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糧食自給率難提升? 陳吉仲:單靠生產端力量有限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認為,消費者應更加關心自己吃的食物從何而來(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認為,消費者應更加關心自己吃的食物從何而來(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圖文/食力 foodnext
採訪/林玉婷、黃敬翔
撰文/黃敬翔

「你認為誰最應該關心糧食安全?應該是消費者,不是農民!」屏東農家出身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嚴肅地說到,農民有能力自給自足,但一般民眾不是這樣。

▲農委會辦公大樓中掛著「農為國本」4個大字,表明糧食安全也是國安問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強調,消費者最應該關心糧食安全,而不是農民。(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農委會辦公大樓中掛著「農為國本」4個大字,表明糧食安全也是國安問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強調,消費者最應該關心糧食安全,而不是農民。(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2018年台灣以熱量計算的「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4.6%,雖然創下15年新高,但也代表台灣仍有約6成5的糧食依賴進口。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爆發期間,2~5月間世界多國對農產品採取出口限制,包括提高出口關稅、限制出口,讓台灣糧食到底夠不夠吃、是否可能爆發糧食危機成為熱門議題。

如今台灣進入後疫情時代,各國也陸續恢復出口,但提高糧食自給率至40%,仍然是陳吉仲心心念念的事。雖然陳吉仲曾放眼2020年達成目標,不過他認為,如今看來還是充滿難度。為什麼?原因可能出在消費者身上。

提升自給率的第一步:消費者得先知道食物從何而來

「我先問問消費者幾個問題,你每天吃的蔬菜,你知道它的種子從哪裡來嗎?」陳吉仲緊接著回答到,「全部都是進口!」但很多人不知道。

2020年2、3月時,陳吉仲一度擔心台灣出現糧食短缺危機,開始著手盤點國內糧食安全程度。4月份,農委會對外表示台灣稻米供應最充足,光是公糧庫存就有90萬噸,遠遠超過法定3個月安全庫存量30萬噸,一期稻作還可收獲120萬噸,二期稻作也可收穫80萬噸。此外,水產品、雞蛋、蔬果、豬肉與雞肉經盤點,也都可以在進口受限的情況下供應至年底。

其中,盤點資材穀物後發現,台灣年需求量約40萬公斤的蔬菜包括胡蘿蔔、萵苣、初秋甘藍、洋蔥、甜玉米、番茄、芽菜類在內,種子幾乎全部依賴進口。這一結果,甚至連陳吉仲自己都嚇一大跳,「我本來就知道蔬菜種子有進口,但盤點後才發現量這麼大。」

糧食自給率之所以難以提升,陳吉仲歸納原因就是「進口需求居高不下」,他認為唯有消費者知道了自己吃的食物從何而來,轉而購買本土的產品,才能夠從消費端影響到供應端,減少對進口的依賴,生產端農民也能因此受到支持,繼續耕作。

「吃當季,食在地」多消費本土農產品成就多贏

2020年7月8日,農委會召開「國產雜糧整合行銷啟動」記者會,媒合產銷成立雜糧國家隊。記者會上,陳吉仲呼籲民眾多消費、食用國產雜糧產製品,才能促進台灣本土雜糧擴大消費,進而倍增產量。

鼓勵民眾多消費國產農產品,其實也是農委會長年來推動食農教育的重點。2018年,農委會將與「食物」同音的每月15日訂為「食物日」,並舉出「三要一不要」口訣,第一個「要」就是「在地食材當季吃」;農委會辦公大樓一樓的櫥窗也擺設了「吃當季,食在地」專區,定期更換當季新鮮農產品。第二要是「揪人共食快樂吃」、第三要是「原型食物真好吃」、第四則是「不要浪費食物適量吃」。

其中,「吃當季,食在地」與糧食自給率的提升尤其息息相關,因為有市場才能促進本土農產品擴大生產。此外,陳吉仲也表示,即使完全撇除嚴肅的糧食安全議題,本土農產品在新鮮度、品質上不遜於國外,碳足跡也更少、更環保。對消費者而言,多花點時間了解自己手上的食品是本土或進口,能達成多贏的局面。

▲「吃當季,食在地」是農委會推食農教育的重點策略之一。(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吃當季,食在地」是農委會推食農教育的重點策略之一。(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消費者以價格為購買唯一考量,是本土農產品最大的困境

不過,陳吉仲指出,台灣農產品的成本普遍較高,即使是台灣產量最大的稻米,其價格也是進口價近2倍差。「當消費者始終以『市場價格』作為購買考量時,進口比較便宜,需求就很難降下來。」

