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療 營養要顧好

▲肺癌治療,營養要顧好。(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肺癌死亡率連續10年居冠,不到57分鐘即有1人因肺癌死亡。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癌症中心陳煌麒主任表示,肺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因為肺部實質本身是沒有神經的,但當有肺部症狀產生時,多數患者癌細胞可能已有轉移。

常見的肺部症狀大多為咳嗽、咳血、胸痛或呼吸困難等,若腫瘤影響近端的氣管或支氣管,會導致咳嗽、咳血,如果侵犯肺部外圍的肋膜則會引起胸痛,肋膜積水會使患者呼吸困難。
  肺癌常見症狀

另外有部分患者是由其他科別轉到胸腔科,此類都是癌症轉移出去才被發現,例如有病患感受到半身無力類似中風的症狀,去神經內科檢查發現是肺癌轉移到腦部,有些是持續骨頭疼痛,到骨科就診發現骨頭轉移。

肺癌的治療選項有哪些?

陳煌麒醫師指出,以肺癌早期來講,目前唯一的選擇就是開刀治療,把腫瘤完全切除乾淨,才有辦法完完全全達到治癒。

當腫瘤範圍太大或已經轉移至其他器官,便無法靠手術完全切除,後續能做的治療包含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醫師會評估組織型態,肺癌期數與患者的狀況,擬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

肺癌治療常見副作用

手術的副作用與開刀範圍有關,如果是早期肺癌,切除的肺葉不多,對肺功能的影響也不大。術後可能會遇到肺塌陷、疼痛、感染等問題。若是轉移至腦部,無論是否治療,後續可能會有肢體無力或其他神經學後遺症,端看腫瘤轉移的位置。

陳煌麒醫師說,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屬於全身性治療。接受化學治療比較容易出現骨髓抑制的問題,像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低下的問題。黏膜、皮膚容易受損,例如嘴巴的黏膜或者胃腸道的黏膜受損,會出現口腔潰瘍、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
  肺癌治療常見副作用

若有皮膚、口腔潰瘍的症狀,醫師可能會開一些藥膏。針對噁心、嘔吐,醫師也會使用適當藥物。

除此之外,要加強一些營養補充,由於身體在修復組織時需要消耗多種胺基酸,充足的熱量、營養有助於身體的恢復。


肺癌治療保養重點

陳煌麒醫師解釋道,如果術後狀況許可,建議盡量提早下床活動,如果一直臥床,肺活量較不足,很容易造成痰液的蓄積。開完刀後可能有肺部塌陷,加上免疫力不好,便有可能引發肺炎。因此在疼痛可以接受的情況下,術後都鼓勵盡量下床活動,多些活動也可以促進腸蠕動、減少便秘。

另外在開刀前都會教導患者做呼吸訓練,吸氣練肺活量,開完刀後也要持續,有助肺部擴張。

  肺癌治療保養重點

癌症治療過程中的飲食建議熱量跟蛋白質都要足夠,而且從術前就要介入加強營養,因為開完刀可能有一段時間,會因為疼痛、藥物而胃口不好,最好能提早補充。

術前就要開始補充營養!

2017年由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簡稱ESPEN)所公布的飲食指引建議,如果可以的話在術前就要開始補充營養,因為這些營養補充能帶來好處,包含術後感染、住院天數、傷口癒合都有正向的好處。營養補充的原則就是均衡飲食,熱量、蛋白質一定要充足。

陳煌麒醫師指出,初步的營養支持,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營養素。在ESPEN的「癌症營養指南」中還有建議的包含魚油、精胺酸、核甘酸,這三者可以相輔相成。

胺基酸是組成各種蛋白質的基本元素,身體需要多種氨基酸才能生長、修復,讓各式各樣的生理機能可以正常運作,基本營養一定要先補充足。

目前的特殊營養品很多,褐藻醣膠、魚油、麩醯胺酸等營養品的成分不同,適合使用的時機也不同。近年來常被討論的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屬海中多醣體,國內外皆有研究在探討與免疫、細胞凋亡的關聯[1],可能輔助調節生理機能,台灣也有許多研究進行中。癌友可依個人需求做選擇,並與醫師討論如何讓營養補充更全面。

臨床上因為每個人需求不同,對治療藥物的反應也不太一樣,必要時會照會營養師,針對各個不同的病患族群提供適當的營養建議。

貼心小提醒

陳煌麒醫師提醒道,部分患者或家屬會誤以為「吃得營養會把癌細胞養大」,這是非常需要澄清的觀念,正確的觀念應該是「吃得營養,體力愈好,才有機會抵抗癌細胞。」

不要等到體力已經變差,肌肉萎縮流失才補充營養,進入肌少症或惡病質的階段,預後會比較差。身體運用能量來源的順序,蛋白質會擺在最後,如果連肌肉都萎縮消耗掉了,代表整體營養相當不足,務必盡早補充,才有體力接受各種治療,整體預後也會比較好。

