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別信偏方!改善潰瘍性結腸炎 醫師圖文解說

別信偏方!改善潰瘍性結腸炎,醫師圖文解說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潰瘍性結腸炎屬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症狀為慢性、反覆性的腸道發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王俊偉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致病機轉目前仍不明確,但可能與數種因素有關,第一是基因遺傳,第二是免疫系統失調,第三是腸道共生菌失衡,導致腸道黏膜持續發炎;另外,飲食、壓力等環境因素亦可能產生影響。

據統計,相較於歐美地區,台灣潰瘍性結腸炎案例較少,但可能由於飲食西化(高油、高糖)的改變、抗生素的使用,造成盛行率和發生率逐年攀升。目前台灣平均每10萬人就有12人被診斷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每年新增案例約350人左右。

潰瘍性結腸炎好發在哪些族群?

王俊偉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有兩大好發年齡高峰,最常見好發於20歲左右,第二個高峰在50~60歲左右,性別上男性患者比例會稍多一些。愈年輕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愈困難,診斷也較不易,不少患者在發現時已有併發症產生。故若身上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至專科就診。

潰瘍性結腸炎

王俊偉醫師分享,有位令他印象深刻的55歲男性患者,確診前曾因反覆腹瀉問題困擾多年,因工作上需長時間開車,多年來僅靠自行服用成藥及朋友介紹的偏方來緩解症狀,但腹瀉程度隨著時間愈來愈嚴重,甚至影響到行車安全,有好幾次因急著找廁所而差點發生意外。後來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整段大腸潰瘍發炎嚴重,經腸黏膜切片檢查後確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依「達標治療(Treat-to-target)」的原則,使用傳統藥物合併生物製劑治療,目前症狀已大幅改善,也能放心回到工作崗位。

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症狀有哪些?該如何診斷?

王俊偉醫師解釋,患者最常抱怨會不斷腹瀉,甚至出現嚴重腹痛,因疾病會影響到腸道黏膜,有部分患者會解血便、黏液便,甚至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等。

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症狀

這些症狀都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症狀類似大腸激躁症、急性腸胃炎,容易與其混淆,單靠臨床症狀較難明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上需綜合病史、臨床表現、血液和糞便檢驗、影像學檢查以及大腸鏡檢查併組織病理切片結果,來判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治療方式?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主要著重在抑制急性發炎,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對於輕度和中度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會先以口服或浣腸劑型的抗發炎藥物治療,若成效不彰,會根據臨床狀況加上免疫調節劑或口服類固醇治療,口服類固醇的選擇會以腸道局部作用的劑型做短期使用。對於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或急性復發的患者,會以全身作用劑型的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同時治療,若前述藥物無效時,就須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對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好,可長期控制病情,但礙於藥價昂貴以及健保給付條件較嚴格,目前臨床上符合健保條件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只占一小部分。

另外,近年來國內外陸續有大小型臨床試驗使用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其療效和安全性尚待進一步的證實。

王俊偉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為慢性疾病,經過治療後即使症狀改善也不可任意停藥,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控制,應配合醫師視病況調整藥物劑量,長期服藥持續追蹤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日常生活建議培養良好習慣,如飲食作息正常、避免熬夜,讓免疫狀況維持穩定。

延誤治療問題多,及早治療很重要

延誤治療恐造成患者腸道出血,更甚者會導致嚴重貧血,出現其他腸道相關併發症,如腸阻塞、腸瘻管、腸穿孔等,部分患者可能因併發症需切除部分腸道。

潰瘍性結腸炎有時也會伴隨腸道外的症狀,如關節炎、皮疹、虹彩炎、肝臟病變等共病,若能順利控制發炎狀況,這些腸道外症狀也可獲得改善。

王俊偉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腸道癌症的風險也遠高於一般人,一旦罹病超過十五年,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恐攀升至一般人的2倍,通常患者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超過十年,都會建議每年定期做大腸鏡追蹤腸道黏膜狀況。

潰瘍性結腸炎若能及早控制發炎,多數患者的生活品質皆可與常人無異,及早治療也可減少併發症產生,避免引發不可逆併發症而造成遺憾。

潰瘍性結腸炎保養重點

王俊偉醫師強調,生活規律很重要,可減少免疫系統絮亂,有助病情的穩定。

至於飲食部分,應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適當補充水分,因患者腸道較敏感,對某些食物耐受度較低,過於刺激性、油膩或易引起脹氣的食物都要盡量避免。此外,每個患者對食物敏感度、耐受性不同,醫師建議應確實紀錄容易引發胃腸道不適的食物,日後盡量避免攝取。

潰瘍性結腸炎保養重點

有些患者因腸道長期發炎已造成貧血,建議可多補充鐵質、葉酸(如動物內臟、貝類和綠色蔬菜);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則有助腸黏膜修復。若有抽菸、喝酒、檳榔等習慣應盡量避免,因為這些習慣不只對腸道有害,對其他器官也會有影響。

醫師貼心小提醒

王俊偉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初期症狀與腸躁症、腸胃炎類似,但若長期有慢性腹瀉、甚至偶有解血便的情形,務必盡早就醫,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預後才會較佳。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終身疾病,倘若確診罹病,也請務必配合醫師持續治療,切莫擅自停藥,如此一來才能讓病情穩定,避免併發症產生,也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反覆腹瀉、尿尿漂菜渣 竟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36%台男撐不到1分鐘!醫認證「4招自己練」愛愛更持久

