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異常是腦中風危險因子! 改變7件事可預防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被封為影帝的男星吳朋奉於5月25日凌晨驟逝,經法醫相驗證實死因為腦中風。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鄭建興表示,過去總認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個案數增多,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肥胖等高危險族群,平時更應該做好自我控管的工作。

血脂異常要注意 「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且切勿隨意停藥


鄭建興醫師提到,在台灣,缺血型腦中風約占80%,出血型腦中風約20%。心房顫動、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會增加中風發生率。其中,血脂異常是導致腦中風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為高膽固醇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增加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醫師強調,將高危險群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以下簡稱LDL-C)控制在100 mg/dL以下,更高危險病人(如冠心症、缺血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建議控制在70 mg/dL以下,是國際血脂治療趨勢。

許多人以為只要透過清淡飲食便能降低血脂,卻不知道飲食控制其實只能改變約10~20%的低密度膽固醇。鄭醫師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和規律運動,若血脂仍無法妥善控制, 就需搭配服用藥物,如常使用的Statin史他汀類藥物;一旦隨意停藥,根據研究顯示,失去藥物保護效果,恐增加心肌梗塞、中風再度發生,因此定期且規律服藥,顯得極為重要。另外,也須同時注意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如肌肉痠痛)。

FAST判別中風症狀 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


該如何判斷急性腦中風症狀?鄭建興醫師指出,熟悉國際中風口訣FAST,掌握「Face」發現突然臉部或嘴角歪斜,「Arms」感到單側手腳無力,「Speech」講話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Time」 趕快記下時間,趕緊送醫。

目前急性缺血中風的積極治療包括「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由醫師評估過後進行治療,坊間偏方是在發作當下針扎手指,其效用不大也無根據,若出現上述症狀,打119緊急送醫,才是正確做法。

預防中風心血管疾病 力行「簡單生活七件事」


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預防中風或腦部退化,鄭建興醫師呼籲,可以遵從美國心臟協會(AHA)的「簡單生活七件事」做起,改變生活型態來達成。

1.管理血壓:高血壓是中風及心臟病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只要將血壓維持在130/80 mmHg正常的範圍,就能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 

2.控制膽固醇:保持體內動脈通暢,避免中風及心血管疾病,建議控制低密度膽固醇100 mg/dL以下,若冠心症、缺血中風病患標準為70 mg/dL以下。 

3.降低血糖:血糖目標值是空腹血糖100 mg/dL,有糖尿病的病人,須在家自我管控血糖,若沒有糖尿病的人,但40歲以上民眾建議規律進行檢測。 

4.管理體重:建議BMI控制在25以下,建議成年男性腰圍以90公分,女性80公分為標準,超過則屬於腹部肥胖。

5.保持運動 :每週達150分鐘的中高強度活動量,每週運動3次、每次30~50分鐘以上的運動,如快走、慢跑等。

6.良好飲食習慣: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添加糖的攝取量。 

7.戒菸。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為什麼夏天也會出現心臟病? 專科醫師解析背後原因
就算反式脂肪標示「0」也不能大吃特吃! 有這條件照樣會傷心血管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住院不易、照護人力吃緊成為醫療難題。對此,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指出,該院引領推動「急性在宅醫療」(HaH),病人可在家完成住院療程,至今已成功執行逾110例,在全台名列前茅;面對快速老化趨勢,國內應儘速研議擴大HaH適用範圍,方可打造永續的高齡照護體系。

2025年07月27日 09:23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沒罵過人的暖男劉燦宏,行醫初心來自與母親的深情陪伴。他表示,兒時看媽媽因病坐上輪椅,國中便立志當醫師,希望能親手讓媽媽康復,雖然後來知道母親的病無法治癒,仍選擇投入復健醫學領域,盼用專業幫助更多像媽媽一樣行動不便的病人,盡量讓他們能站起來,可以更踏實過日子。

2025年07月27日 09:24

從懷孕、乳牙到安撫 慈濟醫院爸媽教室掌握育兒路

從懷孕、乳牙到安撫 慈濟醫院爸媽教室掌握育兒路

為了幫助新手爸媽育兒之路更順利,花蓮慈濟醫院在8月7日下午,舉辦夏季「爸媽教室」講座,由牙科部醫師李嘉諭、產後康復芳療師王宣婷,從嬰幼兒口腔護理到日常哺育、安撫技巧,一次解答父母心中的大小疑問,吸引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們一起參與。