陳吉仲表示,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已經從吃飯轉為吃麵,每人每年平均吃米45公斤,而麵粉近50公斤,但麵粉的原料「小麥」也同樣非常依賴進口。2016年,農委會開始推動「大糧倉計畫」,鼓勵農民轉作包括黃豆、小麥、玉米在內的「黃小玉」,但阻礙重重、成效不彰,最大主因就是台灣小農種植黃豆、小麥成本太高,與便宜進口貨難以競爭,缺乏行銷通路。

台灣的食農教育做得還不夠

「我先檢討我自己。」陳吉仲說,在教導消費者更加認識食物來源、懂得吃當季,食在地等食農教育方面,農委會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他表示,「農委會本身的組織架構、預算,一直以來很大部分都放在生產。如果問我說,食農教育放在哪裡,只有輔導處裡面的一個科,預算又很少、沒辦法將農業生產端的重要性到糧食安全等所有議題,讓全民都能了解。」

對此,陳吉仲表示期待未來如果通過食農教育法,對內可以產生責任與壓力,對外則可以找更多團體並投入更多資源。但他強調,食農教育法不是為了農夫,則是為了消費者與這個國家。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疫情獻上最佳助攻?為解決全球供應鏈危機,都市農業與垂直農場正加速發展
多吃口飯救台灣!每個人都該注意糧食自給率下降隱含的糧食危機!
吃飯或吃麵?你的選擇將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心肌梗塞僅5成有徵兆 醫:疼痛放射肩背「逾10分鐘」叫119

心肌梗塞僅5成有徵兆 醫:疼痛放射肩背「逾10分鐘」叫119

根據氣象預報,氣溫自今晚起下降,到11月26日甚至只有14度。醫師說,高血壓等高危險群對於低溫要多注意,尤其提防心肌梗塞;根據國外資料,心肌梗塞病人僅約半數在發病前有症狀,預防不易,但如有胸悶或感覺疼痛往肩或背放射,且超過10分鐘沒改善即應警覺,這時不宜自行就醫,最好叫救護車。

2025年11月24日 15:05

吃藥後喝酒「間隔2小時也沒用」!藥師警告:嚴重恐休克

吃藥後喝酒「間隔2小時也沒用」!藥師警告:嚴重恐休克

許多人都知道吃藥時應避免飲酒,但部分民眾誤以為只要「錯開時間」即可無虞。對此,藥師洪正憲近日提醒,大眾對「藥與酒間隔2小時就沒事」的觀念是一大迷思,實際上即使間隔數小時,藥物與酒精仍可能在體內相遇產生交互作用,輕則藥效失衡,重則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甚至休克。

2025年11月24日 14:38

近親禁婚擬放寬至四親等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近親禁婚擬放寬至四親等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立法院法制局研議將旁系血親禁婚範圍適度限縮至「四親等」以內,引發關注。不孕症治療權威醫師對此堅決強調「萬萬不可」,除了有倫理問題,近親結婚生下的寶寶更容易有先天疾病、畸形風險。

2025年11月24日 14:15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直美風波」再度點燃社會對醫美安全的焦慮,衛福部日前已預告修法,並納入醫美診所需通過診所評鑑等政策。對此,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指出,反對把醫美診所強制納入評鑑,因為診所不像醫院有教學、研究任務,只是提供服務,不用大費周章來處理診所,現行衛生局每年的督導考核已經足夠。

2025年11月24日 12:45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很多人喜歡洗完澡後,鑽進被窩滑手機、追劇、看電視,不知不覺就在光亮的環境中睡著。這樣的習慣看似無害,但其實是默默在幫讓身體累積風險。醫師指出,研究顯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 67%。

2025年11月24日 11:59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一名攝護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痛到連皮膚被碰一下都受不了,平常只能坐輪椅,每天靠嗎啡仍難入睡,後來接受放射線治療合併深層熱治療,3天內疼痛明顯下降,1周下床走動,3個月後完全停用嗎啡,甚至能自己走進診間,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2025年11月24日 11:15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不好,可能和腸道不健康也有關係。兒科醫師吳昌騰在臉書分享研究指出,改善腸道菌群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例如補充益生菌、增加益生元,甚至利用糞便微生物移植,都是目前受到關注的方法。

2025年11月24日 10:19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今年流感疫苗累計接種478萬劑,是歷年同期最高,接種相當踴躍。對此,醫師呼籲,接下來要正式進入冬天,除了嬰幼兒之外,沒接種的「學生」族群要盡快接種,根據日本研究發現,「群體生活」的族群,如果整體有3成施打率,發生流行機會比較低。

2025年11月24日 10:0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