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新聞直擊,為你掌握生活必需健康新知

竹筍比你想的更養生 中醫師:解毒減重還可預防大腸癌

mayura benjarattanapakee/shutterstock

▲竹筍比你想的更養生!(mayura benjarattanapakee/shutterstock)

圖文/每日健康
名家專欄/陳伯之 欣悅中醫診所中醫師

預防大腸癌多食綠竹筍

二十四孝故事中因母親想吃竹筍,孟宗在冬寒滿覆白雪竹林跪求老天,孝感動天,終於冒出竹筍,但生活在台灣非常幸福一年四季都可以享有好吃美味的竹筍,春天盛產桂竹筍及箭筍,進入夏季更是有吃筍的黃金季節,冬天則有冬筍。所以竹筍可說是台灣人餐桌上的佳餚,也是每個家庭記憶中的幸福的味道。

而夏季主要的竹筍品種,為綠竹筍、麻竹筍及烏殼綠這三品種為主。綠竹筍是竹筍中的珍品,其體積較小,口感較為細緻價格也較高,綠竹筍的產期為5月至10月,最佳賞味期在端午後、立秋之前,也就是6月至8月間。主要產地在台灣北部,以新北市五股觀音山及台北市陽明山為主要產地。綠竹筍可做任何料理,尤其綠竹筍最常被用來做成涼筍沙拉口感可媲美新鮮水梨;麻竹筍體積較大,口感較粗,價格較為平價,適合用來紅燒或煮湯。而烏殼綠不論體型或口感價格都介於麻竹筍和綠竹筍之間,竹筍為高纖食物,且被視為減重聖品,其中富含粗纖維、膳食纖維較多,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防止便秘產生,所以有預防大腸癌的功效。

中醫典籍謂竹筍性味微甘而寒,入肺、胃經,有清熱化痰、利尿止渴、爽胃潤腸、解毒透疹的作用。 適用於熱毒痰火內盛,胃熱嘈雜,口乾便秘,咳嗽痰多,食積不化,疹發不暢,脘腹脹滿等。由此可見綠竹筍可促進免疫機能、改善燥熱體質、促進腸胃功能,是為夏日養生聖品。

食療宜忌

適用人群:全身浮腫、腹水、腳氣、急性腎炎浮腫、喘咳,糖尿病、消渴煩熱、便祕等症宜之。

禁忌體質

因富含植物纖維及草酸成分若胃潰瘍、胃出血、尿路結石者、低鈣、骨質疏鬆、佝僂病人慎食;兒童腸胃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

食療養生

竹筍是一種好的養生食材,除涼筍沙拉外,一般竹筍料理裡面多加入肉類同煮,避免刮胃。

綠竹筍雞湯

材料:綠竹筍4支(剝殼後約500g)、雞肉1/4隻、米酒30cc、鹽適量

做法:

1. 備好所有材料。雞肉洗淨、綠竹筍剝除外皮,切中塊備用。

2. 煮一鍋滾水,將雞肉川燙去血水雜質,撈起沖冷水洗淨,備用。

3. 鍋中加入冷水綠竹筍煮沸,轉中小火煮約15分鐘,後加入雞肉,待雞肉煮至合適熟度即可。

4. 加入米酒30cc、鹽適量調味。

延伸閱讀: 最便宜的抗癌利器!每天吃3朵有效預防大腸癌、心血管阻塞

延伸閱讀:美國癌研所:多吃「3種食物」腸癌率降三成,一年四季都吃得到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男慢性痛找無原因 醫揭「傷害可塑性疼痛」特徵:神經過度反應

男慢性痛找無原因 醫揭「傷害可塑性疼痛」特徵:神經過度反應

45歲韓先生多年苦於肩頸痛、偏頭痛,數度就醫仍查無原因,還被懷疑是「太敏感」,直到在大醫院接受完整評估,才確診是近年疼痛醫學領域新增的「傷害可塑性疼痛」,屬於沒有明顯組織損傷卻長期疼痛的特殊類型;醫師說,若長期反覆疼痛,或疼痛程度與檢查結果不符,別靠意志力硬撐,應尋求專業診斷。