36%台男撐不到1分鐘!醫認證「4招自己練」愛愛更持久

你是否曾因一次差強人意的愛愛表現,從此在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陰影。泌尿科醫師戴定恩指出,早洩指的是男性在性行為中無法控制射精,通常在性刺激的初期或愛愛開始前就發生。想在床上再撐久一點?他分享「4大訓練法」得以增強射精控制能力、提升持久度,有此困擾者不妨試試。

2025年02月10日 20:24

喝「1飲品」暖身恐猝死! 醫警告:寒冷天最危險行為

喝「1飲品」暖身恐猝死! 醫警告:寒冷天最危險行為

入冬寒流一波波,民眾被凍得超有感!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表示,很多人這時喜歡喝杯酒「暖身」,但此舉不僅無法真正保暖,還可能增加失溫與猝死風險。他說明,酒精會刺激血管擴張,使更多血液流向皮膚表面,不過,這暖意只是短暫的假象,實際上卻是加速體熱散失,導致身體核心溫度下降,根本是「寒冷天氣最危險行為」。

2025年02月10日 19:38

15分檢測「酒精不耐症」 喝酒臉紅者應少喝酒

15分檢測「酒精不耐症」 喝酒臉紅者應少喝酒

你喝酒會臉紅嗎?若一碰酒就臉紅,有可能是因為酒精不耐症。台東馬偕10日下午,由酒精不耐症協會理事長陳哲宏博士帶領馬偕醫學院的醫學生等15人,在二樓門診區為民眾進行酒精不耐症測試,用酒精棉片貼在手臂內側15分鐘,許多人手臂出現紅色反應,有些人則無。

2025年02月10日 18:29

急診爆滿沒床了!醫驚見「地上搶命1幕」嘆:真正醫療崩潰現場

急診爆滿沒床了!醫驚見「地上搶命1幕」嘆:真正醫療崩潰現場

醫療量能大爆炸,急診室更是人滿為患,患者人數從過年一路滿到年後。粉專《超級白急診醫師》今(10)日突感慨發文指出,急診室滿到沒有推床可以急救,當下驚見插管的患者只能躺在地上、CPR也只能在地上進行時,無助感瞬間湧現,直呼「那才是真正的醫療崩潰現場」。

2025年02月10日 17:59

過敏鼻塞靠「洗鼻子」緩解?醫揭「正確使用步驟」 搞錯小心適得其反

過敏鼻塞靠「洗鼻子」緩解?醫揭「正確使用步驟」 搞錯小心適得其反

冬天容易誘發上呼吸道問題,再加上春季即將來臨,花粉四處飛揚,過敏性鼻炎也可能找上門。空氣中的花粉、灰塵和細菌,會引發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就有民眾想用「洗鼻器」緩解鼻腔的不適。洗鼻器究竟怎麼用?有什麼注意事項?亞東醫院耳鼻喉暨頭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洪偉誠一一解答。

2025年02月10日 17:55

流感重症「要裝葉克膜」保命!太太1原因猶豫 醫喊:整個牙起來

流感重症「要裝葉克膜」保命!太太1原因猶豫 醫喊:整個牙起來

近來流感話題廣受關注,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楊宗燁日前表示,有位流感重症的阿伯來急診,眼看呼吸器撐不住,他趕緊建議家屬用葉克膜保命,結果患者妻子的一席話,讓他瞬間抓狂,當場進行衛教,慶幸最終有將阿伯從鬼門關救回。

2025年02月10日 16:01

元宵吃湯圓注意!醫示警「3種」藏健康危機

元宵吃湯圓注意!醫示警「3種」藏健康危機

元宵節「吃湯圓」是傳統習俗,但象徵「團團圓圓」的湯圓也並非可以無節制地食用,因為除了熟知的高澱粉、高油與高糖外,含有「芝麻、花生、豆沙甜餡」的湯圓更含有高磷,這將對腎臟病患者造成極大負擔。醫師提醒,湯圓選擇盡量以純糯米或米漿製成的無內餡湯圓,吃含內餡湯圓,一天建議以2顆為限。

2025年02月10日 15:43

國人20歲以上有3成人血脂超標!4招輕鬆控脂遠離隱形殺手

國人20歲以上有3成人血脂超標!4招輕鬆控脂遠離隱形殺手

國內20歲以上民眾高血脂盛行率達3成1,但因初期症狀不明顯,是健康隱形殺手。衛福部國健署提醒,可透過定期健檢、運用「科學算病館」瞭解風險、改善生活作息及戒菸4招控脂。

2025年02月10日 15:32

40歲工程師「每天1包菸」 心血管發生率竟同75歲老翁

40歲工程師「每天1包菸」 心血管發生率竟同75歲老翁

一位40歲的男工程師,在過去6年來公司體檢發現血壓不斷飆升、膽固醇也偏高,向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醫科求診,檢查後發現該工程師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竟比一個75歲且無慢性病的男性更高,細問才知道,工程師體重6年增加10公斤且天天抽一包菸,屬於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經過藥物控制,血壓及血脂穩定下來,也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2025年02月10日 15:21

天冷喝酒禦寒? 醫警告:恐增失溫、猝死風險

天冷喝酒禦寒? 醫警告:恐增失溫、猝死風險

氣溫驟降,不少人習慣在寒冷的天氣裡喝上一杯酒,希望能藉此暖身,驅散寒意。然而,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警告,這種做法不僅無法真正保暖,反而可能增加失溫與猝死的風險。

2025年02月10日 14:5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