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你聽過脂肪肝,但你聽過脂肪胰嗎? 現在更熱門的是脂肪肺

▲脂肪肺。(圖/Pixabay)

▲現代人愛吃美食。(圖/Pixabay)

2019年10月底,英國 BBC新聞網的健康頭條,報導了一篇刊登在歐洲呼吸學期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的科學論文成果,研究主要作者是澳大利亞柏斯市(Perth)的西澳大學生理系副教授彼得諾伯博士(Peter Noble),他利用特殊染色法,檢測52位(生前)願意死後捐贈民眾的肺部呼吸道樣本(共拿出1,373份樣本),發現身體過多的脂肪會沉積在肺部氣管壁上(脂肪肺),而且如果身體質量指數愈高,脂肪沉積的數量就愈多,有線性的相關性存在,這是全世界第一篇研究論文看到有脂肪會沉積在肺部。

▲脂肪肺。(圖/Pixabay)

▲全世界第一篇研究論文看到有脂肪會沉積在肺部。(圖/Pixabay)

醫學界早就知道,人類在風調雨順,身體健康的時候,因為富足安樂,就會有多餘的能量在身體內剩餘下來,身體也很聰明不浪費地將它們先轉換成脂肪,並且準確地運送到脂肪細胞(脂肪的倉庫)裡面去儲存,等到天然災害或生病的時候,再將其轉換成能量,讓我們度過生死關頭,順利活下去。但現代人因為科技發達,人定勝天,在開發中國家已經沒有所謂的災荒,每天吃太多、動太少的結果,造成過重或肥胖,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肥胖定為全球性疾病。

如果脂肪儲存到應該儲存的地方,而且不要過多,其實是件好事,它(脂肪)可以保護內臟緩衝撞擊,固定內臟位置不會掉落,天寒保暖、飢荒可以度過…等等的好處,但是如果跑到不應該儲存的地方(內臟),就會造成健康方面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內臟脂肪,準確地來說,內臟不是儲存脂肪的地方,不可以把脂肪留在內臟內,它們應該是要被運送到倉庫(脂肪細胞)去放才對,不知怎麼地,身體出現了問題,似乎是亂了秩序,出了錯,把脂肪留在了內臟。

大家想想看,如果身體太肥胖,血液中總是有大量的脂肪,想當然爾,我們身體當然容易出錯,也就是工作太多,根本做不完,所以丟東落西的,把脂肪錯誤的留在了內臟,因此愈長期肥胖的人,內臟脂肪累積的機會和數量就愈多,身體就會愈糟糕(這邊要補充一句,也有很多瘦子有嚴重的內臟脂肪,因此除了肥胖可以有較多的內臟脂肪外,身體新陳代謝出了問題的瘦子,也可以有嚴重的內臟脂肪,也就是說,內臟脂肪的產生是多重原因的)。如果累積在肝臟,就會出現脂肪肝,產生肝硬化和肝癌。如果累積到胰臟,就會出現脂肪胰,產生糖尿病。如果累積到血管壁,就會出現心血管疾病,如腦中風、眼中風、心肌梗塞…等等,如果累積到肺臟,就會產生脂肪肺,目前已知可以使得原本有氣喘的人症狀惡化,沒有氣喘的人變成氣喘(之前認為是空污愈來愈嚴重,所以氣喘的人愈來愈多,但現在看來,肥胖的人愈多,也是造成氣喘的人愈來愈多的原因之一)。

▲脂肪肺。(圖/Pixabay)

▲如果身體太肥胖,血液中總是有大量的脂肪。(圖/Pixabay)

2014年5月由臺灣大學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醫部陳揚卿醫師等人發表在《美國呼吸急重症醫療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的研究,追蹤調查全台灣北、中、南、東共2,758名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發現,腹部肥胖型的兒童罹患氣喘的風險是一般體適能較佳孩童的1.6倍。另外,2015年7月由費城大學(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羅米洛(Freddy Romero)博士等人發表在美國呼吸細胞分子生物學(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期刊的研究,已知肺部纖維化(Pulmonary fibrosis)也和肺部堆積大量的脂肪有關,原因可能為載脂肺泡巨噬細胞(lipid-laden macrophages)。

