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蘑菇茄子一起吃會中毒」 事實查核中心:錯誤訊息

▲網傳「蘑菇茄子一起吃會中毒」 。(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事實查核報告#138。(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圖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創用CC授權

網傳「蘑菇茄子一起吃會中毒」,經查:

一、網傳「因蘑菇中毒已有17人死亡」已流傳多年,食藥署已於2015年即公開澄清此傳聞為謠言。

二、專家指出,並無科學依據指出蘑菇與茄子共吃會中毒,但提醒民眾勿任意摘取野生菌類食用以免中毒,而應選擇合格的市售菇類。

因此,傳言內容為「錯誤」訊息。

背景

通訊軟體流傳訊息「因蘑菇中毒已有17人死亡,另外蘑菇不能和茄子、小米、大黃米千萬不要同時吃,會產生一種毒素,醫院治不好,後果很嚴重...」這則訊息已是舊謠言,謠言有很多變形,死了17人的醫院名稱會更換,近期此傳言再度在網路流傳。

▲網傳「蘑菇茄子一起吃會中毒」 。(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圖1: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網傳「蘑菇茄子一起吃會中毒」 。(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圖2:社群媒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蘑菇中毒造成醫院有17人死亡」是否為真?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早在2015年11月30日即在闢謠專區指出,關於網路流傳「蘑菇中毒造成某一醫院死亡17 人」的訊息,其內容沒有相關的資訊來源,而且也沒有科學論述依據,也提醒民眾對於沒有根據的傳言,應抱持小心謹慎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也避免再轉傳親友。

爭議點二、「蘑菇跟茄子、小米、大黃米一起吃會中毒」是否為真?

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教授謝昌衛表示,菇其實有上萬種,可人工栽培大概有200多種,具有經濟價值的約有40種;但菇類天生並非全部都是要拿來食用的,因此有許多鮮豔的菇類本身具有神經毒素,是為了保護自已在野外被其他生物食用。

謝昌衛說,購買合格廠商生產的食用菇類用於料理,原則上不會有毒素,通常會中毒的大多為野生的菇種,像是外型與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與雞肉絲菇相近的「綠褶菇」,就曾發生有民眾自行採摘後食用,造成身體不適的情況。

▲網傳「蘑菇茄子一起吃會中毒」 。(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圖3:此為有毒的「綠褶菇」,不可食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攝

謝昌衛建議,民眾應食用合格的市售菇類,切勿學習神農氏嘗百草精神,誤食野外菌類。至於蘑菇跟茄子、小米、大黃米一起吃會中毒的傳言,謝昌衛指出,目前並無科學依據指出蘑菇跟其他食物共吃會中毒,國內迄今也沒有類似中毒的通報,很多素食料理會將蘑菇跟其他食物一起煮,也沒有傳出中毒案例。

營養師林世航指出,網傳蘑菇跟茄子或其他食物不能一起吃,類似農民曆中的食物相剋概念,但就營養學角度來看,蘑菇與茄子同時食用,沒有證據顯示會引發食物中毒或其他不良反應,它們所內含的營養素,看來也沒有會因相剋而產生毒素情況。

結論

一、網傳「因蘑菇中毒已有17人死亡」已流傳多年,食藥署已於2015年即公開澄清此傳聞為謠言。

二、專家指出,並無科學依據指出蘑菇與茄子共吃會中毒,但提醒民眾勿任意摘取野生菌類食用以免中毒,而應選擇合格的市售菇類。

因此,傳言內容為「錯誤」訊息。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路盛傳「蘑菇中毒造成醫院死亡17人」的訊息,請問是真的嗎? 〉

原始報導連結:【錯誤】網傳「蘑菇茄子一起吃會中毒」?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台大醫學院長贊成終結直美 沒有完整訓練「做醫美只是當工人」

台大醫學院長贊成終結直美 沒有完整訓練「做醫美只是當工人」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醫美須接受一般醫學訓練(PGY)、醫美診所接受評鑑。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日受訪表示贊同,台大醫院每年都會收到3~4個因為做醫美導致患者變成植物人甚至致死的個案,衛福部嚴管才是正本清源。PGY訓練才能讓醫師具備完整訓練與臨床實習,如果僅剩下技術面「其實就是去做工人」。

