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孤獨就像覺得肚子餓? 孤獨到底是什麼呢?



圖文/
志祺七七

每次放假時,Instagram裡總是充斥著大家跟家人、朋友、情人出遊的照片。
但對於沒有邀約的人來說,是不是覺得有一點點的寂寞呢?

又或許你明明就有跟一群朋友約出去玩,卻還是隱隱約約地覺得自己無法融入大家。如果你有過這些感覺的話,這都是「孤獨感」所造成的噢!

「孤獨」通常是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因為覺得自己跟外界失去了連結,而產生焦慮或不舒服的情緒。但實際上不是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會感到孤獨,有時候就算你與很多人相處,可是因為你覺得自己跟大家都格格不入,所以還是會感覺到強烈的孤獨感。

這種認為自己無法融入他人而感受到不愉快,或痛苦的時候,我們就稱它叫做「孤獨」。

▲▼社交技能或者交友圈有多大,都和是否「孤獨」沒有正相關。(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社交技能或者交友圈有多大,都和是否「孤獨」沒有正相關。(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根據研究指出,無論你擁有多少的社交技能或者你的交友圈有多大,都跟你會不會感到「孤獨」沒有正相關。所以無論你「總是一個人」或「總是一群人」,都有可能覺得孤獨。

人會感覺到孤獨,就是大腦要激勵你「尋求社會連結」。

這是因為在人的原始生活型態中,狩獵、生兒育女、抵擋野獸侵襲,這些讓人能夠活下去的基本條件都不可能獨自完成。

因此認知神經科學家卡喬波認為,在演化的過程中,人的大腦讓你有這種「社交痛苦」來確保你停止做出讓自己孤立的行為。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也發現這種痛苦,來自於大腦中被稱為「中縫背核區域」的神經元,以往這塊區域因為跟憂鬱症相關而聞名。

人類正是因為被孤立就會感到社交痛苦的這種機制,才能在數萬年來得以互相連結、合作,然後創造出現在的社會。但到了數萬年後,卻變成了多數現代人的困擾。

在越來越便利、忙碌的生活中,大家跟朋友相處的時間被大幅犧牲,能夠討論內心感受或是重大事情的對象也變少了。這都會讓孤獨感變得越來越嚴重。

很多人在成年之後,能夠講心裡話的知己可能只剩下一個,而且常常就是自己的伴侶,這也提高了喪偶之後帶來嚴重孤獨感的風險,以及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我們在長期感到孤獨但卻無法改善的時候,常常會建立起防衛機制,開始在各個地方感到危險及敵意,也對於社交相關的訊息更加敏感,卻常常負面解讀。

然後更進一步的,因為怕別人的不接受或拒絕自己,拒絕接觸人群,甚至舊朋友也漸漸得不再聯絡。這一切都會陷入惡性循環,讓孤獨感越來越嚴重,甚至可能變成憂鬱症。

▲▼美國的研究提供了三種方法,有助於降低孤獨感。(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美國的研究提供了三種方法,有助於降低孤獨感。(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但我們對於「孤獨感」並不是束手無策,美國的研究提供了三種方法,有助於降低孤獨感。第一個是「增強社會支持」:不要害怕跟別人建立關係,多多跟朋友還有親人聯絡,讓自己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愛、且有價值的。

第二個是「增加社會互動」:可以參加跟自己相同宗教或相同興趣的團體,增加與別人互動跟連結的機會。

第三個是「糾正錯誤的社會認知」:注意自己跟別人互動的實際內容是什麼?而你又是如何解讀這些互動的?有沒有可能過度解讀了別人的行為跟意思?

並且研究結果顯示,其中最有效的就是「糾正錯誤的社會認知」。就像之前提到的,我們常常在面對孤獨感的時候,是先建立防衛機制,這會導致我們常常錯誤解讀別人的行為。

所以第一步,希望飽受孤獨感所苦的大家,可以先告訴自己,孤獨感本來就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先接受它之後,再來檢查自己是不是常常會過度專注於跟他人的負面互動,或是自己可能常常會負面解讀別人的行為。

這些嘗試可能不會帶來立即的改善,但試著打開一點點自己的內心,也接納更多的人,有時候可能不只是幫助到自己,也可以幫助到跟你一樣飽受孤獨感困擾的人。

物質社會的快速變遷讓我們的生活型態都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但生理機制卻沒有這麼容易改變。所以了解這個生理機制,然後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或許我們就有可能跟孤獨當好朋友,進而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孤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每個人都有感受到孤獨的時刻。

▲▼若情緒已影響生活,請尋求專業協助。(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若情緒已影響生活,請尋求專業協助。(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最後,如果這個情緒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你的生活,尋求專業的協助絕對不需要感到害羞,因為願意尋求協助本身就是一種勇氣的展現。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東森栢馥」今開幕!王令麟親身推薦:不像醫院的健康服務中心

「東森栢馥」今開幕!王令麟親身推薦:不像醫院的健康服務中心

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6)日隆重開幕,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親自參與盛大開幕活動。總裁王令麟致詞時指出,東森栢馥就是高品質生活的私人會館,不只有健康檢查,5樓還有美容、美麗服務的會館,去年11月已經開幕,正式把「AI美麗健健康」整合起來,主打AI智慧美容與精緻醫美。

