。但實際上不是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會感到孤獨,有時候就算你與很多人相處,可是因為你覺得自己跟大家都格格不入,所以還是會感覺到強烈的孤獨感。

這種認為自己無法融入他人而感受到不愉快,或痛苦的時候,我們就稱它叫做「孤獨」。

▲▼社交技能或者交友圈有多大,都和是否「孤獨」沒有正相關。(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社交技能或者交友圈有多大,都和是否「孤獨」沒有正相關。(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根據研究指出,無論你擁有多少的社交技能或者你的交友圈有多大,都跟你會不會感到「孤獨」沒有正相關。所以無論你「總是一個人」或「總是一群人」,都有可能覺得孤獨。

人會感覺到孤獨,就是大腦要激勵你「尋求社會連結」。

這是因為在人的原始生活型態中,狩獵、生兒育女、抵擋野獸侵襲,這些讓人能夠活下去的基本條件都不可能獨自完成。

因此認知神經科學家卡喬波認為,在演化的過程中,人的大腦讓你有這種「社交痛苦」來確保你停止做出讓自己孤立的行為。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也發現這種痛苦,來自於大腦中被稱為「中縫背核區域」的神經元,以往這塊區域因為跟憂鬱症相關而聞名。

人類正是因為被孤立就會感到社交痛苦的這種機制,才能在數萬年來得以互相連結、合作,然後創造出現在的社會。但到了數萬年後,卻變成了多數現代人的困擾。

在越來越便利、忙碌的生活中,大家跟朋友相處的時間被大幅犧牲,能夠討論內心感受或是重大事情的對象也變少了。這都會讓孤獨感變得越來越嚴重。

很多人在成年之後,能夠講心裡話的知己可能只剩下一個,而且常常就是自己的伴侶,這也提高了喪偶之後帶來嚴重孤獨感的風險,以及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我們在長期感到孤獨但卻無法改善的時候,常常會建立起防衛機制,開始在各個地方感到危險及敵意,也對於社交相關的訊息更加敏感,卻常常負面解讀。

然後更進一步的,因為怕別人的不接受或拒絕自己,拒絕接觸人群,甚至舊朋友也漸漸得不再聯絡。這一切都會陷入惡性循環,讓孤獨感越來越嚴重,甚至可能變成憂鬱症。

▲▼美國的研究提供了三種方法,有助於降低孤獨感。(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美國的研究提供了三種方法,有助於降低孤獨感。(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但我們對於「孤獨感」並不是束手無策,美國的研究提供了三種方法,有助於降低孤獨感。第一個是「增強社會支持」:不要害怕跟別人建立關係,多多跟朋友還有親人聯絡,讓自己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愛、且有價值的。

第二個是「增加社會互動」:可以參加跟自己相同宗教或相同興趣的團體,增加與別人互動跟連結的機會。

第三個是「糾正錯誤的社會認知」:注意自己跟別人互動的實際內容是什麼?而你又是如何解讀這些互動的?有沒有可能過度解讀了別人的行為跟意思?

並且研究結果顯示,其中最有效的就是「糾正錯誤的社會認知」。就像之前提到的,我們常常在面對孤獨感的時候,是先建立防衛機制,這會導致我們常常錯誤解讀別人的行為。

所以第一步,希望飽受孤獨感所苦的大家,可以先告訴自己,孤獨感本來就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先接受它之後,再來檢查自己是不是常常會過度專注於跟他人的負面互動,或是自己可能常常會負面解讀別人的行為。

這些嘗試可能不會帶來立即的改善,但試著打開一點點自己的內心,也接納更多的人,有時候可能不只是幫助到自己,也可以幫助到跟你一樣飽受孤獨感困擾的人。

物質社會的快速變遷讓我們的生活型態都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但生理機制卻沒有這麼容易改變。所以了解這個生理機制,然後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或許我們就有可能跟孤獨當好朋友,進而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孤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每個人都有感受到孤獨的時刻。

▲▼若情緒已影響生活,請尋求專業協助。(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若情緒已影響生活,請尋求專業協助。(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最後,如果這個情緒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你的生活,尋求專業的協助絕對不需要感到害羞,因為願意尋求協助本身就是一種勇氣的展現。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住院不易、照護人力吃緊成為醫療難題。對此,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指出,該院引領推動「急性在宅醫療」(HaH),病人可在家完成住院療程,至今已成功執行逾110例,在全台名列前茅;面對快速老化趨勢,國內應儘速研議擴大HaH適用範圍,方可打造永續的高齡照護體系。

