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新冠肺炎口罩族悶出大危肌 你中了幾個?



文/王淺淺 摘自《常春月刊》445期

每年到了流感旺季,口罩就是一般民眾自我保護的重要配備,今年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威脅,人人自危,口罩更成為全民基本配備,為了避免不肖業者哄抬價格,政府從一開始開放超商限購口罩方案,到後來的口罩實名制以維護民眾買口罩的權益,好不容易搶到口罩。不過每天口罩一戴就是一整天,雖然是為了自我保護,但是,許多皮膚科醫師都發現,臨床門診因為戴口罩而戴到皮膚出狀況的患者明顯增加許多。

危肌1、毛孔堵塞長粉刺、冒痘子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最近部分就醫的患者其實都是同一種問題,就是長了所謂的「口罩痘」,特別會沿著口罩和皮膚接觸的地方長粉刺、痘痘,有些求診的民眾則是本來就屬於容易長痘痘的體質,在每天戴口罩的情況下,臉上的痘子更是越發嚴重。

黃毓惠分析,口罩痘的生成就是因為長時間讓臉部肌膚悶在口罩底下,在鼻子一呼一吸之下,口罩內密閉空間所形成溫暖的空氣,就像蒸鍋一樣不斷加溫,恐怕會增加皮脂腺油脂的分泌,進而造成堵塞毛孔而發炎生痘。

危肌2、刺激性皮膚炎、紅疹、長膿包

也有人因為皮膚長時間跟口罩產生的磨擦,造成刺激性皮膚炎,或是因為口罩悶著不透氣,而在臉上出現濕疹。有的人是長一塊一塊的紅疹,有的患者則是起小疹子,都嚴重影響美觀,有些患者還會感覺很癢、很乾,甚至出現脫皮有皮屑等現象。酒糟體質的患者更因此發作、惡化,結果出現皮膚泛紅、長出膿包等症狀。

危肌3、摩擦破皮、濕疹、對甲醛過敏

也有人因為掛在耳朵上的口罩鬆緊帶,或是口罩於鼻子上的金屬壓條過度摩擦刺激皮膚,出現皮膚敏感、疼痛、破皮、濕疹等現象,苦不堪言。有些屬於敏感肌膚的人,還可能對於口罩的不織布材質產生不適症狀,或是口罩的纖維材質較為粗糙,在口罩摺痕處或是邊緣與皮膚過度摩擦接觸,都會導致皮膚不舒服,再加上如果口罩裡頭含有甲醛成分的殘留、揮發,就可能引發皮膚過敏反應。

而且在新冠病毒持續加溫,口罩物以稀為貴的情況下,很多人的口罩都會重覆使用,不過,口罩內一旦沾到口水、鼻涕等分泌物,產生臭味還算事小,口罩的防護能力可能降低,這些都是長時間戴口罩可能會引發的問題。

外用內服,治療雙管齊下

然而,在全球拚防堵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下,口罩戴一整天對許多國人來說,早就已是家常便飯,那麼一旦出現皮膚不適的症狀,該怎麼辦呢?

黃毓惠分析,目前對於治療不管是青春痘、還是口罩痘,在皮膚科已經有許多有效的治療藥物可以使用,有口服藥,也有擦在患部的外用藥品。

像是對付臉上的粉刺與痘痘,一般會使用A酸,有外用的也有口服的,這是皮膚科針對治痘最常使用的藥物。如果是毛囊有發炎,醫師也可能會開立口服抗生素來減少毛囊內細菌的數量,以降低其所造成的發炎現象,醫師也可能開立類固醇外用藥物,來治療像是刺激性皮膚炎、濕疹這類的症狀。

治療頑固的痘子,皮膚科醫師甚至會運用荷爾蒙調節藥物,來加以改善人體內雄性與雌性荷爾蒙之間的平衡;雄性荷爾蒙過多的患者,臉部肌膚比較容易出油,當然也就容易堵塞毛孔引發痘子。此外,皮膚科常見的治療方式還有果酸換膚,如果症狀嚴重的話,像是酒糟患者一旦長出膿包,還可以在經過醫師評估之後,進行外用或口服藥物治療。

維持乾爽,避免濃妝負擔

至於敏感肌膚的人,可以選擇比較適合自己膚質的材質,對於耳朵皮膚受到口罩鬆緊帶長期壓迫而疼痛的患者,不妨使用紗布墊在耳後再戴;對於金屬壓條不適的人,則可換戴立體剪裁式的口罩,免除金屬條的困擾。

不過治療之後最重要的,還是要避免長時間戴口罩的情況,黃毓惠建議酒糟肌或油性肌的民眾,室內溫度最好保持在25°C, 中午的時候,記得到戶外人少空氣流通處,拿下口罩讓皮膚透透氣,並且拿吸油面紙將悶在口罩中皮膚上過多的油脂吸掉,以維持肌膚的乾爽。

