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治療 醫師圖文解說

▲胃癌治療 醫師圖文解說。(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胃癌是台灣的十大癌症之一,男性的發生率比女性高。胃癌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需要做胃鏡才有機會早期發現。

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醫師指出,胃癌治療的原則是以手術治療為優先,在評估患者狀況、影像檢查後,能夠透過手術切除病灶的患者,會建議接受手術治療。若視腫瘤情況無法動手術,就會先進行化學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評估手術切除的可能性。

醫師會根據腫瘤的位置來決定手術方式,若腫瘤位置較低,可進行「次全胃切除」,若腫瘤位置較高,則需進行「全胃切除」。手術同時,也會進行淋巴結廓清,並將檢體送交病理科醫師化驗,以確定癌症分期。

胃癌治療這樣做

除了手術治療、化學治療,若患者狀況許可,還能考慮搭配放射治療及標靶治療。

胃癌手術後,飲食習慣需調整

謝瑞坤醫師表示,患者接受全胃切除或次全胃切除後,飲食習慣需要做調整。因為缺少胃以容納食物,吃下去的食物會直接進入腸道,患者有時會出現傾食症侯群(Dumping Syndrome),造成患者可能在進食10至15分鐘後出現腹脹、頭昏、心悸、虛弱等症狀。

「傾食症侯群」與濃度較高、富含醣類的食物有關,所以患者在接受切胃手術後,要限制飲食中的醣類,並保持少量多餐、避免液態食物,以免食物快速進入腸道。

接受全胃切除手術的患者日後可能遭遇維生素B12缺乏的問題,例如貧血、手腳發麻、肢體無力等,謝醫師提醒患者記得定時靠針劑補充維生素B12。此外,許多胃癌患者會出現體重減輕的狀況,治療前後都需要留意營養補充。

治療期間的常見副作用

謝瑞坤醫師說明,化學治療常出現一些副作用,例如嘔吐、腹瀉、口腔潰瘍、白血球降低、抵抗力變差,醫師可以透過止吐、止痛藥物協助減少病患之副作用。營養補充對患者很重要,如果胃口不好、吃得不夠,可能還需要從靜脈輸液給予營養,營養充足患者才有辦法接受較完整的治療。

胃癌治療常見併發症

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程度的破壞,身體需要進行修復,所以我們要提供身體復原所需要的原料,蛋白質、熱量的攝取一定要足夠。動過胃切手術的患者要避免飲用高濃度以及甜度高的食物,避免出現傾食症侯群。謝醫師強調,營養攝取要均衡,不要單吃某種特定食物,除此之外,沒有特別飲食禁忌。

營養支持是胃癌治療的一環

謝瑞坤醫師提醒,飲食中的熱量要足夠,因為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身體所消耗的熱量會比較高,熱量的重要來源是脂肪和醣類,由於切胃之後,飲食中醣類的量要控制,脂肪的攝取就很重要。

飲食中攝取的蛋白質經消化成各種氨基酸,氨基酸是生成各種組織的原料,原料充足才能維持正常生理機能,魚、肉、蛋、奶、豆皆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

食慾不振、食不下嚥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營養補充品,市售營養補充品包含粉末狀配方以及罐裝飲品,粉末狀的營養補充品在泡製時,能依照身體適應狀況來調整濃度,而罐裝營養補充品的濃度固定,飲用時可以先少量嘗試,視身體情況調整後續飲用需求。

市面上有很多營養支持的產品,諸如核苷酸、精胺酸、麩醯胺酸等補充品,能補充一些胺基酸,而近期倍受討論的海中多醣體-褐藻醣膠,可能對增強體力、調整體質有幫助,針對部分癌別,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亦有多項臨床實驗持續進行中,讓患者有耐受度接受完整的治療。

除了飲食要營養均衡,我們也鼓勵病患要多多活動,多活動有助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

不見得是潰瘍,經常胃痛別輕忽

謝瑞坤醫師表示,胃癌的危險因子有部分與飲食有關,根據研究顯示醃漬、煙燻食物可能增加胃癌的發生率。另一個危險因子是幽門螺旋桿菌,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胃潰瘍,長期感染則會增加癌症的發生率。

部分患者罹患胃癌與其基因有關係,家族中有出現兩個胃癌患者時,若進行基因檢測可能會發現帶有相關基因。

胃癌的危險因子

謝瑞坤醫師建議民眾,日常飲食避免吃過鹹的食物,至於吃辣目前沒有證據與胃癌的發生有關。針對有胃癌家族史的民眾,建議每年都要做胃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大家多少都有胃痛的經驗,雖然大多數都是胃炎或胃潰瘍,不過也不能輕忽,建議患者最好能進一步檢查,接受治療後也要定期追蹤胃潰瘍是否癒合。臨床上會發現有些患者胃潰瘍沒有復原,切片檢查後才發現有胃癌細胞。

