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酸甘油酯太高怎麼辦?搞清楚「這些事」就會降下來



文/陳詩婷

今年45歲的家祥是普通的上班族,最近剛做過健康檢查,結果報告顯示膽固醇指數正常,唯獨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TG)指數偏高,為385mg/dl,健檢中心告訴他可能有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建議他去醫院複檢。

「奇怪,我明明就吃素,怎麼還會三酸甘油酯偏高?而且一般常聽說膽固醇指數偏高,跟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係,原來三酸甘油酯偏高也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家祥把報告拿來仔細研究一下,上面除了總膽固醇外,還有高密度、低密度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這下家祥可糊塗了,不知道這些數值高低的意義,又擔心偏高的三酸甘油酯對健康是個威脅,只好乖乖到醫院接受治療。

針對這類情況,沐光臨床營養機構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要遠離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光是控制膽固醇還不夠,也要注意三酸甘油酯指數,別以為吃素就不會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臨床上見過很多茹素患者都是膽固醇指數正常,唯獨三酸甘油酯指數偏高,但因身體也不痛不癢,沒什麼異狀,長時間下來,演變成中風、心肌梗塞、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症候群疾病,這是因為平時飲食吃太油、太甜。

建議民眾若發現三酸甘油酯指數偏高,飲食應遵循少油、少糖、高纖為原則,並養成定時定量的進食習慣,才能維持三酸甘油酯指數的平穩。

三酸甘油酯、膽固醇,傻傻分不清楚?

三酸甘油酯、膽固醇傻傻分不清楚?程涵宇說,一般檢查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利用脂質檢查的組合來判斷,包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LDL-C),以及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TG)四項組合來判定。

很多人以為膽固醇指數愈高,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愈高,其實不然!程涵宇表示,膽固醇總指數並不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因為膽固醇分為好的膽固醇及壞的膽固醇,這兩種脂蛋白對於心血管疾病剛好是兩種相反的作用,好的膽固醇對於血管維護是必需的,而壞的膽固醇會促進動脈硬化,所以檢查膽固醇時,可不要只關心總膽固醇指數,應注意是哪一種膽固醇增加或減少,壞的膽固醇過高才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兇手。

為什麼還要關心三酸甘油酯指數呢?程涵宇解釋,三酸甘油酯是維持人體生命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是人體最主要的脂肪來源,體脂肪就是以此形式儲存,其中,95%的三酸甘油酯主要是由日常飲食中的脂肪、碳水化合物轉化而來,所以當飲食中出現過多的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以及糖類等時,負責分解脂肪的肝臟,會將過多的脂肪轉化成三酸甘油酯,當三酸甘油酯不斷上升時,就會造成好的膽固醇值下降,壞的膽固醇上升,於是就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風險,這就是為什麼進行脂質檢查時,也要檢測三酸甘油酯指數的原因。

當血管中的膽固醇及三酸高油酯過高,就會在動脈血管中沉積形成硬塊,導致內膜變厚,血管慢慢失去彈性,變得更窄,當血管有的部位細、有的地方粗的時候,血流過去就會時快時慢,容易有栓塞或剝落的情況,接著就會引起因血液阻塞而造成的冠狀動脈疾病,更嚴重的會增加血管壞死、心肌梗塞、中風或猝死的風險。此外,若體內三酸甘油酯代謝異常,長久下來,也容易與脂肪肝、糖尿病、胰臟炎、膽結石、膽囊炎等疾病有密切關係。

看完以上的分析,可別以為三酸甘油酯及膽固醇愈低愈好!程涵宇強調,因為三酸甘油酯及膽固醇皆是維持人體生命的重要物質,是構成體內能量及維持正常的血管壁不可或缺的物質,所以指數過低或過高都會威脅身體健康,維持正常量才是最好的。

