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野蠻增長到裁員 台灣人到中國生活三年的觀察

▲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圖文/XChange

▲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

圖文/XChange

2014年心中出現離開台灣的想法,並開始對中國互聯網感到好奇;2015年頻繁來上海,到2016年成行。距離寫這篇文章也差不多過3年了,除了工作,我也在嘗試體驗、融入、理解大陸的文化及生活。

文章從2014年互聯網的野蠻生長開始,思考了獨特的超級APP&中台策略;從18年的裁員風波思考之後的發展方向及薪水;再從知識付費的浪潮瞧瞧整體大環境氛圍。

最後,用經濟學中我最愛的概念 — 動態成長,做一個Ending。

文長3.5K字,建議PC/iPad看,並且要有點耐心...
架構如下:
一、2014~2017年的中國互聯網:野蠻增長
二、打造生態系:中國風格的超級APP與中台戰略
三、2018年後的中國互聯網
四、大環境的社會氛圍
五、方言的感受:在地情感
六、回得去台灣嗎?
七、最後:動態成長

一、2014~2017年的中國互聯網:野蠻增長

選擇出國工作,其實就一個原因:對自己職場發展的追求,包含專業、眼界、薪水。那麼,在哪個環境發展,才可能達到我的理想呢?

工作到第三年,分別待了新創公司跟大公司,在逐漸感覺到發展的瓶頸,我第一次思考自己到底適合什麼?想到曾經有創業的念頭、到工作的價值、文化、工作節奏等,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要在互聯網的人啊!

當時從網上發現中國互聯網也似乎發展很快,且從上海朋友Zhang的口中,得到了與我印象中大不同的大陸情況。

『盡信書不如無書,乾脆直接去看看吧』我想

這一年多,我在上海經歷了Uber滴滴補貼大戰打車不用錢,吃宵夜不用出門直接用餓了麼、電影票在APP上買居然這麼方便,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摩拜單車。

記得是在黃埔路吧,看到路邊有一臺橘紅色的摩拜單車,覺得共享單車這概念挺酷的,居然還可以GPS定位?可惜車只有一台。幾個月後再來到上海,摩拜單車已經滿街滿谷了。

Zhang,上海人,也是我第一個認識的大陸人。他學歷不好,僅是一個大專生,畢業後找了許久的工作,終於錄取了一個互聯網公司的前台行政職缺,薪資2千多人民幣。隨著公司規模不斷擴大,被老闆抓去協助Digital Marketing,我認識他時薪資約4~5,000人民幣。

我常常會收到他在晚上11點或凌晨發來的郵件,害我差點以為上海跟台灣是有時差的。總之,是個挺拼命的小女生,態度積極,也珍惜機會而努力學習,獨當一面而被提拔為SEM的Team Leader。 某天我們聊到薪資

我說:「台灣漲薪的話就是升遷加薪,升遷有一些條件,通常至少要做一年才有升遷資格,漲幅約在10%吧」。 他驚訝的說:「升遷才增加10%?」 「不然你那薪資怎麼漲的?」我反問。他列給我一張excel,粗略一看,隨著他薪資越來越高,漲幅也越來越高。最快的一次是半年增加5,000人民幣,從12,000到17,000。

這個時期,不管在企業發展、人才需求、薪水漲幅,都可以用野蠻增長來形容。

二、打造生態系:超級APP與中台戰略

移動互聯網的起飛、資本的瘋狂追逐,得流量者得天下,已站穩腳步的企業開始探索其他領域。基於電商的阿里,基於社交的騰訊、基於分享的小紅書、基於團購的美團,無不涉入到對方的地盤。

每個公司都希望掌握所有入口,透過自己開發、戰略合作、併購等手段,橫向發展各種業務,創造出自己的生態圈。

介面讓人眼花撩亂的APP誕生了,形成獨特的中國風格APP、獨特的中國互聯網環境。
巨頭也成形了,現在看到的各種服務,背後基本難以逃開騰訊、阿里、百度的影子。

APP功能多,模塊多,產生了大量產品經理的職位。城市/鄉村人口的習性不同,產生了大量運營的職位。(延伸閱讀:为什么美国互联网没有“运营”岗?)。尤其以騰訊的產品、阿里的運營最為代表。