謝瑞坤醫師進一步分享,曾經遇過一位患者因為吐血就醫,做胃鏡檢查發現有一個潰瘍,同時也注意到胃的活動有問題,醫師懷疑是彌漫型胃癌,又稱為「皮革胃」,因其胃壁變厚、變硬、如皮革般,造成蠕動功能差。透過胃鏡切片檢查後,證實患者罹患胃癌,於是馬上動手術,後續也進行化學治療,透過定期於門診追蹤,患者預後佳。

胃痛的原因可大可小,謝醫師叮嚀,若經常胃痛,最好能找醫師檢查,不要自己亂吃藥喔!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關於胃癌,你該知道的五件事(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最近網路上瘋傳一篇文章「買食鹽時,這兩種食鹽別再買了,家裡有的趕緊扔了,很多人不懂!」,並配上了台鹽的特級碘鹽與高級碘鹽圖,誤導消費者不能買這兩種鹽!讓營養師直接破解這則假訊息!

2025年11月23日 12:02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台灣首次在化妝品驗出禁用蘇丹色素,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說明,食藥署已經進行流向盤查,總共有14家,扣除2家是代理,有12家有進行產品製造,已經通知預防性下架,地方衛生局也在進一步調查和檢驗,第二批檢驗結果會在禮拜一有初步結果。

2025年11月23日 11:43

男大生擠痘痘慘了!「肺穿10多洞」壞死 醫警告:這三角區別亂擠

男大生擠痘痘慘了!「肺穿10多洞」壞死 醫警告:這三角區別亂擠

大陸一名20歲的大二學生小林(化名)近日因擠痘痘,不慎引發嚴重併發症,最終導致肺部出現十餘個空洞、部分組織壞死,所幸經治療後已康復出院。醫師提醒民眾,臉部尤其是危險三角區的痘痘切勿任意擠壓,一旦出現發燒或呼吸不適,應立即就醫。

2025年11月23日 10:44

濕熱天氣恐害早產風險增3倍 研究:綠地可保護母嬰健康

濕熱天氣恐害早產風險增3倍 研究:綠地可保護母嬰健康

都市綠地不僅能讓人心情放鬆,還可幫助孕婦和寶寶對抗氣候變遷帶來的健康衝擊。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懷孕期間、特別是懷孕後期,若暴露於偏高氣溫,發生早產、低出生體重的風險相對提高約3倍,但只要居住在綠地較多的地區,這些不良影響可望明顯減輕。

2025年11月23日 10:03

他右膝痛足底麻竟是「跑者膝」 愛長跑關節過度使用釀禍 

他右膝痛足底麻竟是「跑者膝」 愛長跑關節過度使用釀禍 

43歲的李先生是長跑愛好者,近來卻飽受右膝疼痛與足底麻木困擾,被診斷為膝關節過度使用所致的「跑者膝」,後續接受西醫治療有短暫改善,但每次長跑後疼痛感更加延長,膝關節一度無法正常彎曲。中醫師指出,長期進行單一活動會造成特定經絡過度使用,導致經絡失衡與氣血滯礙,後續透過針灸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止痛與改善麻木效果。

2025年11月23日 08:58

結紮後精子去哪 醫解答:在休息室「自然離職」

結紮後精子去哪 醫解答:在休息室「自然離職」

泌尿科醫師陳忠佐分享,男性結紮後,精子到底去哪裡了,「就像是沒有排班的員工,留在休息室等到『自然離職』。」

2025年11月23日 07:13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疾管署估人傳人風險低:旅遊警示維持一級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疾管署估人傳人風險低:旅遊警示維持一級

美國華盛頓州官方21日證實,一名高齡居民因感染罕見的H5N5型禽流感病毒死亡,這起案例也被認為是全球首宗人類感染H5N5並致死的紀錄。我疾管署今(22)日表示,華盛頓目前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在今年4月已經提升至第一級注意,目前評估人傳人風險低,會維持現行旅遊疫情警示,並持續監測。

2025年11月22日 21:02

出生3天就開胸、住院半年才回家 早產兒學姐回台大鼓勵學弟妹

出生3天就開胸、住院半年才回家 早產兒學姐回台大鼓勵學弟妹

今年6歲的茵茵,穿著小公主禮服神采奕奕的樣子,很難想像她時出生僅718公克,是個極低體重早產兒。茵茵爸爸今天帶著她參與台大醫院早產兒回娘家活動,回想當時在出生第三天就接受開胸手術,住進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半年才第一次回到家,到現在已經長成身高體重都在第五十百分位以上亭亭玉立的小女孩,也順利進入小學,今天特別以「大學姐」的身分來鼓勵學弟妹們,也向醫護人員道謝。

2025年11月22日 18:2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