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新聞直擊,為你掌握生活必需健康新知

思覺失調症如何安心用藥 醫指3大重點

shutterstock

圖文/每日健康

思覺失調症常因社會上不必要的刻板印象,常會無意間在患者身上貼上「社會問題」的標籤,在無形間增加了患者的壓力;另一方面患者用藥期間,在傳統的藥物治療上也常可能出現流口水等一般觀感較差的情況,總總情況都使得患者生活在陰影當中,不利於心理健康及康復。

思覺失調症如同糖尿病,不會有人喜歡被貼標籤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建亨醫師,在健康醫療直播節目【直播會客室】中表示,刻板印象加上社會新聞的報導,常讓思覺失調症患者被貼上標籤,甚至患者會有不必要的自卑感、自責、怕就醫或吃藥會被人知道等負面情緒,因而延誤就醫,不論是何者,都不利於患者的病情,更對社會和諧沒有絲毫幫助。

林建亨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其實和一般人並無特別的差異,它就像一般人得到糖尿病一樣,是一種內分泌失常所引起影響健康的疾病,這樣的狀況也相當常見,大約100人當中就有1人會有,若因生病而莫名被貼上標籤,這不論是何種疾病的患者都會有不滿的情緒出現,如同新冠肺炎期間咳嗽就引來側目或閃避一樣。而會有暴力傾向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也像一般人一樣有好有壞,因此不能因為患者身上有精神方面疾病而以偏概全。不論是病患或一般人,都應該要有正確、健康的心態來面對此事,互相包容及關懷,並鼓勵盡早就醫檢查,如同糖尿病一般早期治療效果更佳,如此更有利社會和諧。

思覺失調症藥物,免擔心用藥後行為反常

在思覺失調症藥物治療方面,過去會有技術上的侷限,以往患者也會擔心沒吃藥還好,一吃藥反而出現如流口水等情況,反而引來側目。對此林建亨醫師表示,不單是思覺失調症的藥物,精神疾病藥物在醫學的進步的情況下,已經有了亮眼的精進,且也是將來發展的重點之一。

新一代的思覺失調症藥物,已經達到了用藥者和一般人並無差異,就連醫師請實習生分辨用藥者與一般人也分辨不出來,大幅降低了用藥者的壓力,且能改善患者幻聽、幻覺等症狀,恢復和健康者無異的正常生活、婚姻生活等,甚至女性患者在懷孕期間,在與醫師良好的溝通情況下,持續用藥也不會影響孕婦及胎兒健康。因此思覺失調症用藥,最重要的是如何維持良好的用藥習慣,以維持藥物的效果,應避免負面情緒、自卑感等原因延誤或擅自停藥。

避免忘記、沿誤用藥,患者、親友、醫生一同努力

有別於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疾病,可以自行作相關測量及監控,思覺失調症屬於腦部疾病,患者在用藥期間較為不利的情況,常常會出現遺忘或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定期用藥的情況,如此便有可能出現用藥不穩定的情況。對此林建亨醫師表示,這確實會是現階段患者、親友、醫師等都需要更加努力的重點之一。

林建亨醫師建議,患者平常可以用藥合、鬧鐘、手機APP等方式提醒自己定時用藥,親友也可以適當的友善提醒患者用藥,而若居家治療的患者或親友如遇不便前往醫療院所領藥,也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請專業醫療團隊到府給藥,或定期的針劑治療等幫助。針劑治療主要以強效藥劑為主,目的在於補足前述所提到的居家治療不足之處,降低患者用藥的困難,現已有可以固定1~3個月施打一次即可,國外也正往半年師打一次、或甚至像流感疫苗一樣患者施打一次即可的方向進行研究,盼能為患者帶來更好更完善的治療協助。而現在強效藥劑在國內也有健保給付,透過醫師對患者的嚴重程度、體質影響等評估後進行提供,對思覺失調症患者而言更是一大福音。

思覺失調症中斷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林建亨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治療方針,除了及早發現及早就醫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千萬不能中斷治療和用藥,中斷治療、用藥再重新開始,其效果會大打折扣。

例如像是許多患者經過治療後恢復原本正常的生活後,會覺得一直吃藥很麻煩,或怕被投以異樣的眼光進而自行停藥,一開始常會覺得不吃藥也沒甚麼大不了的,一切正常,但日子久了病情就開始起伏了。林建亨醫師表示,一開始自己停藥會一切看似正常,是因為先前的藥物還在血液中運作,但當藥物在身體中逐漸退去,自然就又會讓病情有所起伏,甚至比之前還要來得嚴重。據統計,一旦因此復發後,原本的藥量是不足以控制當下病情的,往往可能需要開到兩倍的藥物才得以控制,且容易使得腦部受損,記憶力、專注力等都可能大幅下降。因此醫師強調千萬不能自行中斷治療或停藥。

思覺失調症好轉,腦功能不如以往怎麼辦?