2025年08月08日 16:23

顏色鮮豔有毒?坊間傳「3說法」辨別毒菇 醫:易誤判

顏色鮮豔有毒?坊間傳「3說法」辨別毒菇 醫:易誤判

近日國內連續性的降雨與高濕度環境,多處地景出現蕈類異常茂盛生長的現象。對此,毒物科醫師提醒,外觀與可食用品種極為相似的「綠褶菇」是國內最常被誤食的有毒蕈類,另坊間流傳有關毒蕈辨識的各種說法,例如「顏色鮮艷者為毒蕈」、「具有菌托或無蟲蛀者有毒」、「接觸銀器會變黑」等,實則缺乏科學依據,也非毒蕈獨有特徵,容易造成誤判。

2025年08月08日 16:12

響應「89量腰日」!醫曝男女標準腰圍 5大指標遠離代謝症候群

響應「89量腰日」!醫曝男女標準腰圍 5大指標遠離代謝症候群

花蓮縣衛生局響應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舉辦之「89量腰日」活動,號召縣民踴躍參加量腰圍活動,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可預防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遠離代謝症候群。腰圍是最簡單的健康指標,邀請鄉親平時養成定期量測腰圍的好習慣,關心自己及家人的健康。

2025年08月08日 15:57

台大醫院爆「醫師遭毆打」 院方證實醫療暴力:已報警處理

台大醫院爆「醫師遭毆打」 院方證實醫療暴力:已報警處理

有民眾爆料在台大醫院看診時,看到門診內發生醫療暴力,但詳細原因並不清楚,僅看到院方警衛緊急協助處理。對此,院方表示,確實在幾天前有發生醫療暴力事件,門診醫師被暴力對待,但詳細內容不便說明,警察機關已協助處理,同時也呼籲對於醫療職場暴力或脅迫事件是零容忍。

2025年08月08日 15:05

前職棒球星戰勝血癌 潘忠韋揭「8個月化療、2度骨髓移植」歷程

前職棒球星戰勝血癌 潘忠韋揭「8個月化療、2度骨髓移植」歷程

藝人沈玉琳罹患血癌,據傳可能要進行骨髓移植,讓許多粉絲擔心。對此,曾苦於血癌並接受骨髓移植至今逾5年的前職棒球星潘忠韋,今上午為沈玉琳隔空打氣說,他在電視上總是很樂觀,希望他繼續保持這種心情,把自己交給醫師,而且要相信事情會有好的結果,正面看待治療,一定有機會好好陪伴家人。

2025年08月08日 14:37

加工肉每天吃一口就有事 研究:糖尿病、大腸癌風險上升7~11%

加工肉每天吃一口就有事 研究:糖尿病、大腸癌風險上升7~11%

許多民眾知道加工肉品、含糖飲料攝取過多,會提高糖尿病、心臟病、大腸癌機率,但吃多少會提高多少風險,以往沒有明確答案,一項最新研究則指出,每天只吃一口加工肉品,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便會上升11%,大腸癌機率也會增加7%,而含糖飲料也是每天喝一口,心臟病風險便提高2%,愛用者要特別注意。

2025年08月08日 12:55

關稅衝擊「藥價」上漲 邱泰源:短期會有影響

關稅衝擊「藥價」上漲 邱泰源:短期會有影響

美國總統川普將對進口藥品加徵關稅,恐衝擊藥物價格。對此,衛福部部長邱泰源今坦言,短期間有可能價格上會影響,廠商可以依照全民健康保線藥物給付規定,向健保署提出價格調整建議。

2025年08月08日 12:38

胖又「小酌」肝病風險飆 醫示警:酒精也會害高血壓、勃起障礙

胖又「小酌」肝病風險飆 醫示警:酒精也會害高血壓、勃起障礙

不少人把冰啤酒視為消暑聖品,但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提醒,偶爾小酌無妨,若無酒不歡,對男性來說,後果可能遠不只是多出一個啤酒肚,而是脂肪肝、高血壓與性功能障礙等「吃全餐」的健康危機,更有研究指出,肥胖又愛小酌,肝病風險高出1.5倍,死亡率飆2.2倍。

2025年08月08日 12:11

留言版