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
圖文/Xchange
無論是肩負KPI使命的業務、需要為公司開拓市場的BD,還是負責異業合作的行銷,只要是公司的對外要角,或者你夢想成為公司對外要角,都會和筆者一樣,在接單成功與專案開跑前,接受每天緊鑼密鼓的對外商務談判與跨部門會議。
想問問你是否也曾有以下的困惑時刻?
洽談時對方看來合作意願很高,隔幾天聯絡卻態度大轉變,或是鬼打牆地詢問早已解釋過的重要事項?
會議上明明相談甚歡,為何要真正確認合作檔期時,得到的回應卻是「再看看,應該沒這麼快」?
會議中難免有被質疑的時刻,但已自認回應得體與明確,為何案子還是談不成?
筆者至今工作經驗五年多,從業務角色出發,在本土小型數據分析軟體團隊歷練兩年後,轉職中型新零售解決方案供應商。因業績出色,有幸被指派擔任公司首次出海東南亞的Market Launcher。過程中不斷披荊斬棘,從0到1的混亂中協調跨部門資源、在產品的陽春階段說服客戶買單,甚至在市場能見度甚低時就得洽談商務合作。
直到現在擔任跨國中型電商企業的台灣區BD,專職異業合作與戰略夥伴維繫,深諳帶給自己最大幫助的,除了隨經驗累積的行業專業(Domain Know-How)外,也歸功於一路以來不斷打磨的行事脈絡與三大心法。
▲你是否也曾有過困惑時刻?(圖/rawpixel on Unsplas)
法則一:檢核會議是否成功、做好會議記錄、準確執行 follow-up
回來跟老闆告捷一場看似會成功的會議,但隔周 follow-up 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運氣好能在老闆主動問起前釐清狀況,運氣不好可能因此在老闆心中被扣分。以下將最基本的法則一,按 4 個要點拆解:
1、你如何判斷會議成功?是否依客觀標準檢核?筆者參加大大小小的會議,都以「MAD法則」做為會議結束前的自我檢視,把 MAD 指標銘記在心,就能有效檢視會議是否有達成目的。
M(Money)
泛指預算與資源,如果客戶該年度就是沒錢可用或是市場資源可分配,可思考對方挪用其他準備金來跟你做生意的程度。檢視該客戶在你 pipeline 中的地位,未來 N 個月是否要適度降低多少百分比的時間,多花心思來服務今年度最有機會(有預算,只是不見得花在你身上)幫你創造業績的那些客戶?
A(Authority)
坐在會議桌對面的那個人是否有真正的決定權?只要對方不是老闆就很難有「他說了就算」這件事。就算他是老闆,背後也可能會有股東、顧問、家人提供建議而壞了你整盤局。了解決策流程與時間,若能想辦法和真正的決策人士換張名片,做個 30 秒的會議 update 更好(當然,最佳解仍是在會議前就一併邀請對方的決策主管與會,這是另一關鍵,我們未來再詳談);
D (Desire)
服務、產品、提案除了提供功能性的利益,你是否成功讓對方燃起跟你合作的慾望?你有沒有讓對接的窗口把這股慾望帶回公司感染他的上司?這個指標較難敘述,有賴直覺及觀察,包含手勢是否握緊、坐姿是否前傾、講話語調是否提高、討論時是否開始主動提問?