互聯網重視快速試錯、小步迭代。當公司涉入大量不同領域的業務,事業群之間的協調則可能越來越困難,其內耗也可能更為嚴重。阿里率先起步”中台”概念。騰訊在2018年第六次的組織架構調整,有媒體將此形容為“地震式變革”,也是往這方向調整。

“中台”這個詞可能是比較陌生的。什麼是“中台”呢?我的理解是:其實它的本質就是平台,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平台的平台。(詳細說明參閱:什么是中台?企业为什么要建中台?从数据中台到AI中台)

據說,馬雲在2015年參觀著名遊戲公司Supercell後,曾被其效率深深震撼。 Supercell只有200多名員工,卻接連不斷地推出了多款爆款遊戲,其成功的奧秘何在呢?究其原因,就是用一個強大的中台來支持眾多的小團隊研發。

由於每一個具體的業務團隊都很小,因此船小好調頭,試錯成本很低。而強大的中台服務則為每一個團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讓他們不僅可以獲得足夠的技術支撐,也可以分享到其他業務團隊積累的數據和經驗。

受Supercell啟發,馬雲在回國後很快啟動了對阿里巴巴的中台化改革,組建了“共享業務事業部”(Shared Services Platform),通過這一部門溝通了前端的業務部門和後端的雲平台。這次改革極大提升了阿里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其內部各部門間在數據、資源、產品和標準等方面的共享。

▲(圖/翻攝自Medium/erlcssont29)

▲(圖/翻攝自Medium/erlcssont29)

三、2018年後的中國互聯網

裁員更大程度上意味著互聯網調整階段的開始,企業開始重視成本,重視長久發展

2018年,市場及資本已沒以前這麼瘋狂,同時互聯網業界也發生了許多大事,包含年中C端增長的瓶頸有讚年會996事件滴滴的安全事件及各種裁員風波、到最近京東的劉強東那句“永遠不會開除任何一個兄弟”的裁員。

每件事都是可以用一篇文章來探討的內容,我這特別關注裁員。

即便裁員風波沸沸揚揚,但仔細看各大廠的招聘訊息,仍有大量的新職缺,也就是一邊裁員、一邊招人。

以前試水的業務開始保守起來,更專注於本業及發展潛力好的業務、更重視了CP值,部分反映在年紀的限制,2019年的阿里,對P6職級限制年齡由30歲降至28歲,P7由35歲降至32歲。

我想企業發展路徑都從[完美的創意開始,接著資本的湧入、跑馬圈地、轉流量為盈利]。待到企業闖過了諸多關卡,走上成熟的發展道路,便開始意識到初創與成長期所遺留下來的諸多問題,包括混亂的組織結構、臃腫的管理體系以及冗雜的人員配置。換句話來說,裁員更大程度上意味著互聯網調整階段的開始,企業開始重視成本,重視長久發展。

Zhang那種薪水可怕的漲幅,應該是不易複製了。但我感覺這邊勞資雙方還是滿對等的,正規的廠商,對於薪水的談判的態度,還是滿符合雙方互惠、利益相符的原則。

企業付錢,員工付出勞動價值,薪資談判的心態還滿健康,在了解自己貢獻價值及外部市場行情的基礎下,都能對薪水進行理性的討價還價,相較前一份20%~30%漲幅還是在合理的空間。

總之,回歸理性,我覺得也是好事吧,免得數據分析、產品經理被玩爛玩到沒價值。

四、大環境的社會氛圍

從Zhang的例子看出,即便起薪低,但往上的空間很大,取決於你的能力與價值 (加上運氣)

016出現了知識付費的浪潮,以知乎、得到、喜馬拉雅為代表。知識付費抓住學習者希望能够快速學成、快速成長的心理,提供了大量的知識内容,用專欄訂閱、付費課程、內容讚賞、有償問答、社群等形式變現。

