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新聞直擊,為你掌握生活必需健康新知

得糖尿病等於一次心肌梗塞! 用這招每周3次改善血糖異常

leungchopan/shutterstock

▲得糖尿病等於一次心肌梗塞。(solar22/shutterstock

圖文/每日健康
綜合報導/郭家和

每小時就有1人 因糖尿病併發症死亡

初步估計,台灣約有二百萬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其他潛在的高血糖族群更超過此一數字。近年來,隨著人口老化,加上久坐的工作型態以及飲食西化,糖尿病的發生率節節上升,已高居國人死因第五名,平均每小時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與併發症而死亡。更甚者,十大死因中的癌症、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腎病變,都與糖尿病有間接影響性。

得過一次糖尿病的危險性,相當於一次心肌梗塞的傷害?原因之一在於許多人並未警覺到自己患有高血糖,更遑論是高血糖對身體造成的潛在影響。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漢倫指出,9成以上的糖尿病患都是非胰島素依賴型(即第2型糖尿病),發病之初幾無症狀,往往等到發現時已經有併發症問題。

得過一次糖尿病 等於一次心肌梗塞

從研究中可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10年內發生冠狀動脈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至4倍,腦中風風險則高出3倍。過去未發生心肌梗塞的糖尿病患,7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也有20.2%,「罹患糖尿病,就相當於得過一次心肌梗塞!」黃漢倫醫師提醒,這類患者的預後,都比非糖尿病患者來的差。

一般說來,冠狀動脈疾病發作時會出現運動時胸痛、胸悶、冒冷汗等心絞痛症狀,一旦胸痛無法緩解,就可能已經是心肌梗塞。但是糖尿病患者因為自補神經病變,導致病人未出現典型的胸痛症狀而延誤治療,等到發現時,往往已經有多條血管因動脈硬化而嚴重狹窄。

黃漢倫醫師指出:「再加上糖尿病患者會合併高凝血性使得動脈硬化斑塊不斷形成且容易破裂產生血栓,最終發生心血管疾病。所以針對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及控制,便成為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的課題。」

改善血糖血壓異常 每周至少3天這樣運動

總的說來,一旦因為高血糖失控而罹患糖尿病,就會增加膽固醇積聚,形成動脈硬化斑塊的風險。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內皮細胞,也會失去調節血管壁的功能,再加上自主神經病變,容易錯失胸痛等心肌梗塞反應症狀,因此得到糖尿病的風險堪比一次心肌梗塞,確實值得所有國人格外當心。

黃漢倫醫師建議,罹患糖尿病之後除了控制血糖,也要控制血壓、血脂,戒煙,同步改善生活型態,才能有顯著效果。最好的生活形態原則包括三件事,第一飲食控制要減少糖、油、酒精;第二維持規律運動,第三保持健康的體重。美國糖尿病學會與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每周至少運動3天,盡量不要連續2天以上不運動。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程度的有氧運動,或是90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有助於改善血糖、血壓以及血脂異常。

(一)有氧運動

在體力可允許範圍內,糖尿病人每周應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以上的有氧運動,並且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年輕較輕或體能較佳者,每周可練習75分鐘高強度運動。

(二)阻力運動

糖尿病人可以每周進行2至3天的、每次1至3組的中等強度到高強度的阻力運動,每一組6至8次訓練,以肌肉到達疲乏為準。基本上,阻力訓練可以增加肌耐力與平衡力,且阻力訓練已被證明可用於改善血糖控制。

(三)伸展運動

糖尿病人每周可進行2至3天的伸展運動,包括靜態、動態伸展,每次以10至30秒,每一動作練習重複2至4次。但要注意伸展運動並不能幫助血糖控制或改善胰島素分泌,因此不可以取代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的訓練效果。

黃漢倫醫師提醒,如果糖尿病已確診超過10年,或有胸悶、喘、行走時腳痛、足部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就要及早至心臟科評估,是否患有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糖尿病併發多恐致命!多吃8大食物、血糖機監測是保命關鍵

延伸閱讀:國際糖尿病學會認證控糖第一名!飯前吃一顆燃脂又降糖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研究揭瘦瘦針助護腦、降低酒癮 醫提醒副作用:胰臟炎風險增2倍

研究揭瘦瘦針助護腦、降低酒癮 醫提醒副作用:胰臟炎風險增2倍

「瘦瘦針」減重效果顯著,但除了幫助瘦身之外,也要注意其他影響。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分享,根據今年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的研究,瘦瘦針對於護腦、降低成癮與情緒穩定都有看到正面效果,不過要研究團隊也觀察到急性胰臟炎風險上升超過2倍,民眾要有警覺。

2025年11月28日 10:19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平均每8人有1人受影響,也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分享台灣人經常吃,卻是相當傷腎的10大食物,例如看似健康的早餐穀物,或是早餐店常見的鍋貼、鐵板麵都在名單內,排名第一的更是被譽為台灣之光的珍珠奶茶。

2025年11月28日 02:09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一名65歲老師在退休後熱衷於烹飪與園藝,但最近半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特別是夜間開車時,對向來車的燈光會出現嚴重的眩光與光暈,不僅如此,平時看食譜和手機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做園藝時會誤剪花草,還把食譜上的鹽巴3匙看成8匙,讓家人頻頻跟她反映做菜越來越鹹,最後就醫才知道是白內障合併散光。

2025年11月27日 19:34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名急性血癌病患,常見四大症狀包含「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提醒,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常被誤以為是貧血或感冒,導致錯過就醫時機。

2025年11月27日 19:09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名醫馬辛一,日前因車禍受傷住進三軍總醫院,原本狀況穩定,期間並接受親友探視,未料今傳出過世消息,震驚醫界。對於相關詳情,三總稱,事涉病人隱私,仍在詢問家屬意見,細節不便透露,有進一步訊息會對外說明。據了解,死因與車禍無直接關聯,而有其他病因。

2025年11月27日 18: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