這次西澳大學的研究,了解到脂肪細胞會累積在氣管壁上,使得氣管壁增厚,氣道狹窄,產生喘鳴(wheezing),如果脂肪細胞累積太多太久,就會造成氣管結構被改變,功能失調,產生氣喘。另外,脂肪累積在肺部使得肺部細胞不舒服,向身體求救,就會招來大量的免疫細胞產生發炎反應,長期的發炎反應就會導致細胞死亡功能受損,甚至造成癌症。接下來科學家想要知道更大規模的人體研究,有關脂肪累積在肺部的各個不同部位(不僅僅是氣管)以及減重後脂肪會不會被移走,會不會回復肺臟功能。

脂肪肝是指肝臟內脂肪(主要是三酸甘油酯)的含量超過肝重量的5%以上,若是放任脂肪肝持續惡化,可能出現脂肪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演變成肝癌。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脂肪肝盛行率約每3個人中就有1人有脂肪肝,也就是說,潛在與確診人數恐超過六百萬人。另外,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除非是已經肝硬化),只要能從飲食控制、運動,下定決心好好減重,都是擊退脂肪肝的好方法。

▲脂肪肺。(圖/Pixabay)

▲台灣脂肪肝盛行率約每3個人中就有1人有脂肪肝。(圖/Pixabay)

此外,台灣第二型糖尿病的罹患人數已飆破220萬人,此型糖尿病在全球各地的病患人數也持續上揚,第二型糖尿病最麻煩的就是併發症,像是視網膜病變,最後可能會失明;或由於神經病變、末梢循環不良,有些人可能需要截肢,以及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增加等。但是2018年2月份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泰勒(Roy Taylor)教授發表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證實,透過低熱量飲食(減重)是可以逆轉第2型糖尿病的。

共有298人參與此次名為「糖尿病逆轉臨床試驗」(Diabetes Remission Clinical Trial , DiRECT)的大型研究計畫,參與者年齡介於20~65歲,糖尿病病史未超過6年、BMI介於27~45kg/m2,且均尚未注射胰島素。受試者必須採低熱量飲食法(每天僅攝食825~853大卡的熱量)3~5個月,接下來進行2~8週的正常飲食恢復期,之後在醫師指導下進行長期的體重控制。此外,受試者還被要求養成每天維持步行15,000步的運動量。結果發現,減重越多者,不但能減掉肝臟脂肪,還能減掉胰臟脂肪,進而使得胰島素分泌恢復正常,如此便能達成逆轉糖尿病的功效。所以,若想要消滅所有內臟脂肪(脂肪肺目前正在研究是否能逆轉),減重就是最好的良方,若能從飲食控制、運動、作息規律來減重最為理想。

▲脂肪肺。(圖/Pixabay)

▲運動與減重是消滅內臟脂肪的良方。(圖/Pixabay)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與體重正常者相比,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的風險也高出2倍。研究報告也發現,肥胖是多種癌症,包括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等之危險因子,趕快秤一下體重,算算自己的BMI值, 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當BMI≧24為過重,≧27是輕度肥胖,>30是中度肥胖,若是35以上就屬重度肥胖了。一旦發現自己超重,就必須控制熱量攝取,積極運動,調整生活作息規律,不要再放縱自己,讓健康深陷危機,即刻行動喔!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雙和醫院在去年通過醫院評鑑,成為台灣最「年輕」醫學中心,而國內知名器官移植專家、一般外科醫師李明哲,也在同年接任院長,如何帶領醫院呈現不同風貌,各界都矚目。他表示,他性子較急,該做的事都想趕快做好,將敦促醫療團隊保有「助人」的心,也希望自已的熱血能感染同仁,一起讓醫界更好。

2025年10月06日 09:23

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李明哲在花蓮慈濟醫院全心投入器官捐贈與移植,至今超已近30年,他認為,器捐不只是開刀,而是一場社會運動,重點在於「利他」,而許多人嘴上支持,真正面對器捐的抉擇卻常退縮,台灣社會還需要時間逐漸理解器捐觀念,醫界也該讓過程保有尊重。

2025年10月06日 09:24

連假「鏟子超人」再赴災區 衛福部提8守則盼志工自我照顧

連假「鏟子超人」再赴災區 衛福部提8守則盼志工自我照顧

國慶連假開始,預期將再有一波「鏟子超人」志工前往花蓮光復鄉協助災後重建復原工作,然而先前陸續傳出志工橫紋肌溶解住進加護病房,還有挖土機老闆傷口感染敗血症過世等不幸事件,衛生福利部特別提醒志工朋友,掌握八大自我照顧守則,在守護災民的同時,也記得照顧自己。