發展至今,最讓人詬病的就是”販賣焦慮”,品質龍蛇混雜,不能帮助用户從根本上解决實際问题,焦慮的還是焦慮,不會的還是不會。

但回頭想,為何焦慮可以販賣?不就是大家都在深怕自己落後別人、怕自己儲備不夠。

▲路邊唸書的小孩(上海古宜路)。(圖/Andy Chiu攝)

▲路邊唸書的小孩(上海古宜路)。(圖/Andy Chiu攝)

從房地產的上漲,暴發戶大媽在海外到處買精品、路邊不時看見的精神標語,尤其是一些文明素質的口號,立刻讓我想到小時候的”禮貌運動”。

當下的中國,我感覺就是80、90年代的台灣,美好的亞洲四小龍、台灣錢淹腳目年代。也就是我們爸媽的年代,努力就有機會翻身的年代。

五、方言的感受:在地情感

我目前大概可以聽懂70%的上海話,因為跟上海人相處時,他們彼此之間都是用上海話對話,不知道是把我當自己人,還是不想管我。

接觸的大陸各地人多了後,發現各地幾乎都有方言,甚至一個浙江就有10種以上方言,而且講方言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是一種認同與驕傲。

在台灣時,有時覺得說台語有點LOW,現在才感受到語言更包含了”在地的情感”,他鄉遇故知的感受特別強烈。因此,多說台語吧!

六、回得去台灣嗎?

其實在外繞了一下,感覺台灣並沒有多不好,有時在想,若是能有些什麼成績的話,還是期待哪天可以回台灣付出貢獻點什麼。但這邊有很現實的問題。

我覺得台灣的政策對外來人口很不友善,尤其大陸人,如果在這交往對象是大陸人,根據兩岸人民條例,對方在台灣短期內是沒有身分證,意味著無法找工作。

在普遍是雙薪家庭的年代,如果自己或是對方無法接受沒工作的話,回台灣的機會是渺茫了…

七、最後:動態成長

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

這幾年過程順利嗎?我心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折騰” 這兩個字。一路跌跌撞撞了三年,老實說還是沒到達我當初的預期(可能是自己太弱了、或是時機沒抓好)。

剛來上海時,我也很迷惘。一切都是未知數,我會不會能力不足失敗離開?我會不會錯估情勢?還要自己處理生活的問題、要適應一個全新的環境;沒有信用卡,一切開銷都要規劃到後兩三個月的現金流;大陸的五險一金怎麼處理?台灣的勞健保怎麼處理?

在不順的時期,我也會想當初決定是不是正確的?放棄了朋友、熟悉的環境、甚至放棄過一個台灣滿喜歡的Offer。

動態成長
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我們有個最終的目的地,隨著時間發展,會有新的變因、干擾進來,可能會偏離原先設定的路徑,但不管走哪條路徑,最終目的都是那個點。

因此,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最重要的是不要後悔,人生充滿各種選擇,結果很重要,路程也很美,Enjoy
 



XChange

台灣最活躍的網路產業工作者社群,自 2016 年成立三年以來,持續推動實體互動式講座 #產業大聚 與 #海外工作同學會、產學串接專案 #數位內容大使、知識型長期職涯共筆 #Medium知識共享計畫,從線上到線下,凝聚網路圈海內外人才。核心成員近 100 人皆以業餘時間遠端協作,舉辦 30+ 場實體講座,影響人次 5000+,並於 2018 年末於上海、北京、東京、雅加達、新加坡成立 5 大海外分社。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媳婦逼我兒去勢」婆婆看診狂抱怨 泌尿醫1句話結局逆轉

「媳婦逼我兒去勢」婆婆看診狂抱怨 泌尿醫1句話結局逆轉

37 歲「阿雄」因婚後育有2女,因此夫妻日前討論有無結紮必要,沒想到不小心被長輩得知後,婆婆擔心兒子被「去勢」,與媳婦意見相左鬧心結,直到泌尿科醫師向長輩說明結紮諸多優點後放下成見,阿雄也與醫師溝通後,決定採用「微創結紮手術」,讓夫妻倆往後不再擔心鬧出人命了。

