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圖文/常春月刊

腦中風是大家常聽到的,但是你知道嗎?除了腦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如果也遭遇血流供應上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中風。

1、突發性視力喪失–眼中風

眼科門診中,有時會接獲單眼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見的「眼中風」急症案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邱育德指出,這項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造成,因為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經細胞,需依賴血管系統供給養分與氧氣,以維持正常運作;若影響的血管正好是營養中心視力黃斑部的視網膜動靜脈或其分支,便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傷害。

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後5年內的死亡率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風」不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體可能突發中風的前驅症狀之一,患者極可能血壓已經過高,或體內已有血栓流竄或血管狹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處理外,也需要同步照會心臟科、神經內科等專科,及時評估、監控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心臟產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療上措手不及。

2、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耳中風

一覺醒來,耳朵突然嗡嗡作響,甚至完全聽不到了,著實會讓人嚇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表示,許多人把「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稱作是「耳中風」,它不像「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多以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是一般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發病前多半沒有遭到撞擊或外傷,卻突然間出現明顯聽力受損(以單側居多),或併發耳鳴、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等情況。

目前已知的可能引發原因有病毒感染、腫瘤壓迫聽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內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內耳迷路動脈或其分支狹窄、阻塞,在血流循環不良情況下,也可能造成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凜冽寒冬,血管收縮較為劇烈的情況下,部分案例可能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突發性耳聾症狀。

林子傑指出,突發「耳中風」時,最重要的是掌握發病10天內的治療黃金期,患者應盡速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的醫院接受檢查診斷。一般來說,「耳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治療,則聽力有較高的恢復機會,但如果延遲接受治療,則預後通常會較差。

3、讓人舉步維艱–腳中風

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急性阻塞的「腳中風」,是一項讓人舉步維艱的病症。患者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因狹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暢通,進而出現下肢冰冷、麻痛、間歇性跛行、慢性潰瘍難癒等症狀;狀況嚴重時,足部肌肉組織因而缺血導致「缺氧性」壞死,甚至可能必須面臨截肢。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心導管室主任張丁權指出,「腳中風」也有所謂的搶救黃金時間,一旦超過6~8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就算再打通血管,肌肉組織仍將持續進行不可逆轉的壞死現象;但偏偏台灣人常有超強「忍功」,常因太能忍痛,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等到醫師宣布必須截肢以保命時,便只能抱憾終身。

而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脂、心內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菸槍等,都是腳中風的好發對象。張丁權提醒,這些高危險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可考慮做腿部的踝關節動脈壓檢查,若ABI比值(足踝動脈收縮壓∕前臂動脈收縮壓)小於0.9,即代表下肢循環不良,可能有週邊動脈狹窄問題,必要時應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確認腿部血管狀況。

4、控制血壓–脊髓中風

人體的頸髓與胸腰髓有許多神經分布其中,負有控制四肢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等功能,當「脊髓中風」時,患者可能先是在頸部或背部感到一陣劇痛,或胸部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悶痛感,數分鐘或數小時後,便突然出現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經症狀。

為什麼會發生「脊髓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等,都是可能引發的原因。而過去的調查更發現,「脊髓中風」患者中超過半數有高血壓病史,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

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多在50~60歲得病,而年齡愈輕便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而由於「高血壓」與「脊髓中風」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防範「脊髓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壓控制,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邁入中老年階段後,應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檢查。

延伸閱讀: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日本調降COVID-19等級後約半年間 逾1.6萬人病逝

日本調降COVID-19等級後約半年間 逾1.6萬人病逝

日本政府2023年5月8日將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等級調降等同於季節性流感後,到今天屆滿一週年,官方統計2023年5月到11月仍有1萬6043人因感染COVID-19死亡。

2024年05月08日 17:33

55歲婦肝硬化!兒捐肝報答養育之恩 媽: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55歲婦肝硬化!兒捐肝報答養育之恩 媽: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國軍高雄總醫院日前攜手三軍總醫院肝臟移植團隊,先後完成2例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院方今(8日)舉辦母親節慶祝茶會,並邀請患者、家屬同慶。方姓婦人表示,感謝兒子孝心捐肝,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2024年05月08日 17:06

看表演有人顧小孩!兩廳院新服務「演出中孩童陪伴」空間一次看

看表演有人顧小孩!兩廳院新服務「演出中孩童陪伴」空間一次看

國家兩廳院將幼童照顧服務升級!今(8)日起推出全新預約制「演出中孩童陪伴服務」,啟用「藝童PLAY Fun House」獨立空間,以低甲醛板材、除甲醛乳膠漆等建材打造,在母親節前夕正式上線,讓家長能安心看演出,凡是在戲劇院、音樂廳、實驗劇場、演奏廳等四廳的節目,都可申請此項服務。

