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新聞直擊,為你掌握生活必需健康新知

中藥抗肺炎病毒? 中醫「黃耆白朮薄荷茶」提升保護力

shutterstock

圖文/每日健康 郭家和

中藥可抗肺炎病毒?中醫:不宜自行購買服用

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全球個案數持續增加,疫苗及特效藥的開發研究仍在進行中。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即傳出有以中藥合併治療的個案,同時17年前SARS期間因「清肺」療效而廣受囑目的板藍根,一時之間也成為民眾搶購囤積的目標。不過,中醫師指出,板藍根、金銀花、葛根湯等藥物雖有清熱解毒之用,但每個人體質不同,所處病症階段也不一樣,錯誤用藥恐適得其反,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現成中藥作為預防性服用,有任何症狀應先諮詢中醫師看診。

新光醫院中醫部黃奎祐醫師接受採訪指出,中醫講究治療與體質的配合,根據體質與藥物屬性辨證論治。無論是SARS病毒、H1N1、腸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等病菌造成的感染,雖然致病原因不同,中醫會採取陰陽、寒熱、表裏、虛實的八綱辨證,根據辨證相應的中藥方劑進行治療,才能達到效果。中醫師指出,在沒有辯證論治下就使用中藥,既可能無法達到療效,甚至還有面臨藥物的副作用及反效果。

黃奎祐舉板藍根、金銀花、大青葉為例,都屬於苦寒性質的中藥,若是腸胃較虛寒的病人亂自服用,很容易出現拉肚子、腹瀉等反應,甚至加速正氣虛耗,造成身體更多負擔。中醫師強調,並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類似性質的中成藥使用,以免適得其反,尤其疾病進展會有不同階段,必須配合不同的藥物才能處理症狀。例如新冠肺肺炎病毒一部份原因來自「內溼」與「外寒」誘發所導致,若僅單一用板藍根等清熱藥物,不僅難以對症,也未必能夠達到療效。

當病程進展到發燒、劇烈咳嗽時,搭配石膏、黃耆、金銀花、板藍根,可起到緩解外感內熱的發炎症狀。一旦症狀緩解後,會改用黃耆、人蔘、白朮來使脾胃恢復正常,養份能量方能供給全身。黃奎祐說明,中醫治病要藥不惟謹慎,還要避免補到邪氣令症狀加據。坊間易有某一帖藥物專治特殊病症,其實在未經診斷與醫師調劑下自行服藥,對於病症未必有益更有風險問題。

風寒風熱症有別 中醫強調辯證論治

「辯症」是中醫問治相當重要的方式,黃奎祐說明,環境中侵入體表的外邪會與身體機制相互影響,疾病隨之進到體內產生各種反應。如「風寒」與「風熱」就會有不一樣的症狀表現,而大多從身體有無流汗、是否明顯乾渴作為簡單判別。如為熱毒、熱邪影響,容易耗傷津液而出現滿頭大汗、口乾口渴、咽喉腫痛、痰液黏稠、高熱發燒等類似症狀,與一部份流感所引發的表現雷同。在此情形之下,中醫會強調水份與電解質補充,控制身體發熱症狀。

至於風寒會使寒氣包覆在體表,人體本身陽氣受到抑制時,身體會感覺特別寒冷,這時反而不容易排汗,一般在家可能會以悶在棉被來促進發汗,中醫則會運用麻黃與解表藥物來搭配。症狀差異上,風寒則較易出現鼻塞、流清鼻水、痰液稀白。中醫師指出,風寒與風熱不僅症狀有別,相對應的治療方式也有差異。

冷咳與熱咳差在哪裡?從痰的顏色與質地看起

流感、肺炎等病毒入侵時,最容易產生的症狀之一就是咳嗽,而咳嗽在中醫裡有著熱咳與冷咳之差別。黃奎祐說明,呼吸道黏膜受到外在病菌入侵時,會分泌黏液來抵抗病菌攻擊,但同時也可能造成肺氣宣降的失常,當肺氣無法正常調暢時就易有咳喘症狀。大致而言,偏慢性或過敏性咳嗽氣喘多屬寒咳,而急性發作的呼吸道感染偏向熱咳,可從痰液的顏色、質地來分辨偏向寒咳或熱咳。

黃奎祐說明,冷咳寒痰症狀包括顏色偏白、偏淡,痰會呈現透明,泡沫清晰,嚴重時會有呼吸困難、呼吸出現哮鳴聲甚至氣喘等。這便是中醫所說的「肺間有寒飲」問題,調理上會以溫肺為主,運用小青龍湯、茯苓、桂枝,或是用麻黃、紫蘇、杏仁幫助擴張氣管。食療上則可增加薑、蒜、蔥、洋蔥、肉桂等,少吃水梨、西瓜等太過寒涼的食材。

熱咳則會使痰液黏稠,顏色偏黃,病人常描述痰卡在深處難以咳出或咳不乾淨,再加上愈咳愈用力,甚至出現疼痛、沙啞。中醫處理上多以清肺多主,用麻杏、甘石湯、搭配黃耆、石膏、魚腥草等等。食療上可多攝取昆布、蘿蔔、牛蒡、薄荷、菊花等等。熱咳的處理重點在於鎮咳兼清肺熱,若有濃痰時會搭配排痰方劑,像是桔梗、杏仁等等。飲食上也要避免甜食、冰冷、辛辣食物,以免加重刺激呼吸道器官。