指數異常三大凶手:高油、高糖、高酒精

前面提過,95%的三酸甘油酯主要由飲食中的脂肪、碳水化合物轉化而來,當飲食中出現太多脂肪或糖類時,就會讓肝臟來不及分解,於是將過多的脂肪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另外,如攝取過多酒精、糖尿病患者、肥胖者,或本身患有肝臟疾病的患者,都會讓肝臟代謝脂肪的機制出現異常,而導致三酸甘油酯指數偏高。以下,我們就來看看,哪些飲食習慣,特別容易引起三酸甘油酯指數過高的情況:

1.高油飲食

95%的三酸甘油酯是來自飲食生成,其中影響最直接的就是「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攝取過多飽和脂肪會直接生成壞的膽固醇,間接引起三酸甘油酯指數偏高。而且常見飽和脂肪都存在於動物性脂肪,以及加工食品,所以特別愛吃肉、飲食太油膩、常吃加工食物,以及喜歡吃炸物,都會影響血液中三酸甘油酯的數值。

2.高糖飲食

吃太甜也是造成三酸甘油酯的主要因素,因為碳水化合物會刺激脂肪的生成,進而影響三酸甘油酯的濃度。因為攝取過多糖分,比如:精緻糖製作的麵包、糕餅、零食、含糖飲料等食物,皆會導致血液好的膽固醇濃度變低,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程涵宇提醒,還有一項容易被民眾忽略的就是「水果」,很多人懶得煮青菜,便以為吃水果也能達到每日五蔬果的好處,事實上,常見臨床上病患三酸甘油酯指數偏高,都是因為過量攝取含糖分較高的水果,像是喜歡吃香蕉、鳳梨、哈密瓜等的民眾,應多加注意!

3.攝取過多酒精

酒精跟三酸甘油酯有何關聯?這跟酒精代謝有關,因為酒精是空熱量,會直接生成脂肪儲存,影響三酸甘油酯濃度,尤其對三酸甘油酯指數超過150mg/dl的人影響更大。

此外,程涵宇建議,若想了解自己飲食習慣是否正確,最快速的方式是找專業的營養師做醫學營養健康檢查,請營養師幫你計算實際吃進去的油脂及膽固醇是否超標,或是其他營養素攝取不平衡,才能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程涵宇分享,曾經有位中年男性平時吃素,也很少攝取油膩的食物,但健檢時竟發現三酸甘油酯指數高達839mg/dl,究因發現,原來他每天習慣喝2500c.c.的全糖豆漿,再加上每天2碗水果;又如另一名也茹素的中年女性,飲食習慣良好,唯獨喜愛吃水果,每天攝取香蕉2根、鳳梨2碗、葡萄10顆,結果健檢結果出爐,三酸甘油酯為355mg/dl。這告訴我們,別以為只有大魚大肉才會導致三酸甘油脂指數偏高,就連平常我們認為有助於身體健康的水果,若吃太多也會導致三酸甘油脂指數偏高。

回復正常指數,要這樣做


要降低三酸甘油脂指數,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回歸到「飲食療法」,以健康飲食型態,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配合定量運動,就能減少20~50%的三酸甘油脂濃度。以下,由營養師告訴我們,要降低三酸甘油脂指數,應該建立哪些飲食及生活習慣?

1、體重過胖者要先減重: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只要發現自己腰圍過大,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就要積極減重了!

2、減少精緻糖攝取量:美國心臟協會公布最新飲食指南,建議男性每天不要超過150大卡,約37.5克的糖;而女性則是不要超過100大卡,約25克的糖。特別提醒,330毫升的汽水,就相當於36.5克的糖,每天只要1杯,基本上每日飲食總糖分就超標。

3、注意水果攝取量:臨床發現,很多人的水果攝取量都超標,水果不能代替蔬菜,很多人都以為水果可以代替蔬菜,結果造成糖分攝取過多,在體內轉變成三酸甘油酯儲存。

4、定期養成運動:建議每週運動至少3~5次,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以及每次運動過後心跳應達每分鐘130下以上。

5、不吸菸、不喝酒:因為菸酒皆會增加三酸甘油酯沉積在血管壁的機會,尤其三酸甘油酯指數超過500mg/dl的人,更要小心!