林建亨醫師也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雖然即便在經過治療之後,思考、反應等能力常見都會不如以往,但在治療的重點上除了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復健治療。

雖然患者在康復後,腦部功能往往差強人意,但只要經過積極的訓練還是可以回到生病前的水準。醫師就分享診間的案例,一位拳擊手在初期就發現到自己不對勁前往就醫,在經過穩定的治療及藥物治療後恢復了健康,但反應能力卻不如以往,但他不因此喪志,還是每天不斷的練習,後來也恢復了原本的水準,甚至還拿到了教練資格。因此醫師建議,思覺失調症患者,在經過穩定的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後,也要持續的保持良好的復健治療,如此對於回到原本正常的生活會更佳有利。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瘧疾境外移入增4例!印尼、印度、東非染病 今年病例創19年新高

瘧疾境外移入增4例!印尼、印度、東非染病 今年病例創19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多歲男性。其中2例本國籍赴印尼旅遊染病,另2名外國籍個案分別曾經到東非多國旅遊,以及長年居住印度。疾管署監測今年瘧疾病例數已累計20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為近19年(2007-2025年)同期最高,提醒民眾赴流行地區注意。

2025年09月16日 15:07

快訊/腸病毒增1死!嬰出生7天疑似敗血症 隔日死亡

快訊/腸病毒增1死!嬰出生7天疑似敗血症 隔日死亡

疾病管制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北部未滿月男嬰,出生後第7天出現低體溫至急診就醫,發現有黃疸、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及代謝性酸中毒等疑似敗血症徵候,並收治加護病房治療,經治療症狀未改善,次日不幸死亡。經通報檢驗後確認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2025年09月16日 14:04

醫曝「肩頸痠痛」常見4大原因 可按3穴位舒緩

醫曝「肩頸痠痛」常見4大原因 可按3穴位舒緩

肩頸痠痛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中醫師指出,現代常見原因包括「長期姿勢不良、壓力和睡眠障礙、急性肌肉損傷、頸椎退化」,除了可以穴位按摩舒緩之外,也可常做拉筋伸展舒緩肩頸不適。

2025年09月16日 13:40

守護母嬰!慈濟醫分享全人照護實務 曝「子癲前症」致命危險

守護母嬰!慈濟醫分享全人照護實務 曝「子癲前症」致命危險

花蓮慈院日前舉辦「花東孕產婦與兒童醫療區域整合照護計畫在職教育訓練」,以實務經驗照護的分享,強化「子癇前症」等高風險妊娠的識別及處理能力,落實更優質的全人照顧方式,守護花東地區的母嬰。

2025年09月16日 11:34

北捷「閃電CPR挑戰」等車時刻學急救 6小時7236人響應破紀錄

北捷「閃電CPR挑戰」等車時刻學急救 6小時7236人響應破紀錄

上週六(9/13)不少人在台北捷運遇到CPR活動,其實那是第三屆《閃電CPR挑戰》,在台北捷運7大車站設置9個站點,包含CPR按壓挑戰與AED體驗操作,短短6小時吸引高達7,236名旅客參與,創下台灣急救推廣新紀錄;且因為面對捷運站的多元旅客,成功觸及許多過去在教育系統中被忽略的長者與身障朋友,也盼打造更全面公民急救網。

2025年09月16日 11:28

揪出退化警訊!ICOPE檢測揭開潛藏危機 醫:早治療很安心

揪出退化警訊!ICOPE檢測揭開潛藏危機 醫:早治療很安心

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輩的健康成了全民最關注的議題。門諾醫院去年在花蓮市、吉安鄉推動 ICOPE(整合性照護長者功能評估),結果發現,不少長者在「行動力」與「聽力」方面已有退化警訊。門諾醫院提醒,定期做功能檢測,不僅能揪出隱形危機,更是守住自主生活品質的關鍵。

2025年09月16日 11:19

「台灣美耐皿」餐具出包 日本鮮蜜瓜檢出禁用農藥

「台灣美耐皿」餐具出包 日本鮮蜜瓜檢出禁用農藥

食藥署今公布最新邊境查驗結果,有1批從日本北海道進口的鮮密瓜檢出農藥殘留違規,總計240公斤全數退運或銷毀;另還有1批「台灣美耐皿」的餐具溶出試驗不符規定,總計68.4公斤需全數退運或銷毀。

2025年09月16日 11:01

研究揭「瘦瘦針」可降罹癌風險17% 醫:對卵巢癌最顯著

研究揭「瘦瘦針」可降罹癌風險17% 醫:對卵巢癌最顯著

該如何健康瘦身,一直備受民眾關注,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臉書提到,台灣每3名成年人有1人過重或肥胖,且肥胖與至少13種癌症高度相關,而根據最新研究,俗稱「瘦瘦針」的GLP-1受體促效劑,可使肥胖、過重成人的癌症風險下降17%,卵巢癌降幅更可達47%。

2025年09月16日 09:2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