提升保護力喝黃耆白朮薄荷茶 早晚熱毛巾敷鼻助氣血循環

疫情期間,民眾大多希望透過食療、茶飲來提升免疫力,但坊間的保健茶飲產品大多配方繁複,不一定適合所有族群。黃奎祐建議,可適合一般民眾,幫助免疫力的茶飲「黃耆白朮薄荷茶」:取10克黃耆、3克白朮、2克薄荷,在500CC沸水中用熱水沖泡,每日飲用2至3次,這些藥材屬性平和,有助於調理脾肺,預防感冒、加強腸胃吸收。如果是慢性病族群,則可適當增加飲用次數即可。

至於日常生活作息,中醫師指出為保護免疫力,仍建議少碰冰飲冰涼食物、刺激性的食材、太油太膩太辣等的食物,容易阻礙氣血以及增加痰分泌。三高、慢性病、中高齡族群,本身免疫力比較低下,病毒多從口鼻進入,因此幫助口鼻黏膜保護力、勤洗手、戴口罩、保暖都是防疫的重點。也建議可以早晚用熱毛巾熱敷鼻子周圍,幫助氣血循環、刺激迎香穴,有利肺經的養生保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直美」醫補訓練挨批「修理小孩給大人看」 衛福部:會給時間

「直美」醫補訓練挨批「修理小孩給大人看」 衛福部:會給時間

近年部分年輕醫師未完成PGY(不分科)等訓練,直接到醫美診所工作,俗稱「直美」現象。衛福部日前公布修法,擬加嚴規範光電治療等醫美處置,但遭醫師質疑「修理小孩給大人看」,強調應「不溯及既往」;衛福部回應,能力訓練是政策核心,若補正,會給相關醫師一定時間完成PGY等必要訓練。

2025年11月19日 10:09

網傳「花生+紅茶」致癌 專家闢謠:沒發黴變質就不用擔心

網傳「花生+紅茶」致癌 專家闢謠:沒發黴變質就不用擔心

近日網路再次流傳「最不適合配花生的飲料是什麼」貼文,國內某專科醫師引述研究稱「吃花生吐司配紅茶」會增致癌風險。但事實查核平台MyGoPen向專家查證後,發現該研究仍是非常初步的動物實驗,有偽陽性偏高的問題,且不能擴大解釋為在人體也是同樣效果,建議民眾只要不食用發黴的花生,就能避免傳言所說的問題。

2025年11月19日 10:07

年輕妹「睡沙發像天使」打呼就消失 醫揪關鍵線索破案

年輕妹「睡沙發像天使」打呼就消失 醫揪關鍵線索破案

耳鼻喉科醫師蔡明劭分享,一名會打鼾的女子,只要睡沙發就睡得像天使,一覺到天亮;後來「睡眠檢查」的關鍵線索出現,不是沙發有魔力,是姿勢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只要一側睡,呼吸道就不容易塌陷,但一平躺立刻鼾聲雷動。

2025年11月19日 07:12

「蘋果病」最近很多 醫:日本返台出現機會變高

「蘋果病」最近很多 醫:日本返台出現機會變高

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提醒,從日本回來出現「蘋果臉」?近日真的在診所看到很多「蘋果病」(傳染性紅斑),最近「蘋果病」在日本確實有增加趨勢,近期旅遊回來的孩子出現「蘋果臉+網狀紅疹」的機會也會相對變高。

2025年11月19日 06:28

很多人天天碰!日常「四種慢性毒」悄悄致癌 醫師衷心警告

很多人天天碰!日常「四種慢性毒」悄悄致癌 醫師衷心警告

「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抽菸喝酒、生活放縱的人」醫師黃軒18日發文指出,他在門診中遇到的一位40歲男性病患卻完全不同,這位病人不抽菸、不喝酒,自認飲食清淡,但生活卻充斥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體檢發現,竟為早期大腸癌。

2025年11月19日 00:10

屏東登革熱群聚進入「控制關鍵期」 疫情需監測至12月8日

屏東登革熱群聚進入「控制關鍵期」 疫情需監測至12月8日

屏東縣萬丹鄉發生本土登革熱群聚,個案分布屏東、高雄,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林明誠今(18)日特別南下屏東視察當地防治情形。林明誠表示,目前為萬丹鄉本土登革熱疫情控制的關鍵期,在屏東縣府積極防疫動員防治,本土群聚仍維持累計3例,最近7日也無新增病例,預計需監測至12月8日,疾管署也會持續派員加強疫情熱區孳生源巡察及監測疫情發展。

2025年11月18日 18:02

1天1杯珍奶精蟲「數量品質雙殺」 血糖飆6倍!醫:再喝恐沒命

1天1杯珍奶精蟲「數量品質雙殺」 血糖飆6倍!醫:再喝恐沒命

一名32歲王姓司機與太太結婚2年卻數度求子失敗,到台中茂盛醫院求助,經抽血檢驗發現,王男的血糖及糖化血色素都爆表、胰島素分泌當機,已患糖尿病導致不孕,細問才知,王男幾乎每天一杯珍奶!經家醫科醫師呂昀珊施打胰島素,2個月後血糖恢復正常,後續才能接受試管療程。

2025年11月18日 17:26

天冷心血管疾病增 醫揭「心陽虛」症狀:3招讓手腳升溫

天冷心血管疾病增 醫揭「心陽虛」症狀:3招讓手腳升溫

近期氣溫明顯下降,而氣溫驟降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醫師指出,每年冬季心肌梗塞、胸悶心悸就診者明顯增加,天冷時血管收縮、氣血運行不暢,心臟負擔加重,尤其「體質寒、血瘀」的心臟問題特別多,
體質虛寒者常見怕冷、胸悶、氣短、心悸等症狀,這就是「心陽虛」的表現。

2025年11月18日 17:0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