此外,由於必須長時間戴口罩,建議盡量不要再上濃妝增加肌膚負擔,同理戴口罩前,也不要使用過度滋潤的保養品,即使要化妝,也建議不要使用遮瑕膏等厚重產品,讓肌膚儘量保持清爽。

至於有化妝的人,卸妝一定要卸乾淨,才不會堵塞毛孔又爆痘。當然一般人只要戴醫療口罩或布口罩就很夠用了,並不需要追求悶熱度爆表的N95口罩,否則恐怕更會致痘。

延伸閱讀:
痘痘貼用錯時機 你得當心抗痘不成反紅腫
中藥果菜汁搶救痘花臉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細胞治療+化療助他延命7年 醫揭胰臟癌「最強風險因子」可預防

細胞治療+化療助他延命7年 醫揭胰臟癌「最強風險因子」可預防

林先生在2018年確診第4期胰臟癌,接受化療、放療仍難改善,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CIK細胞治療,並搭配後線化療,經數次療程,癌細胞不再擴散,體力、食慾也恢復,追蹤至今已7年,證實胰臟癌並非無法攻克的大魔王;醫師說,吸菸是胰臟癌「最強風險因子」,早日戒除,更能避免走上辛苦的抗癌路。

2025年11月18日 14:13

快訊/1個月大女嬰染腸病毒死亡!疫情再進入流行期

快訊/1個月大女嬰染腸病毒死亡!疫情再進入流行期

腸病毒疫情再進入流行且新增死亡個案!疾病管制署今(18)日表示,個案為中部1個月大女嬰,11月上旬因食慾及活力不佳,送醫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次日出現意識改變、休克,急救後仍不幸死亡。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

2025年11月18日 14:01

手腳冰冷別再以為只是天冷 醫曝「2大原因」是身體在求救

手腳冰冷別再以為只是天冷 醫曝「2大原因」是身體在求救

本周起有感降溫,在冬季常見手腳冰冷問題,多數人認為這只是氣溫低的關係,但在中醫的觀點中,手腳冰冷不單是外在環境造成,而是體內陰陽氣血失衡的表現。醫師指出,常常覺得手腳冰冷的狀況包括陽氣不足造成的「虛證」和氣血受阻造成的「實證」。

2025年11月18日 13:50

特定品項加熱菸核可上市 屏東衛生局嚴格執法無假期

特定品項加熱菸核可上市 屏東衛生局嚴格執法無假期

近日有加熱菸通過審查核准上市販售,屏東縣政府衛生局提醒,核准僅是「符合最低法規要求」,絕非「無害認證」或「安全證明」。

2025年11月18日 12:55

研究揭苦味可強化記憶 專家建議:讀書前吃4格黑巧克力

研究揭苦味可強化記憶 專家建議:讀書前吃4格黑巧克力

求考試順利未必要拜文昌君,吃黑巧克力也許就能奏效。食品專家楊世煒(韋恩)在臉書分享日本芝浦工業大學一項研究,指黑巧克力的苦味能在1小時內啟動大腦記憶系統,使短期記憶更快轉為長期記憶,關鍵在其多酚成分能引發海馬迴中正腎上腺素急速升高,有助大腦在短時間內提高辨識能力。

2025年11月18日 11:42

馬來西亞進口「結球萵苣」芬普尼超標 9680kg邊境退運銷毀

馬來西亞進口「結球萵苣」芬普尼超標 9680kg邊境退運銷毀

食藥署今公布最新邊境查驗不合格產品,其中有一批自馬來西亞進口的「結球萵苣」檢出農藥「芬普尼」殘留超標,總計9,680公斤全數退運或銷毀,並針對輸入業者調整為逐批查驗。

2025年11月18日 11:15

瘦瘦針停打1年體重回彈14% 醫:沒有減重法「做一次撐一輩子」

瘦瘦針停打1年體重回彈14% 醫:沒有減重法「做一次撐一輩子」

最近瘦瘦針藥物「猛健樂」的減重效果備受討論,不過也有人擔心停藥後,體重會不會快速彈回?對此,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分享一項大型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停藥後1年,體重約反彈14%,雖未完全回到治療前狀態,但也證明瘦身有如馬拉松,沒有任何減重法能「做一次撐一輩子」。

2025年11月18日 10:57

心臟病警訊不只胸痛 醫曝女性「楊朵症候群」5症狀:肩背痛小心

心臟病警訊不只胸痛 醫曝女性「楊朵症候群」5症狀:肩背痛小心

昨起天氣轉涼,有心血管病史者要提高警覺。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今於臉書提醒,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常被忽視,但其死亡風險其實高於乳癌,不少人因症狀不典型而延遲就醫,這些患者被稱為「楊朵症候群」病例,主要不適並非胸悶、胸痛,而是肩痛、背痛、噁心、喘或極度疲倦,民眾須注意。

2025年11月18日 10:1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