2025年10月10日 11:30

六合夜市缽缽雞飄酸味!夫妻怨:沒熟害腹瀉 衛生局稽查問題一堆

六合夜市缽缽雞飄酸味!夫妻怨:沒熟害腹瀉 衛生局稽查問題一堆

高雄一名女子8日晚間在六合夜市購買缽缽雞串,沒想到回家後發現食材飄出臭酸味,米血還乾到像木炭,夫妻兩人食用後都拉肚子。不過店家強調,同批食品吃過並沒問題,他是做涼串又不是做滷串。事件引發衛生局前往稽查,除了查出多項違規之外,店家使用淘寶購買的簡體字容器,已違反食安法規定,當場要求下架並開罰至少3萬元罰鍰。

2025年10月10日 10:49

他小腿割傷「潰爛紅腫」險截肢 醫揭傷口感染徵兆速就醫

他小腿割傷「潰爛紅腫」險截肢 醫揭傷口感染徵兆速就醫

別輕忽小傷口!50歲的汪先生在工作時不慎割傷左小腿,因疏於傷口照護,幾天後出現潰瘍,直至腳部紅腫擴大並開始發燒畏寒等症狀,就醫後發現是糖尿病足併發壞死性筋膜炎,差一點就得截肢。醫師提醒,如果傷口紅腫熱痛2~3天仍未改善,恐怕是感染徵兆,若伴隨發燒、畏寒、倦怠等全身症狀,情況恐更嚴重,務必及早就醫評估。

2025年10月10日 10:27

從眼睛鑑定腦健康 台大研究:「視網膜」能預警認知、身體退化

從眼睛鑑定腦健康 台大研究:「視網膜」能預警認知、身體退化

眼睛是靈魂之窗,也是觀察腦部健康的「視窗」。台灣大學研究發現,雙眼的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若左、右不對稱,日後發生「認知衰弱」的風險較高;學者表示,此為全球首次證實視網膜厚度與認知衰弱有關,且相關視力檢查並不難做,未來若能推廣,將有助民眾及早預防大腦退化與身體衰弱。

2025年10月10日 09:23

指派赴災區志工保險明日啟動!自發前往「鏟子超人」建議自費投保

指派赴災區志工保險明日啟動!自發前往「鏟子超人」建議自費投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許多志工前往協助救災重建,但近期發生「挖土機超人」因傷口感染敗血症死亡,災區志工保障也受到關注。衛福部今(9)日晚間宣布將於明(10日)起啟動志工保險機制,保險對象為「指派參與災害復原工作的志工」,名單由主管機關彙整,每人保額為100萬元;至於自發性前往協助的「鏟子超人」,建議可依照需求投保一般傷害保險附加傷害醫療保險。

2025年10月09日 22:01

台灣乳癌死亡率未降!醫學會揭關鍵2因素:4成女性一生未篩檢

台灣乳癌死亡率未降!醫學會揭關鍵2因素:4成女性一生未篩檢

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乳癌篩檢也首度迎來百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直言,國內乳癌發生率在過去20年間增加兩倍,但是整體乳癌死亡率卻未如歐美先進國家般下降,顯示台灣在「早期篩檢」與「完整治療」仍有進步空間。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明年將分別透過「健康幣」及「乳癌論質計酬」等措施,來提高乳癌篩檢率及乳癌治療成效。

2025年10月09日 20:18

加熱菸10月開賣「未禁加味菸」遭批 石崇良揭進度:修法後討論

加熱菸10月開賣「未禁加味菸」遭批 石崇良揭進度:修法後討論

國健署核准美、日兩家跨國菸草公司的加熱菸,最快10月11日可以公開上市販售。反菸團體批評,衛福部未公告禁止加味菸,讓加味加熱菸上市販售,使得「嚴格管制加熱菸」淪為空談。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加味菸管理方式要採成分還是味道來判定,還在進行最後的評估;至於期程,衛福部近期會先針對電子煙管制提《菸害防制法》修法,接下來才會進入加味菸討論。

2025年10月09日 19:34

加熱菸將開賣「14萬年輕人恐淪陷」 民團3訴求嚴管:速禁加味菸

加熱菸將開賣「14萬年輕人恐淪陷」 民團3訴求嚴管:速禁加味菸

首波合法加熱菸最快10月11日起可以販售,反菸團體今(9)批評,政府預估加熱菸上市後可增加20億元菸捐稅收,換算後將新增超過14萬年輕人加入吸菸的行列,衛福部在未公告禁止加味菸情況下就讓「加味加熱菸上市」,急就章讓嚴管淪為空談。民團提出3大訴求,包含儘速禁止加味菸品等,盼亡羊補牢。

2025年10月09日 18:1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