6、增加蔬菜攝取量:因為蔬菜的水溶性纖維可以降低油脂的吸收,建議每天攝取2碗以上。

7、少肉或無肉飲食:以黃豆取代原本的1/2的肉類飲食,可降低三酸甘油酯11%、總膽固醇9%、壞的膽固醇13%。建議三餐只要有一餐攝取肉類(動物性脂肪),其他兩餐則以植物性脂肪取代。

8、用好油:盡量選用不飽和脂肪食用油,其中又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者為佳,如:芥花油等植物性用油。

只要養成以上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除了可降低三酸甘油酯,同時也可降低總膽固醇以及壞的膽固醇濃度,大幅減少慢性病的風險。唯獨如果三酸甘油酯指數飆升500mg/dl以上者、同時患有冠狀動脈疾病、高三酸甘油酯遺傳家族史者,因為存在急性胰臟炎的風險,建議要以藥物盡快治療,但藥物治療只是擔任輔助角色,治標不治本,最重要的還是要配合正確飲食及規律運動,讓三酸甘油酯指數回復正常,才是最根本的方式。

三酸甘油酯100mg/dl,最健康


究竟血液中三酸甘油酯指數多少才算過高呢?建議三酸甘油酯數值控制在150mg/dl以下為正常;最近也有研究顯示,維持在100mg/dl是最具保護效果的濃度;高於150∼199mg/dl則為輕度偏高;200∼499mg/dl為偏高;500mg/dl以上則為極度偏高。

此外,如果沒有接受健康檢查時,如何判斷自己的三酸甘油酯指數可能偏高?只要發現呼吸不太順暢、走路容易喘、容易疲累等,就要懷疑三酸甘油酯指數可能偏高了,建議應趁早檢查。

延伸閱讀:

三酸甘油酯超標了! 3種NG飲食你犯了幾項?
三酸甘油酯異常的三大凶手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郭漢崇化解「排尿障礙」獲國際肯定 「陳偉殷受傷」啟發創新療法

郭漢崇化解「排尿障礙」獲國際肯定 「陳偉殷受傷」啟發創新療法

美國史丹佛大學日前公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台灣知名泌尿科專家、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再次入選。對此,他坦言原本不知有此榜單,並未在意,但後來發現在國內醫師中,他有多年名列前20傑,對於默默耕耘台灣後山已久的他來說,這才感受到珍貴肯定。

2025年10月18日 09:23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雙和醫院在去年通過醫院評鑑,成為台灣最「年輕」醫學中心,而國內知名器官移植專家、一般外科醫師李明哲,也在同年接任院長,如何帶領醫院呈現不同風貌,各界都矚目。他表示,他性子較急,該做的事都想趕快做好,將敦促醫療團隊保有「助人」的心,也希望自已的熱血能感染同仁,一起讓醫界更好。

2025年10月06日 09:23

6種女人易得乳癌! 醫示警了:往往無聲無息

6種女人易得乳癌! 醫示警了:往往無聲無息

早期乳癌往往悄無聲息、不伴隨疼痛症狀,醫師黃軒近日指出,許多患者發現腫塊時,病情可能已進入進階階段。他呼籲,切莫因為「不痛」就掉以輕心,因為乳癌在初期若能及早發現、腫瘤小於2公分,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反之若已發生轉移,預後將大幅惡化。

2025年10月22日 00:32

男星閃兵連爆!台大醫揭高血壓因素多:用藥升壓恐致中風

男星閃兵連爆!台大醫揭高血壓因素多:用藥升壓恐致中風

藝人修杰楷、陳柏霖坦承花錢找閃兵集團偽造高血壓病歷,國防部透露這些多數舊案,大部分都是假冒高血壓狀況。台大醫師表示,影響一個人血壓有很多因素,包含跑步、沒睡好、壓力、飲食等都會讓血壓升高,所以血壓還是要多量幾次,甚至使用穿戴式血壓計測量,較為準確;至於用藥讓血壓上升,他提醒沒有疾病狀態下恐導致中風,千萬不要開玩笑。