2025年11月20日 12:41

台灣生殖醫學終結罕病遺傳 「龍蝦爪畸形」父喜獲健康女兒

台灣生殖醫學終結罕病遺傳 「龍蝦爪畸形」父喜獲健康女兒

李先生一出生即罹患罕見的先天遺傳疾病EEC綜合症,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若父母其中一方帶有此突變,下一代約有50%的機率發病,典型臨床表現包括外指或「龍蝦爪樣畸形」,新生兒的手可能僅有三根手指。李先生為此從美國到台灣尋求「生殖醫學」,順利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創下全球罕見案例,締造「從三指到十指」的生命奇蹟。

2025年11月20日 12:38

主管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1週內開考績會

主管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1週內開考績會

疾病管制署遭爆東區管制中心簡姓主任長期讓特定女技工每天替他備妥早午餐,基層員工看不慣其公器私用,7月初二度向政風室檢舉,最後僅以告誡了事。疾病管制署今(20)日回應,因本案對於防疫團隊指揮運作、基層同仁士氣仍恐有深遠影響,疾管署長羅一鈞重新檢視本案後,已指示再次進行調查並於一週內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

2025年11月20日 12:27

改善腸道菌相可降低洗腎風險 專家:補充益生菌延緩惡化

改善腸道菌相可降低洗腎風險 專家:補充益生菌延緩惡化

腸道健康和腦部功能息息相關,國外醫界並揭示「腸腦軸」的連通路徑,如今台灣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亦有「腸腎軸」機制,也就是腸道菌與腎臟病之間同樣具有關鍵連結,若能及早調整飲食、補充益生菌,可望降低未來發展至洗腎的風險,對國人健康影響深遠。

2025年11月20日 10:56

喝到記憶受損!52歲老闆狂應酬、靠酒助眠 患「酒精性失智症」

喝到記憶受損!52歲老闆狂應酬、靠酒助眠 患「酒精性失智症」

一名52歲生意人林老闆(化名)應酬頻繁,長年下來一天常常喝掉十多罐啤酒或是半瓶威士忌,甚至習慣靠酒助眠,漸漸出現記憶力明顯缺損,工作上判斷不再精準,連帶影響公司經營,就醫檢查發現是罹患「酒精性失智症」。醫師提醒,已有醫學研究明確指出,長期飲酒不僅會傷肝,更會直接損害腦部。

2025年11月20日 10:23

黃斑病變別當成老花眼 醫:「及早發現」、「持續治療」助維持視力

黃斑病變別當成老花眼 醫:「及早發現」、「持續治療」助維持視力

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與年齡密切相關的「黃斑部病變」成為視力保健重要警訊。高雄長庚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高雄大同醫院眼科主任姜威宇指出,近年門診觀察,老年黃斑部病變患者人數逐年上升,主因包括國人壽命延長、就醫便利、健保給付擴大及藥物進步,使病人更願意就醫,但提醒此疾病若延誤治療,恐導致視力永久喪失。

2025年11月20日 10:00

耳鼻喉科改名「耳鼻喉頭頸外科」 衛福部:還是可以看感冒

耳鼻喉科改名「耳鼻喉頭頸外科」 衛福部:還是可以看感冒

衛福部預告修法將「耳鼻喉科」改名為「耳鼻喉頭頸外科」,引發網友討論原來耳鼻喉科會進行外科手術,甚至擔心以後是否不能去看感冒。衛福部醫事司今(19)日表示,相關醫學會多年前已經改稱耳鼻喉頭頸外科,較為符合實際業務內容且與國際接軌,更名後完全不影響該科醫師看診,實務上也沒有規範醫師只能看哪一科,有些成人感冒也會到兒科去看。

2025年11月19日 18:32

衛福部擬修法「醫師需受訓才能做醫美」 醫事司揭受影響人數

衛福部擬修法「醫師需受訓才能做醫美」 醫事司揭受影響人數

終結「直美」亂象,衛福部擬修正《特管辦法》加強管理,要求從事醫美的醫師都必須完成二年的PGY(畢業後臨床醫學訓練)。衛福部醫事司表示,初步掌握約600名醫師未經過PGY訓練就直接在執業,至於其中有多少人是在美容醫學從業,還需要進一步比對分析。

2025年11月19日 17:4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