2024年05月08日 16:12

台灣每4人就1人會喝!國健署調查「2類族群」暴飲率高

台灣每4人就1人會喝!國健署調查「2類族群」暴飲率高

衛福部國健署今公布調查,18歲以上國人,每4人就有1人飲酒,18歲以上人口過去一個月暴飲率為3.9%,其中又以男性最多。進一步分析發現,初中國中的教育程度者,暴飲率最高,有5.4%,另以各年齡來看,以18~29歲暴飲率最高,有5.3%。

2024年05月08日 15:34

喝酒沒安全量!40歲男喝到反覆胰臟炎 醫:酒癮者平均少活25年

喝酒沒安全量!40歲男喝到反覆胰臟炎 醫:酒癮者平均少活25年

41歲的許先生本身有喝酒習慣,加上工作需要應酬,酒越喝越多,某日突急性腹痛就醫,檢出「急性胰臟炎」,治療出院後仍過應酬生活,結果胰臟炎反覆發作,才決心戒酒。醫師提醒,酒癮者只要沒喝酒就會出現戒斷症狀,如手抖、心悸、反胃、焦慮難入睡,都建議盡快就醫評估戒酒,另台灣的10大癌症中就有6種與酒精有關,因此日常要留意飲酒量。

2024年05月08日 15:14

快訊/口罩令5/19「全面解除」!到醫院可免戴

快訊/口罩令5/19「全面解除」!到醫院可免戴

因應新冠疫情實施的口罩令超過千日,目前僅剩下醫療院所等醫事機構持續列為「應佩戴口罩場所」,疾病管制署今(8)日召開專家會議,決議從5月19日起解除口罩禁令,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皆改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也就是說,強制戴口罩規範全面解除。

2024年05月08日 15:09

「即期快篩」遭轟清庫存!食藥署:經核准且未過期就可用

「即期快篩」遭轟清庫存!食藥署:經核准且未過期就可用

疾管署日前宣布開放民眾到藥局免費領快篩試劑,但有遭質疑快篩已經是即期品,甚至有藥師直批「把藥局當垃圾場」。對此,食藥署今表示,即期快篩還沒過期,只要是只要是食藥署核發,且還在有效期間內的都可以正常使用,若是過期者就以正常廢棄物方式處理。

2024年05月08日 13:28

男「嗑完整顆芭樂」腹脹、臉發綠!醫一查腸阻塞 2類人小心

男「嗑完整顆芭樂」腹脹、臉發綠!醫一查腸阻塞 2類人小心

一名男性有大腸手術病史,因為腹脹、且整張臉呈綠色,講話有氣無力。醫師檢查發現是腸沾黏阻塞,造成腸壞死穿孔,將部分小腸切除。詢問患者的飲食習慣,病人說自己吃了「一整顆芭樂」。提醒民眾,包括芭樂、百香果或西瓜等都是多籽水果,除了進行過腸胃手術的患者外,若是容易消化不良者,建議食用時去籽為佳。

2024年05月08日 13:02

全球首例!「鏡面人」內臟全轉位縮胃手術 35歲女剷肉20公斤

全球首例!「鏡面人」內臟全轉位縮胃手術 35歲女剷肉20公斤

35歲的李小姐高中時曾遭遇嚴重車禍,檢查後驚覺自己的心臟、肺臟、胃腸道等器官位置,都與常人的左右相反,臟器逆位如同「鏡面人」一樣,李結婚後出現產後肥胖,重達108公斤,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評估後,今年1月進行全球首例「內臟全轉位縮胃曠腸減重手術」,4個月後減輕20公斤,身輕如燕的她今(8)日上午開心出席分享,感謝醫師協助恢復健康。

2024年05月08日 12:56

他脖子「摸到硬硬的」驚罹肺癌!見X光秒愣:只有一點點咳嗽

他脖子「摸到硬硬的」驚罹肺癌!見X光秒愣:只有一點點咳嗽

北部一名50歲男子,因在右邊脖子下面摸到「一顆硬硬的」無痛凸起物,找上胸腔科醫師蘇一峰。醫師觸診時一摸,心想慘了「該不會是肺部腫瘤」,不敢大意地立即替他安排照X光,赫然發現於同側的肺部長了顆5公分大的腫瘤。男子看到X光片結果當場傻眼,因為他的症狀只有一點點咳嗽,怎料癌細胞已經擴散了。

2024年05月08日 12:4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