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胰島素表示糖尿病變嚴重?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前兆


文/連以晴

胰島素治療並不是在病情變嚴重時才使用,醫師會視患者的身體狀況,來決定是否以胰島素治療,有些糖尿病初期的患者,也可能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

糖尿病人對於胰島素注射感到害怕,認為當醫師處方有胰島素介入時,就表示糖尿病的病情變得更嚴重,而且會擔心一旦使用胰島素治療,就再也回不去一般的生活,不能改回口服藥治療,得一輩子打胰島素了。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根據調查,的確有超過半數的民眾有這樣的迷思,但其實,使用胰島素不代表就是糖尿病變嚴重。根據統計,全球約有3億8千多萬位糖尿病患者,光是台灣的糖尿病人口就高達170萬人,其中有4成必須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但這些人的生命並沒有因病情而縮短。以前總統李登輝來說,他1天打4次胰島素,還不是照樣健康地出席活動、演講,甚至出國訪問,所以,糖尿病患者和家屬不必對胰島素抱有恐懼的心態。

注射胰島素的時機

杜思德表示,胰島素治療並不是在病情變嚴重時才使用,醫師會視患者的身體狀況,來決定是否以胰島素治療,有些糖尿病初期的患者,也可能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

◆初始治療:在疾病初期的時候,若是口服藥物無法達到治療標準,就可採用胰島素注射,可以避免併發症,等到糖化血色素等數值回到標準,醫師會觀察3~6個月,評估是否取消胰島素治療,改回原本口服藥物治療。
 


◆補充治療:通常單一口服降血糖藥物無法將血糖控制達標,醫師會開立2種口服藥物合併使用。另外,根據患者的狀況,也可能併用長效型胰島素治療,不只能控制血糖,還能提升胰臟功能,以製造足夠的胰島素。與初始治療的患者一樣,當血糖控制達到標準時,待觀察3~6個月之後,醫師將評估是否能將胰島素抽掉,只採用口服藥物即可。

◆替代療法:多以第一型糖尿病患為主,因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功能比較差,無法自行製造胰島素,一發病就需以胰島素治療。而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當胰臟細胞功能逐漸受到破壞受損,最終仍需要胰島素介入。但依據每個患者病情不同,療程也不盡相同,有的患者可能1天皮下注射2次,也有的患者可能需3~4次。

糖化血色素降1%,死亡風險降2成

高血糖是糖尿病確診的關鍵,針對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治療目標就是要將血糖濃度(糖化血色素)降低到理想範圍,以降低慢性併發症的發生機率。研究顯示,糖化血色素每降低1%,可降低死亡風險達21%、減少併發心血管疾病機率達14%,甚至能減少因為週邊血管疾病所引發的截肢或死亡約43%。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發布的《2015糖尿病臨床治療指引》指出,第二型糖尿病診斷標準以糖化血色素(HbA1C)、空腹血漿血糖值等為主:

1. 糖化血色素≧6.5%。
2. 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
3. 口服葡萄糖耐受測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
4. 出現高血糖症狀或危象,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

民眾出現高血糖,但是未達到診斷的標準,稱為「糖尿病前期」,這個時候可先以生活型態改變、養成運動習慣及飲食控制,來預防進入糖尿病的病程;但若是已經達到治療標準,則需要依照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這其中就包括胰島素的治療。

胰島素控血糖效果好,減少併發症

許多臨床研究皆證實,若是能夠在早期積極控制好血糖,即能有效延緩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發生,例如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心血管疾病或是腎臟病變等,而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主要是取代胰臟自行分泌製造的胰島素,是糖尿病治療相對有效的藥物,但許多民眾卻對胰島素抱有疑慮,甚至排斥使用。

杜思德提醒,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唯一治療藥物就是胰島素,而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只要能成功降低血糖,並將血糖控制得宜的藥就是好藥,注射胰島素當然也是一種選擇,且長期使用胰島素不會傷肝、傷腎、傷眼,只要在醫師的確診下使用,患者不用對其加以排斥。

要特別注意的是,胰島素注射可能引起低血糖的副作用,所以,患者在進行胰島素治療時,需做好自我血糖監測,避免發生低血糖相關症狀。一般來說,醫院為患者皆設有個案管理師,因應每個患者的病情與生理狀況的不同,個管師會給予不同的指導與協助,當有任何問題時應請教醫師或個管師,才能確實控制病程發展。

什麼是糖尿病前期?