2、對談判桌上的「專業敬語」追根究底
你有沒有在被早餐店老闆叫帥哥或美女的經驗?我想應該非常普遍吧!筆者稱之為商場對外的「專業敬語」,老闆們是否真認為我們是帥哥美女沒人知道,但大家也不會追究。談判桌上的專業敬語倒是值得探究,例如:「你們的商業模式真的很有趣」、「你們功能好齊全好強大」、「一定超多人想跟你們合作吧!」、「我超喜歡你們,老闆一定會想跟你們合作的」等,實在族繁不及備載,把這些禮貌性的專業敬語帶回到辦公室跟老闆邀功,跟買早餐時被稱讚帥哥美女後回家跟媽媽說自己基因好,後者就是溫馨家庭時光博君一笑,前者後果可能事實上不如人意。
下次聽到會議桌上的「專業敬語」時不妨反問:「謝謝經理的肯定!好奇你覺得跟我們合作可以幫你們創造哪些產業競爭力啊?」;「我們功能確實強大,但你覺得哪些功能特別可以幫你解決剛剛提到的哪個問題呢?」無須感到彆扭,因為我們是在幫助對方釐清,請試著用最自然且誠懇的態度驗證、驗證、再驗證準沒錯。
3、做完優秀的提案,然後呢?少了會議記錄與action plan,一切的努力都將付諸流水
以為會議上的簡報很吸引人,對方就會崇拜地筆記清楚,接下來也會聰明地知道專案如何進行,但其實人類多半都是被動的啊!身為優秀BD/業務人員,你的使命就是將會議效率發揮到極致。第一步就是必須快速針對會議做出結論,同時擬定action plan。這是說來簡單做好極難的能力,因為會議內容可能反覆沒邏輯甚至天馬行空,但會議總有「召開會議會議的原因」和「會議期待的結果」,也有「與會者KPI和會議中發言間的關聯性」。會議結束前需向對方確認:
1)今天會議討論X個項目,優先順序為何
2)會議中有X個事項還需雙方各自回去與XX部門討論,預計XX回覆
3)本合作案預計XX號上線,若按專案時程規劃,下一步需要先XX,預計以XX指標來檢核第一階段成果,下次會議時間訂為X
會議記錄其實目的很簡單,第一是讓與會者有明確文字能回顧會議重點並追蹤後續進度;第二是要暗示對方「今天會議上說好了喔,有文字為證你賴不掉。」此篇站不贅述會議紀錄怎麼寫,唯一提醒大家的是發會議紀錄的時間。筆者強烈建議BD/業務工作者要有自我紀律,同時讓對方感受到專業與積極度。因此,無論多忙都建議在會議結束當晚12點前發出會議記錄,不只幫助自己把思緒拉出來(貴人請多忘事,腦袋空間有限),也讓自己隔天有理由打電話給對方確認email是否有成功寄出(很多企業都會擋信),創造follow-up的絕佳機會!
3、案子尚未成交/開跑前,對外保持積極、對內保持中立
不曉得各位有沒有聽過一句話:「老闆不喜歡驚喜」,但我們卻常常創造驚喜給老闆,而且多數驚喜通常卻不是好消息,多半是因為我們錯估局勢或想被肯定,急著向老闆報喜。筆者吃了多次虧之後略為謹慎,就算上述三點注意事項已內化成會議中的直覺應對,只要有絲毫感覺到對方老謀深算,始終不願透露部門策略方向,或是態度很好但姿態稍高,回到辦公室我就會以客觀中立的立場回報老闆會議重點「對方對我的提案不排斥,下周會繼續follow-up,但目前遇到幾個項目需要再討論,一、…,二、…,三、…」就算對方給予高度肯定,只要自己直覺不夠踏實,就不要把這些興奮之情傳達給老闆。因為當你拉高老闆對該專案期待,未來出現任何閃失都會很難補救。保持平穩的陳述,為自己預留空間,爭取更多時間釐清對方背後的疑慮與合作前的變因,實屬上策。
▲對外保持積極、對內保持中立。(圖/rawpixel on Unsplash)
法則二:打鐵趁熱創造「why now」場景,迅速close the deal
會議當下與剛結束時,通常是對方印象最深刻且最想合作的時候,只要時間拖得越長,變因就可能越多。變因有上千種,舉例而言,對方公司的內部狀況、高層的期待、窗口是否在下周其實就要離職都是有可能的事,這無法預知也無法避免,但身為一名專業BD/業務工作者,在「最快時間內創造期待」並「引領對方同意合作」,就是你職務的天命。
1、化被動為主動、已經主動了還要更主動,「期待」必須由你來創造與提醒
筆者過去在銷售電商系統解決方案給企業主時,剛開始常會面臨以下情況:對方經歷產品說明會、專案簡報,以及功能 demo 都表示心動,認同其價值與效益,但竟然回覆:「陳顧問,你解說得非常清楚,我們決定明年初就跟你買!」因為沒有創造「Why now」的急迫性,那對方就會認為現在買跟明年買有差嗎?
除了限時優惠價格等次等手段外,應該要為他創造「Why now」的「場景」。例如:「距雙十一只剩30多天,我懂這可能非常趕,但我們不該就這樣放棄今年Q4的熱潮,現在開始籌備雙十二還是可行!我幫你做了以下規劃,現在導入系統,完成上架與素材製作需要x週,接下來進行優惠挑品擺上主站banner約需要x週…」
以類似上述起頭,搭配機會成本的數據試算,以量化指標(收入、費用、現金流等)與質化指標(產業競爭力、商業模式進化等)為老闆分析現在投資與六個月後投資的差異。相信多數老闆會非常感謝你為他想這麼多,甚至幫他自己創造了給自己現在買單的必要理由。
2、試著用封閉式問句!停止使用問答題,直接給對方選擇題!