參考文獻:
1. Hwang PA, Lin HT, Lin HY, Lo SK.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Fucoidan Enhances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and Protects against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tigen Stimulation. 18, March, 2019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癌症第一殺手 – 肺癌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耳鼻喉科改名「耳鼻喉頭頸外科」 衛福部:還是可以看感冒

耳鼻喉科改名「耳鼻喉頭頸外科」 衛福部:還是可以看感冒

衛福部預告修法將「耳鼻喉科」改名為「耳鼻喉頭頸外科」,引發網友討論原來耳鼻喉科會進行外科手術,甚至擔心以後是否不能去看感冒。衛福部醫事司今(19)日表示,相關醫學會多年前已經改稱耳鼻喉頭頸外科,較為符合實際業務內容且與國際接軌,更名後完全不影響該科醫師看診,實務上也沒有規範醫師只能看哪一科,有些成人感冒也會到兒科去看。

2025年11月19日 18:32

衛福部擬修法「醫師需受訓才能做醫美」 醫事司揭受影響人數

衛福部擬修法「醫師需受訓才能做醫美」 醫事司揭受影響人數

終結「直美」亂象,衛福部擬修正《特管辦法》加強管理,要求從事醫美的醫師都必須完成二年的PGY(畢業後臨床醫學訓練)。衛福部醫事司表示,初步掌握約600名醫師未經過PGY訓練就直接在執業,至於其中有多少人是在美容醫學從業,還需要進一步比對分析。

2025年11月19日 17:44

乳癌併用中西藥須「間隔1小時」 醫:化療別吃蜂王乳、胎盤素

乳癌併用中西藥須「間隔1小時」 醫:化療別吃蜂王乳、胎盤素

一名50多歲乳癌患者在手術後接受化療,竟出現手腳麻木、大片紅疹,且痛到難以行走,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進行西醫治療也接受中醫調理,約2周後症狀顯著改善;醫師說,乳癌病人併用中藥,須與西藥間隔至少1小時,且化療期間切勿補充蜂王乳、胎盤素等含「類荷爾蒙」成分保健品,以免影響療效。

2025年11月19日 16:20

明年健保費不漲!安全準備金達2個月 費率維持5.17%

明年健保費不漲!安全準備金達2個月 費率維持5.17%

衛福部長石崇良上任時明確表態「明年漲保費機會很低」,健保會今(19)日公布健保費率審議結果,建議115年度維持現行費率5.17%,健保會解釋,健保明年度收入試算安全準備金可達2個月,安全準備還有餘裕的情況下,不用漲保費。

2025年11月19日 16:08

30歲媽子宮外孕爆量內出血險沒命 安泰高危險妊娠團隊成功救回

30歲媽子宮外孕爆量內出血險沒命 安泰高危險妊娠團隊成功救回

1名30歲高姓孕婦日前突然出現劇烈腹痛與昏眩,被家人緊急送往安泰醫院急診。她自述剛懷孕不久,急診團隊立即啟動婦產科會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疑似子宮外孕且已有大量內出血,收縮壓甚至低於80,情況相當危急。醫療團隊火速啟動大量輸血與手術準備,由婦產科楊淳翔醫師執行腹腔鏡緊急手術,成功止血並搶回孕婦生命。

2025年11月19日 15:19

末期癌友病危仍牽掛浪浪 耕莘醫院助他風雨中重逢愛犬

末期癌友病危仍牽掛浪浪 耕莘醫院助他風雨中重逢愛犬

71歲高先生投入動物保護30年,今年 8 月因呼吸急促、下肢水腫,被送至耕莘醫院,確診攝護腺癌末期。經醫療團隊詢問,發現他最掛心狗園裡那些陪伴多年的流浪狗,決定協助他圓夢,也讓他得以在生命的最後獲得溫暖慰藉。

2025年11月19日 15:07

立委林憶君接藥師公會理事長 盼從結構改善缺藥問題

立委林憶君接藥師公會理事長 盼從結構改善缺藥問題

民眾黨立委林憶君將於明(20)日接任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針對國內缺藥問題,林憶君表示,這是複雜且連動的問題,包含健保藥價過低讓製造成本高於給付價格,廠商因而退出市場,必須從結構上去改善,包含推廣學名藥、扶植國內製藥產業,確保藥品供應的穩定性。

2025年11月19日 13:54

立委提議家暴受害人可收「加害人逼近警訊」 衛福部:持續研商

立委提議家暴受害人可收「加害人逼近警訊」 衛福部:持續研商

土城家暴男於保護令期間,當街砍殺妻子與小姨子,兇殘震撼全台。對此,立法院針對「家庭暴力防治法」進行修法,今有多名立委不分黨派一致表達,應加強對於加害人的電子監控,及對於被害人的風險通知;衛福部回應,傾向強化監控相關作業,但應注意受害人隱私等問題,將持續與各主管機關研商。

2025年11月19日 13:0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