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 肺癌用藥更精準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很高興今天邀請到,曹世明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劉育志醫師: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肺癌,想要請教曹醫師的是,為什麼在治療肺癌的時候要進行基因檢測?

曹世明醫師:肺癌現在是很重要國人的一個病,它的檢測方法最重要還是傳統的病理,還有一些臨床的診斷,不過現在的治療日新月異,所以為了要讓這些新的藥,能夠真正地對病人有幫助,基因檢測現在慢慢地已經成為主流。

劉育志醫師:哪些時機適合做基因檢測?

曹世明醫師:基因檢測的時機,從一開始在治療之前,診斷確定的時候就可以做,另外一個時機呢,比方說治療到中間一半,你也可以做,當產生抗藥性的時候,或者是有時候藥物從第一線到第二線,這個中間轉換的時候,都是做基因檢測的時機。

曹世明醫師:就在幾年前,大家發現原來這些癌突變,有一個主導的我們叫做driver基因,它就好像黑道裡面的老大,它存在整個癌化就是以它來主導,最常見的就是EGFR,EGFR在台灣大概百分之60,第二種百分之4左右的是所謂的ALK,另外還有ROS1跟BRAF。

曹世明醫師:ALK基因呢,在台灣不是不常見,這是有一個日本人後來發表了,大家才知道原來呢,不管抽不抽菸、不管男生、女生,常常沒有辦法去分辨,只有拿到檢體之後,測量它的基因突變,才有辦法抓到這個。

劉育志醫師:在肺癌這一方面,我們大概會進行哪些種類的基因檢測?

曹世明醫師:除了EGFR當然也有ALK,ROS1、BRAF等等,這個都算是基因檢測,比較精確的呢,就是要做所謂的「基因定序」,做一個NGS這樣的基因檢測,這個基因檢測就是更深入、更好的基因檢測。

劉育志醫師:傳統做基因檢測跟現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差異在哪個地方?

曹世明醫師:次世代基因定序就是我講的NGS,它可以把基因的序列,一個一個定下來,以EGFR來講,我們有4個點,18、19、20、21,每個點又有各自不一樣的突變,定序的話可以更清楚,常常我們做傳統的PCR,就是只能做到我們最常見的那幾種,所以這兩個還是有深度上的差別。

劉育志醫師:要用什麼樣的檢體來做基因檢測?

曹世明醫師:基因檢測最好的檢體當然就是,腫瘤本身做下來的切片,手術拿下來的當然是最好,因為它的量最大,一般來講我們都是用細針穿刺,或者用支氣管鏡去穿刺拿到檢體,用組織切片去做的基因檢測,是我們基因檢測裡面的黃金標準,最近幾年發展出所謂的液體基因檢測,所謂液體其實就是血液,但是這個中間還有一點差別,就是說血液的檢體,正確率通常只有組織的六成左右而已。

曹世明醫師:曾經有這樣的一個病人,很年輕大概31-32歲而已,他做了基因檢測之後,才知道他原來是ALK,那時候ALK的藥剛出來,所以就給他用了第一代ALK的藥,整個肋膜積水就不見了,本來怎麼做化療、怎麼做電療,就是一直都在,後來有一點點跑到腦部去,還好早發現,所以就直接改到二線的藥,他已經堂堂進入第三年的後面,大概要進入第四年了,這個就是藥物的進步,還有基因檢測的功勞。

曹世明醫師:標靶的治療,在差不多這五、六年來,可以說突飛猛進,除了EGFR跟ALK,現在還有所謂ROS1跟BRAF也都有藥,現在有很多新的,我們以前認為沒有藥的,也都在做臨床實驗,癌症治療日新月異,跟醫師來合作,可以讓你的身體得到一個緩解。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對抗肺癌的利器-基因檢測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9大風險因子決定胰臟癌生死 醫:無症狀確診逾7成還有機會開刀

9大風險因子決定胰臟癌生死 醫:無症狀確診逾7成還有機會開刀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苗栗縣65歲黃姓老翁,長期飽受便秘所苦,每天都服用強力軟便劑,甚至每隔2~3天就自行灌腸,日前甚至改用更長的管子,把瀉藥送入直腸深處灌腸,沒想到竟突然引發劇痛,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後赫然發現,在直腸上端處有一個巨大的破洞,糞水隨著破洞流進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幸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2025年11月27日 15:04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膝關節疼痛竟是「結核菌」引起!74歲賴先生長期左膝腫痛,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檢查抽取關節液發現非典型細菌感染,安排住院並多科會診,結果竟是「肺外結核感染」引起的骨結核病變。醫師指出,結核菌感染膝關節案例較為少見,因結核菌多半侵犯肺部,侵犯膝關節或脊椎的比例不到一成。

2025年11月27日 14:44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近年,台灣社會晚婚、晚育已成常態,然而高齡生育帶來的不僅是生理條件的下降,也讓愈來愈多夫妻選擇求助於人工生殖療程。但這條「求子之路」常伴隨龐大壓力與不確定性,讓不少夫妻身心俱疲,甚至在療程途中萌生放棄念頭。

2025年11月27日 14:02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高風險手術的醫美診所接受評鑑,但仍有待與醫界團體協商凝聚共識。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27)日強調,評鑑的目的是為了患者好,為病人的安全跟醫療品質,「只要做得好,就不必害怕評鑑」。

2025年11月27日 13:20

台大醫學院長贊成終結直美 沒有完整訓練「做醫美只是當工人」

台大醫學院長贊成終結直美 沒有完整訓練「做醫美只是當工人」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醫美須接受一般醫學訓練(PGY)、醫美診所接受評鑑。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日受訪表示贊同,台大醫院每年都會收到3~4個因為做醫美導致患者變成植物人甚至致死的個案,衛福部嚴管才是正本清源。PGY訓練才能讓醫師具備完整訓練與臨床實習,如果僅剩下技術面「其實就是去做工人」。

2025年11月27日 12:3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