我們常連午餐吃什麼都有選擇障礙了,你又何苦為難人家呢?直接來做個比較,評估有無使用封閉式問句的差異。案例一,原句「依你評估覺得什麼時候和我們合作最適合啊?」vs. 封閉式問句「你比較想拚雙十二還是決定衝刺雙十一檔期啊?」;案例二,原句「你覺得怎麼樣的合作能給我們最多行銷資源啊?」封閉式問句「剛提的兩個合作方案,哪個你會比較有把握來爭取行銷資源呢?」案例三,原句「你們採購部門會不會很硬?一般都會砍多少啊?」封閉式問句「你們採購部門比較在意第一筆授權費用,還是未來的年約維護成本?」其中,案例三也是藉此快速拆解對方意圖才能對症下藥,若對方想的都不在你提出的選項內,他們心中選項也會比較自然的被你釣出來。
▲試著用封閉式問句!(圖/rawpixel on Unsplash)
法則三:面對質疑,就以職場心理戰對決
在商場上要對方拿出資源或掏錢,還真不是容易的事,在會議中難免被對方質疑與挑戰,但這也是身為BD與業務,能力差異立見的關鍵決勝點。在被質疑的背後,筆者傾向將問題歸納於「認知落差」。
1、對方真有在反對嗎?還是其實真的只是單純疑問?
若各位跟筆者一樣是腦筋動非常快的急性子,就很容易在對方問題陳述到一半時,就覺得自己知道對方想問什麼然後快速回應。下次不妨把步調放慢,把問句聽完,甚至聽完後隔三秒再回應。你很有可能會發現很多人問完問題,會自己再解答問題。真的,就這樣自己說服自己了!就算沒遇過這情況也沒關係,把問題聽完不吃虧嘛!
2、當對方提出問題(或者不是問體的問題),「清除快取」中立回應是上策
大家認為一套數據分析系統五百萬貴嗎?大家覺得一杯冰炫風65元貴嗎?大家認為200元多嗎?答案都是「見仁見智」,但當對方質問為何一套系統可以賣到五百萬?在回答前應該做好什麼準備?答案叫做「清除快取」。這時我們不該有任何預設立場,不該被從前客戶反饋影響,試試以下回應「貴?怎麼會貴?我第一次聽到有人說貴欸!好奇你是怎麼比較的?」這樣可能得到兩種結果:第一,因為你直接透露出驚訝神情,對方反而自覺理虧或無知,後來不敢再說。第二,清楚表達他認為貴的原因,可能與競爭對手比較,也可能是跟公司目前營收成長停滯有關。無論如何,這都能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對方不主動提及的關鍵要素並設法解決。
有時候問題可能根本不是個問題。再舉個例,筆者目前服務公司是現金回饋網站,其中一項系統規定是當消費者累積現金回饋達 200 元,才能把錢連結銀行帳戶領出來。常有商業夥伴的業務窗口質疑「什麼?要200元才能領喔!那不容易吧?」當我把狀況拋給近期加入團隊的優秀實習生,她直接回應我「咦?這很難嗎?現在不是流行出國自由行嗎?一趟日本四天三夜住個 5,000 元應該算合理,這如果刷Booking.com 現金回饋比例 6% 就能賺到300元現金回饋了欸!這很難嗎我真的不懂,你為什麼要這樣問我啊?」筆者想表達的是,人隨著社會經驗增長,會被更多包袱和框架束縛,但我們必須要時刻提醒自己和對方回歸中立客觀,甚至偶爾相信直覺。
3、你知道對方問的問題背後,真正想知道的答案嗎?
這點其實很生活化,從感情、生活到工作都適用。用感情例子推導最快,當另一半有天異常的詢問自己「親愛的,巷口那家飲料店的珍珠奶茶能不能調整甜度啊?」假設你知道答案,會直接回答 yes 或 no嗎?筆者會反問「怎麼這樣問啊?你最近在減肥喔?」當知道對方在減肥,或許我們能改推薦果汁給對方喝,讓對方覺得自己貼心,若對方沒有想要減肥也OK啊問了不吃虧!再一個生活案例,去電信門市詢問店員「Samsung S9 和 Samsung Note8 這兩支手機的螢幕尺寸和畫素有差嗎?」一般門市店員可能會直接攤開 DM 回答你這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但機靈的店員可能會反問「您平常用手機的用途有哪些呢?筆記、拍照還是玩遊戲?」從消費者的單純發問延伸,更精準地幫助消費者解惑,甚至可協也可以根據消費者的使用場景來推薦他牌。從互動中洞悉覺察的玩法很多,持續練習就能提升商業談判戰鬥力!
商務談判說難不難,經驗累積心法,反思成就戰力,文章寫到此處先告個段落,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也歡迎主動來信 ncuyoubychen@gmail.com 一起交流討論!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