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新聞直擊,為你掌握生活必需健康新知

腹瀉原因不明? 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來攪局

shutterstock<

圖文/每日健康

新冠肺炎防疫期間,若有拉肚子、腹瀉的情況,多數民眾就會開始緊張,或許會心想這陣子的腹瀉是吃壞了肚子?還是腸胃型感冒?還是真的得了新冠肺炎?其實很多人都有腹瀉的困擾,但卻不知道腹瀉可能潛藏許多嚴重的疾病,究竟要如何知道腹瀉是因為吃壞肚子所起?還是感染所致?又或是有其他的慢性疾病?來看李柏賢醫師怎麼說。

腸胃道不適,是感染還是慢性疾病?

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表示,在各種腹瀉原因當中,最常見的是感染型腹瀉,其主要是因為細菌、病毒、黴菌等感染所起,使腸道開始出現發炎、拉肚子等情況,這類型的腹瀉,除了會有腹瀉症狀之外,最重要的是還會有原本的主要症狀,如新冠肺炎會有腹瀉症狀,但主要的症狀還是肺炎、上呼吸道症狀為主。而感染型腹瀉通常屬於急性腹瀉,過了之後就好轉了。

相較之下,自體免疫造成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就有所不同了。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屬於慢性的腹瀉,其主要是因為免疫系統攻擊腸道所致,造成腸道發炎,出現無法吸收水分、潰瘍、甚至出血等情況,這種病程通常就會比較久,除了腹瀉以外,也常見出現血便、貧血等情況,且病患會因為腸道無法吸收養分,體重會有不明原因持續下降的情況。

如何警覺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如前述所提到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常會有血便的情況出現,這個症狀也和痔瘡相似,究竟要如何警覺?李柏賢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會有五大症狀,包括前述所提到的腹痛、腹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如果這五個症狀陸續出現,且長達4周以上就需要特別小心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

李柏賢醫師更進一步指出,這樣的疾病相當特殊,常會使得免疫系統出現攻擊錯誤,讓患者遲遲找不出身體不適的主因,例如患者常見會先出現關節痛、皮膚出現結節性紅斑、眼睛出現結膜炎或鞏膜炎等,看過各科找不到原因,最後和醫師討論到有腹瀉情況,在腸胃科才發現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原因是什麼?

李柏賢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最有可能的因素就是飲食西化,美國研究期刊就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飲食上的共通點,常見多為油炸、起司、可樂、汽水、能量飲料等,且蔬菜水果的攝取相對較少。

發炎性腸道疾病也並非單指有一種,李柏賢醫師就表示,其最常見的就是「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常見腹瀉和血便的症狀,且只侵犯大腸,因此也常見不得已的情況下切除大腸便解決問題。而克隆氏症則主要常見出現腹痛的情況,侵略範圍則是從嘴巴到肛門,手術切除對病人的影響過大,因此治療會傾向以藥物治療為主。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策略?

李柏賢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以「黏膜癒合」為主。診間常見不少患者症狀改善,但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後來還是得到癌症的問題。因此黏膜癒合治療重點會放在癒合程度,需達到內視鏡進入腸道中檢查是和一般正常一樣的,如此才有辦法扭轉病人的預後。

在傳統治療上多以類固醇治療為主,其為把免疫系統壓制下來以作改善的治療方式,但手術改善機率往往還是很高,潰瘍性結腸炎為25%,克隆氏症手術率則達到50%。現則有生物製劑可使潰瘍性結腸炎手術率大幅下降至10%,克隆氏症的機率則從50%下降至30%。

有哪些選擇?

李柏賢醫師表示,目前台灣健保給付的五種生物製劑中可分成兩大類,一種就是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其好處是可以把免疫系統調降下來,腸道問題便改善了,但同時也因為如此肺部等其他部位受到感染的機率也就提升。另一種則是近幾年剛通過健保給付的腸道專一型的生物製劑,主要就是讓白血球不要跑進腸道造成發炎,但其他身體器官都還是可以自由進出,如此便可以保護腸道免受攻擊,同時兼顧保護其他器官,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如何避免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最後醫師也提醒民眾,想要遠離發炎性腸道疾病,最好的作法就是維持正常的飲食生活,避免高油、高糖的飲食,並且多吃蔬菜水果,這些健康的飲食習慣都可以減少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的可能性。而若真不幸發生也不必過度擔心,現有的生物製劑越來越多,只要盡早治療還是可以回歸到正常生活的,最重要的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密切追蹤,如此才是面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最重要的概念。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今(26日)下午將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小鹿亂撞: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特別邀請國內心臟醫學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名譽院長陳適安醫師擔任主講人,與東森VIP會員分享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相關知識,幫助大眾了解如何維護心臟健康,《ETtoday健康雲》也將直播講座精彩內容。