2025年10月21日 18:36

63歲男8cm動脈瘤藏腦 北榮「客製化支架」無開胸拆彈

63歲男8cm動脈瘤藏腦 北榮「客製化支架」無開胸拆彈

63歲謝先生過去曾因主動脈剝離接受傳統開放式胸主動脈置換手術,後續追蹤發現弓部動脈瘤逐漸增至8公分,十分接近通往腦部的三條重要血管分支,但由於是二次開胸,手術風險極高。北榮團隊利用率先引進的「客製化胸主動脈開窗支架」,不必繞道且依病人主動脈態樣量身訂做支架,順利完成手術。

2025年10月21日 18:09

流感首波高峰已過「上周12.8萬人就醫」 第2波估12月急升

流感首波高峰已過「上周12.8萬人就醫」 第2波估12月急升

疾病管制署今(21)日公布最新疫情監測,上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計12.8萬人次,已經連續兩週下降。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觀察首波流感疫情已經過高峰,預測未來4週類流感就診人次呈波動或緩降趨勢,11月中旬後類流感就診人次可能出現波動或緩升趨勢,並於12月中上旬開始較明顯上升,至農曆春節前後達高峰,提醒民眾應及早接種公費流感疫苗。

2025年10月21日 15:34

上周流感53重症、10死!40多歲男敗血性休克「住院5天亡」

上周流感53重症、10死!40多歲男敗血性休克「住院5天亡」

流感疫情持續流行,疾病管制署今(21)日表示,上周新增53例流感重症,另有10例死亡,死亡個案中最年輕是北部40多歲男性,本身有糖尿病、慢性肝病等病史,急診就醫時已經血氧偏低、雙側肺浸潤,有肺炎與糖尿病急性的併發症,收治加護病房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續還發生低血氧併發敗血性休克,住院第5天過世。

2025年10月21日 15:01

獨/又有減重名醫出事!女病患縮胃釀腦病變剩37kg 停業4月

獨/又有減重名醫出事!女病患縮胃釀腦病變剩37kg 停業4月

高雄減重名醫王銘嶼今年7月執行縮胃曠腸手術,10天內造成2名患者死亡,沒想到另名減重名醫宋天洲也出事了!家屬向《ETtoday新聞雲》控訴,妹妹BMI 24接受手術後產生併發症,但術後卻未獲積極追蹤,妹妹拖到最後腦病變住院一個多月,但醫師始終不認醫療疏失,案經過衛生局調查,發現宋天洲也涉及過度醫療,並對未成年患者未盡詳悉評估即手術,依法移付懲戒,懲戒委員會決議處分宋天洲停業4個月。

2025年10月21日 14:06

國內增2起屈公病「赴廣東染病」 境外移入累積28例創6年新高

國內增2起屈公病「赴廣東染病」 境外移入累積28例創6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今(21)日表示,國內新增2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為本國籍50多歲同住家人,居住於金門縣,今(2025)年10月初至中國廣東省潮州市旅遊,10月7日返回金門,10月9日起陸續出現發燒、關節痛、紅疹等症狀,於10月14日至醫院就診,經採檢送驗後確診。2名個案均已痊癒,將持續監測至11月6日。

2025年10月21日 14:06

他長戴降噪耳機頭暈耳鳴 醫揭「聽覺過度補償」3症狀要小心

他長戴降噪耳機頭暈耳鳴 醫揭「聽覺過度補償」3症狀要小心

28歲阿信(化名)每天都準時到圖書館拼國考,為了不被干擾,幾乎從早上就戴降噪耳機直到回家,整天下來耳朵幾乎沒休息,直到最近出現耳悶、耳鳴以及頭暈等症狀,甚至睡覺時耳中不斷出現嗡嗡聲影響情緒,就醫檢查才發現是降噪耳機使用過久,導致聽覺過度補償反應,如果持續未節制,恐怕會造成聽力退化。

2025年10月21日 13:5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