2025年07月27日 09:23

睡滿8小時也沒用!研究揭女性「這睡法」死亡率暴增至78%

睡滿8小時也沒用!研究揭女性「這睡法」死亡率暴增至78%

南韓最新一項長期研究指出,光是「睡滿時間」並不足以確保健康,若睡眠時間缺乏規律,即使每天睡7至8小時,仍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過早死亡的風險。研究更發現,女性若在長時間睡眠的同時作息不規律,死亡風險甚至比一般人高出近八成。

2025年08月25日 19:00

今年爆首例本土登革熱 高雄「社區群聚」4人感染

今年爆首例本土登革熱 高雄「社區群聚」4人感染

疾管署今(25)日公布國內首例登革熱本土病例,為一起社區群聚疫情,共計4例確定病例,均居住於高雄市鼓山區,高雄市除了指標個案外,其他3例含同住2人、鄰居1人,均為衛生局主動擴採檢出。

2025年08月25日 17:43

最常見心律不整 醫示警「心房顫動」5症狀:危險性常被低估

最常見心律不整 醫示警「心房顫動」5症狀:危險性常被低估

根據統計,全台約有2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其中65歲以上族群平均每20人就有1人罹病。一名80歲的李伯伯因居住在山上,每天必須爬上107階樓梯,常常走到一半就因心悸、胸悶而氣喘吁吁,不得不停下來休息,甚至連搬個花盆、修理家裡的小東西,也可能突然發作,讓他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2025年08月25日 16:27

女友突染菜花!爆哭喊冤「都是公司廁所」 他退伍1個月崩潰了

女友突染菜花!爆哭喊冤「都是公司廁所」 他退伍1個月崩潰了

一名男網友昨(24)日在PTT發文,透露他今年3月退伍後,只隔1個月,女友突然被診斷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即為俗稱「菜花」的,讓他陷入天人交戰,崩潰直呼「該果斷放生嗎?但我真的很愛她。」

2025年08月25日 15:52

網購第一泡菜「冷藏用常溫送、標示不實」 遭重罰38萬

網購第一泡菜「冷藏用常溫送、標示不實」 遭重罰38萬

衛福部食藥署今公布醃漬蔬菜製造業稽查專案結果,其中號稱「網購第一泡菜品牌」的知名產品「協發行泡菜」遭查獲「以常溫運送冷藏食品」、「3項產品被發現成分標示不實」,遭罰38萬元。

2025年08月25日 15:24

檢查照出「一串珍珠項鍊」是2、30顆肺結節!醫曝真相:安啦

檢查照出「一串珍珠項鍊」是2、30顆肺結節!醫曝真相:安啦

一名60歲患者日前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時,竟在肺部發現多達2、30顆結節,畫面猶如珍珠項鍊;不過,胸腔科名醫蘇一峰表示,這種情況不用太擔心,「這是常見肺結核和有些特殊病毒感染後,痊癒的疤痕。」

2025年08月25日 14:50

生物年齡倒轉11歲! 專家曝「長壽3習慣」每天必吃維生素D

生物年齡倒轉11歲! 專家曝「長壽3習慣」每天必吃維生素D

美國老化醫學教授、肥胖症專家洪克特(Kurt Hong)透過生物年齡檢測發現,現年52歲的他生物年齡僅有41歲,成功逆轉11年歲月痕跡。這名3寶爸沒有任何慢性疾病,身體狀況媲美年輕人,並將他的成功秘訣歸功於3大日常習慣。

2025年08月25日 14:05

餐具藏毒!譚敦慈:人人腦裡一支塑膠湯匙 增失智風險

餐具藏毒!譚敦慈:人人腦裡一支塑膠湯匙 增失智風險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筷」功不夠好,就靠竹筷來幫忙!雖然華人社會使用筷子是必備技能,但不少家庭還是習慣使用木筷或竹筷,認為摩擦力大、容易夾起食物,但卻忽略了這類餐具,受潮發霉後暗藏的致命風險。中國就曾有多起案例,家庭因長期使用發霉筷子,全家人相繼罹患肝癌,而元凶正是筷子上滋生的黃麴毒素。此外像是常常使用塑膠容器餐具,也可能導致塑膠微粒在腦部沉積,提升失智風險,不可不慎!「無毒教母」譚敦慈受訪時就指出,大家針對每天要接觸食物的器皿如筷子和餐具,都應該慎重選擇材質。

2025年08月25日 11:50

常見堅果PK「抗發炎力」 醫:核桃冠軍、花生墊底

常見堅果PK「抗發炎力」 醫:核桃冠軍、花生墊底

堅果常被視為健康零食,但抗發炎能力其實差很大。東森栢馥森心林診所許嘉珊醫師在臉書分享,不同堅果的Omega脂肪酸比例與維生素含量,與身體發炎反應息息相關,聰明挑選才能有效吃出保護力,而核桃是公認的「抗發炎冠軍」,夏威夷豆也不錯,許多人愛吃的花生則墊底。

2025年08月25日 11:27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