2025年11月25日 16:31

挺日旅遊注意!流感疫情直線上升「聖誕節達最高峰」

挺日旅遊注意!流感疫情直線上升「聖誕節達最高峰」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因談「台灣有事」論調引發中國大陸不滿,台灣則全面力挺日本,多吃多買日貨,加上接著是聖誕跨年假期,安排赴日旅遊的人也不少。不過根據疾管署掌握資料,近期日本流感疫情直線上升,署長羅一鈞分析,目前估計高峰會落在聖誕假期,提醒民眾赴日前接種疫苗評估接種流感疫苗,建議提前2周接種以得到足夠保護力。

2025年11月25日 15:53

換季容易引發陰道感染 醫教5招遠離搔癢異味:每半年汰換內褲

換季容易引發陰道感染 醫教5招遠離搔癢異味:每半年汰換內褲

這幾天秋意變濃,不少人衣服愈穿愈多,女性也容易反覆出現陰道感染。東森栢馥森心林診所婦產科醫師嚴絢上指出,良好的日常習慣其實可大幅降低風險,預防方法包括每天更換內褲、半年汰換一次、不過度清潔外陰部、避免灌洗陰道、適度補充益生菌等,這5招都落實,私密處可望更健康。

2025年11月25日 15:44

11月連爆7例M痘確診 均為本國籍青壯男「北中南都有」

11月連爆7例M痘確診 均為本國籍青壯男「北中南都有」

國內M痘病例持續發生!疾病管制署今(25)日公布國內11月已確認7例M痘確定病例,皆為本國籍青壯年男性,分別為北部5例、中部及南部各1例,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個案多為散發病例,但也有部分個案有流病相關性。

2025年11月25日 15:06

營養師推「4大營養素」改善手腳冰冷 建議每周運動150分鐘

營養師推「4大營養素」改善手腳冰冷 建議每周運動150分鐘

今天氣明顯轉涼,不少人在入冬開始就會有「手腳冰冷」的狀況。對此,營養師指出,手腳冰冷可以靠吃改善,建議要補充「鐵、鎂、B群、維生素E」等4大營養素,另外日常也要維持運動習慣並做好保暖措施。

2025年11月25日 15:00

沒發燒咳嗽X光片正常 男頸部腫1個月不消竟是「肺外結核」

沒發燒咳嗽X光片正常 男頸部腫1個月不消竟是「肺外結核」

37歲外籍移工阿力(化名)近日發現右側頸部出現一處無痛性腫塊,且持續超過四週仍未消退,起初至診所接受抗生素治療但未見改善,遂轉診至衛福部南投醫院;經耳鼻喉科團隊詳細檢查後,確診為「頸部淋巴結核」,屬於「肺外結核」的一種,目前阿力已接受手術切除治療。

2025年11月25日 14:58

上周腸病毒近1.2萬人就醫 疫情處流行期「持續上升」

上周腸病毒近1.2萬人就醫 疫情處流行期「持續上升」

腸病毒疫情流行中!疾病管制署今(25)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近1.2萬人次,疫情持續上升,雖然上週沒有新增重症病例,但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累積19例重症,為近六年新高,其中9例死亡。疾管署提醒,腸病毒易於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場所傳播,幼兒為重症高風險群,呼籲家長及教托育人員多注意。

2025年11月25日 14:38

停用瘦瘦針後「懷孕過重風險增3成」 研究:早產機率也提高

停用瘦瘦針後「懷孕過重風險增3成」 研究:早產機率也提高

最近瘦瘦針熱度高,但施打後若發現懷孕,對健康影響有多大?家庭醫學科、肥胖專科醫師王姿允今於臉書分享最新研究,指停藥後若懷孕,孕期比較容易體重上升、代謝異常,但未必是瘦瘦針本身造成,可能與原本就偏高的代謝風險及停藥後復胖有關,提醒若曾用藥,備孕或已懷孕時,記得一定要主動與醫師討論。

2025年11月25日 14:2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