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孤獨就像覺得肚子餓? 孤獨到底是什麼呢?



圖文/
志祺七七

每次放假時,Instagram裡總是充斥著大家跟家人、朋友、情人出遊的照片。
但對於沒有邀約的人來說,是不是覺得有一點點的寂寞呢?

又或許你明明就有跟一群朋友約出去玩,卻還是隱隱約約地覺得自己無法融入大家。如果你有過這些感覺的話,這都是「孤獨感」所造成的噢!

「孤獨」通常是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因為覺得自己跟外界失去了連結,而產生焦慮或不舒服的情緒。但實際上不是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會感到孤獨,有時候就算你與很多人相處,可是因為你覺得自己跟大家都格格不入,所以還是會感覺到強烈的孤獨感。

這種認為自己無法融入他人而感受到不愉快,或痛苦的時候,我們就稱它叫做「孤獨」。

▲▼社交技能或者交友圈有多大,都和是否「孤獨」沒有正相關。(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社交技能或者交友圈有多大,都和是否「孤獨」沒有正相關。(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根據研究指出,無論你擁有多少的社交技能或者你的交友圈有多大,都跟你會不會感到「孤獨」沒有正相關。所以無論你「總是一個人」或「總是一群人」,都有可能覺得孤獨。

人會感覺到孤獨,就是大腦要激勵你「尋求社會連結」。

這是因為在人的原始生活型態中,狩獵、生兒育女、抵擋野獸侵襲,這些讓人能夠活下去的基本條件都不可能獨自完成。

因此認知神經科學家卡喬波認為,在演化的過程中,人的大腦讓你有這種「社交痛苦」來確保你停止做出讓自己孤立的行為。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也發現這種痛苦,來自於大腦中被稱為「中縫背核區域」的神經元,以往這塊區域因為跟憂鬱症相關而聞名。

人類正是因為被孤立就會感到社交痛苦的這種機制,才能在數萬年來得以互相連結、合作,然後創造出現在的社會。但到了數萬年後,卻變成了多數現代人的困擾。

在越來越便利、忙碌的生活中,大家跟朋友相處的時間被大幅犧牲,能夠討論內心感受或是重大事情的對象也變少了。這都會讓孤獨感變得越來越嚴重。

很多人在成年之後,能夠講心裡話的知己可能只剩下一個,而且常常就是自己的伴侶,這也提高了喪偶之後帶來嚴重孤獨感的風險,以及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我們在長期感到孤獨但卻無法改善的時候,常常會建立起防衛機制,開始在各個地方感到危險及敵意,也對於社交相關的訊息更加敏感,卻常常負面解讀。

然後更進一步的,因為怕別人的不接受或拒絕自己,拒絕接觸人群,甚至舊朋友也漸漸得不再聯絡。這一切都會陷入惡性循環,讓孤獨感越來越嚴重,甚至可能變成憂鬱症。

▲▼美國的研究提供了三種方法,有助於降低孤獨感。(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美國的研究提供了三種方法,有助於降低孤獨感。(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但我們對於「孤獨感」並不是束手無策,美國的研究提供了三種方法,有助於降低孤獨感。第一個是「增強社會支持」:不要害怕跟別人建立關係,多多跟朋友還有親人聯絡,讓自己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愛、且有價值的。

第二個是「增加社會互動」:可以參加跟自己相同宗教或相同興趣的團體,增加與別人互動跟連結的機會。

第三個是「糾正錯誤的社會認知」:注意自己跟別人互動的實際內容是什麼?而你又是如何解讀這些互動的?有沒有可能過度解讀了別人的行為跟意思?

並且研究結果顯示,其中最有效的就是「糾正錯誤的社會認知」。就像之前提到的,我們常常在面對孤獨感的時候,是先建立防衛機制,這會導致我們常常錯誤解讀別人的行為。

所以第一步,希望飽受孤獨感所苦的大家,可以先告訴自己,孤獨感本來就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先接受它之後,再來檢查自己是不是常常會過度專注於跟他人的負面互動,或是自己可能常常會負面解讀別人的行為。

這些嘗試可能不會帶來立即的改善,但試著打開一點點自己的內心,也接納更多的人,有時候可能不只是幫助到自己,也可以幫助到跟你一樣飽受孤獨感困擾的人。

物質社會的快速變遷讓我們的生活型態都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但生理機制卻沒有這麼容易改變。所以了解這個生理機制,然後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或許我們就有可能跟孤獨當好朋友,進而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孤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每個人都有感受到孤獨的時刻。

▲▼若情緒已影響生活,請尋求專業協助。(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若情緒已影響生活,請尋求專業協助。(圖/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最後,如果這個情緒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你的生活,尋求專業的協助絕對不需要感到害羞,因為願意尋求協助本身就是一種勇氣的展現。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今(26日)下午將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小鹿亂撞: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特別邀請國內心臟醫學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名譽院長陳適安醫師擔任主講人,與東森VIP會員分享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相關知識,幫助大眾了解如何維護心臟健康,《ETtoday健康雲》也將直播講座精彩內容。