2025年03月26日 09:03

國際不打小孩日將至!醫揭體罰4大影響:孩子長不高、胖一圈

國際不打小孩日將至!醫揭體罰4大影響:孩子長不高、胖一圈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 Out Day)」,兒童內分泌科醫師王律婷分析,體罰不只影響心理,可能帶來4大影響包含生長受阻、內臟脂肪堆積。研究顯示,如果孩子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導致生長遲緩,但若提供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與情感支持,內分泌功能可逐步恢復,幫助生長回到正常軌道。

2025年04月26日 11:53

不是發芽、長褐斑! 大蒜「出現1變化」最好整顆丟掉

不是發芽、長褐斑! 大蒜「出現1變化」最好整顆丟掉

蔥薑蒜可以說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的食材,農糧署近期就針對大蒜保存過久的變化進行解釋,如果大蒜出現發芽、褐班、黃化等變化,基本沒有太大問題,但如果是「軟化」就要特別注意,因為有可能因此滋生細菌,最好不要食用。

2025年04月26日 11:18

新北再爆麻疹本土病例「曾到台北吃西堤」 3天足跡曝光

新北再爆麻疹本土病例「曾到台北吃西堤」 3天足跡曝光

新北市新增第2例麻疹本土確定病例,北市衛生局今(26)日表示,經衛生單位疫調,確診個案可傳染期間曾於台北市活動,分別是18日中午到西堤牛排台北羅斯福店、19日晚間到R9 coffee (百花台),提醒曾經與確診者足跡重疊者,請自主健康監測18天。

2025年04月26日 10:08

過量恐害腎結石!營養師揭「維他命C」建議量

過量恐害腎結石!營養師揭「維他命C」建議量

維生素C是人體無法自行生成的營養素,也是最廣為人知的維生素,有抗氧化、維持正常膠原蛋白合成的功能,許多現代研究也認為維他命C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或癌症。

2025年04月26日 10:00

程式設計師月薪13萬「熬夜腦出血」昏迷15天 醫揭睡眠黃金時間

程式設計師月薪13萬「熬夜腦出血」昏迷15天 醫揭睡眠黃金時間

大陸浙江省一名35歲程式設計師因長期熬夜,日前突腦出血緊急送醫,整整昏迷了15天,消息曝光後引起關注。對此,中醫生提醒,晚上11點至凌晨3點是「睡眠黃金時間」,盡量把握在這個時段躺床睡覺。

2025年04月25日 19:30

「三協成」兩度遭檢舉 衛生局4聲明釐清:罰6萬是因賣過期食品

「三協成」兩度遭檢舉 衛生局4聲明釐清:罰6萬是因賣過期食品

淡水三協成餅舖傳出因涉入罷免活動查水表挨罰20萬,新北衛生局今(25)日再次提出四點聲明,重申「沒有開罰20萬」並還原該餅舖兩度遭檢舉、開罰情況。其中標示不實並非外傳蛋種問題,業者也坦承疏失,還在查處中,另一樁則是陳列販售過期食品遭稽查屬實,裁處6萬元。衛生局疾呼,有心人士不要惡意造謠攻擊,抹滅所有基層公衛人員的努力。

2025年04月25日 18:39

台大醫院有老鼠!工會控要護理師幫忙抓 院方:僅要求加強清潔

台大醫院有老鼠!工會控要護理師幫忙抓 院方:僅要求加強清潔

「護理師不是捕鼠隊!」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在臉書發文怒指,院內護理部下達指令要求護理師在開診前、用餐後等上班時間,執行工作區域環境整理與清潔,言下之意,是要求展開「滅鼠大作戰」。台大醫院發言人陳彥元今(25)日回應有誤解,院方不可能要護理師抓老鼠,該做法是提醒大家維持護理站的整潔,相關使用者都有責任。

2025年04月25日 17:54

女好玩讓ChatGPT看手相 卻被建議「立刻就醫」網驚:我也掛號了

女好玩讓ChatGPT看手相 卻被建議「立刻就醫」網驚:我也掛號了

現代人愈來愈喜愛使用AI系統,國外一名女子在網路上分享,她因為好玩拍了一張手部的照片給ChatGPT,希望AI能幫她看手相,沒想到ChatGPT看了以後卻建議她立即去醫院做檢查,才驚覺大事不妙。

2025年04月25日 15:58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健保1周年 逾2千人受檢「肺癌最多」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健保1周年 逾2千人受檢「肺癌最多」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去年5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即將要滿1年,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至今年2月底已經申報2041件,又以肺癌、攝護腺癌、卵巢癌最多。健保署長石崇良今(25)日表示,正著手讓NGS報告標準化,最快5月公布指引,讓各家醫院、實驗室檢測結果可以互通,不僅是增加效率,後續更進一步讓重大傷病申請、用藥事前審查等都可數位化,也能建立國內相關臨床療效的大資料庫。

2025年04月25日 15:3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