2025年06月26日 15:26

「冠狀動脈」疾病會要命!名醫黃瑞仁示警「7大高危險群」

「冠狀動脈」疾病會要命!名醫黃瑞仁示警「7大高危險群」

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6)日隆重開幕,同時舉辦第7場東森新聞健康雲的大師健康講堂活動,本次邀請到國內心臟內科權威、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瑞仁擔任主講人。黃瑞仁在講座中分享「冠狀動脈疾病」衛教資訊,並列出7大高危險群,呼籲民眾要定期健檢。

2025年06月26日 17:48

男自述「沒有症狀」確診食道癌末期 一句話讓醫差點當場吐血

男自述「沒有症狀」確診食道癌末期 一句話讓醫差點當場吐血

一名50歲男子日前因無法進食前往門診就醫,初診即被診斷為食道癌第四期。主治醫師廖繼鼎指出,該名病患自述「沒有症狀」,卻坦言近一兩個月來幾乎只能喝流質食物,無法正常進食,顯示民眾對身體異狀的警覺性仍偏低。

2025年07月02日 18:52

45歲退伍軍官膝傷上下樓梯成困難 半月軟骨移植重拾運動人生

45歲退伍軍官膝傷上下樓梯成困難 半月軟骨移植重拾運動人生

45歲退伍軍官曹先生是運動狂熱者,卻因前十字韌帶斷裂,輾轉各大醫學中心多次手術,半月軟骨已嚴重耗損、喪失原有的關節緩衝功能,連日常上下樓梯都成為折磨。所幸他接受半月軟骨移植手術搭配物理治療、運動訓練,不僅重拾健康、順利重返工作崗位,更於術後半年開始慢跑,成功避免過早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命運,重啟熱血運動人生。

2025年07月02日 18:40

睡前總是嘴饞?專家揭5招破解「宵夜誘惑」從飲食、情緒到習慣層層解析

睡前總是嘴饞?專家揭5招破解「宵夜誘惑」從飲食、情緒到習慣層層解析

深夜時分,肚子突然咕嚕作響,一包餅乾、幾塊巧克力瞬間下肚……,吃的當下彷彿獲得慰藉,吃完卻忍不住懊悔:「剛剛是不是又吃太多了?」這類「深夜食癮」的情境,幾乎成了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25年07月02日 17:43

走路很簡單?專家盤點7大常見錯誤走法 越走越累還會傷身

走路很簡單?專家盤點7大常見錯誤走法 越走越累還會傷身

「走路」這項最簡單的運動,不需要特別學習或器材,每個人都能本能地動起來,也是許多人日常維持健康的方式之一。然而,多位健走與競走教練提醒,錯誤的走路姿勢不只會削弱運動效果,時間一久,還可能對關節和肌肉造成負擔,導致痠痛甚至運動傷害。以下整理專家點名的7大常見錯誤與修正建議,幫助你走得更健康安全、效率加倍。

2025年07月02日 17:34

北榮研發AI揪「思覺失調症」準確率逾9成 獲愛迪生金獎

北榮研發AI揪「思覺失調症」準確率逾9成 獲愛迪生金獎

思覺失調症評估有重大進展!北榮精神醫學部楊智傑教授團隊,應用最尖端的醫療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出「智慧腦影像平台」,輔助評估思覺失調症,準確率高達91.7%。北榮表示,該平台突破傳統仰賴臨床症狀觀察的限制,提供客觀的生物學指標。

2025年07月02日 17:27

藥師團體揭「國防醫藥學系招生暴增」 批政府破壞人力市場平衡

藥師團體揭「國防醫藥學系招生暴增」 批政府破壞人力市場平衡

醫學系招生員額爭議才剛落幕,藥師團體今(2)日怒批,國防醫學院藥學系114學年度招生名額大幅增至28人,和12年前相比暴增近3倍,卻未見教育部減招其他藥學校系名額。根據國衛院評估,國內不缺乏藥師人力,反而可能有過剩疑慮,教育部、衛福部與國防部應立刻通盤檢討藥學生名額分配機制,檢視各校招生配額,避免不當增額破壞藥師人力市場平衡。

2025年07月02日 16:51

雲林今年首例日本腦炎!北港60歲男無旅遊史 住家附近有豬舍

雲林今年首例日本腦炎!北港60歲男無旅遊史 住家附近有豬舍

雲林縣出現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確診個案,為北港鎮一名60多歲男子,近期無出國或外縣市旅遊紀錄,活動範圍主要集中於住家附近。雲林縣衛生局已緊急展開疫調及防疫作業,呼籲民眾務必落實防蚊措施,並確認家中孩童是否已完成接種疫苗,成人若進出高風險場域,也應考慮自費接種疫苗。

2025年07月02日 16:41

東西堆滿家不是懶!日研究揭捨不得丟的心理關卡 實用整理技巧一次看

東西堆滿家不是懶!日研究揭捨不得丟的心理關卡 實用整理技巧一次看

根據日本《Saison生活研究》的報導,看似簡單的「丟東西」行為,其實藏著難以跨越的心理關卡,報導指出,許多無法丟棄物品的人,往往因為情感依附、回憶牽絆,甚至對未來的焦慮而囤積不必要的物品,本篇也整理出幾種常見心理特徵與實用整理技巧。

2025年07月02日 15:07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