◎空腹血糖異常:空腹血糖100~125 mg∕dL。
◎葡萄糖耐受度:口服葡萄糖後第2小時血漿血糖達140~199mg∕dL。
◎糖化血色素:5.7~6.4%。
(資料來源:Diabetes Care 2015)


延伸閱讀:

糖友打胰島素就等於洗腎? 如果你也這樣想,答案恰好相反
糖尿病最怕吃出高血糖! 飲食7要點絕不能忘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今(26日)下午將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小鹿亂撞: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特別邀請國內心臟醫學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名譽院長陳適安醫師擔任主講人,與東森VIP會員分享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相關知識,幫助大眾了解如何維護心臟健康,《ETtoday健康雲》也將直播講座精彩內容。

2025年03月26日 09:03

程式設計師月薪13萬「熬夜腦出血」昏迷15天 醫揭睡眠黃金時間

程式設計師月薪13萬「熬夜腦出血」昏迷15天 醫揭睡眠黃金時間

大陸浙江省一名35歲程式設計師因長期熬夜,日前突腦出血緊急送醫,整整昏迷了15天,消息曝光後引起關注。對此,中醫生提醒,晚上11點至凌晨3點是「睡眠黃金時間」,盡量把握在這個時段躺床睡覺。

2025年04月25日 19:30

「三協成」兩度遭檢舉 衛生局4聲明釐清:罰6萬是因賣過期食品

「三協成」兩度遭檢舉 衛生局4聲明釐清:罰6萬是因賣過期食品

淡水三協成餅舖傳出因涉入罷免活動查水表挨罰20萬,新北衛生局今(25)日再次提出四點聲明,重申「沒有開罰20萬」並還原該餅舖兩度遭檢舉、開罰情況。其中標示不實並非外傳蛋種問題,業者也坦承疏失,還在查處中,另一樁則是陳列販售過期食品遭稽查屬實,裁處6萬元。衛生局疾呼,有心人士不要惡意造謠攻擊,抹滅所有基層公衛人員的努力。

2025年04月25日 18:39

台大醫院有老鼠!工會控要護理師幫忙抓 院方:僅要求加強清潔

台大醫院有老鼠!工會控要護理師幫忙抓 院方:僅要求加強清潔

「護理師不是捕鼠隊!」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在臉書發文怒指,院內護理部下達指令要求護理師在開診前、用餐後等上班時間,執行工作區域環境整理與清潔,言下之意,是要求展開「滅鼠大作戰」。台大醫院發言人陳彥元今(25)日回應有誤解,院方不可能要護理師抓老鼠,該做法是提醒大家維持護理站的整潔,相關使用者都有責任。

2025年04月25日 17:54

女好玩讓ChatGPT看手相 卻被建議「立刻就醫」網驚:我也掛號了

女好玩讓ChatGPT看手相 卻被建議「立刻就醫」網驚:我也掛號了

現代人愈來愈喜愛使用AI系統,國外一名女子在網路上分享,她因為好玩拍了一張手部的照片給ChatGPT,希望AI能幫她看手相,沒想到ChatGPT看了以後卻建議她立即去醫院做檢查,才驚覺大事不妙。

2025年04月25日 15:58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健保1周年 逾2千人受檢「肺癌最多」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健保1周年 逾2千人受檢「肺癌最多」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去年5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即將要滿1年,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至今年2月底已經申報2041件,又以肺癌、攝護腺癌、卵巢癌最多。健保署長石崇良今(25)日表示,正著手讓NGS報告標準化,最快5月公布指引,讓各家醫院、實驗室檢測結果可以互通,不僅是增加效率,後續更進一步讓重大傷病申請、用藥事前審查等都可數位化,也能建立國內相關臨床療效的大資料庫。

2025年04月25日 15:36

50歲前避開5大健康殺手 延壽10年不靠偏方

50歲前避開5大健康殺手 延壽10年不靠偏方

在這個充斥著保健品與抗老秘方的時代,誰不想活得更長、更健康?不過,一項最新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大型國際研究指出:真正延年益壽的關鍵,不靠神奇療法,而是50歲前避開5個健康殺手。

2025年04月25日 15:26

9成童水果攝取未達「每天2份」 醫:恐影響腸道健康、學習能力

9成童水果攝取未達「每天2份」 醫:恐影響腸道健康、學習能力

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遠低於建議標準,其中7-12歲小學生,更有超過9成水果未達「每天2份」建議量,長期下來可能影響腸道健康與學習能力。

2025年04月25日 14:55

小朋友便祕別輕忽!慢性便秘影響發育成績變差 中醫治療有優勢

小朋友便祕別輕忽!慢性便秘影響發育成績變差 中醫治療有優勢

便祕不是小問題!研究指出,台灣3至6歲的孩童約三成有便祕困擾,據統計孩子因腹痛去急診就醫,有高達八成原因其實是便祕!門諾醫院中醫科主任楊成湛提醒,慢性便秘不僅讓孩子腹痛、解便出血,還可能導致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甚至影響生長發育,不可輕忽。

2025年04月25日 14:22

關稅特別條例挹注健保200億 石崇良:用於防範全球藥價波動

關稅特別條例挹注健保200億 石崇良:用於防範全球藥價波動

針對美國總統川普提出的對等關稅,行政院昨(24日)規模達4100億元的特別條例草案,其中有200億元撥補至健保。健保署長石崇良今日表示,這筆特別條例的挹注將用來因應可能發生的全球藥價浮動,以確保供藥的穩定,讓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時可以安心,也維護民眾用藥的權益。

2025年04月25日 13:5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