2025年11月27日 12:32

全國「脂肪肝」智慧篩檢啟動 3年內擴展到25家醫院

全國「脂肪肝」智慧篩檢啟動 3年內擴展到25家醫院

脂肪肝威脅不容忽視,台灣平均每10人中超過3人有此問題,但民眾對其危險性認知有限。專家指出,若有脂肪肝,心肌梗塞風險將增加1.5倍、腦中風1.4倍、肝癌更高達2倍,平均減少4年餘命;為讓高危險群更早被發現,產官學界今宣示啟動全國性智慧篩檢計畫,希望改善診斷落後的現況。

2025年11月27日 11:24

天冷急重症病患增 醫:胸悶、呼吸不適快就醫

天冷急重症病患增 醫:胸悶、呼吸不適快就醫

近日全台明顯有感降溫,有急診醫師指出,這幾天病患沒有真的爆多,但是急重症的病人多了不少,還有年僅50歲的患者OHCA。他提醒,天氣明顯變冷,睡醒後一定要多穿衣物保暖,如果有胸悶、呼吸不適等問題,要趕快去看醫生。

2025年11月27日 10:08

刺激神經可防肌肉老化 醫:「全力垂直跳」效果勝過慢跑

刺激神經可防肌肉老化 醫:「全力垂直跳」效果勝過慢跑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人擔心肌少症,想多練肌肉,對此,復健科醫師王思恒指出,預防肌肉老化最重要不是補蛋白,而是「刺激神經」,因為神經在40歲後會自然凋亡,這也使肌肉失去指揮來源,建議日常生活中加入像「垂直跳」這類快速、具爆發性運動,更能減緩肌肉成為「孤兒」。

2025年11月27日 10:03

嬰幼兒染流感「病毒複製快」重症比例高 醫示警:快打疫苗

嬰幼兒染流感「病毒複製快」重症比例高 醫示警:快打疫苗

時序入冬,接下來恐再面臨一波流感疫情。對此,醫師指出,高風險族群中的「嬰幼兒」最好要施打流感疫苗,嬰幼兒免疫力差,根據臨床研究,感染後,身體帶的病毒量比較高,發生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的機會比較大。

2025年11月27日 10:00

以為腸胃不適 85歲嬤竟是主動脈剝離!醫護搶命7小時脫險

以為腸胃不適 85歲嬤竟是主動脈剝離!醫護搶命7小時脫險

85歲陳姓阿嬤近日出現頭痛、腹痛與腹瀉,家屬以為只是腸胃不適,送往東港安泰醫院急診後卻驚見是致命的急性主動脈剝離,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由於患者高齡,手術風險極高,醫院立即啟動高風險手術應變機制,由蘇以理主任及李涵彥主任採雙主治制度聯手執刀。經過團隊7小時分秒必爭的搶救,成功完成人工血管重建,將阿嬤從鬼門關前救回,目前恢復良好,已能下床行走。

2025年11月27日 09:06

「直美」醫師補訓2年才能做醫美!衛福部與40醫團達2共識

「直美」醫師補訓2年才能做醫美!衛福部與40醫團達2共識

「直美」醫師確定終結!衛福部今(26)日晚間與40個醫界團體開會協商《特管辦法》醫美加強管理,在接近3小時會議之後做出兩點共識,其中確立直美醫師的關門條款,108年之後醫學系畢業生,需完成二年期醫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才成執行醫美業務,未完成者則需要補訓;至於醫美診所是否要納入評鑑,會請醫界提出相關配套,下週會議再次協商。

2025年11月26日 20:39

主管遭爆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無涉霸凌、不予懲處

主管遭爆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無涉霸凌、不予懲處

疾管署東區管制中心傳出簡姓主任長期讓特定女技工協助備餐,基層員工看不慣公器私用檢舉爆料。疾管署長羅一鈞今(26)日下午說明結果,當事人表示無霸凌情形,就主管人員行政管理欠妥部分,經考績委員會討論後決議「不予懲處」。

2025年11月26日 16:0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