2025年03月26日 09:03

台北榮總下月開會「不能嚐甜頭了」 咖啡不給糖

台北榮總下月開會「不能嚐甜頭了」 咖啡不給糖

「2025年健康台灣全國論壇」今再台北榮總舉行,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指出,台灣將在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為響應健康台灣,院內這個月後,所以有會議都「不能嚐到甜頭」,以後都不會提供甜點、咖啡也不會提供糖包。

2025年04月27日 15:02

10大死因一半和三高有關!國健署列3習慣:年輕人別輕忽

10大死因一半和三高有關!國健署列3習慣:年輕人別輕忽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五項與三高有關。國健署提醒,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三高比例高達五成,但年輕人也不可輕忽,長期吸菸、飲酒或嚼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增加三高和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2025年04月27日 13:00

12歲童突劇烈頭痛!醫揪出「動靜脈畸形」示警4症狀快就醫

12歲童突劇烈頭痛!醫揪出「動靜脈畸形」示警4症狀快就醫

一名12歲男孩在吃完早餐後突然出現劇烈的雙側頭痛和前額頭痛,並伴隨2次嘔吐,緊急服用普拿疼後,劇烈頭痛仍未消失,於是送至急診就醫。檢查竟發現是「動靜脈畸形」造成腦內出血。醫師提醒,腦動靜脈畸形就是體內的不定時炸彈,若發現孩子有「不尋常的頭痛、言語不清、肢體無力、昏睡異常」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2025年04月27日 11:31

「厚鬆餅堡」碳水比滿福堡高!營養師曝麥當勞早餐熱量排行

「厚鬆餅堡」碳水比滿福堡高!營養師曝麥當勞早餐熱量排行

麥當勞「厚鬆餅堡」回歸,鹹甜鹹甜的味道受到不少民眾喜愛,但營養師提醒,厚鬆餅堡的碳水量比滿福堡高約1.5倍,而且厚鬆餅堡的鈉含量破千毫克。她也列出麥當勞早餐熱量排行榜,熱量最高的是雞塊鬆餅大早餐,而漢堡類早餐碳水排行榜是焙果堡>厚鬆餅堡>滿福堡。

2025年04月27日 10:45

春夏換季膚況差「脫皮、過敏」問題狂冒 護理師揭保養急救3關鍵

春夏換季膚況差「脫皮、過敏」問題狂冒 護理師揭保養急救3關鍵

春末夏初季節轉換之時,由於氣候變化、早晚溫差大、濕度不穩,正是肌膚最容易問題的時候。護理師指出,這時間往往會有乾燥、脫皮、過敏等問題,甚至會讓肌膚顯得乾荒、粗糙與老化現象。提醒民眾,春夏紫外線穿透力比冬季高,即便陰天也要注意防曬,如果膚況不穩,建議可以遵循3大解法來緩解狀況。

2025年04月27日 09:29

維持現狀=開始退步 日本暢銷禪師作家:對抗改變只會陷入痛苦

維持現狀=開始退步 日本暢銷禪師作家:對抗改變只會陷入痛苦

「變化」有對自己而言負面的變化,也會有正向的變化。如果只注意到負面的變化,害怕變化,就會錯過正向的變化。既然變化一定會出現,那就努力追求正向的變化,人生一定會更快樂。有一句話說,「維持現狀就是退步的開始」。

2025年04月27日 07:22

醫投書指新冠死亡率58.2% 衛福部數據反擊:將去函國際期刊澄清

醫投書指新冠死亡率58.2% 衛福部數據反擊:將去函國際期刊澄清

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刊出一篇來自台灣醫事人員的投書,文章提及台灣健保體系瀕臨全面崩潰,引發醫界熱議。衛福部長邱泰源今(26)日晚間受訪強調,面對外界批評,衛福部一向虛心檢討,但此篇投書內容多處錯誤,不僅讓國際誤會,也打擊一線醫護士氣,衛福部將正式向刺胳針提出回應與澄清。

2025年04月26日 19:27

台醫投書「健保崩壞」登國際期刊 台大院長不認同:數據錯誤百出

台醫投書「健保崩壞」登國際期刊 台大院長不認同:數據錯誤百出

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刺胳針」刊出一篇來自台灣醫事人員的投書,文章提及台灣健保體系瀕臨全面崩潰,急診壅塞、新冠疫情期間住院死亡率高、低薪過勞等,甚至出現最大規模的護理師離職潮,內容引發醫界議論。不過,知名重症醫陳志金認為文章有誤導之嫌,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也表示數據錯誤百出。

2025年04月26日 17:02

30多歲OL下背痛只能站著上班!重訓增肌力仍無效 中醫3招改善

30多歲OL下背痛只能站著上班!重訓增肌力仍無效 中醫3招改善

一名30多歲女性上班族,下背痛嚴重只能站著上班,每天都要吃止痛藥,雖嘗試復健等多種治療效果有限,甚至想藉由重訓鍛鍊肌力,練到硬舉可達1百公斤仍無法改善,輾轉尋求到中醫協助。醫師分析,患者下背痛並非單純因重訓或椎間盤問題引起,而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經過一個月用藥、針灸並教導患者練習用腹部呼吸,患者終於能一睡到天亮,也能坐著上班。

2025年04月26日 15:1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